【第十一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本章知识结构图】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实施情况国民党政府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二、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学制和普通教育的改革生平及教育活动对旧教育的批判论革命人的培养K三、鲁迅的教育思想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科学教育思想论儿童教育生平和教育活动论教育的本质育论教育的效能W192四、杨贤江的教育思想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1937论教育的地位与使命对青年的指导评价生平和教育活动论教育的本质五、李大钊的教育思想对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的批判论新的民主主义的教育论青年教育11
【第十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本章知识结构图]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战教育政策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教育根据地的反奴化数育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国民党政府的抗战教育方针国民党政府在教育上的应急措施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新县制”下的国民数育制度C1937-加强对各级学校的统治ww.doci人民反法西斯教育的斗争1945>殖民主义教育方针殖民主义学制(伪满“新学制”)日本在东北实施的殖民主义教育伪满时期的教育概况反殖民主义教育的斗争12
【第十三章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本章知识结构图]党的教育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教育教育实际概况国民党统治区爱国学生运动的高涨和国民党反动教育的总崩溃生平和教育活动重视乡村教育晏阳初的教育思想“四大教育”及其内容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三大方式”及其内容评价生平与教育活动重视乡村教育梁漱漠的教育思想乡村教育的实施(1945-评价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949)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知如的教育思CIYW师范教育思想幼稚教育思想生平和教育活动提倡实用主义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提倡职业教育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幼儿教育思想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理论13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本章简介]1.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儿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3.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明显的分工;科学和文化有较大的进步,特别是文字的记载和整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形成4,在我国刚刚进入奴隶制国家的夏朝,已经有了“库”、“序”、“校”等三种学校的名称5.西周在教育方面集前代之大成,汇合各种学校构成一套组织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西周的学校大体可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乡学”有库、序、校、塾。6.西周奴隶制官学的课程内容,前期与后期有所不同:前期尚武:后期重文。大学与小学也有所不同:大学主要是学习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小学主要是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7.西周初期,因为政权立足未稳,需要加强军事实力,所以,西周初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练兵习武,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8,在我国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奴隶根本没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当时,所有一切文化典籍都深藏在天子、诸侯的宫廷之中,由专门担任文化事务的官更世袭保管。这些官更,同时又是负责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奴隶社会这种宫廷学校典章做教材、官吏兼教师的情况,就是后人称谓的“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9.奴求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学校教育由奴求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和操纵:学校教育的大门只朝奴隶主贵族的子弟开放;学校教育只能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所需要的武功。【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1-1远古教育的起源]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TTEWWcom当原始人制造石器的时候,年长一代就告诉孩子们应该采集什么样的石块做原料,以及应该如何摔打、敲击和修制,才能做成石刀或其他工具。当他们围攻野兽的时候,年长一代就告诉孩子们应该怎样追捕,怎样使用武器,以及怎样互相配合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猿人的教育活动是在集体劳动和集体生活中进行的。它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并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人类始初的这种教育活动尽管是十分原始的,但它毕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1-2民族公社的教育活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人群内部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即性别和年龄的分工。与此同时,形成了按辈数划分的婚姻集团,这种婚姻集团的产生,使人们开始认识了血亲关系。于是,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代替。这一变化,标志着人类的社会结构有了新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提高,文化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14
氏族公社的教育活动,可相对分成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大约5万年前一一5千年前)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的教育(大约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形式非常简单,主要是传授生产劳动经验和氏族之间的规定和道德。进入父系氏族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教育的目的更加明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了。【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1-1-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我国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受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并对原始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给予很大的影响。原始社会的教育有以下儿个鲜明的特点:教育权利平等原始社会是没有私有制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与阶级削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不管什么人都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受到平等的教育。原始社会是用平等的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即教育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除在年龄及社会分工方面有所不同外,没有任何其它差别,完全是人人平等的。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们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在生产劳动上。因此,生产活动几乎成为原始社会唯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原始社会的教育只能为生产劳动服务,围绕生产劳动进行。也就是说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劳动融为一体。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原始社会里不仅没有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而且同其它上层建筑如政事、宗教、艺术活动等也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年长一代为了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合格的氏族成员,除在生产实践中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外,还要在政事、宗教等活动中向他们传授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这种在政事活动中学习政事知识、在宗教活动中学习宗教知识的现象,充分说明原始社会的教育还没有从其他社会现象中独立出来。教育是极端原始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科学文化知识的落后,原始社会的教育还仅仅处于一种萌芽状态。这一时期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师,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文字和书本。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主要是在有关实践活动中传授的。尽管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歌谣、诊语等传递间接经验的形式,但言传身带仍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因此,原始社会的教育表现了原始性的特点。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