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第三节权力理论及评析一、分权理论分权学说是国家权力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代分权学说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衡思想。英国思想家」·洛克在历史上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分权学说,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鸿集分权学说之大成,创立了完整的分权与制衡学说,美国的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又进一步发展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思想。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分权思想的萌芽2.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论3.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学说的完整阐释。4.美国思想家对“分权与制衡”思想的发展。二、国家主权理论主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对于主权国家理论,人们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应取消国家的对外主权,如狄冀、拉斯基和马里坦:有人认为主权的消极作用大于它的积极作用,如美国的汉斯·摩根索和法国的雷蒙·阿隆:还有的人认为主权国家只是国际社会中的基本主体之一,国际组织、跨国集团和利益集团等新的国际关系主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国家的主权作用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第四节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一、统治权威的合法性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在现代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以公共支持为基础的国家与政府权力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公共权力特征。1.公共性。2.至上性。3.权威性。4.法定性。合法性概念是本世纪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后被引入到政治学领域。现代社会公共权力的合法性:1.取得社会对其合法性的认可。2.公共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必须有宪法上的依据和授权。3.公共权力的具体运用,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4:取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5.公共权力的方向不能偏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基本方向。二、公共权力的合理性市民社会理论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政治概念是“全能型政治”或“总体性社会”概念。复习题与思考题1.试分析广义政治主体和狭义政治主体之间有什么区别,并举出政治生活中的具体类别。2.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又充满了歧义,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权力概念的看法。3.合法性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注意从期刊网上搜集、阅读这方面的有关文章,并谈21
政治学原理 21 第三节 权力理论及评析 一、分权理论 分权学说是国家权力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代分权学说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制衡思 想。英国思想家 J·洛克在历史上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分权学说,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集 分权学说之大成,创立了完整的分权与制衡学说,美国的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又进一步发展 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与制衡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分权思想的萌芽 2.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分权论 3.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学说的完整阐释。 4.美国思想家对“分权与制衡”思想的发展。 二、国家主权理论 主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对于主权国家理论,人们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应取消国家的对外主权,如狄冀、拉 斯基和马里坦;有人认为主权的消极作用大于它的积极作用,如美国的汉斯·摩根索和法国的雷 蒙·阿隆;还有的人认为主权国家只是国际社会中的基本主体之一,国际组织、跨国集团和利益集 团等新的国际关系主体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国家的主权作用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第四节 公共权力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一、统治权威的合法性与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在现代社会,公共权力是以公共利益的名义,以公共支持为基础的国家与政府权力的总称。它 主要包括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公共权力特征。1.公共性。2.至上性。3.权威性。4.法定性。 合法性概念是本世纪初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后被引入到政治学领域。 现代社会公共权力的合法性:1.取得社会对其合法性的认可。2.公共权力的存在和行使,必 须有宪法上的依据和授权。3.公共权力的具体运用,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4.取得国际社会的 广泛认可。5.公共权力的方向不能偏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基本方向。 二、公共权力的合理性 市民社会理论 与市民社会相对应的政治概念是“全能型政治”或“总体性社会”概念。 复习题与思考题 1.试分析广义政治主体和狭义政治主体之间有什么区别,并举出政治生活中的具体类别。 2.权力是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又充满了歧义,结合授课内容,谈谈你对权 力概念的看法。 3.合法性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注意从期刊网上搜集、阅读这方面的有关文章,并谈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谈你对合法性概念的理解。4.结合课本关于市民社会和全能型(总体性)政治的论述,并搜集和市民社会有关的资料,谈谈如何实现国家政治稳定和个人与社会的主动性之间的和谐发展。扩展阅读书目1.《权力政治学》,第二章,李景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2.《政治学》,第二、九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政治学原理》,第二章,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2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2 谈你对合法性概念的理解。 4.结合课本关于市民社会和全能型(总体性)政治的论述,并搜集和市民社会有关的资料, 谈谈如何实现国家政治稳定和个人与社会的主动性之间的和谐发展。 扩展阅读书目 1.《权力政治学》,第二章,李景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 2.《政治学》,第二、九章,陈振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年。 3.《政治学原理》,第二章,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政治学原理第五章「阶级与阶层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了解阶级、阶层、阶级结构的基本含义,了解阶级阶层作为政治主体的特殊作用,能够运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分析当代中国阶级、阶层现状。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4学时)第一节阶级与阶层的涵义一、阶级的涵义“阶级”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涵义,一为“台阶”,二为“官位禄的等级”。英语中与“阶级”相对应的词是“class”,在西方也为“社会等级”之意。在当代对阶级涵义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1.西方学者关于阶级的解释阶级是一种市场交换关系阶级是一种权力关系。阶级等同于劳动分工或职业关系。阶级是一种等级关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解释(1)阶级问题是认识阶级社会中政治现象的指导线索。(2)阶级是一种剥削关系。阶级的特征:第一,共同的利益。第二,共同的意识。第三,相近的生活方式。第四,以获取政治权力为目标。第五,是人数众多的社会集团。二、阶层的涵义阶层是指同一阶级内部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以及谋生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的若干层次,它是比阶级更深入的一个社会层面,反映了同一阶级内部存在的特殊利益和差别。1.阶层划分的类型2.阶层划分的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三、阶级结构所谓阶级结构,就是指一定社会中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每一种阶级结构都由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两部分组成。除了基本阶级之外,还存在着非基本阶级,非基本阶级的构成比较复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谓的中间阶级,即处于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阶级,第二类是前一种社会形态残留的阶级,第三类是下一个社会形态新生阶级的萌芽。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基本阶级与非基本阶级之间,它们的相互关系也是不同的,一般表现为下列三种情形。1.对抗关系。2.合作关系。3.又合作又斗争关系。23
政治学原理 23 第五章 阶级与阶层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了解阶级、阶层、阶级结构的基本含义,了解阶级阶层作为政治主体的特殊作用,能够运用马 克思阶级分析理论分析当代中国阶级、阶层现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 4 学时)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的涵义 一、阶级的涵义 “阶级”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涵义,一为“台阶”,二为“官位俸禄的等级”。英语中与 “阶级”相对应的词是“class”,在西方也为“社会等级”之意。 在当代对阶级涵义的解释可归纳为以下两大类。 1.西方学者关于阶级的解释 阶级是一种市场交换关系。 阶级是一种权力关系。 阶级等同于劳动分工或职业关系。 阶级是一种等级关系。 2.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解释 (1)阶级问题是认识阶级社会中政治现象的指导线索。 (2)阶级是一种剥削关系。 阶级的特征:第一,共同的利益。第二,共同的意识。第三,相近的生活方式。第四,以获取 政治权力为目标。第五,是人数众多的社会集团。 二、阶层的涵义 阶层是指同一阶级内部因财产状况、社会地位以及谋生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的若干层次,它是比 阶级更深入的一个社会层面,反映了同一阶级内部存在的特殊利益和差别。 1.阶层划分的类型 2.阶层划分的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三、阶级结构 所谓阶级结构,就是指一定社会中各阶级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每一种阶级结构都由基本阶级 和非基本阶级两部分组成。除了基本阶级之外,还存在着非基本阶级,非基本阶级的构成比较复杂, 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谓的中间阶级,即处于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的阶级,第二类是前一种社 会形态残留的阶级,第三类是下一个社会形态新生阶级的萌芽。 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基本阶级与非基本阶级之间,它们的相互关系也是不同的,一般表现为下 列三种情形。1.对抗关系。2.合作关系。3.又合作又斗争关系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节阶级理论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阶级理论只有到了近代才可能对阶级现象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主要内容。三、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理论1.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阶级分层理论2.尼: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理论3.贝尔的阶级理论第三节作为政治主体的阶级人是全部政治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当代世界政治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阶级仍然是构成政治主体的基本要素,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条件1.必须具备成熟的阶级意识。2.必须投身于政治实践。二、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活动方式1.阶级斗争。2.阶级合作三、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功能1:促进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这是阶级最突出的政治功能2.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复习题与思考题1.比较马克思和西方其他学者关于阶级理论的阐述来分析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特点。2.试分析阶级和阶层概念之间的异同。3.结合上一章关于政治主体的知识,谈谈阶级成为政治主体的条件、采用的方式以及所发挥的功能。4搜集并阅读论述我国目前的阶级和阶层状况的文章,并谈谈你对我国现阶段阶级和阶层状况的看法。扩展阅读书目1.《权力政治学》,第二章,李景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2.《政治的逻辑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4
政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4 第二节 阶级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阶级理论 只有到了近代才可能对阶级现象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主要内容。 三、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理论 1.马克斯·韦伯的三位一体阶级分层理论 2.尼.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理论 3.贝尔的阶级理论 第三节 作为政治主体的阶级 人是全部政治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当代世界政治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阶 级仍然是构成政治主体的基本要素,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一、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条件 1.必须具备成熟的阶级意识。2.必须投身于政治实践。 二、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活动方式 1.阶级斗争。 2.阶级合作 三、阶级作为政治主体的功能 1.促进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这是阶级最突出的政治功能 2.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复习题与思考题 1.比较马克思和西方其他学者关于阶级理论的阐述来分析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特点。 2.试分析阶级和阶层概念之间的异同。 3.结合上一章关于政治主体的知识,谈谈阶级成为政治主体的条件、采用的方式以及所发挥 的功能。 4.搜集并阅读论述我国目前的阶级和阶层状况的文章,并谈谈你对我国现阶段阶级和阶层状 况的看法。 扩展阅读书目 1.《权力政治学》,第二章,李景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年。 2.《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年
政治学原理第六章人民与民族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掌握人民、公民、民族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了解人民与民族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作用,能运用人民主权理论和民族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4学时)第一节人民、公民与民族的涵义及特点一、人民的涵义1.人民是个阶级范畴。2.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3.人民的概念具有相对性:人民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起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总称。二、公民的涵义公民通常也称国民。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作为统治的主体和主权的基础,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另一种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三、人民与公民的区别四、民族的涵义及特征历史上的民族定义。广义的民族。狭义的民族。民族的基本特征第二节人民与民族理论一、人民主权理论人民主权理论其主要内容就是认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这一理论是由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的。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二、人权理论1.人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人权(英文humanrights)泛指人按其本质应该平等享有的权利。人权思想最初起源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和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天赋人权说。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均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一一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等权利。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产生的《人权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权口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权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并被认为是国际法的一条准则。2.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3.我国的人权理论25
政治学原理 25 第六章 人民与民族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掌握人民、公民、民族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了解人民与民族在政治生活中的基本作用,能运 用人民主权理论和民族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本章 4 学时) 第一节 人民、公民与民族的涵义及特点 一、人民的涵义 1.人民是个阶级范畴。2.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3.人民的概念具有相对性:人民是在一定 历史时期中起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和其他政治力量的总称。 二、公民的涵义 公民通常也称国民。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作为统治的主体和主权的基础,是国家权力的源 泉。另一种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三、人民与公民的区别 四、民族的涵义及特征 历史上的民族定义。 广义的民族。狭义的民族。民族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人民与民族理论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其主要内容就是认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这一理论是由 18 世纪法国资产阶 级启蒙思想家卢梭第一次明确而系统地提出的。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 二、人权理论 1.人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人权(英文 human rights)泛指人按其本质应该平等享有的权利。人权思想最初起源是 17 世纪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自然权利学说和 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天赋人权说。 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他们均 享有不可侵犯的天赋人权——生存、自由、追求幸福等权利。1789 年法国大革命中产生的《人权 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权口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权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并被认为是国际法的一条准则。 2.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 3.我国的人权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