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制度是基础,公民社会是动力 关于中国慈善的分析和探讨 张子骅08300150004、朱玲08300260063 高然09300300045、范文忆09300130100 指导老师:陈金华 任何一种因善心而有善举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慈善。网络上经常报道美国的富豪和公益组织对慈善的热 衷。其实,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 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从改革开放开始,中 国现代慈善业真正诞生,至今的20多年里,有大大小小许多加公益基金会和NGO0相继成立,人们的慈善意识也 有一些提高 但是,我国现代慈善业还只能算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华慈善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获捐赠的70% 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15%还不到。去年被选入各种“慈善家排行榜”的135名个人,共捐 款9.85亿元人民币,约合1亿多美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1% 而2000至2004年美国50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650亿美元,平均每年约130亿美元。据英国《经济 学人》杂志的统计,在美国13岁以上的人口中,志愿服务率达50%,为慈善事业捐款的美国人有75%。而我 国的数字是,人均捐款仅为0.92元,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现阶段企业 发展水平,慈善组织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欠缺,以及整体慈善的氛围都有关系。这篇文章将主要从中国慈善 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并将之与美国的基金会进行比较,最后还将对中国民众的慈善心理和文 化进行探讨。 中国基金会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对兴办、维持或发展某项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或专门拨款进行管理的机构”,对各个领域的 公益项目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慈善基金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目前登记的1900家基金会中1307家没有网站,占三分之二。有网站的有170家已 不再更新。没有网站加上很少宣传,导致这样的基金会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通过它来进行捐赠了 除此之外,信息化程度不高还使得捐赠者无法通过网络来获得自己捐赠的资金时时和准确的信息。 财务报表不透明、信息不公开 在以上调查的1900家基金会中,有16省份的基金会没有在网上公布基金会年报信息,收集的年报中有 43份缺少公益支出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南》显示,目前国内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的程度参差 不齐,信息披露的渠道分散,一些机构的信息缺乏途径被公众获知,沦为形式主义。“指南”显示,为了通过政 府年检,获取捐赠资金,几乎所有机对政府和大额捐赠者的信息披露都是及时和完备的。但对其他利益相关方 如公众、媒体等,88%的机构选择有所保留地披露或不披露,其余12%认为原则上应该面向所有群体披露,但执 行力度仍不够。如果一个捐赠者,连自己捐的钱被用在哪里,如何使用都无法了解,那他又怎能放心的把钱交 给这个基金会呢? 办民间公墓基金会的困难 许多人在看与壹基金相关的报道时以为中国是不准私人申办公募基金会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三年 多前,在浙江宁波,宁波抗癌健康基金会成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民间公募慈善基金会。但是这个基金会由于 管理混乱,一度还成了一些用心不良的人的捞钱工具,陷入困境。而后对公募基金会的管理就十分严格。首先 要申请到可以挂靠的主管单位,然后需要800的启示资金。巨额原始基金和挂靠主管单位两大条件将众多和壹 基金一样的民间慈善机构逼进了死胡同 李连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透露过,2004年东南亚海啸后,他决定回国做慈善。但在研究了《基金会 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后,他发现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民间发起公募基金会几乎无可能,可能的选择 要么是做私募基金,要么是与具有公募资格的社团或基金会合作,成为其下属专项基金计划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6 制度是基础,公民社会是动力 ——关于中国慈善的分析和探讨 张子骅 08300150004、朱玲 08300260063 高然 09300300045、范文忆 09300130100 指导老师:陈金华 任何一种因善心而有善举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慈善。网络上经常报道美国的富豪和公益组织对慈善的热 衷。其实,中国的慈善事业,也有着自己悠久的传统。汉唐寺院济贫、赈灾、医疗、戒残杀的长盛不衰;宋代 养老扶幼事业的勃兴;元医疗救助的兴起;明清民间慈善群体在中国慈善史上首屈一指。从改革开放开始,中 国现代慈善业真正诞生,至今的 20 多年里,有大大小小许多加公益基金会和 NGO 相继成立,人们的慈善意识也 有一些提高。 但是,我国现代慈善业还只能算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华慈善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获捐赠的 70% 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 15% 还不到。去年被选入各种“慈善家排行榜”的 135 名个人,共捐 款 9.85 亿元人民币,约合 1 亿多美元,资产总额超过千万美元的中国企业有过捐赠行为的比例却不到 1% 。 而 2000 至 2004 年美国 50 名最大的慈善家捐款总额 650 亿美元,平均每年约 130 亿美元。据英国《经济 学人》杂志的统计,在美国 13 岁以上的人口中,志愿服务率达 50%,为慈善事业捐款的美国人有 75%。而我 国的数字是,人均捐款仅为 0.92 元,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 3%。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现阶段企业 发展水平,慈善组织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欠缺,以及整体慈善的氛围都有关系。这篇文章将主要从中国慈善 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并将之与美国的基金会进行比较,最后还将对中国民众的慈善心理和文 化进行探讨。中国基金会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国慈善基金会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慈善业造成的影响。慈善基金会是整个慈善行业重要 的组成部分,它作为“对兴办、维持或发展某项事业而储备的资金或专门拨款进行管理的机构”,对各个领域的 公益项目有着极大的影响。中国慈善基金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化程度不高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目前登记的 1900 家基金会中 1307 家没有网站,占三分之二。有网站的有 170 家已 不再更新。没有网站加上很少宣传,导致这样的基金会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通过它来进行捐赠了。 除此之外,信息化程度不高还使得捐赠者无法通过网络来获得自己捐赠的资金时时和准确的信息。 财务报表不透明、信息不公开 在以上调查的 1900 家基金会中,有 16 省份的基金会没有在网上公布基金会年报信息,收集的年报中有 43 份缺少公益支出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指南》显示,目前国内非公募基金会信息披露的程度参差 不齐,信息披露的渠道分散,一些机构的信息缺乏途径被公众获知,沦为形式主义。“指南”显示,为了通过政 府年检,获取捐赠资金,几乎所有机对政府和大额捐赠者的信息披露都是及时和完备的。但对其他利益相关方, 如公众、媒体等,88%的机构选择有所保留地披露或不披露,其余 12%认为原则上应该面向所有群体披露,但执 行力度仍不够。如果一个捐赠者,连自己捐的钱被用在哪里,如何使用都无法了解,那他又怎能放心的把钱交 给这个基金会呢? 办民间公墓基金会的困难 许多人在看与壹基金相关的报道时以为中国是不准私人申办公募基金会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三年 多前,在浙江宁波,宁波抗癌健康基金会成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民间公募慈善基金会。但是这个基金会由于 管理混乱,一度还成了一些用心不良的人的捞钱工具,陷入困境。而后对公募基金会的管理就十分严格。首先, 要申请到可以挂靠的主管单位,然后需要 800 的启示资金。巨额原始基金和挂靠主管单位两大条件将众多和壹 基金一样的民间慈善机构逼进了死胡同。 李连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透露过,2004 年东南亚海啸后,他决定回国做慈善。但在研究了《基金会 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后,他发现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民间发起公募基金会几乎无可能,可能的选择, 要么是做私募基金,要么是与具有公募资格的社团或基金会合作,成为其下属专项基金计划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准备原始基金 官方团体垄断慈善 性公募基金会不低于800万元人 寻找同意其挂靠的业务 李亚鹏、王菲创立 主管单位 的“嫣然天使基金”李宇 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不低于400万元人 向业务主管单位 春的歌迷们创建的“玉米 ”……许多我们耳熟 作公募基金会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 详的“基金会”,其实它 们都和壹基金一样,都为 自己找了个“主人”。 打开红基会的官 通过审核,刊发公告 提出申请 网,一数吓一跳,挂靠在 登记管理机关出具准予设立登 向登记管理机关(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它名下的“专属基金计划” 记的批文并抄送业务主管单位 一共有四十个之多。而这 登记管理机关在公开发行的报 为民政部,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为地方 些“计划”中的绝大多数 刊上发布公告 民政部门)申请设立登记 登记管理机关进行审查 其实功能又等同于“公募 基金”,只是他们募集来的 钱都应该由红基会来统 管理。比如《崔永元公益基金管理规则》的第三章第十条就有这样的规定,“红基会可以按照使用支出额的10% 从崔永元基金中提取管理成本,用于项目管理和行政费用。 所以想要取得一个看似“合法”的身份,也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接受官方机构的领导,对募集而来的钱也 就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的支配权。政府和两大官办社团一一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以及少数官方背景的公募基 金会,几乎垄断了全社会的公益捐赠资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的慈善基金会无论从组织质量,执行力,公信力上都有待提高,同时基 金会申请,审批,运作的整体机制也需要改进。中国的基本国情依然处于大政府小社会的状态,因此许多公共 服务事业的重担仍抗在政府的肩上,但从上期来看,这是不适合社会健康发展的,而且政府也无力支撑。因此 大力发展民间慈善机构,尤其是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必须也必然的趋势。 罗。 (中国慈善基金会的分布)来源:基金会中新网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7 官方团体垄断慈善 李亚鹏、王菲创立 的“嫣然天使基金”、李宇 春的歌迷们创建的“玉米 基金”……许多我们耳熟 能详的“基金会”,其实它 们都和壹基金一样,都为 自己找了个“主人”。 打 开 红 基 会 的 官 网,一数吓一跳,挂靠在 它名下的“专属基金计划” 一共有四十个之多。而这 些“计划”中的绝大多数 其实功能又等同于“公募 基金”,只是他们募集来的 钱都应该由红基会来统一 管理。比如《崔永元公益基金管理规则》的第三章第十条就有这样的规定,“红基会可以按照使用支出额的 10% 从崔永元基金中提取管理成本,用于项目管理和行政费用。” 所以想要取得一个看似“合法”的身份,也就意味着你必须要接受官方机构的领导,对募集而来的钱也 就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的支配权。政府和两大官办社团——红十字会和慈善总会,以及少数官方背景的公募基 金会,几乎垄断了全社会的公益捐赠资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国的慈善基金会无论从组织质量,执行力,公信力上都有待提高,同时基 金会申请,审批,运作的整体机制也需要改进。中国的基本国情依然处于大政府小社会的状态,因此许多公共 服务事业的重担仍抗在政府的肩上,但从上期来看,这是不适合社会健康发展的,而且政府也无力支撑。因此, 大力发展民间慈善机构,尤其是慈善基金会是一个必须也必然的趋势。 (中国慈善基金会的分布)来源:基金会中新网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硏报告 美国基金会的特点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美国的基金会主要分为三种:社区基金会、独立基金会和公司基金会。 社区基金会 社区基金会是具有强烈社区意识和地域性的组织,其使命都是在特定地区改良社区生活,为社区服务 所以深受社区中团体、公司及个人的支持。社区基金会管理的基金来源于不同渠道的捐赠,包括来自社区个人 企业、单位的捐赠或遗赠,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拨款,而法律规定它的资助只能用于本社区。它的工作方式是 边筹款、一边资助社区公益事业。其接收捐款方式很多,如捐款者可以为特定团体、某项事业设立专项基金 亦可以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或者不指定对象而由基金会决定使用的基金:一些仍在世的富人可以同基金会签 订协议建立遗赠基金等 基金投资都是通过职业投资人进行的:资助款项需经委员会的专门会议通过。这个委员会将监督基金会 收入的分配。因为了解社区需求,假如基金会与捐赠人意见不和,该委员会有权根据具体情况有效使用基金。 社区基金会的存在使美国许多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人得以建立永久性的慈善基金为改良社区建设社 区服务。所以非营利机构从政府得到的资助少了,社区基金会便起了公资和私资的桥梁作用。社区基金会根据 捐赠人的意恳,也将基金用来资助非营利部门、学校和其它解决社区问题的机构的工作。 独立基金会 独立基金会由个人或家族捐资或遗赠设立。美国最大和最著名的几家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 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等都属此类。独立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是个人或家族捐 赠,运作方式是给各种机构的项目捐款。 这种基金会不会赋予捐赠者参与基金会决策的权利,也不会给予捐赠者与基金会领导或成员接触的权利 这使得资金的透明性受到很大挑战,但美国有规定,此类基金要给出财务明细并公开发布 公司基金会 公司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是盈利的企业捐赠,但是基金会作为独立机构运作,主要也是通过捐款运行,多 数为一般目的,但也不排除与公司业务利益有关的考虑。公司基金会的业务与公司从其本身的资金中所作的直 接捐赠在法律上是严格区分的。典型的公司基金会通常会把自己的捐赠范围限定在自己公司开展业务的社区内 当然也有部分会开展国内和国际捐赠项目。公司基金会的大权掌握在公司手里,例如菲利斯摩里斯烟草公司基 金会、美国运通基金会、大通银行基金会等 这三种基金会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但都遵循了慈善基金会透明,非盈利,以及有第三方监督的基本原 则。这些原则保证了捐赠者的慈善基金到了它该去的地方,而且被效用最大化地使用了。同时,我们不难发现 美国的慈善事业的绝大部分是由民间机构来完成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几大富豪的个人基金会。民间组织的 力量极大的转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使得财政资金流更多地流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和社会保 障之上 中国慈善的心理和文化分析 有了完善合理的机制之后,如果没有良好的慈善氛围,公民的公益意识不能提高,那么一切都只能是徒 劳。公益的意识,助人为乐的习惯,悲天悯人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文化。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慈善 文化。我们将中国慈善文化按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加以区分和讨论 中国古代慈善 我们古代的慈善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慈善文化的根一直深深地扎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可 以说中囯传统文化为慈善文化提供了思想渊源和构筑了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一种宣扬性善的文 化。这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基督教文化宣扬性恶,认为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人生下来就有原罪,人生本 身就是一种罪恶。人在罪恶中,不可能有爱,不可能懂得爱,所以要皈依上帝才能有爱。这是强调人的爱不是 来自人的本身,而是来自一种外在的宗教精神!你要是做慈善的话,也只能说是秉承了上帝的旨意,是赎罪! 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帮助你的穷兄弟,这才是对的,否则死了以后上不了天堂。而中国文化则认为爱是人的天性 爱是在人之内而不在人之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精神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极力宣扬一种道德 的仁爱精神,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认为人性固有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 第二个特征是:慈善救助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来承担的,民间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处在辅助和补充的 位置。政府与民间互动,维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个特征是:慈善救助的方式是养济为主。是一种消极的救助。只救人的身体,不救人的灵魂 授人以鱼(传统民间慈善主要是慈善救济:养老、育婴、恤婺、义学、义冢、施衣、施医、施棺、施粥、栖流),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8 美国基金会的特点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美国的基金会主要分为三种:社区基金会、独立基金会和公司基金会。 社区基金会 社区基金会是具有强烈社区意识和地域性的组织,其使命都是在特定地区改良社区生活,为社区服务, 所以深受社区中团体、公司及个人的支持。社区基金会管理的基金来源于不同渠道的捐赠,包括来自社区个人、 企业、单位的捐赠或遗赠,也包括地方政府的拨款,而法律规定它的资助只能用于本社区。它的工作方式是一 边筹款、一边资助社区公益事业。其接收捐款方式很多,如捐款者可以为特定团体、某项事业设立专项基金; 亦可以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或者不指定对象而由基金会决定使用的基金;一些仍在世的富人可以同基金会签 订协议建立遗赠基金等。 基金投资都是通过职业投资人进行的;资助款项需经委员会的专门会议通过。这个委员会将监督基金会 收入的分配。因为了解社区需求,假如基金会与捐赠人意见不和,该委员会有权根据具体情况有效使用基金。 社区基金会的存在使美国许多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人得以建立永久性的慈善基金为改良社区建设社 区服务。所以非营利机构从政府得到的资助少了,社区基金会便起了公资和私资的桥梁作用。社区基金会根据 捐赠人的意愿,也将基金用来资助非营利部门、学校和其它解决社区问题的机构的工作。 独立基金会 独立基金会由个人或家族捐资或遗赠设立。美国最大和最著名的几家基金会,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 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等都属此类。独立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是个人或家族捐 赠,运作方式是给各种机构的项目捐款。 这种基金会不会赋予捐赠者参与基金会决策的权利,也不会给予捐赠者与基金会领导或成员接触的权利。 这使得资金的透明性受到很大挑战,但美国有规定,此类基金要给出财务明细并公开发布。 公司基金会 公司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是盈利的企业捐赠,但是基金会作为独立机构运作,主要也是通过捐款运行,多 数为一般目的,但也不排除与公司业务利益有关的考虑。公司基金会的业务与公司从其本身的资金中所作的直 接捐赠在法律上是严格区分的。典型的公司基金会通常会把自己的捐赠范围限定在自己公司开展业务的社区内, 当然也有部分会开展国内和国际捐赠项目。公司基金会的大权掌握在公司手里,例如菲利斯摩里斯烟草公司基 金会、美国运通基金会、大通银行基金会等。 这三种基金会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但都遵循了慈善基金会透明,非盈利,以及有第三方监督的基本原 则。这些原则保证了捐赠者的慈善基金到了它该去的地方,而且被效用最大化地使用了。同时,我们不难发现, 美国的慈善事业的绝大部分是由民间机构来完成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几大富豪的个人基金会。民间组织的 力量极大的转移了政府的资金压力,使得财政资金流更多地流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医疗、教育和社会保 障之上。中国慈善的心理和文化分析 有了完善合理的机制之后,如果没有良好的慈善氛围,公民的公益意识不能提高,那么一切都只能是徒 劳。公益的意识,助人为乐的习惯,悲天悯人的心态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文化。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中国的慈善 文化。我们将中国慈善文化按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加以区分和讨论。 中国古代慈善 我们古代的慈善有三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慈善文化的根一直深深地扎在中囯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可 以说中囯传统文化为慈善文化提供了思想渊源和构筑了核心价值体系。中囯传统文化其实是一 种宣扬性善的文 化。这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基督教文化宣扬性恶,认为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人生下来就有原罪,人生本 身就是一种罪恶。人在罪恶中,不可能 有爱,不可能懂得爱,所以要皈依上帝才能有爱。这是强调人的爱不是 来自人的本身,而是来自一种外在的宗教精神!你要是做慈善的话,也只能说是秉承了上帝的 旨意,是赎罪! 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帮助你的穷兄弟,这才是对的,否则死了以后上不了天堂。而中囯文化则认为爱是人的天性。 爱是在人之内而不在人之外。是一种内在的道德精神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极力宣扬一种道德 的仁爱精神,所谓“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孟子认为人性固有四个善端:恻隐、羞恶、辞 让、是非。 第二个特征是:慈善救助主要是以政府为主体来承担的,民间慈善组织积极参与,处在辅助和补充的 位置。政府与民间互动,维持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个特征是:慈善救助的方式是养济为主。是一种消极的救助。只救人的身体,不救人的灵魂。是 授人以鱼(传统民间慈善主要是慈善救济:养老、育婴、恤婺、义学、义冢、施衣、施医、施棺、施粥、栖流)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而不是授人以渔(慈善教育:贫民学校、贫民工厂、以工代赈、习艺所等) 中国近代慈善文化: 新的慈善思想和理念产生并形成。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和理念主要是救济灾害和贫困,救助社会 体,只能达到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的地步。而新的西方思想逐渐使得慈善不仅仅只救助贫困和弱势 民间慈善主要是:育婴、恤婺、施棺、施粥、栖流),还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改良社会环境,去除社会不良习 俗,提高教育知识程度和文明健康水平,使整个全社会的人都受益。 我们中华民族慈善文化发展到近代,其慈善民族性就曾经焕发出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慈善事业在这种 精神的激励下,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国格和人格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例如1904年红十字在中国成立 这种来自西方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感动了一大批有良知的中国善士,他们同时在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 促动下,将中西慈善文化融合,居然在1922年也创立了一种与红十字会颇相类似的组织,名曰“世界红字 会”。该会成立后,在囯内外救灾办赈,为慈善救济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会成立所透露的信息是:中华民 族不只是接受外来的救助,也能够自救,而且也可以去救助世界各囯需要救助的人群 中国当代慈善文化: 中国现当代的慈善文化是一度断层,传统的慈善理念严重缺失。慈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的时期已经萌芽、 已经深入人心了。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慈善文化却受到了沉重地打击,由于建国前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 衣、打着慈善的幌子,的确做了很多可耻的事,让我们对慈善产生了误解,使得“慈善”蒙垢,产生了负面影 响,“慈善”一词在我国历史上也曾一度声名狼藉,慈善事业被视作封建毒素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被扫地出 门。当时给慈善扣了两顶帽子,一顶是说它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第二顶帽子是为中国统治阶级服务,是伪善, 是给劳动人民一点小恩小惠。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慈善”一词又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渐渐回 通过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们民众对于慈善的态度的三个主要特点 中国的慈善现状与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家族意识是分不开的。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保留着将财产留给子孙 的传统,直到今天这一传统依然盘踞在国人的观念中,有时他们积累财富也就是为了留给子孙。反过来,子孙 们赚得的钱也交给父辈。这一血缘文化和孝道文化的传统观念,局限了很多民众捐赠的热情。在中国,人们不 敢出头,不敢做出彰显自己实力的事情。古代的商人们强调:韬光养晦,而这样的观念在现在的世界依然扎根 于人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的民族,而这也造成这个民族缺乏一种信仰。为什么西方的慈善事业能够做好, 这与他们的基督文化十分不开的。中国人认为“性本善”,而西方人则更多认为人性恶。西方认为人又原罪因 他们在得到巨大社会财富之后,就应该回报社会来“赎罪”。也就是说,慈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价值的体现 富人感到自己的机遇是上帝的恩赐,因此有责任帮助不那么幸运的穷兄弟。在中国则恰恰相反,捐赠是一种施 舍、是一种炫耀,社会压力迫使人们放弃慈善的念头。 中国普遍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而富人在捐出钱款渴望求得安全感与信任感时,却被指责为炫富。中 国人并非仇富,而是仇暴富,即憎恨那种不劳而获或者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自古至今中国便以“勤”为本, 当发现一种通过避勤而求富的方式,便会产生极大的厌恶情绪 4.结语 慈善归根到底是个人的事,是一种由善心驱动的善举。因此慈善的主体应是整个公民社会,而且做慈 善是每个人自由的权利,而非义务。对于政府来说,基本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的投资并非慈 善,而是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义务,是不可推辞的。当然政府也可以参与慈善,但是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慈善意 识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是必须在建设合理完善的制度的同时,依靠整个民间的力量 组员:08经济学张子骅08300150004:08国际贸易朱玲:09物理高然:09新闻范文忆09300130100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29 而不是授人以渔(慈善教育:贫民学校、贫民工厂、以工代赈、习艺所等)。 中国近代慈善文化: 新的慈善思想和理念产生并形成。中国传统的慈善思想和理念主要是救济灾害和贫困,救助社会弱势群 体,只能达到救急不救穷,治标不治本的地步。而新的西方思想逐渐使得慈善不仅仅只救助贫困和弱势(传统 民间慈善主要是:育婴、恤婺、施棺、施粥、栖流),还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改良社会环境,去除社会不良习 俗,提高教育知识程度和文明健康水平,使整个全社会的人都受益。 我们中华民族慈善文化发展到近代,其慈善民族性就曾经焕发出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慈善事业在这种 精神的激励下,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国格和人格的重要 手段与途径。例如 1904 年红十字在中国成立, 这种来自西方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感动了一大批有良知的中国善士,他们同时在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 促动下,将中西慈善文化融合,居然在 1922 年也创立了一种与红十字会颇相类似的组织,名曰“世界红卍字 会”。该会成立后,在囯内外救灾办赈,为慈善救济事业 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会成立所透露的信息是:中华民 族不只是接受外来的救助,也能够自救,而且也可以去救助世界各囯需要救助的人群。 中国当代慈善文化: 中国现当代的慈善文化是一度断层,传统的慈善理念严重缺失。慈善文化早在春秋战国的时期已经萌芽、 已经深入人心了。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慈善文化却受到了沉重地打击,由于建国前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 衣、打着慈善的幌子,的确做了很多可耻的事,让我们对慈善产生了误 解,使得“慈善”蒙垢,产生了负面影 响,“慈善”一词在我国历史上也曾一度声名狼藉,慈善事业被视作封建毒素和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被扫地出 门。当时给慈善扣了两顶帽子,一顶是说它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 第二顶帽子是为中国统治阶级服务,是伪善, 是给劳动人民一点小恩小惠。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慈善”一词又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渐渐回 归。 通过对古代,近代和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们民众对于慈善的态度的三个主要特点。 中国的慈善现状与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家族意识是分不开的。长久以来,中国社会保留着将财产留给子孙 的传统,直到今天这一传统依然盘踞在国人的观念中,有时他们积累财富也就是为了留给子孙。反过来,子孙 们赚得的钱也交给父辈。这一血缘文化和孝道文化的传统观念,局限了很多民众捐赠的热情。 在中国,人们不 敢出头,不敢做出彰显自己实力的事情。古代的商人们强调:韬光养晦,而这样的观念在现在的世界依然扎根 于人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的民族,而这也造成这个民族缺乏一种信仰。为什么西方的慈善事业能够做好, 这与他们的基督文化十分不开的。中国人认为“性本善”,而西方人则更多认为人性恶。西方认为人又原罪因而 他们在得到巨大社会财富之后,就应该回报社会来“赎罪”。也就是说,慈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价值的体现。 富人感到自己的机遇是上帝的恩赐,因此有责任帮助不那么幸运的穷兄弟。在中国则恰恰相反,捐赠是一种施 舍、是一种炫耀,社会压力迫使人们放弃慈善的念头。 中国普遍认为慈善是富人的事情。而富人在捐出钱款渴望求得安全感与信任感时,却被指责为炫富。中 国人并非仇富,而是仇暴富,即憎恨那种不劳而获或者低成本高收益的行为。自古至今中国便以“勤”为本, 当发现一种通过避勤而求富的方式,便会产生极大的厌恶情绪。 4. 结语 慈善归根到底是个人的事,是一种由善心驱动的善举。因此慈善的主体应是整个公民社会,而且做慈 善是每个人自由的权利,而非义务。对于政府来说,基本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的投资并非慈 善,而是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义务,是不可推辞的。当然政府也可以参与慈善,但是要提高整个社会的慈善意 识和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是必须在建设合理完善的制度的同时,依靠整个民间的力量。 组员:08 经济学 张子骅 08300150004;08 国际贸易 朱玲;09 物理 高然;09 新闻 范文忆 09300130100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中国企业家捐赠现状研究 邵可嘉09300730045 王嘉仪09300720244 方苑清10300500016 指导老师:陈金华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企业家捐赠的现状,从应用伦理学角度分析企业家捐赠的原因有:对困难 人群的理解、社会责任感的明确以及财富观的影响。而部分企业家拒捐的原因有:慈善制度的缺陷导致的基金 会发展不够成熟、税收制度对捐赠没有促进作用、坚信创造就业机会也是一种慈善,以及公众輿论对企业家们 的影响。我们明确企业家捐赠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企业家捐赠事业提出建议:改善税收制度、改进基金会管理 条例、鼓励企业家捐赠以带动社会慈善风气 关键词:企业家/富豪捐赠慈善捐赠制度 、引言 2010年8月4日,两位世界顶级富翁沃伦·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宣布,已成功劝说40名美国亿万富翁 公开承诺捐赠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9月底,盖茨与巴菲特来到中国,与50位中国富豪共赴一场“慈善晚宴”。 石激起千层浪,关于企业家捐赠的问题被摆上了桌面。9月5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发布致两人的一封公开 信,承诺“裸捐”,表示将在见面当晚送上捐款承诺书。陈光标在信中自称“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 中国企业家”,承诺在身后“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但陈光标的高调裸捐遭到了企业家们的质疑。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马云在9月10日举行的网商大会上明确反对裸捐:“一个不考虑自己和孩子的人 不能相信他会去考虑社会。无论是都留下还是都不留下,都是不负责任。”由企业家们对“慈善晚宴”的不同观 点可见,企业家捐赠情况已成为我国当下的敏感问题。 2007年,《福布斯》一度取消了中国慈善榜的发布。《福布斯》的中文版市场总监张晓华如是说:中国的 慈善事业不如国外成熟,很多富豪捐赠方式比较隐秘:有些捐款也没有通过慈善结构或基金会:而基于现有的 对慈善组织的调査形成的慈善榜,无法反映企业家们捐款的全貌:且不少企业家保持低调,不愿公开其在慈善 域的贡献,这也增加了数据调查的难度。而编制“胡润年度中国百富榜”的胡润( Rupert Hoogewerf)也表示 “在中国,人们普遍不信任富豪们捐赠的动机。” 由此可见,企业家们的捐赠情况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正如盖茨所言 西方国家的企业家从事慈善工作已经有很多代,他们已经形成成熟的慈善理念和模式,而亚洲国家大部分是 新兴国家,许多富豪是第一代,他们很重要,他们更需要成熟的慈善理念和理性的慈善行为,把钱用好是最重 要的事”。为帮助我国企业家更好的进行捐赠活动,真正地把钱用好,我们进行了中国企业家捐赠研究。我们 的硏究旨在明确企业家捐赠的理论依据,探究我国企业家捐赠的现状,无论是捐赠或者拒捐,挖掘他们行为背 后的意义,从应用伦理学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家捐赠事业提出建议 企业家捐赠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第三次分配的提出背景和概念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分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整个分配中有企业单位内部的初次分配,也有通 过政府的调节功能而实行的再分配 初次分配依据的主要原则是效率,也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 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通俗来讲,就是让有知识、擅长创新并且努力工作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报酬,首 先富裕起来。而再分配则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 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因此,再分配的原则是公平,通过政府利用税收等 手段来帮助纳税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公平的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合使用,依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 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由于该原则是针对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弊端提出的,所以,它的存在是为了克服当时 我国存在的严重平均主义而造成的低效率问题,也因此,在一部分人已经富起来的今天,继续依照这一原则进 行分配,显然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并实行第三次分配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次收入分配指的是:在经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收入分配后,个体在自己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中,在道 3周为民、卢中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30 中国企业家捐赠现状研究 邵可嘉 09300730045 王嘉仪 09300720244 方苑清 10300500016 指导老师:陈金华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企业家捐赠的现状,从应用伦理学角度分析企业家捐赠的原因有:对困难 人群的理解、社会责任感的明确以及财富观的影响。而部分企业家拒捐的原因有:慈善制度的缺陷导致的基金 会发展不够成熟、税收制度对捐赠没有促进作用、坚信创造就业机会也是一种慈善,以及公众舆论对企业家们 的影响。我们明确企业家捐赠的理论依据,对我国企业家捐赠事业提出建议:改善税收制度、改进基金会管理 条例、鼓励企业家捐赠以带动社会慈善风气。 关键词:企业家/富豪捐赠 慈善 捐赠制度 一、引言 2010 年 8 月 4 日,两位世界顶级富翁沃伦·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宣布,已成功劝说 40 名美国亿万富翁 公开承诺捐赠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9 月底,盖茨与巴菲特来到中国,与 50 位中国富豪共赴一场“慈善晚宴”。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企业家捐赠的问题被摆上了桌面。9 月 5 日,“中国首善”陈光标发布致两人的一封公开 信,承诺“裸捐”,表示将在见面当晚送上捐款承诺书。陈光标在信中自称“将做第一个响应并支持你们行动的 中国企业家”,承诺在身后“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但陈光标的高调裸捐遭到了企业家们的质疑。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 CEO 马云在 9 月 10 日举行的网商大会上明确反对裸捐:“一个不考虑自己和孩子的人, 不能相信他会去考虑社会。无论是都留下还是都不留下,都是不负责任。”由企业家们对“慈善晚宴”的不同观 点可见,企业家捐赠情况已成为我国当下的敏感问题。 2007 年,《福布斯》一度取消了中国慈善榜的发布。《福布斯》的中文版市场总监张晓华如是说:中国的 慈善事业不如国外成熟,很多富豪捐赠方式比较隐秘;有些捐款也没有通过慈善结构或基金会;而基于现有的 对慈善组织的调查形成的慈善榜,无法反映企业家们捐款的全貌;且不少企业家保持低调,不愿公开其在慈善 领域的贡献,这也增加了数据调查的难度。而编制“胡润年度中国百富榜”的胡润(Rupert Hoogewerf)也表示 “在中国,人们普遍不信任富豪们捐赠的动机。” 由此可见,企业家们的捐赠情况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正如盖茨所言, “西方国家的企业家从事慈善工作已经有很多代,他们已经形成成熟的慈善理念和模式,而亚洲国家大部分是 新兴国家,许多富豪是第一代,他们很重要,他们更需要成熟的慈善理念和理性的慈善行为,把钱用好是最重 要的事”。 为帮助我国企业家更好的进行捐赠活动,真正地把钱用好,我们进行了中国企业家捐赠研究。我们 的研究旨在明确企业家捐赠的理论依据,探究我国企业家捐赠的现状,无论是捐赠或者拒捐,挖掘他们行为背 后的意义,从应用伦理学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家捐赠事业提出建议。 二、企业家捐赠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1.第三次分配的提出背景和概念 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分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整个分配中有企业单位内部的初次分配,也有通 过政府的调节功能而实行的再分配。 初次分配依据的主要原则是效率,也就是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 配,高效率获得高回报。通俗来讲,就是让有知识、擅长创新并且努力工作的人能够得到更多的报酬,首 先富裕起来。而再分配则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 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因此,再分配的原则是公平,通过政府利用税收等 手段来帮助纳税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的、系统的、公平的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结合使用,依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的原则,科学地界定了按效率分配与按 公平分配的不同领域,避免了适用范围的混淆,同时也合理地界定了企业与政府在分配工作中不同职责。 由于该原则是针对我国传统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弊端提出的,所以,它的存在是为了克服当时 我国存在的严重平均主义而造成的低效率问题,也因此,在一部分人已经富起来的今天,继续依照这一原则进 行分配,显然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并实行第三次分配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次收入分配指的是:在经过了第一次和第二次收入分配后,个体在自己获得的可支配收入中,在道 3 周为民、卢中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通向繁荣的权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