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7若上题回答【L.应该】,你认为志愿者应该获得以下哪些类型的物质鼓励吗? 【1为不应该,5为非常应该】 餐饮津贴 交通补贴 徽章、“团团”等纪念品 购物卡、代金券 走“快速通道”等类似特权 其他(请注明) 8我国的志愿者机制目前仍有行政参与色彩,是有组织性的活动。在你看来,以媒体为代表的 社会舆论对志愿者的期许是怎样的? 志愿者是免费劳动力 志愿者应该完全无私奉献,发扬时代精神 说不清楚。 9请用三个形容词描述志愿者服务重要 无偿的 10请用1-3个形容词描述中国的志愿者机制_总体较好 不完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6 7 若上题回答【1.应该】,你认为志愿者应该获得以下哪些类型的物质鼓励吗? 【1 为不应该,5 为非常应该】 餐饮津贴 1 2 3 4 5 交通补贴 1 2 3 4 5 徽章、“团团”等纪念品 1 2 3 4 5 购物卡、代金券 1 2 3 4 5 走“快速通道”等类似特权 1 2 3 4 5 其他(请注明)_______ 8 我国的志愿者机制目前仍有行政参与色彩,是有组织性的活动。在你看来,以媒体为代表的 社会舆论对志愿者的期许是怎样的? 志愿者是免费劳动力 志愿者应该完全无私奉献,发扬时代精神 志愿者服务在奉献服务的同时,也可以由利己因素 说不清楚。 9 请用三个形容词描述志愿者服务_____重要__________、_______无私________、 ______无偿的_________。 10 请用 1-3 个形容词描述中国的志愿者机制__总体较好_______、____ 不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硏报告 大学生在复杂的人性面前的态度 从“彭宇案”看善心何去何从 张文妮、张祎卓、周瑶群、王云婷 指导老师:陈金华 调查背景: 2006年南京彭宇事件令人记忆犹新,好心扶老人却反被污蔑撞伤老人。管几经周折,双方最终在江苏省 领导层面的调解中得到了和解,然而这善心不得好报的寒心谁人了解 最近的社会案例都表明,同一事件中善心与恶行总是结伴而行了,利用别人的善心做恶事,或者在他人 困难时反而以此挟持获得私利,都以略见不鲜。 在这种主流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并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怎样看待并且将 要怎样对待这种事情呢? 调查目的: 通过彭宇等一系列事件所反映出了社会道德焦虑和信任困惑。善与恶在同一事件中并存,类似的事件却 也有着不同的善恶表现,人性是复杂的,性本善性本恶一直是不同学派各执己见。而当今社会中这种关于善恶 的人性复杂性是怎样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是我们这一次调查的目的。并且我们在了解了大学生的态度后,也 希望能就此做一个展望和延伸,即在当下的对于该事件的态度下,大学生在之后会采取怎样一种做法来对待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计划发放150份问卷,问卷覆盖范围为在校大学生 2、事例对比研究:通过对此类话题的社会现实案例分析对比,从时间、性质、结果3方面进行数据和非 数据分析,统计得出调研结果 3、采访:对相关教授和同学进行采访,获得关于这类话题的有声资料,以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 备注:这一调查在问卷调查统计后进行,以便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研究 理论基础: 经济人假设费雷德里克泰勒 社会人假设梅奥 人是一元体还会二元体 苏格拉底的理性论人是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人是政治动物 中国古代道德了论 神学眼中的神性论奥古斯丁说上帝的性质就是神性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焦点事件 彭宇事件及相关类似案例 利用善款 假装贫困学生 乞丐的真实身份 详见附件 相关论文和研究: 大学生对乞丐的态度及其与利他主义的相关研究 当道德与法发生碰撞 道德权利浅析 警惕贪官们的善 面对腐败者的善行 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问题 个新兴的行业一—乞丐 详见附件 调查分工 前期计划制定、资料搜集: 王云婷、周瑶群搜集相关案例,至少20件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7 大学生在复杂的人性面前的态度 ——从“彭宇案”看善心何去何从 张文妮、张祎卓、周瑶群、王云婷 指导老师:陈金华 调查背景: 2006 年南京彭宇事件令人记忆犹新,好心扶老人却反被污蔑撞伤老人。管几经周折,双方最终在江苏省 领导层面的调解中得到了和解,然而这善心不得好报的寒心谁人了解。 最近的社会案例都表明,同一事件中善心与恶行总是结伴而行了,利用别人的善心做恶事,或者在他人 困难时反而以此挟持获得私利,都以略见不鲜。 在这种主流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并参与社会生活以及建设的主要力量,是怎样看待并且将 要怎样对待这种事情呢? 调查目的: 通过彭宇等一系列事件所反映出了社会道德焦虑和信任困惑。善与恶在同一事件中并存,类似的事件却 也有着不同的善恶表现,人性是复杂的,性本善性本恶一直是不同学派各执己见。而当今社会中这种关于善恶 的人性复杂性是怎样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是我们这一次调查的目的。并且我们在了解了大学生的态度后,也 希望能就此做一个展望和延伸,即在当下的对于该事件的态度下,大学生在之后会采取怎样一种做法来对待。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计划发放 150 份问卷,问卷覆盖范围为在校大学生 2、事例对比研究:通过对此类话题的社会现实案例分析对比,从时间、性质、结果 3 方面进行数据和非 数据分析,统计得出调研结果 3、采访:对相关教授和同学进行采访,获得关于这类话题的有声资料,以弥补问卷调查中的不足。 备注:这一调查在问卷调查统计后进行,以便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研究 理论基础: 经济人假设 费雷德里克 泰勒 社会人假设 梅奥 人是一元体 还会二元体 苏格拉底的理性论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 人是政治动物 中国古代道德了论 神学眼中的神性论 奥古斯丁说上帝的性质就是神性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焦点事件: 彭宇事件及相关类似案例 利用善款 假装贫困学生 乞丐的真实身份 详见附件 相关论文和研究: 大学生对乞丐的态度及其与利他主义的相关研究 当道德与法发生碰撞 道德权利浅析 警惕贪官们的善心 面对腐败者的善行 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问题 一个新兴的行业——乞丐 详见附件 调查分工: 前期计划制定、资料搜集: 王云婷、周瑶群搜集相关案例,至少 20 件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硏报告 张祎卓搜集对于此类时间研究的相关论文 张文妮搜集事件案例的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响 张文妮负责整合资料、完成整体调查策划 调查过程 王云婷、周瑶群负责问卷发放、回收以及数据统计 张文妮、张祎卓负责采访,以及相关理论论文分析 后期总结 王云婷、周瑶群负责问卷结果与相关理论的对比分析,并成稿 张文妮负责媒体报道以及公众反应的报告总结 张祎卓负责采访音频整理以及就采访者的回答作总结 每个人写一篇关于此次调查的感想以及自己对于该问题研究的感想 张文妮负责总结此次调查的成果和不足 问卷设计:见附件 问卷总结 统计结果(共计123份有效问卷) 第1题 第3题第4题 第6题 70 004 第7题 题第9题第10题(多第 12题 115 92 12 6 2、统计分析 思路是“现象——原因—一产生后果—一应对措施”绿色底色的是用到问卷数据的地方 大学生在复杂的人性面前的态度——从”彭宇案”看善心何去何从 摘要:在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 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 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这是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这一事件让我们 联想到当下的职业乞丐,假大学生,假募捐者……我们的善心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了,我们也越来越不感施善了 本文通过分析对复旦大学123名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总结前人分析,从产生原因,产生后果,应对措施等方面 对这些善心被利用的现象做一些探讨,从面管窥一下我们复杂的人性。试图为解决这种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彭宇案、善心、道德 中国有句古话叫助人为乐,可是当下人们这种助人的善心却越来越多地被欺骗乃至利用,在我们被访的 同学中有50.4%的同学都表示有被骗过:34.1%的同学表示没被骗过;剩余大约15%的同学表示自己也无法判断 自己是否被骗过。正如西南政法大学王安白教授说,当今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情浅薄的不良风气不仅使乐于助 人、见义勇为的现象日渐减少也使受人恩惠、知恩图报的感情成了稀有资源。当有人不幸落水见义勇为者往往 受人嘲讽:当有人遭遇车祸,热心助人者却被诬为肇事者:沿街乞讨者多以此为业成了有组织行为,善意施舍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8 张祎卓搜集对于此类时间研究的相关论文 张文妮搜集事件案例的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响 张文妮负责整合资料、完成整体调查策划 调查过程 王云婷、周瑶群负责问卷发放、回收以及数据统计 张文妮、张祎卓负责采访,以及相关理论论文分析 后期总结 王云婷、周瑶群负责问卷结果与相关理论的对比分析,并成稿 张文妮负责媒体报道以及公众反应的报告总结 张祎卓负责采访音频整理以及就采访者的回答作总结 每个人写一篇关于此次调查的感想以及自己对于该问题研究的感想 张文妮负责总结此次调查的成果和不足 问卷设计:见附件 问卷总结: 统计结果(共计 123 份有效问卷) 第 1 题 第 2 题 第 3 题 第 4 题 第 5 题 第 6 题 53 62 60 9 7 70 42 58 50 40 19 5 20 76 44 第 7 题 第 8 题 第 9 题 第 10 题(多 选) 第 11 题 第 12 题 7 28 29 115 27 92 75 94 109 12 6 14 81 83 18 6 70 1 53 53 22 2、统计分析 思路是“现象——原因——产生后果——应对措施”绿色底色的是用到问卷数据的地方。 大学生在复杂的人性面前的态度——从”彭宇案”看善心何去何从 摘要:在 2006 年 11 月 20 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 83 路车。人来人往 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 8 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 老太告到法院索赔 13 万多元。这是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这一事件让我们 联想到当下的职业乞丐,假大学生,假募捐者……我们的善心越来越多地被利用了,我们也越来越不感施善了。 本文通过分析对复旦大学 123 名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总结前人分析,从产生原因,产生后果,应对措施等方面 对这些善心被利用的现象做一些探讨,从面管窥一下我们复杂的人性。试图为解决这种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彭宇案、善心、道德 中国有句古话叫助人为乐,可是当下人们这种助人的善心却越来越多地被欺骗乃至利用,在我们被访的 同学中有 50.4%的同学都表示有被骗过;34.1%的同学表示没被骗过;剩余大约 15%的同学表示自己也无法判断 自己是否被骗过。正如西南政法大学王安白教授说,当今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情浅薄的不良风气不仅使乐于助 人、见义勇为的现象日渐减少也使受人恩惠、知恩图报的感情成了稀有资源。当有人不幸落水见义勇为者往往 受人嘲讽;当有人遭遇车祸,热心助人者却被诬为肇事者;沿街乞讨者多以此为业成了有组织行为,善意施舍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的人被他们转过脸去笑为“傻帽”:而一些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呼吁救助者,又可能是出于某些人牟取名利为 目的的成功策划……这种种反常的现象 扭曲着不少人的心理,把他们心底仅存的一点感恩的情慷挤压 殆尽。 (孙岩,一个新兴的行业一一乞丐[.成人高教学刊,2002(01) 发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更是让我们从新关注这一问题。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种反常的 现象有着其出现的原因的背景,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原因。 1)外部因素 1.1历史习俗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仁义道德的社会,拿乞讨来讲,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乞丐就一直存在着,乞丐 的历史与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乞丐文化。但是古代也有“骗乞强丐”,《左传·昭公元年》 中己经有“强丐”的说法,骗乞和强丐,历来都是极丑恶的社会现象。这与现在所谓的职业乞丐有着先后的发 展关系,只是开放以来,在利益驱动下,众多的好逸恶劳者、消极厌世者、落魄失意者将乞讨做为了一种人生 去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使得职业乞丐之风欲演欲烈。我们也常见到古装电视剧里自称无钱葬父的人在街 头,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也会碰到有人称自己迷路了或是怎样来求你给钱的情况 王子今,中国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古代乞丐风俗》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这种仁义道德之礼,以及助人为乐之心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温床。历史以来的这 些现象也为今天这些现象提供了一些先例。 1.2经济因素利益的驱使 经济上利益的驱使应该还是利用人的善心骗取钱财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们对本校本科生的调查中61% 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经济资源差别悬殊,资金、人力和知识等要素 有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的不平衡使得社会财富过于集中,用少数带动多数的政策遗留的 问题使得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所以很多人在经济的压力和利益的驱使下 走了一条“致富”的途径一一职业乞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在施舍方 面也相对“大方”了很多,这更加助长了上述现象。同时人的同情心,悲悯心,善心也越来越多的被利用 1.3、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天灾人祸、地域差别以及经济结枃的调整使得弱势群体增多,加重了社会的负担,社会保障服务压 力加大,由于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加大,势必会产生社会救助不到位,社会保障政策不健全的情况出现,社会 出现大量的贫困人员,他们走上一条骗人之路 此外,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赏罚机制缺失也给这些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调查中,5.6%的同学认为 在的法律制度对这类利用人们善心行为的约束力是完全没有的,甚至是助纣为虐:74.7%的同学认为是很低的 而只有4.8%的同学认为有很高的约束力:;14.6%的同学认为这个还不能确定。由此可见,没有法律的保障,这 类活动也越来越倡狂。 2、内部内素 2.1人的心理倾向具有逐利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引发和驱使人去行动的内在动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人的需要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 人作为生命有机体,为了维持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必须向外“摄取”营养物,使之转化成生命本身所需要的力 量,即是说,满足衣、食、住、行等生理性的物质需要是人生的首要动机和内驱力。尽管作为禀赋着理性和想 象力的人类,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政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但物质需要作为生存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就使得 追求和谋取物质满足成为人的基本的生命活动。尤其是在我国仍不富裕的情况下,人们对生存条件改善的欲望 和关注就显得更加强烈和突出。所以涉及到个人的利益问题,所谓的公德心就没用了,也就随之出现了为了个 人利益利用他人善心的现象 22.人的价值观的变化 人的行为除受自身心理倾向影响外,还要受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作为人们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和 自身等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时所持的一种观点,主要体现在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上。现代社会的 变迁转型已使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了摇撼,并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价值目标的物欲化、价值取向的个人化 和价值评价的多元化倾向。经济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已使处于重大转轨变型之际的社会伦理道德 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出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道德观念的交汇与碰撞,不仅出现了双重道德观念和双重价 值目标同时存在及良莠规范并存的格局,而且产生了价值观念的翻覆,在不少人心目中,“利”“货币”成为了 衡量一切事物与行为的标准,正直、诚实、理想、信仰被等同于迂腐,又因对外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所招致 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个人心理冲突。在这种由经济转型而导致的价值观念嬗变交错的 情形下,人对于利用他人的善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已经习民为常,没有了羞耻感和罪恶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9 的人被他们转过脸去笑为“傻帽”;而一些通过网络、媒体向社会呼吁救助者,又可能是出于某些人牟取名利为 目的的成功策划……这种种反常的现象,又严重扭曲着不少人的心理,把他们心底仅存的一点感恩的情慷挤压 殆尽。 (孙岩,一个新兴的行业——乞丐[J].成人高教学刊,2002(01)) 发生在 2006 年的“彭宇案”更是让我们从新关注这一问题。黑格尔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这种种反常的 现象有着其出现的原因的背景,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原因。 1)外部因素 1.1 历史习俗的影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仁义道德的社会,拿乞讨来讲,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乞丐就一直存在着,乞丐 的历史与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乞丐文化。但是古代也有“骗乞强丐”,《左传·昭公元年》 中已经有“强丐”的说法,骗乞和强丐,历来都是极丑恶的社会现象。这与现在所谓的职业乞丐有着先后的发 展关系,只是开放以来,在利益驱动下,众多的好逸恶劳者、消极厌世者、落魄失意者将乞讨做为了一种人生 去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使得职业乞丐之风欲演欲烈。我们也常见到古装电视剧里自称无钱葬父的人在街 头,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也会碰到有人称自己迷路了或是怎样来求你给钱的情况。 王子今,中国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古代乞丐风俗》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1996(01)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这种仁义道德之礼,以及助人为乐之心为这些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温床。历史以来的这 些现象也为今天这些现象提供了一些先例。 1.2.经济因素利益的驱使 经济上利益的驱使应该还是利用人的善心骗取钱财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我们对本校本科生的调查中 61% 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一方面,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不同部门经济资源差别悬殊,资金、人力和知识等要素 有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的不平衡使得社会财富过于集中,用少数带动多数的政策遗留的 问题使得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所以很多人在经济的压力和利益的驱使下 走了一条“致富”的途径——职业乞丐。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在施舍方 面也相对“大方”了很多,这更加助长了上述现象。同时人的同情心,悲悯心,善心也越来越多的被利用。 1.3、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天灾人祸、地域差别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弱势群体增多,加重了社会的负担,社会保障服务压 力加大,由于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加大,势必会产生社会救助不到位,社会保障政策不健全的情况出现,社会 出现大量的贫困人员,他们走上一条骗人之路。 此外,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赏罚机制缺失也给这些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调查中,5.6%的同学认为现 在的法律制度对这类利用人们善心行为的约束力是完全没有的,甚至是助纣为虐;74.7%的同学认为是很低的; 而只有 4.8%的同学认为有很高的约束力;14.6%的同学认为这个还不能确定。由此可见,没有法律的保障,这 类活动也越来越倡狂。 2、内部内素 2.1.人的心理倾向具有逐利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引发和驱使人去行动的内在动力。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人的需要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 人作为生命有机体,为了维持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必须向外“摄取”营养物,使之转化成生命本身所需要的力 量, 即是说,满足衣、食、住、行等生理性的物质需要是人生的首要动机和内驱力。尽管作为禀赋着理性和想 象力的人类,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政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但物质需要作为生存条件的基础性作用,就使得 追求和谋取物质满足成为人的基本的生命活动。尤其是在我国仍不富裕的情况下,人们对生存条件改善的欲望 和关注就显得更加强烈和突出。所以涉及到个人的利益问题,所谓的公德心就没用了,也就随之出现了为了个 人利益利用他人善心的现象。 2.2.人的价值观的变化。 人的行为除受自身心理倾向影响外,还要受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作为人们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和 自身等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时所持的一种观点,主要体现在价值目标、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上。现代社会的 变迁转型已使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受到了摇撼,并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价值目标的物欲化、价值取向的个人化 和价值评价的多元化倾向。经济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已使处于重大转轨变型之际的社会伦理道德 价值观念发生了嬗变,出现了传统道德观念和现代道德观念的交汇与碰撞,不仅出现了双重道德观念和双重价 值目标同时存在及良莠规范并存的格局,而且产生了价值观念的翻覆,在不少人心目中,“利”、“货币”成为了 衡量一切事物与行为的标准,正直、诚实、理想、信仰被等同于迂腐,又因对外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所招致 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个人心理冲突。在这种由经济转型而导致的价值观念嬗变交错的 情形下,人对于利用他人的善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已经习民为常,没有了羞耻感和罪恶感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2.3.道德失范 社会失范这一理论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在他看来,“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 的道德基础,这样,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适应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我们所讲的社会失范是指处于解组时期的社会,旧的社会 规范缺失,而新的社会规范又处于孕育和形成过程中,没有一个现有的社会规则和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 动所表现出来的混乱和无序状态。 爱心被人利用,道德的理念被蹂躪一一道德失范的表现。例如前些年“彭宇案”,彭宇出于好心将摔倒的 徐老太扶起,事发时,现场有一名50多岁的陈二春先生也来帮忙。据证人回忆,徐老太当时对二位好心人十分 感激并表示自己不会连累他们,陈二春随即打电话通知徐老太的家属,见其家人赶来便离开了现场。彭宇却陪 同徐老太及其家人来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当得知是胫骨骨折要花费几万元换人造骨头时,徐老太对彭宇说: 小伙子是你撞了我啊!”当时彭宇就懵了,后来徐老太还将其告上法庭,当陈二春出面为彭宇作证时却被徐老 太拒认。这件事存在很多质疑之处,好事难做的感慨在网友中得到了共鸣。法院最终的判决更是让人失望,难 道做好事也要犯法?“人性本恶”的判断令人害怕,难怪网上流传“做好事有风险,学雷锋要谨慎”。这件事难 道不是对我们正全力宣传和倡导的德育教育的严重消解吗? 张莉,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问题一一对彭宇案的解读[J.法制与社会,2010,(02) 继“彭宇案”之后,这些类似的事件又有不断发生,加之乞丐职业化等现象,这些事情对我们的社会有 哪些影响呢?以下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做出的一些分析 1)、造成社会道德冷漠,引发社会的诚信荒 在我们调查的同学中,有93.5%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会适成社会道德冷漠,有88.6%的同学认为引发社会 的诚信荒。我们听多了乞丐成万元户和行乞的故事,见多了帮助人却被反巫的事,我们会逐渐变得麻木冷漠 彼此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不信任。每当遇到行乞者时,就会在心里提醒自己:骗人的,别理他。我们怕受骗,怕 受伤,以至于这种道德的冷漠充斥了我们的社会。所以,在上海某地铁站发生了一位老人跌倒却没人去扶的事 情,我们不免想问如果没有06年的彭宇案,如果没有之后出现的“碰瓷”现象,是不是会有人会相信老人是真 的需要帮助,然后上前去扶老人一把呢? 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问到老人跌倒会不会上前去扶的时候,有5.6%的同学表示绝对不会,怕惹麻烦:大 约62%的同学选择更理智的做法,要视情况而定。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呢?可喜的是大家在帮助人的时候也变得 理智了,不给那些企图利用人们善心的人以可乘之机,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何时变成了这样一个互不信任的冷 漠的集体 2)、助长一部人不劳而获的心理 利用人的善心来谋取个人私利,这是一种投入很少收入很可观的事情,所以当有一小部分人成功之后,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5.8%的同学表示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会助长一部分 人的不劳而获心理 近来来新兴的一个行业很是吃香那就是乞丐,职业乞丐的组织性与团体性也越来越强,大街小巷,我们 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以至于在我们关于职业乞丐的调查中只有7.3%的同学表示真乞丐多于职业乞丐,40%的 同学表示真乞丐少于职业乞丐,16.2%的同学认为二者数量差不多,其余35.7%的同学认为真真假假说不清。由 此可见,乞丐也是会传染的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自2006年发生了“彭宇案”之后,又出现了“重庆版彭宇案”、“河南自版彭宇案” 而且如果最开妈的“彭宇案”的发生是无意的话,之后的“彭宇案”越来越专业化,就是所谓的“碰瓷”,越来 越多老人(甚至是年青人)故意跌倒。由此可见,这咱不劳而获的心理被大大的激发了。 3)、会对下一代带来不良影响 孩子的成长,脱离不了现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但是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教育下一代,应该怎么 跟他们解释连我们都无法说得清的情况 面对孩子纯真的心灵,我们要怎样教他们明辨是非,将来才不会在这个充满竞争、复杂纷繁的环境中迷 失方向。相信大多数家长会教他们不要相信别人,这个世界上除了真善美,还有假恶丑,社会上有很多坑蒙拐 骗的现象,小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种思想,我们还怎样期待我们的社会还会有爱心。可是如果我们不教会孩子 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身边发生的和各种媒体上报道的鲜活的事例,让孩子何去何 所以这些事不仅会带来现实社会中的很多问题,也会影响到下一代 此外,职业乞丐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困扰,而像“彭宇案”这样会引起法律纠纷 除了这些显性的影响外,这些现象还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现象有愈演愈烈 的趋势。在我们调查中只有23.5%的同学会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76.4%的同学是觉得在现 有社会情况下很难改善,甚至会愈演愈烈。 那么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这种现象得到遏制呢?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0 2.3.道德失范 社会失范这一理论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在他看来,“社会分工的发展快于这种分工所要求 的道德基础,这样,社会的某些方面便受到不适应的控制,从而导致失范。”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我们所讲的社会失范是指处于解组时期的社会,旧的社会 规范缺失,而新的社会规范又处于孕育和形成过程中,没有一个现有的社会规则和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 动所表现出来的混乱和无序状态。 爱心被人利用,道德的理念被蹂躏——道德失范的表现。例如前些年“彭宇案”,彭宇出于好心将摔倒的 徐老太扶起,事发时,现场有一名 50 多岁的陈二春先生也来帮忙。据证人回忆,徐老太当时对二位好心人十分 感激并表示自己不会连累他们,陈二春随即打电话通知徐老太的家属,见其家人赶来便离开了现场。彭宇却陪 同徐老太及其家人来到了医院,在医院里,当得知是胫骨骨折要花费几万元换人造骨头时,徐老太对彭宇说: “小伙子是你撞了我啊!”当时彭宇就懵了,后来徐老太还将其告上法庭,当陈二春出面为彭宇作证时却被徐老 太拒认。这件事存在很多质疑之处,好事难做的感慨在网友中得到了共鸣。法院最终的判决更是让人失望,难 道做好事也要犯法?“人性本恶”的判断令人害怕,难怪网上流传“做好事有风险,学雷锋要谨慎”。这件事难 道不是对我们正全力宣传和倡导的德育教育的严重消解吗? 张莉,试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失范问题——对彭宇案的解读[J].法制与社会,2010,(02) 继“彭宇案”之后,这些类似的事件又有不断发生,加之乞丐职业化等现象,这些事情对我们的社会有 哪些影响呢?以下是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做出的一些分析。 1)、造成社会道德冷漠,引发社会的诚信荒 在我们调查的同学中,有 93.5%的同学认为这种现象会适成社会道德冷漠,有 88.6%的同学认为引发社会 的诚信荒。我们听多了乞丐成万元户和行乞的故事,见多了帮助人却被反巫的事,我们会逐渐变得麻木冷漠, 彼此之间也变得越来越不信任。每当遇到行乞者时,就会在心里提醒自己:骗人的,别理他。我们怕受骗,怕 受伤,以至于这种道德的冷漠充斥了我们的社会。所以,在上海某地铁站发生了一位老人跌倒却没人去扶的事 情,我们不免想问如果没有 06 年的彭宇案,如果没有之后出现的“碰瓷”现象,是不是会有人会相信老人是真 的需要帮助,然后上前去扶老人一把呢? 在我们的调查中,当问到老人跌倒会不会上前去扶的时候,有 5.6%的同学表示绝对不会,怕惹麻烦;大 约 62%的同学选择更理智的做法,要视情况而定。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呢?可喜的是大家在帮助人的时候也变得 理智了,不给那些企图利用人们善心的人以可乘之机,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何时变成了这样一个互不信任的冷 漠的集体。 2)、助长一部人不劳而获的心理 利用人的善心来谋取个人私利,这是一种投入很少收入很可观的事情,所以当有一小部分人成功之后,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业。在我们的调查中,有 65.8%的同学表示这种现象的频繁发生会助长一部分 人的不劳而获心理。 近来来新兴的一个行业很是吃香那就是乞丐,职业乞丐的组织性与团体性也越来越强,大街小巷,我们 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以至于在我们关于职业乞丐的调查中只有 7.3%的同学表示真乞丐多于职业乞丐,40%的 同学表示真乞丐少于职业乞丐,16.2%的同学认为二者数量差不多,其余 35.7%的同学认为真真假假说不清。由 此可见,乞丐也是会传染的。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自 2006 年发生了“彭宇案”之后,又出现了“重庆版彭宇案”、“河南自版彭宇案”, 而且如果最开妈的“彭宇案”的发生是无意的话,之后的“彭宇案”越来越专业化,就是所谓的“碰瓷”,越来 越多老人(甚至是年青人)故意跌倒。由此可见,这咱不劳而获的心理被大大的激发了。 3)、会对下一代带来不良影响 孩子的成长,脱离不了现实社会这个大环境,但是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怎么教育下一代,应该怎么 跟他们解释连我们都无法说得清的情况。 面对孩子纯真的心灵,我们要怎样教他们明辨是非,将来才不会在这个充满竞争、复杂纷繁的环境中迷 失方向。相信大多数家长会教他们不要相信别人,这个世界上除了真善美,还有假恶丑,社会上有很多坑蒙拐 骗的现象,小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种思想,我们还怎样期待我们的社会还会有爱心。可是如果我们不教会孩子 提高鉴别是非的能力,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身边发生的和各种媒体上报道的鲜活的事例,让孩子何去何 从。 所以这些事不仅会带来现实社会中的很多问题,也会影响到下一代。 此外,职业乞丐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管理带来困扰,而像“彭宇案”这样会引起法律纠纷。 除了这些显性的影响外,这些现象还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且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这些现象有愈演愈烈 的趋势。在我们调查中只有 23.5%的同学会认为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76.4%的同学是觉得在现 有社会情况下很难改善,甚至会愈演愈烈。 那么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使这种现象得到遏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