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不同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教学难点: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 产生多重耐药的机制。 3.教学内容 3.1.基本术语 化疗药物分类: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癌药 抗菌药分类 抗菌药的评价标准: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 3.2.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磷霉素、环丝氨酸、杆菌肽、万古霉素、-内酰胺类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
2.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不同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教学难点: • 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 •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 • 产生多重耐药的机制。 3. 教学内容 3.1. 基本术语 • 化疗药物分类: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癌药 • 抗菌药分类 • 抗菌药的评价标准:抗菌谱、抗菌活性、化疗指数 3.2.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 • 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磷霉素、环丝氨酸、杆菌肽、万古霉素、 -内酰胺类 •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
抑制DNA/RNA的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恶唑烷酮类 抑制关键代谢途径 磺胺类 33.细菌耐药性 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 ● 降低细菌膜通透性 激活主动外排系统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3.4.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滥用的后果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4.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 抑制 DNA/RNA 的合成 喹诺酮类、利福平 •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恶唑烷酮类 • 抑制关键代谢途径 磺胺类 3.3. 细菌耐药性 • 产生灭活酶,使抗菌药物失活 • 降低细菌膜通透性 • 激活主动外排系统 •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 •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3.4.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 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 抗生素滥用的后果 • 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4.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图片展示细菌特定结构 图片展示抗菌药作用机制 图片展示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图片展示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和滥用后果 互动教学: LDso/ED50和LDs/ED9s的区别?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差别?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的具体作用位点?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 多重耐药机制如何产生? 5.教学评价 课后问题: 简述五大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并列举代表药。 简述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并举两例说明。 简述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并列举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1.教学目标
• 图片展示细菌特定结构 • 图片展示抗菌药作用机制 • 图片展示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 图片展示抗菌药的不良反应和滥用后果 互动教学: • LD50/ED50和 LD5/ED95的区别? •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差别? •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抗菌药的具体作用位点? • 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 • 多重耐药机制如何产生? 5. 教学评价 课后问题: • 简述五大类抗菌药的作用机制,并列举代表药。 • 简述耐药性的产生机制,并举两例说明。 • 简述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并列举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 第二章 抗菌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1. 教学目标
学习抗细菌药物的设计与发现: 学习氧氟沙星的设计与合成。 2.教学重难点 了解以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为代表的B内酰胺类药物的发现过程: 学习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基础上设计合成全新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3.教学内容 3.1抗细菌药物的设计与发现 阝内酰胺类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氧氟沙星的设计与合成 4.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各类药物设计发现过程,了解药物上设计的基本理念。 研讨法:通过基础理论的讲授,研讨相关最新药物的设计过程,合成路线。 5.教学评价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述从青霉素G到阿莫西林的药物研发过程。 结合案例,运用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进行分析、说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 学习抗细菌药物的设计与发现; • 学习氧氟沙星的设计与合成。 2. 教学重难点 • 了解以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为代表的 β 内酰胺类药物的发现过程; • 学习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基础上设计合成全新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3. 教学内容 3.1 抗细菌药物的设计与发现 • β 内酰胺类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研究与发现 • 氧氟沙星的设计与合成 4.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授各类药物设计发现过程,了解药物上设计的基本理念。 • 研讨法:通过基础理论的讲授,研讨相关最新药物的设计过程,合成路线。 5. 教学评价 •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述从青霉素 G 到阿莫西林的药物研发过程。 • 结合案例,运用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进行分析、说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第三章阝内酰胺类抗生素 1.教学目标 掌握B-内酰胺类的作用机制: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五代头孢菌素特点及用 途。 熟悉细菌对B内酰胺类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合成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重难点 β-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 青霉素G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代表药物和特点: 五代头孢菌素特点 3.教学内容: 3.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 。 阝内酰胺类的化学结构特点及分类 B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及耐药性机制 3.2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天然青霉素的药动学特点 青霉素G抗菌谱
第三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 教学目标 • 掌握 β-内酰胺类的作用机制;青霉素 G 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五代头孢菌素特点及用 途。 • 熟悉细菌对 β-内酰胺类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合成青霉素类、广谱青霉素类的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重难点 • β-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 • 青霉素 G 的抗菌谱、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代表药物和特点; • 五代头孢菌素特点 3. 教学内容: 3.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及耐药性机制 • β-内酰胺类的化学结构特点及分类 • β-内酰胺类的抗菌作用机制。 • β 内酰胺类的耐药性及耐药性机制 3.2 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 天然青霉素的药动学特点 • 青霉素 G 抗菌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