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培训,让适龄农民懂得1~2门农业实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培育知名品牌,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和“人才智力” 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为此,合川区将因地制宜,重点培育PIC生猪、合川三江鱼、中药 材、无公害蔬菜、优质蚕茧、高优水果等六大特色产业。(编辑:孙爱东) 实践篇:乡村劲吹和谐风 实践篇 乡村劲吹和谐风 本刊记者徐旭忠 道路平坦宽敞,村庄绿树掩映,农房错落有致,生活悠然自得……这是记者在重庆市合川区采访时 看到的一幅幅农民乐、村庄美、民风正的和谐文明画卷。近年来,合川区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 民文明程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德孝评选:美德春风进万家 家住合川区钱塘镇圆凼街的王世英老人真是好福气,因为她有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今年87岁的王 世英于2003年患上脑血栓,行走不便。更为不幸的是,她又遭遇车祸,致使双腿瘫痪,出行靠轮椅,生活 无法自理。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儿子杨道勇对母亲体贴入微。杨道勇做服装生意,经常出差进货,但只 要母亲的病情稍有变化或有其他要求,他宁愿放下手头的生意,也要尽心尽责,把母亲照顾好。正是因为 他的孝举,杨道勇在合川区开展的“德孝工程”中被评为“孝子” 2004年,合川区以“话说不良之风”为主题,在全区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活动。针对广大群众反 映的“忤逆不孝”问题,全区开展了以推评“好儿好媳”、“好公好婆”等为主要内容的“德孝工程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 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 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合川区花大力气开展“德孝工程”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榜样 的力量。这样的榜样不是虚的,就在身边,容易效仿 二郎镇五里村是一个偏远小山村,这里却开展了20多年“好媳妇、好婆婆”的自发评选活动。每 年3月,村子里都巡回宣传“好媳妇、好婆婆”的典型事迹,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受表彰的好媳妇 好婆婆成为村民心目中的“明星” “德孝工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贏得了广大群众的喝彩和支持,孝敬父母,争当孝子在 合川大地蔚然成风。 “五员”指导团:帮扶指导暖心田
术培训,让适龄农民懂得 1~2 门农业实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培育知名品牌,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绿色证书”和“人才智力” 工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为此,合川区将因地制宜,重点培育 PIC 生猪、合川三江鱼、中药 材、无公害蔬菜、优质蚕茧、高优水果等六大特色产业。(编辑:孙爱东) 实践篇:乡村劲吹和谐风 实践篇: 乡村劲吹和谐风 本刊记者 徐旭忠 道路平坦宽敞,村庄绿树掩映,农房错落有致,生活悠然自得……这是记者在重庆市合川区采访时 看到的一幅幅农民乐、村庄美、民风正的和谐文明画卷。近年来,合川区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农 民文明程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德孝评选:美德春风进万家 家住合川区钱塘镇圆凼街的王世英老人真是好福气,因为她有一个十分孝顺的儿子。今年 87 岁的王 世英于 2003 年患上脑血栓,行走不便。更为不幸的是,她又遭遇车祸,致使双腿瘫痪,出行靠轮椅,生活 无法自理。为了让母亲安度晚年,儿子杨道勇对母亲体贴入微。杨道勇做服装生意,经常出差进货,但只 要母亲的病情稍有变化或有其他要求,他宁愿放下手头的生意,也要尽心尽责,把母亲照顾好。正是因为 他的孝举,杨道勇在合川区开展的“德孝工程”中被评为“孝子”。 2004 年,合川区以“话说不良之风”为主题,在全区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活动。针对广大群众反 映的“忤逆不孝”问题,全区开展了以推评“好儿好媳”、“好公好婆”等为主要内容的“德孝工程”。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奉 献爱心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广大农村有所淡化,不赡养父母、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普 遍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合川区花大力气开展“德孝工程”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真正地感受到榜样 的力量。这样的榜样不是虚的,就在身边,容易效仿。 二郎镇五里村是一个偏远小山村,这里却开展了 20 多年“好媳妇、好婆婆”的自发评选活动。每 年 3 月,村子里都巡回宣传“好媳妇、好婆婆”的典型事迹,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受表彰的好媳妇、 好婆婆成为村民心目中的“明星”。 “德孝工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喝彩和支持,孝敬父母,争当孝子在 合川大地蔚然成风。 “五员”指导团:帮扶指导暖心田
2004年,合川区在全区各个镇乡成立了农村“五员”(思想政治指导员、理论宣传员、文化宣传 员、司法调解员、信访接待员)指导团。3年来,这支特殊的流动队伍上街头、走村庄、入院落、进田间, 深入农村送政策、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赢得了群众好评。 坐落在渠江畔的双槐镇五里村是一个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2980多人,人均耕地 不足一亩。长期以来,村民们都在为“填肚子”奔波。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 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但精神却空虚了。有些村民每到初一、十五都要赶庙会,烧香拜神 或聚众赌博,村里秩序十分混乱。 为此,五里村成立了一支由10多名村民组成的文艺宣传队,男女老幼自愿参加。每逢过年过节或 村里红白喜事,文艺宣传队都会通过表演一些村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传递农 业生产信息及健康生活常识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村党 支部书记杨英全告诉记者,目前,文艺宣传队已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几十场,自编自导本土节目200多个 不仅在本村演出,还经常到附近村庄开展活动,在当地小有名气。她说:“文艺宣传队吸引了全村男女老 少,封建迷信思想和不健康活动没有了市场。村子里风气正了,人心齐了,村民更加文明了。” “小纠纷不出社,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疑难问题不出镇,矛盾不扩大,纠纷无积压”,这是合川区农 村流动司法调解队的工作目标。成立于2004年3月的流动司法调解队目前在全区有10多支,被群众称为 “离得近、喊得应、请得起、谈得拢”的贴心人。2005年,流动调解队就成功调解纠纷200多起,并且收 到调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文明共建:边界区域现和谐 合川区地处重庆北部,与四川省武胜县接壤,边界线长达202公里,边界区域涉及19个乡镇,169 个村,人口50余万人。尽管两地山水相连,方言、生活习俗及社会文化相近,但由于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 省市管辖,缺乏交流,边界地区争水、争地、争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冲突不断,还经常发生恶性治安案 件 为了化解矛盾,实现共同发展,合川区与武胜县启动了“边界文明示范带”活动,从解决两地群 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以文明评比、治安联防、以城带乡为主要内容,开展共建活动,取得了突出 效果 2001年,合川肖家镇修公路征用了与之接壤的武胜县乐善镇水洞湾村的部分土地,两地农民都竞相 参与修路赚钱,由此发生冲突。双方村民相互辱骂,甚至大打出手,造成一些村民不同程度受伤。肖家镇 扣留了部分征地款,引发了水洞湾村村民大规模上访。此后,两地村民结怨,不相往来。共建活动开展后 合川区和武胜县的有关部门领导带领镇里的干部互相走访,了解情况,化解矛盾。乐善镇水洞湾村党支部 书记陈来庆说:“共建活动解开了两地百姓心头多年的‘疙瘩’!” “边界文明示范带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化解了边界地区的各种矛盾、纠纷,优化了治安环境,同 时也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推动两地的交流与合作。合川区钱塘镇商贸活动十分活跃,过去每 年在生猪、蚕茧收购时与武胜县发生矛盾,彼此为抢货源经常打价格战,一度影响了当地农产品流通。现 在经过协商,双方将收购价格保持一致,有效地避免了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以前两地不法分子作案后逃到 对方界内,给警方破案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现在边界共建文明镇、村,建立了治安联防制度,可跨界追查, 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行动,使边界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记者了解到,文明共建活动实施后,边界地区镇、村的基础设施可实现共享。与合川区接壤的武胜县 的部分镇乡在农网改造、闭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合川区在征得电力、电信等 部门的同意下,将高压线路、电话、闭路电视光缆延伸到对方界内,使得边界区域的一些农户实现了用电 “同网同价”,安装了“顺风耳”,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 编辑:孙爱东)
2004 年,合川区在全区各个镇乡成立了农村“五员”(思想政治指导员、理论宣传员、文化宣传 员、司法调解员、信访接待员)指导团。3 年来,这支特殊的流动队伍上街头、走村庄、入院落、进田间, 深入农村送政策、送科技、送文化、送法律,赢得了群众好评。 坐落在渠江畔的双槐镇五里村是一个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全村 2980 多人,人均耕地 不足一亩。长期以来,村民们都在为“填肚子”奔波。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外出务工收入的增加, 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生活富裕了,但精神却空虚了。有些村民每到初一、十五都要赶庙会,烧香拜神, 或聚众赌博,村里秩序十分混乱。 为此,五里村成立了一支由 10 多名村民组成的文艺宣传队,男女老幼自愿参加。每逢过年过节或 村里红白喜事,文艺宣传队都会通过表演一些村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传递农 业生产信息及健康生活常识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改善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俗。村党 支部书记杨英全告诉记者,目前,文艺宣传队已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几十场,自编自导本土节目 200 多个, 不仅在本村演出,还经常到附近村庄开展活动,在当地小有名气。她说:“文艺宣传队吸引了全村男女老 少,封建迷信思想和不健康活动没有了市场。村子里风气正了,人心齐了,村民更加文明了。” “小纠纷不出社,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疑难问题不出镇,矛盾不扩大,纠纷无积压”,这是合川区农 村流动司法调解队的工作目标。成立于 2004 年 3 月的流动司法调解队目前在全区有 10 多支,被群众称为 “离得近、喊得应、请得起、谈得拢”的贴心人。2005 年,流动调解队就成功调解纠纷 200 多起,并且收 到调处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文明共建:边界区域现和谐 合川区地处重庆北部,与四川省武胜县接壤,边界线长达 202 公里,边界区域涉及 19 个乡镇,169 个村,人口 50 余万人。尽管两地山水相连,方言、生活习俗及社会文化相近,但由于行政区划分属不同的 省市管辖,缺乏交流,边界地区争水、争地、争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冲突不断,还经常发生恶性治安案 件。 为了化解矛盾,实现共同发展,合川区与武胜县启动了“边界文明示范带”活动,从解决两地群 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以文明评比、治安联防、以城带乡为主要内容,开展共建活动,取得了突出 效果。 2001 年,合川肖家镇修公路征用了与之接壤的武胜县乐善镇水洞湾村的部分土地,两地农民都竞相 参与修路赚钱,由此发生冲突。双方村民相互辱骂,甚至大打出手,造成一些村民不同程度受伤。肖家镇 扣留了部分征地款,引发了水洞湾村村民大规模上访。此后,两地村民结怨,不相往来。共建活动开展后, 合川区和武胜县的有关部门领导带领镇里的干部互相走访,了解情况,化解矛盾。乐善镇水洞湾村党支部 书记陈来庆说:“共建活动解开了两地百姓心头多年的‘疙瘩’!” “边界文明示范带活动”的开展,不仅有效化解了边界地区的各种矛盾、纠纷,优化了治安环境,同 时也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推动两地的交流与合作。合川区钱塘镇商贸活动十分活跃,过去每 年在生猪、蚕茧收购时与武胜县发生矛盾,彼此为抢货源经常打价格战,一度影响了当地农产品流通。现 在经过协商,双方将收购价格保持一致,有效地避免了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以前两地不法分子作案后逃到 对方界内,给警方破案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现在边界共建文明镇、村,建立了治安联防制度,可跨界追查, 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行动,使边界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记者了解到,文明共建活动实施后,边界地区镇、村的基础设施可实现共享。与合川区接壤的武胜县 的部分镇乡在农网改造、闭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合川区在征得电力、电信等 部门的同意下,将高压线路、电话、闭路电视光缆延伸到对方界内,使得边界区域的一些农户实现了用电 “同网同价”,安装了“顺风耳”,收看到有线电视节目。 (编辑:孙爱东)
专题报道 高校,领跑中国现代农业第一棒 高校科技为现代农业助跑 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鲜明的主题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 工作报告中又特别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发展,要提速发展。因此, 发展现代农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撑,而科技支撑是最重要、最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的高等院校, 特别是有涉农专业的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决策,为涉农高校办 学带来崭新的机遇。本刊记者经过调研发现,部分涉农高校已经行动起来,抓住机遇,调整专业,开门办 学,将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迅速转变成生产力,高校与农民开始共享双赢的成果。高校,正在以其拥有的 科技优势领跑中国现代农业的第一棒。 高校科技为现代农业助跑 本刊记者 近来,许多高校的校园里都涌动着激情与热流。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这一方面对有着农业科研与人才优势的高 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这些高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机遇。一些高校在为现代农业搭起 科技支撑平台的同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科硏方向,以往蹲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关起门来办学的状 态正在得到改变,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走出“象牙塔”:大学教授找到用武之地 2月17日,山东农业大学的几位果树专家来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这个区的樱桃栽培已成规模 然而,专家们发现,当地种植的大樱桃管理粗放,单产很低。教授们当场为农民传授新技术,指出改进的 方法。他们估计,通过加强管理,这儿的樱桃每亩可增产1至2倍,效益可增加2万元。 近来,类似“农民不敢干,教授来示范。土法干不行,科技来促成”这样的顺口溜,在东部沿海地 区开始流行。这是因为,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的强烈需求,让许多大学教授纷纷走出“三尺书屋”,将先
专题报道 高校,领跑中国现代农业第一棒 高校科技为现代农业助跑 编者按: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鲜明的主题就是发展现代农业。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 工作报告中又特别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要加强发展,要提速发展。因此, 发展现代农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撑,而科技支撑是最重要、最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的高等院校, 特别是有涉农专业的高等院校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中央发展现代农业的决策,为涉农高校办 学带来崭新的机遇。本刊记者经过调研发现,部分涉农高校已经行动起来,抓住机遇,调整专业,开门办 学,将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迅速转变成生产力,高校与农民开始共享双赢的成果。高校,正在以其拥有的 科技优势领跑中国现代农业的第一棒。 高校科技为现代农业助跑 本刊记者 近来,许多高校的校园里都涌动着激情与热流。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这一方面对有着农业科研与人才优势的高 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这些高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新的机遇。一些高校在为现代农业搭起 科技支撑平台的同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科研方向,以往蹲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关起门来办学的状 态正在得到改变,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走出“象牙塔”:大学教授找到用武之地 2 月 17 日,山东农业大学的几位果树专家来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这个区的樱桃栽培已成规模。 然而,专家们发现,当地种植的大樱桃管理粗放,单产很低。教授们当场为农民传授新技术,指出改进的 方法。他们估计,通过加强管理,这儿的樱桃每亩可增产 1 至 2 倍,效益可增加 2 万元。 近来,类似“农民不敢干,教授来示范。土法干不行,科技来促成”这样的顺口溜,在东部沿海地 区开始流行。这是因为,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的强烈需求,让许多大学教授纷纷走出“三尺书屋”,将先
进的科技送到了农民身边。在帮助农民踏上致富之路的同时,教授们也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武 之地 记者見到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大户孙克湖的时候,他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着摘草莓。“今年草莓 长势好,我这3亩大棚可赚4万多块钱呢。这不,集贸市场还等着我送新鲜的草莓过去呢。”孙克湖满心 欢喜地告诉记者。据该镇新沭村党总支书记谢春光介绍,村里虽然从很早就开始种草莓,但以前产量一直 不高,基本上是“人种天收”。后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邦良到村里进行指导,号召村民使用温室大棚 技术,还推广了土壤消毒、滴灌、昆虫授粉、反光膜增温等新技术。现在,草莓产量大大提高,全村年人 均增收3000多元 而在东海县以花卉种植为特色的双店镇,记者看到,虽然外面寒风凛冽,但北沟村村民单华全家的 温室大棚里暖和得很,几万株“西伯利亚香水百合”亭亭玉立。“以前散栽,一年只能种一季,现在用大 棚,可以栽三季。我家5亩地,一年可增收10万元。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南京农业大学花卉专家的指 先进技术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将这些先进技术带给农民的大学 在农民的眼中,成了受欢迎的大“明星 在浙江省乐清市翁垟镇三屿村,提起宁波大学徐善良老师,全村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民吴 新豹原先对泥蚶养殖一窍不通。徐善良来村后,手把手地教吴新豹,现在吴新豹不仅成了技术能手,办了 泥蚶育苗厂,还兼并了三个育苗厂,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吴新豹激动地说:“是徐恩师把我引上了现代 农业的致富路。”当地人告诉记者,徐善良帮助他们在育苗方面的创收超过5000万元。 宁波市农办综合调研处处长曹良明说,自己参加工作以来,从没看到农民同大学教授走得这样近, 谁也离不开谁。过去,教授关在校园中搞研究,理论与实践脱离:现在,大学教授成了农民的贴心朋友,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仅带动了农民致富,带动了农村经 济发展,而且他们自己也在更大的空间与平台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转变培养模式:让大学生学以致用 艾宝荣在山东是颇有名气的“虫子大王”。她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昆虫养殖技术后,走上了养虫子 致富的道路。目前,艾宝荣的养殖基地已达到月产鲜虫30多吨的水平,还将生意做到了英国、韩国。 艾宝荣的成功,得益于山东农大专业设置更加面向实际的改革。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山东农大 近年来增设了许多新专业,本科专业由25个发展到58个。同时,他们还加快调整原有专业布局,优化专 业结构。该校在全国率先设置“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培养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目 前,这一经验已在20多个高校得到推广。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培养出大量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为此,许多高 校像山东农大一样,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和教材内容,过去普遍存在的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正在被改 南京农业大学优先发展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等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并改造和提 升传统农科专业。看到现代农业急需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业经 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前沿学科并加以大力扶持,使之成为优势和特色专业。 在宁波大学,记者了解到,一些新的专业设置、教材编写、授课内容,都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现代 农业被“创造”出来的。学校教学的宗旨,就是力争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教师就传授什 宁波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师张美亮告诉记者,以前教学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完全不 考虑市场与社会的需求。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拿教材来说,老教材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很多 比如我们过去给学生讲的都是城市规划,没有农村和农业规划,学生们在搞‘三农’规划时,只能照搬城 市模式。现在不一样了,由宁波大学参与编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培训辅导材料》已在2006 底完成,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进的科技送到了农民身边。在帮助农民踏上致富之路的同时,教授们也在广阔的天地里找到了自己的用武 之地。 记者见到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草莓大户孙克湖的时候,他正在自家大棚里忙着摘草莓。“今年草莓 长势好,我这 3 亩大棚可赚 4 万多块钱呢。这不,集贸市场还等着我送新鲜的草莓过去呢。”孙克湖满心 欢喜地告诉记者。据该镇新沭村党总支书记谢春光介绍,村里虽然从很早就开始种草莓,但以前产量一直 不高,基本上是“人种天收”。后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邦良到村里进行指导,号召村民使用温室大棚 技术,还推广了土壤消毒、滴灌、昆虫授粉、反光膜增温等新技术。现在,草莓产量大大提高,全村年人 均增收 3000 多元。 而在东海县以花卉种植为特色的双店镇,记者看到,虽然外面寒风凛冽,但北沟村村民单华全家的 温室大棚里暖和得很,几万株“西伯利亚香水百合”亭亭玉立。“以前散栽,一年只能种一季,现在用大 棚,可以栽三季。我家 5 亩地,一年可增收 10 万元。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南京农业大学花卉专家的指 导。” 先进技术带动农民发家致富,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将这些先进技术带给农民的大学教授, 在农民的眼中,成了受欢迎的大“明星”。 在浙江省乐清市翁垟镇三屿村,提起宁波大学徐善良老师,全村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村民吴 新豹原先对泥蚶养殖一窍不通。徐善良来村后,手把手地教吴新豹,现在吴新豹不仅成了技术能手,办了 泥蚶育苗厂,还兼并了三个育苗厂,年收入达到 40 多万元。吴新豹激动地说:“是徐恩师把我引上了现代 农业的致富路。”当地人告诉记者,徐善良帮助他们在育苗方面的创收超过 5000 万元。 宁波市农办综合调研处处长曹良明说,自己参加工作以来,从没看到农民同大学教授走得这样近, 谁也离不开谁。过去,教授关在校园中搞研究,理论与实践脱离;现在,大学教授成了农民的贴心朋友, 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了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仅带动了农民致富,带动了农村经 济发展,而且他们自己也在更大的空间与平台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转变培养模式:让大学生学以致用 艾宝荣在山东是颇有名气的“虫子大王”。她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昆虫养殖技术后,走上了养虫子 致富的道路。目前,艾宝荣的养殖基地已达到月产鲜虫 30 多吨的水平,还将生意做到了英国、韩国。 艾宝荣的成功,得益于山东农大专业设置更加面向实际的改革。为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山东农大 近年来增设了许多新专业,本科专业由 25 个发展到 58 个。同时,他们还加快调整原有专业布局,优化专 业结构。该校在全国率先设置“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培养服务现代农业的专业人才创造了条件。目 前,这一经验已在 20 多个高校得到推广。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培养出大量理论基础好、实践能力强的农业科技复合型人才。为此,许多高 校像山东农大一样,纷纷调整专业设置和教材内容,过去普遍存在的教学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正在被改 变。 南京农业大学优先发展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等与现代农业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并改造和提 升传统农科专业。看到现代农业急需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业经济 学、农林经济管理等前沿学科并加以大力扶持,使之成为优势和特色专业。 在宁波大学,记者了解到,一些新的专业设置、教材编写、授课内容,都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现代 农业被“创造”出来的。学校教学的宗旨,就是力争做到社会需要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教师就传授什 么。 宁波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师张美亮告诉记者,以前教学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完全不 考虑市场与社会的需求。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拿教材来说,老教材与新农村建设脱节很多。 比如我们过去给学生讲的都是城市规划,没有农村和农业规划,学生们在搞‘三农’规划时,只能照搬城 市模式。现在不一样了,由宁波大学参与编写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培训辅导材料》已在 2006 年底完成,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学上还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注重书本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较差。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机遇,一些高校提出“把学生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到农村 去,让他们面对广阔的社会放手实践 在宁波大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不少学生寒假都没有回家,而是天天跟着老师下乡搞实践。张美亮 等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完成了鄞州区姜山镇翻石渡村新村建设规划后,又为象山县20多个村庄量身定做了村 庄建设规划: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殿发已经带着他的学生跑遍了宁波市8个县(市、区) 的乡村搞规划,被群众称为“现代徐霞客”。他对记者说:“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实践,可以让学生 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我的想法是,要走出象牙塔,对学生进行社会化培养 培养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同学参与鄞州区一“城 中村”改造项目竞标,他们在有意识地保留了老村的祠堂、池塘、古树等“农村记忆”的同时,设计出兼 具农家风光又适应城市化生活的新村规划方案,在与多家实力雄厚的设计事务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 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找到科研兴奋点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实用的先进技术。这对于高校来说,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为此,许多高校都将科研的着力点,放到了解决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上 前不久,在浙江奉化养殖场,记者看到,挂在池塘上的白炽灯一亮,无数约8公分大的深褐色乌贼立 即游向灯光中心水面,或舞动触角欢快嬉戏,或用腕足捕捉食物大口吞食。这些天生胆小的小家伙,只要 有动静,马上就本能地喷出墨汁保护自己。当地一位老渔民说:“打了一辈子渔,从来没有捕到活乌贼, 宁波大学的教授居然能养殖乌贼,真是服了。” 据记者了解,这一由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等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为海洋养殖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而且其效益极为显著,一般养虾苗、蟹苗每亩每年可盈利5000元,而养乌贼却可达万元, 类似的帮助农民致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研成果还有很多。如山东农大教授研制成的包膜控释 肥核心技术,使得新产品与普通肥料相比,利用率提高50%以上:南京农业大学课题组研制出的10个新品 种,使“炭疽病”等青菜四种常见病的发病率下降了六七成:宁波大学为当地农村设计出的太阳能生活垃 圾生物处理设备,使得80%的垃圾变成有机肥,20%的垃圾成为工业原料· 高校在围绕现代农业搞科硏,为其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自身也融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科研 能力大大提高,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 近年来,宁波大学抓住宁波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课题,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开 发野生稀缺鱼类的人工养殖,努力提高农产品、水产品深加工的科技含量。这些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科研 水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严小军教授,潜心研究海水养殖的饵料课题,去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这是许多百年老校梦寐以求的殊荣 在宁波大学与宁波市农办合办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晓萍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 研究人员通过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大批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或科研 成果被采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年平均在5000万元以上。” 培养现代农民:高校办学内涵更丰富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培养现代农民。为此,许多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参与到培训农民、提高 农民素质的进程中来,从而使得高校办学的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 山东农大在长期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通过农民大专班教育和专业证书教育,培训学员 15900人,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 南京农业大学将课堂办到了田间地头。他们常年开展“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足迹遍及苏 皖、赣等省的60多个县市、300多个乡村。仅在连云港市,就举办蔬菜种植、花木园艺等各类讲座790余
长期以来,高校在教学上还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注重书本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较差。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机遇,一些高校提出“把学生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到农村 去,让他们面对广阔的社会放手实践。 在宁波大学的校园里,记者看到不少学生寒假都没有回家,而是天天跟着老师下乡搞实践。张美亮 等教师在带领学生们完成了鄞州区姜山镇翻石渡村新村建设规划后,又为象山县 20 多个村庄量身定做了村 庄建设规划;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殿发已经带着他的学生跑遍了宁波市 8 个县(市、区) 的乡村搞规划,被群众称为“现代徐霞客”。他对记者说:“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的实践,可以让学生 获得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我的想法是,要走出象牙塔,对学生进行社会化培养。” 培养模式的转变,带来的是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宁波大学建筑工程与环境学院同学参与鄞州区一“城 中村”改造项目竞标,他们在有意识地保留了老村的祠堂、池塘、古树等“农村记忆”的同时,设计出兼 具农家风光又适应城市化生活的新村规划方案,在与多家实力雄厚的设计事务所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举 夺标。 解决实际问题:高校找到科研兴奋点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实用的先进技术。这对于高校来说,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为此,许多高校都将科研的着力点,放到了解决农村发展和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上。 前不久,在浙江奉化养殖场,记者看到,挂在池塘上的白炽灯一亮,无数约 8 公分大的深褐色乌贼立 即游向灯光中心水面,或舞动触角欢快嬉戏,或用腕足捕捉食物大口吞食。这些天生胆小的小家伙,只要 一有动静,马上就本能地喷出墨汁保护自己。当地一位老渔民说:“打了一辈子渔,从来没有捕到活乌贼, 宁波大学的教授居然能养殖乌贼,真是服了。” 据记者了解,这一由宁波大学王春琳教授等取得的科研成果,不仅为海洋养殖增添了一个新品种, 而且其效益极为显著,一般养虾苗、蟹苗每亩每年可盈利 5000 元,而养乌贼却可达万元。 类似的帮助农民致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科研成果还有很多。如山东农大教授研制成的包膜控释 肥核心技术,使得新产品与普通肥料相比,利用率提高 50%以上;南京农业大学课题组研制出的 10 个新品 种,使“炭疽病”等青菜四种常见病的发病率下降了六七成;宁波大学为当地农村设计出的太阳能生活垃 圾生物处理设备,使得 80%的垃圾变成有机肥,20%的垃圾成为工业原料…… 高校在围绕现代农业搞科研,为其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自身也融入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科研 能力大大提高,迎来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 近年来,宁波大学抓住宁波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课题,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开 发野生稀缺鱼类的人工养殖,努力提高农产品、水产品深加工的科技含量。这些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科研 水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严小军教授,潜心研究海水养殖的饵料课题,去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这是许多百年老校梦寐以求的殊荣。 在宁波大学与宁波市农办合办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张晓萍告诉记者:“我们学校的 研究人员通过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大批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或科研 成果被采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年平均在 5000 万元以上。” 培养现代农民:高校办学内涵更丰富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培养现代农民。为此,许多高校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参与到培训农民、提高 农民素质的进程中来,从而使得高校办学的视野更开阔,内涵更丰富。 山东农大在长期培训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通过农民大专班教育和专业证书教育,培训学员 15900 人,为农村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 南京农业大学将课堂办到了田间地头。他们常年开展“科技大篷车”送科技下乡活动,足迹遍及苏、 皖、赣等省的 60 多个县市、300 多个乡村。仅在连云港市,就举办蔬菜种植、花木园艺等各类讲座 790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