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 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3小时 10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 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3个要素,网格预报 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4大 类、18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细10天内基本要素逐3小时预报,3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动 24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千米)与近海责任区(10千米)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亳无“用 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 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 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 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 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 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 代
网格化预报的精细不仅体现在空间上,还反映在能以每天更高频次的更新和发布上。原 来,一天的天气预报中只会涉及一种天气现象,现在网格化预报可以做到全国范围内逐 3 小时 10 天预报。随时随地,公众都能了解到自己当前所处的网格是何种天气,能够清楚地了解气温、 降水、风等多个基本气象要素。 在原先的预报产品中,公众接触较多的就是气温、风和天气现象这 3 个要素,网格预报 实现后,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细致丰富的预报内容。当前的陆地和海洋预报产品就已细化到 4 大 类、18 个气象要素。 (摘编自《网格天气预报“按需供给”》) 材料三: 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特点 协调 主客观预报融合,格点站点一致,落区格点一致 协同 对接国省智能网格业务流程,实现预报结果一致 精细 10 天内基本要素逐 3 小时预报,3 天内逐小时预报 滚动 24 小时内逐小时滚动更新 全覆盖 陆面(5 千米)与近海责任区(10 千米) 全要素 基本要素+环境+海洋要素+强天气(短时) 全球化 年底前发布气温、温度、风的全球网格预报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天气如何预报》) 材料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智能,那么天气预报员是不是将毫无“用 武之地”了呢?国家气象中心业务科技处副处长赵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气象是个复杂的系统, 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降雨这种天气,即使水汽、湿度条件都满足了,但如果空气中没有“凝 结核”,雨也下不下来。预报员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经验和对关键天气形势的把握。所以在 智能预报的初级阶段,预报员多年的经验可以用来“培养”机器;当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 工订正的空间越来越小时,一部分预报员将会投入到技术研发的工作中,另一部分预报员将主 要转向对关键转折性天气过程的气象服务工作。因此,在短期内天气预报员并不会被完全替 代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 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 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 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 段凭借多年经验“培养”机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 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 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 滚动、全覆盖、全要素、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 报员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言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圜观察支使。梁兵 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 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 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圜之力也
(摘编自《网格化预报,服务百姓个性需求》)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后,国家气象中心天气业务内网建设小组将重点转向打造 更智能、更高端的多终端应用体系。 B.网格预报实现后,天气预报的内容更丰富,预报也更准确,十分有利于公众对其所处网格的 天气的了解,方便了他们的生活。 C.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产品服务跨入移动互联网和云平台时代,这一系统已经能够全面 适应各种用户对天气预报的需要。 D.虽然天气预报愈发智能,但天气预报员并非再无用武之地,至少他们可以在智能预报初级阶 段凭借多年经验 “培养”机器。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则材料都是围绕智能网格预报服务平台进行的报道,其中材料二突出介绍了网格化天 气预报的优越性,对其发展表示了认可。 B.材料二和材料四都聚焦网格化预报的优势,不同的是前者侧重介绍网格化预报的精细化,后 者侧重介绍天气预报员承担的工作。 C.材料三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国家级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协调、协同、精细、 滚动、全覆盖、全要素、 全球化这七个方面的特点。 D.材料四主要介绍了天气预报智能化的时代,天气预报员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天气预 报员的发展前景做出了预言。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目前我国智能网格天气预报服务的优越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任圜,京兆三原人也。为人明敏,善谈辩,有容止。李嗣昭节度昭义,辟圜观察支使。梁兵 围潞州,逾年而晋王薨,晋兵救潞者皆解去。嗣昭危甚,问圜去就之计,圜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 有二心。已而庄宗攻破梁夹城,闻圜为嗣昭画守计,甚嘉之,由是益知名。其后嗣昭与庄宗有隙, 圜数奉使往来,辨释谗构,嗣昭卒免于祸, 圜之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