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 命题:湖北黄冈中学(周珍、胡强)审题:湖北郧阳中学(陈静)湖北沙市中 学(高伦强)山东沂水一中(许扬)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时期,戏剧表演与戏曲演唱两种技巧的酝酿都已经接近成熟了,而历史的变 故则把二者的综合过程剖分到两个地区去进行,其结果是在中国戏曲第一次以成 熟形态出现时,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腔流派: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造成以后 延续四百年的文化景观。南曲戏文于十二世纪初叶出现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 属吴语方言区。北曲杂剧则于蒙古灭金后形成于北方的山西、河北一带,属北方 方言区。由于方言的差异,以及在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南曲和 北曲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尽管南曲、北曲都大量吸收了宋代词调,然而它 们更多地却是吸收了不同方言地域的民间曲调。 南曲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 徒取其畴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明·徐渭《南词叙录》) 被吴地民间广为传唱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自然带有吴歌的显著特点。吴地歌 曲在调式上的特点是只有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不同于北方的七声 音阶 与直接从宋人词调和当地民间小曲中升华为戏文唱腔的南曲不同,北曲经历了 个从民间套数长期传唱到为杂剧唱腔所利用的过程。北曲来源最初是汴京以及中 原一带的各种小唱、说唱曲调,后来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调和乐器 渐渐演变而成。在诸多演唱艺术种类中,北曲杂剧主要受到两种曲牌联套音乐体 制的影响,即大曲和诸宫调,在民间长期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体制方面的 固定格律,因此当北曲杂剧一旦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音乐主体,便形成与南曲戏 文迴异的一套严格曲律规定,从曲牌联套到韵脚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使得 晚出的北曲比早出的南曲在音乐体制上更加成熟而文人化。北曲的调式比南曲多 出变宫、变徵两个音阶。 由于历史形成的脚印不同,南北曲在伴奏乐器和演唱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区别。南 曲戏文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采取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节拍,用锣鼓扶衬, 但在曲腔之尾用人声帮和,这与它最初来源于宋词和民间小令的演唱有关。宋词 的演唱历来是只以拍板节拍,或加上鼓的帮扶,而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民间小 令则多半是徒歌。北曲杂剧则因其音乐体制直接承自诸宫调等,一开始就是用锣、 板、鼓、笛伴奏的,后来又慢慢加入弦索乐器如琵琶等。在唱法上则历来为一人 单唱,用管弦乐器扶衬。 元灭宋后,北曲杂剧迅速推进到南方,最初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水路传播到江浙 带,占领了南宋旧都杭州,继而扩及湖广,使宋元割据时期南北戏曲自生自长的 局面被打破,南北两大流派发生了直接的交锋,其中北曲杂剧取攻势,南曲戏文 取守势。二者对观众的争夺,至少在元代形成了两次反复,即最初北曲杂剧冲垮 了南曲戏文的阵线,到顺帝朝,戏文重新崛起,甚至浸润到北曲杂剧的大本营大 都,元末时戏文又一度遭劫。明初,戏文和杂剧开始并行流布和各自发展,而戏 文渐渐占了统治地位。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 腔种来,它们一经产生就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向南北各地流布。在其逼人的攻势下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 2018 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 命题:湖北黄冈中学(周珍、胡强) 审题:湖北郧阳中学(陈静) 湖北沙市中 学(高伦强) 山东沂水一中(许扬)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北宋时期,戏剧表演与戏曲演唱两种技巧的酝酿都已经接近成熟了,而历史的变 故则把二者的综合过程剖分到两个地区去进行,其结果是在中国戏曲第一次以成 熟形态出现时,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腔流派: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造成以后 延续四百年的文化景观。南曲戏文于十二世纪初叶出现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 属吴语方言区。北曲杂剧则于蒙古灭金后形成于北方的山西、河北一带,属北方 方言区。由于方言的差异,以及在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南曲和 北曲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尽管南曲、北曲都大量吸收了宋代词调,然而它 们更多地却是吸收了不同方言地域的民间曲调。 南曲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 徒取其畴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明·徐渭《南词叙录》)。 被吴地民间广为传唱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自然带有吴歌的显著特点。吴地歌 曲在调式上的特点是只有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不同于北方的七声 音阶。 与直接从宋人词调和当地民间小曲中升华为戏文唱腔的南曲不同,北曲经历了一 个从民间套数长期传唱到为杂剧唱腔所利用的过程。北曲来源最初是汴京以及中 原一带的各种小唱、说唱曲调,后来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调和乐器, 渐渐演变而成。在诸多演唱艺术种类中,北曲杂剧主要受到两种曲牌联套音乐体 制的影响,即大曲和诸宫调,在民间长期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体制方面的 固定格律,因此当北曲杂剧一旦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音乐主体,便形成与南曲戏 文迥异的一套严格曲律规定,从曲牌联套到韵脚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使得 晚出的北曲比早出的南曲在音乐体制上更加成熟而文人化。北曲的调式比南曲多 出变宫、变徵两个音阶。 由于历史形成的脚印不同,南北曲在伴奏乐器和演唱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区别。南 曲戏文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采取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节拍,用锣鼓扶衬, 但在曲腔之尾用人声帮和,这与它最初来源于宋词和民间小令的演唱有关。宋词 的演唱历来是只以拍板节拍,或加上鼓的帮扶,而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民间小 令则多半是徒歌。北曲杂剧则因其音乐体制直接承自诸宫调等,一开始就是用锣、 板、鼓、笛伴奏的,后来又慢慢加入弦索乐器如琵琶等。在唱法上则历来为一人 单唱,用管弦乐器扶衬。 元灭宋后,北曲杂剧迅速推进到南方,最初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水路传播到江浙一 带,占领了南宋旧都杭州,继而扩及湖广,使宋元割据时期南北戏曲自生自长的 局面被打破,南北两大流派发生了直接的交锋,其中北曲杂剧取攻势,南曲戏文 取守势。二者对观众的争夺,至少在元代形成了两次反复,即最初北曲杂剧冲垮 了南曲戏文的阵线,到顺帝朝,戏文重新崛起,甚至浸润到北曲杂剧的大本营大 都,元末时戏文又一度遭劫。明初,戏文和杂剧开始并行流布和各自发展,而戏 文渐渐占了统治地位。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 腔种来,它们一经产生就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向南北各地流布。在其逼人的攻势下
曾经一度盛行全国的北曲杂剧竟然从此一蹶不振,陆续萎缩,最终竟在万历年间 成为绝响。 (摘编自廖奔《中国戏曲史·声腔源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方言基础上的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是导致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形成两个不 同的音乐系统的首要原因。 B.南曲戏文大量吸收了宋人词调,也注重从民间小曲中吸取营养,并最终将它们 升华为戏文唱腔。 C.与南曲的单一来源不同,北曲在唱腔方面先后受到汴京、中原一带小唱、说唱 曲调的影响和北方民族曲调、乐器的影响。 D.南曲戏文的演唱脱离了乐器的伴奏,而北曲杂剧则相反,在锣、板、鼓、笛的 基础上又加入了琵琶等乐器伴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概述南曲与北曲的差异,接着逐层剖析,最后交代了元明时期二者交锋 的历史及最终结果。 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详细论述了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在唱腔、伴奏、 演唱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C.文章引用明代徐渭的论述,说明南曲戏文受到民间曲调的较大影响,也印证了 南曲在演唱方式上的特点。 D.文章提及的元代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对观众的争夺,说明元代是两大流派激烈 交锋并互有胜负的时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历史上发生了宋元朝代间的更替,那么南北戏曲自生自长、双峰对峙 的局面很可能会延续得更久。 B.在明代,戏文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在改革创新后迅速流传全国,这大大 加速了北曲的衰亡。 C.北曲虽然出现较晚,但在音乐体制上比南曲更加成熟,在唱腔方面更加丰富 多变,且一直领先于南曲。 D.南曲和北曲的发展历史表明,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既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 又与自身的艺术创新息息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西瓜熟了 孙全鹏 ①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惹人喜爱。我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 无感叹地说:“今年总算是个丰收年哪。” ②那几天,我娘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西瓜,她心里盘算着等卖了西瓜, 定要给我添置一件新衣服。因为过了暑假,我就要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城上初 中了。娘说:“可不能委屈了三儿,咱家三儿可得上学,今后还要考大学哩!” ③家里人都叫我三儿,因为我上头还有两个姐。她们都辍了学,在家里帮着忙 ④有一天,我娘回来就对我爹说:“靠河边的地方少了一个西瓜,瓜地里肯定进 小偷了,今晚你去看瓜吧,一定要抓住偷瓜贼。”当天下午,我爹就开始忙活起 来,在瓜地里搭了个“人”字形棚子,我和二姐也吵着跟爹去看瓜
曾经一度盛行全国的北曲杂剧竟然从此一蹶不振,陆续萎缩,最终竟在万历年间 成为绝响。 (摘编自廖奔《中国戏曲史·声腔源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方言基础上的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是导致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形成两个不 同的音乐系统的首要原因。 B.南曲戏文大量吸收了宋人词调,也注重从民间小曲中吸取营养,并最终将它们 升华为戏文唱腔。 C.与南曲的单一来源不同,北曲在唱腔方面先后受到汴京、中原一带小唱、说唱 曲调的影响和北方民族曲调、乐器的影响。 D.南曲戏文的演唱脱离了乐器的伴奏,而北曲杂剧则相反,在锣、板、鼓、笛的 基础上又加入了琵琶等乐器伴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先概述南曲与北曲的差异,接着逐层剖析,最后交代了元明时期二者交锋 的历史及最终结果。 B.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详细论述了南曲戏文与北曲杂剧在唱腔、伴奏、 演唱方式等方面的异同。 C.文章引用明代徐渭的论述,说明南曲戏文受到民间曲调的较大影响,也印证了 南曲在演唱方式上的特点。 D.文章提及的元代北曲杂剧和南曲戏文对观众的争夺,说明元代是两大流派激烈 交锋并互有胜负的时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历史上发生了宋元朝代间的更替,那么南北戏曲自生自长、双峰对峙 的局面很可能会延续得更久。 B. 在明代,戏文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在改革创新后迅速流传全国,这大大 加速了北曲的衰亡。 C. 北曲虽然出现较晚,但在音乐体制上比南曲更加成熟,在唱腔方面更加丰富 多变,且一直领先于南曲。 D.南曲和北曲的发展历史表明,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既受到历史进程的影响, 又与自身的艺术创新息息相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西瓜熟了 孙全鹏 ①我家种的西瓜熟了,一个个滚圆滚圆的惹人喜爱。我爹一边抽着旱烟,一边不 无感叹地说:“今年总算是个丰收年哪。” ②那几天,我娘可忙坏了,天天没事就去地里数西瓜,她心里盘算着等卖了西瓜, 一定要给我添置一件新衣服。因为过了暑假,我就要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县城上初 中了。娘说:“可不能委屈了三儿,咱家三儿可得上学,今后还要考大学哩!” ③家里人都叫我三儿,因为我上头还有两个姐。她们都辍了学,在家里帮着忙。 ④有一天,我娘回来就对我爹说:“靠河边的地方少了一个西瓜,瓜地里肯定进 小偷了,今晚你去看瓜吧,一定要抓住偷瓜贼。”当天下午,我爹就开始忙活起 来,在瓜地里搭了个“人”字形棚子,我和二姐也吵着跟爹去看瓜
⑤夜里的西瓜地一片安静,微风吹过,送来丝丝凉意,将军寺沟的河水像玉带 样绕着西瓜地,河水映照着点点繁星,非常迷人。 ⑥我们姐弟俩躺在瓜棚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迷糊地睡着了。到了半夜,爹要起 床,我问爹怎么回事,他说,河边有动静,我去看看。我们也想一看究竟,就赶 紧从床上爬了起来。 ⑦河里的青蛙比赛似的呱呱地叫着,那些不知名的虫子也嘤嘤地唱着。河边的那 片幽深而漆黑的小树林,一阵阵地随风而动 ⑧爹把手电筒打开,黑夜里一团光束闪烁着。灯光一遍遍地掠过西瓜地,可是什 么都没有发现。我拿起手电筒失望地移动着灯光,突然,在沟边晃动的树影下发 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40多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一个西瓜。灯光下的她缩 着头,默默不语,只是用手死死地护着西瓜 ⑨“爹,小偷!小偷!”我大声地喊叫着,声音有点激动,生怕爹没有发现。这 时,爹却把手电筒关了,轻声地对我们说:“走,孩子,我们赶紧回去吧。” ⑩0我急不可待地对爹说:“我看见了,是村西头的疯子,咱们去抓住她! ①“别说了,别说了,孩子,赶紧回去。”爹说 ⑩我不解地跟在爹的屁股后面,满脸不悦地回到了瓜棚,那一夜,我翻来覆去, 没怎么睡好。 ⑩3天亮的时候,娘给我们送饭,还没走到就笑着对我们说,“看我给你们做什么 好吃的了。”我迫切地扯开篮上的遮布,竟然是四五个白嫩嫩的麦面馒头,个个 模样都可爱极了。平日里,家里多是吃那野菜和着玉米面做的窝头,我猴急地伸 手去拿,一不小心把篮子碰翻在地,从里面咕噜滚出一个。爹一边数落着我, 边捡起,拿到鼻前闻了闻,然后择掉土颗粒,轻轻咬了一口,满足地说真香。接 着,父亲把那个馒头塞到我手里,然后兀自走到一旁去抽烟 ⑩趁我们吃饭的空,娘又开始数起西瓜来,她疑惑地问爹:“西瓜怎么又少了一 个呢?你们还没有发现是谁偷的吗?” ⑤我爹还是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沉默了好长时间都不说话。我看爹没说话,赶 紧对娘说:“娘,我看见了,是咱村西头的疯子。” ⑩“咦?是老邢?咋是她?”娘很吃惊, ①“是啊,怎么是她哩?”爹放下旱烟也说。 ⑩“前几天老邢来问我西瓜啥时候卖,她说她们家瘦猴想吃瓜,我告诉她说西瓜 熟了,用麦子换的话,是一斤麦子三斤瓜,她嫌贵就走了。我本来狠下心想送她 个不小的瓜,她却执意不要。唉,没想到她竟然夜里偷,也真是个怪人……” ⑩⑨爹感叹道:“一个疯子,还要带个孩子,也不容易,可怜得很啊!” 我问娘:“为什么都喊她疯子?” 21“其实,你老邢婶以前不仅不疯,还很能干,屋里屋外,都是一把好手。有 年,将军寺沟的河水疯涨,很多人在河里游泳,你邢大伯为了救张家落水的小子 被淹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后来你老邢婶说话做事就不正常了。她的病时好时 坏,有时疯疯癫癫,骂骂咧咧,有时梳妆打扮,收拾得利利索索。不过,她对瘦 猴可是真好,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下了蛋,自己也舍不得吃,都让他吃。可瘦 猴还是瘦成那样!” 22我静静地听着,也明白了爹的做法。晚上,我爹和我娘一前一后到了瓜地, 专门摘了两个蛮大的绿皮西瓜,趁着夜色来到了老邢家大门口,悄悄地放在那里。 23第二天,我爹我娘起床,打开门一看,门口竟放着一篮子鸡蛋,足足有二三 十个,一个个在朝霞中泛着金色的亮光…(有删改)
⑤夜里的西瓜地一片安静,微风吹过,送来丝丝凉意,将军寺沟的河水像玉带一 样绕着西瓜地,河水映照着点点繁星,非常迷人。 ⑥我们姐弟俩躺在瓜棚里,不知道什么时候,迷糊地睡着了。到了半夜,爹要起 床,我问爹怎么回事,他说,河边有动静,我去看看。我们也想一看究竟,就赶 紧从床上爬了起来。 ⑦河里的青蛙比赛似的呱呱地叫着,那些不知名的虫子也嘤嘤地唱着。河边的那 片幽深而漆黑的小树林,一阵阵地随风而动。 ⑧爹把手电筒打开,黑夜里一团光束闪烁着。灯光一遍遍地掠过西瓜地,可是什 么都没有发现。我拿起手电筒失望地移动着灯光,突然,在沟边晃动的树影下发 现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40 多岁的样子,怀里抱着一个西瓜。灯光下的她缩 着头,默默不语,只是用手死死地护着西瓜。 ⑨“爹,小偷!小偷!”我大声地喊叫着,声音有点激动,生怕爹没有发现。这 时,爹却把手电筒关了,轻声地对我们说:“走,孩子,我们赶紧回去吧。” ⑩我急不可待地对爹说:“我看见了,是村西头的疯子,咱们去抓住她!” ⑪“别说了,别说了,孩子,赶紧回去。”爹说。 ⑫我不解地跟在爹的屁股后面,满脸不悦地回到了瓜棚,那一夜,我翻来覆去, 没怎么睡好。 ⑬天亮的时候,娘给我们送饭,还没走到就笑着对我们说,“看我给你们做什么 好吃的了。”我迫切地扯开篮上的遮布,竟然是四五个白嫩嫩的麦面馒头,个个 模样都可爱极了。平日里,家里多是吃那野菜和着玉米面做的窝头,我猴急地伸 手去拿,一不小心把篮子碰翻在地,从里面咕噜滚出一个。爹一边数落着我,一 边捡起,拿到鼻前闻了闻,然后择掉土颗粒,轻轻咬了一口,满足地说真香。接 着,父亲把那个馒头塞到我手里,然后兀自走到一旁去抽烟。 ⑭趁我们吃饭的空,娘又开始数起西瓜来,她疑惑地问爹:“西瓜怎么又少了一 个呢?你们还没有发现是谁偷的吗?” ⑮我爹还是吧嗒吧嗒地吸着旱烟,沉默了好长时间都不说话。我看爹没说话,赶 紧对娘说:“娘,我看见了,是咱村西头的疯子。” ⑯“咦?是老邢?咋是她?”娘很吃惊。 ⑰“是啊,怎么是她哩?”爹放下旱烟也说。 ⑱“前几天老邢来问我西瓜啥时候卖,她说她们家瘦猴想吃瓜,我告诉她说西瓜 熟了,用麦子换的话,是一斤麦子三斤瓜,她嫌贵就走了。我本来狠下心想送她 一个不小的瓜,她却执意不要。唉,没想到她竟然夜里偷,也真是个怪人……” ⑲爹感叹道:“一个疯子,还要带个孩子,也不容易,可怜得很啊!” ⑳我问娘:“为什么都喊她疯子?” 21“其实,你老邢婶以前不仅不疯,还很能干,屋里屋外,都是一把好手。有一 年,将军寺沟的河水疯涨,很多人在河里游泳,你邢大伯为了救张家落水的小子 被淹死了,留下了孤儿寡母,后来你老邢婶说话做事就不正常了。她的病时好时 坏,有时疯疯癫癫,骂骂咧咧,有时梳妆打扮,收拾得利利索索。不过,她对瘦 猴可是真好,家里养了几只老母鸡,下了蛋,自己也舍不得吃,都让他吃。可瘦 猴还是瘦成那样!” 22 我静静地听着,也明白了爹的做法。晚上,我爹和我娘一前一后到了瓜地, 专门摘了两个蛮大的绿皮西瓜,趁着夜色来到了老邢家大门口,悄悄地放在那里。 23 第二天,我爹我娘起床,打开门一看,门口竟放着一篮子鸡蛋,足足有二三 十个,一个个在朝霞中泛着金色的亮光……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瓜是串联全文的物线,由瓜熟到丢瓜,由主人守瓜到疯婶偷瓜,再到送瓜等, 脉络清晰,推动着情节发展,也有利于本文主旨的表达 B.第5段描绘瓜地夜景,营造了一种寂静的氛围。第7段更是以动衬静,用蛙鸣 和虫唱来反衬静夜,兼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文中的“娘”形象非常丰满,性格复杂,具有多面性。她疼爱孩子,心地善良。 文中写她常去数西瓜,发现少了瓜就一口断定是贼所为,旨在展现其武断的一面 D.标题“西瓜熟了”富含深意,不仅实指瓜地的绿皮西瓜熟了,也暗指人性的光 辉与美好,就如同成熟的西瓜一般香甜 5.小说充满了温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5分) 6.小说最后一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 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 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 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 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 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 酒”等教子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 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 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正能量。 (摘编自《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社会正能量》,2017年4月17日台儿庄新 闻网) 材料二: 弘扬践行优秀家风,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以家谱为重要内容的根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优良家风家训,内涵丰富、底 蕴深厚,具有强大维系力、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编修家谱可以使优秀的家 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回人们视野、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 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同时,开展和传承好家风系列活动,也能使优秀的家风和宝 贵的家训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摘编自《以修志编谱传承历史文脉优良家风》,2016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瓜是串联全文的物线,由瓜熟到丢瓜,由主人守瓜到疯婶偷瓜,再到送瓜等, 脉络清晰,推动着情节发展,也有利于本文主旨的表达。 B.第 5 段描绘瓜地夜景,营造了一种寂静的氛围。第 7 段更是以动衬静,用蛙鸣 和虫唱来反衬静夜,兼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C.文中的“娘”形象非常丰满,性格复杂,具有多面性。她疼爱孩子,心地善良。 文中写她常去数西瓜,发现少了瓜就一口断定是贼所为,旨在展现其武断的一面。 D.标题“西瓜熟了”富含深意,不仅实指瓜地的绿皮西瓜熟了,也暗指人性的光 辉与美好,就如同成熟的西瓜一般香甜。 5.小说充满了温情,展现了人性的光辉。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5 分) 6.小说最后一段的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 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 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 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 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 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 酒”等教子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 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建立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 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就能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承正能量。 (摘编自《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弘扬社会正能量》,2017 年 4 月 17 日台儿庄新 闻网) 材料二: 弘扬践行优秀家风,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起来,使之落细、落小、落实。以家谱为重要内容的根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延续着家族血脉,更传承着优良家风家训,内涵丰富、底 蕴深厚,具有强大维系力、凝聚力、感召力和亲和力。编修家谱可以使优秀的家 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回人们视野、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 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同时,开展和传承好家风系列活动,也能使优秀的家风和宝 贵的家训重归百姓家庭,达到以家风促民风带政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摘编自《以修志编谱传承历史文脉优良家风》,2016 年 12 月 29 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20 18 16 14 20864 3 4 5 6 8 说明:(1)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信息(8.8%);(2)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信息(10.04%) (3)自我成长感悟(5.89%)(4)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6.27%):(5)家族经验(14.49%) (6家长之间的交流9.5%):(7咨询专业人土传专家、家庭教育导师等)16.62%) (8)其他(18.3%) 图: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的来源 (摘编自张琳、陈延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 材料四 牵起妈妈的手,牵起的也是孝亲敬老的好家风。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发自眷恋 亲朋的心灵感触,也源自注重孝亲、注重家庭的文化自觉。家风传统、亲情牵挂 故土情结、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 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黏合家庭、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团 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 这句话,被无数人转发分享。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家风传承不竭, 让重视家庭、重视家风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标配,千家万户定会更加和美幸 福,国家和民族定会更加和谐安定 (摘编自《“牵妈妈的手”,守望家风报春晖》,2018年2月23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风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它的形成需要较长时期,且一旦形成就较为 稳定 B.延续家族血脉,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是根祖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 因 C.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途径包括媒体信息、专业咨询等,呈现出多元 化特征。 D.优秀的家风、宝贵的家训已经重归诸多普通家庭,重视家风将成为现代文明 的标配 8.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优秀的家风并不都强调“精忠报国”“廉洁克制”等大的原则,它们更强调 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无言的教导
(摘编自张琳、陈延斌《当前我国家风家教现状的实证调查与思考》) 材料四: 牵起妈妈的手,牵起的也是孝亲敬老的好家风。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发自眷恋 亲朋的心灵感触,也源自注重孝亲、注重家庭的文化自觉。家风传统、亲情牵挂、 故土情结、孝悌观念,这些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不仅并未因为现代浪潮 的冲击而沉没,反而愈发显示出反哺个人、黏合家庭、软化社会的强大魅力。“团 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习 近 平 总 书 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 这句话,被无数人转发分享。让“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家风传承不竭, 让重视家庭、重视家风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标配,千家万户定会更加和美幸 福,国家和民族定会更加和谐安定。 (摘编自《“牵妈妈的手”,守望家风报春晖》,2018 年 2 月 23 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家风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它的形成需要较长时期,且一旦形成就较为 稳定。 B.延续家族血脉,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是根祖文化具有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原 因。 C.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途径包括媒体信息、专业咨询等,呈现出多元 化特征。 D.优秀的家风、宝贵的家训已经重归诸多普通家庭,重视家风将成为现代文明 的标配。 8.下列对相关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优秀的家风并不都强调“精忠报国”“廉洁克制”等大的原则,它们更强调 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无言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