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530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Common Psychology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28,实验(实践)学时:4)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学前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为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既探讨心理的发生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 会制约性,既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为心理学各分 支提供理论基础,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际生活 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学依据。因而,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 用性特征。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 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赋予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 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 育教学活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 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等;掌 握心理的实质,包括与心理关系密切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指标点:1.1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12了解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 研究方法;13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活动的基 本过程及规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3
13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课程代码:15420530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Common Psychology 课程学分:2 课程学时:32(理论学时:28,实验(实践)学时:4)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开课部门:师范学院 建议修读学期:1 建议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方向):学前教育 二、课程地位、作用与任务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为师范类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 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既探讨心理的发生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 会制约性,既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为心理学各分 支提供理论基础,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特别是将心理学基础理论在教育教学和实际生活 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学依据。因而,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 用性特征。 三、课程目标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 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赋予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理解教 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 育教学活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 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要求达到的特定教学目标包括: 1.教学目标 1.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体系、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等;掌 握心理的实质,包括与心理关系密切的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 指标点:1.1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历史发展; 1.2 了解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 研究方法;1.3 掌握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高级神经活动的基 本过程及规律、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教学目标2.理解心理的基本过程,掌握相应心理学原理实际应用的基本策略。 指标点:2.1理解感知、注意、意识、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状态的 内涵与特点;2.2有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基本能力;23 学会促进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散学目标3.理解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基本结构,掌握个性培养的基本方法。 指标点:31理解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倾向性和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内 涵与特点;32有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基本能力;3.3学会 促进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本课程支撑的半业要求 1.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2、3、4。 (1)毕业要求2:学会教学。 (2)毕业要求3:学会育人。 (3)毕业要求4:学会发展。 2.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2.1、3.2、4.4。 (1)指标点2.1:知识整合。 (2)指标点3.2:综合育人。 (3)指标点4.4:交流合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半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3。 指标点2.1:知识整合。 达成途径:通过阅读、讲解、讨论、观察、体验等途径, 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了解心理学 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 和考试。 半业要求3: 教学目标:教有目标1、2。 指标点32:综合育人。 达成途径:自觉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 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促进学生自身 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 和考试。 毕业要求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2、3。 指标点4.4:交流合作。 达成途径: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开展 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 14
14 2.教学目标 2. 理解心理的基本过程,掌握相应心理学原理实际应用的基本策略。 指标点:2.1 理解感知、注意、意识、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状态的 内涵与特点;2.2 有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基本能力;2.3 学会促进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教学目标 3. 理解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基本结构,掌握个性培养的基本方法。 指标点:3.1 理解需要、动机、兴趣等个性倾向性和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内 涵与特点;3.2 有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和基本能力;3.3 学会 促进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1. 本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 2、3、4。 (1)毕业要求 2:学会教学。 (2)毕业要求 3:学会育人。 (3)毕业要求 4:学会发展。 2. 本课程支撑的指标点:指标点 2.1、3.2、4.4。 (1)指标点 2.1:知识整合。 (2)指标点 3.2:综合育人。 (3)指标点 4.4:交流合作。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表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表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任课教师: 课程性质:学科必修课程 课程学分:2 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 课程目标、达成途径、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 2: 指标点 2.1:知识整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3。 达成途径:通过阅读、讲解、讨论、观察、体验等途径, 理解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了解心理学 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 和考试。 毕业要求 3: 指标点 3.2:综合育人。 教学目标:教育目标 1、2。 达成途径:自觉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原理指导教育教学活 动,提高适应教师职业和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促进学生自身 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 和考试。 毕业要求 4: 指标点 4.4:交流合作。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2、3。 达成途径:学生组建学习小组,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开展 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 评价依据:课堂笔记、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实验报告
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单元心理学解读 自学内容: 1.1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1.1心理学定义 课堂作业: 1.1.2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与结构体系 课堂讨论 1.1.3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课外作业: 1.1.4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有人说,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并不一 1.2心理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定要学心理学。现实生活中,没学过心理学 1.2.1心理学的任务 而成为优秀教师的大有人在;而有的学了心 1.2.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理学却仍然教不好书。可见,学不学心理学 1.2.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无所谓。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1.3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意义 2.为什么实验心理学不产生于英国和法国, 1.3.1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而产生于德国呢? 1.3.2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知识点: 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难点: 1.心理的研究方法 2.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单元心理的实质 自学内容: 2.1科学的心理观 关于人脑的相关研究 2.1.1唯心主义心理观 课堂作业: 2.1.2唯物主义心理观 课堂讨论 2.2心理是脑的机能 课外作业: 2.2.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1.食物进入嘴里就会分泌唾液,看到食物也 2.2.2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分泌唾液,听到关于某种食物的词语时也会 2.2.3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分泌唾液。以上三种情况各是什么现象? 2.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3.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2.3.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3.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 反映 2.3.4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 展的 知识点: 重点: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5
15 和考试。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 作业要求 第一单元 心理学解读 1.1 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1.1.1 心理学定义 1.1.2 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与结构体系 1.1.3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1.4 心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2 心理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1.2.1 心理学的任务 1.2.2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2.3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3 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意义 1.3.1 心理学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3.2 心理学对教师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知识点: 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难点: 1. 心理的研究方法 2.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自学内容: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课外作业: 1. 有人说,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并不一 定要学心理学。现实生活中,没学过心理学 而成为优秀教师的大有人在;而有的学了心 理学却仍然教不好书。可见,学不学心理学 无所谓。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2.为什么实验心理学不产生于英国和法国, 而产生于德国呢? 第二单元 心理的实质 2.1 科学的心理观 2.1.1 唯心主义心理观 2.1.2 唯物主义心理观 2.2 心理是脑的机能 2.2.1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2.2.2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2.2.3 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2.3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3.1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2.3.2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2.3.3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 反映 2.3.4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 展的 知识点: 重点: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自学内容: 关于人脑的相关研究 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课外作业: 1.食物进入嘴里就会分泌唾液,看到食物也 分泌唾液,听到关于某种食物的词语时也会 分泌唾液。以上三种情况各是什么现象?
难点: 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第三单元感觉与知觉 自学内容: 31感觉 课外拓展感觉和知觉的特点 3.11什么是感觉 课堂作业: 3.1.2感觉的种类 课堂讨论 3.1.3感觉的基本特点 课外作业: 3.2知觉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光 3.2.1什么是知觉 阴似箭”,有时却感到“度日如年? 3.2.2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3.3知觉特点 3.3.1知觉的对象性 3.3.2知觉的整体性 3.3.3知觉的理解性 3.3.4知觉的恒常性 3.4知觉的分类 3.4.1空间知觉 3.4.2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5错觉 知识点: 重点: 1.感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 2.视觉、听觉现象及其规律 3.知觉的概念和特点 4.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 1.感觉阈限 2.知觉特点 第四单元注意与意识 自学内容: 4.1注意的概述 观看电影《爱德华大夫》:了解意识的相关 4.1.1注意的基本概念 研究 4.1.2注意的理论 课堂作业: 4.2注意的种类 课堂讨论 4.2.1无意注意 课外作业: 4.2.2有意注意 1小学三年级的张老师换了一个新发型,在 4.2.3有意后注意 上课5分钟前刻意到教室里去转了几圈,张 4.3注意的品质 老师这样做有什么心理学依据? 4.3.1注意的广度 4.3.2注意的稳定性 4.3.3注意的分配 4.3.4注意的转移 4.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4.4.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4.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 16
16 难点: 1.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 第三单元 感觉与知觉 3.1 感觉 3.1.1 什么是感觉 3.1.2 感觉的种类 3.1.3 感觉的基本特点 3.2 知觉概述 3.2.1 什么是知觉 3.2.2 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3.3 知觉特点 3.3.1 知觉的对象性 3.3.2 知觉的整体性 3.3.3 知觉的理解性 3.3.4 知觉的恒常性 3.4 知觉的分类 3.4.1 空间知觉 3.4.2 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5 错觉 知识点: 重点: 1.感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概念 2.视觉、听觉现象及其规律 3.知觉的概念和特点 4.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 1.感觉阈限 2.知觉特点 自学内容: 课外拓展感觉和知觉的特点 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课外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光 阴似箭”,有时却感到“度日如年”? 第四单元 注意与意识 4.1 注意的概述 4.1.1 注意的基本概念 4.1.2 注意的理论 4.2 注意的种类 4.2.1 无意注意 4.2.2有意注意 4.2.3有意后注意 4.3 注意的品质 4.3.1 注意的广度 4.3.2 注意的稳定性 4.3.3 注意的分配 4.3.4 注意的转移 4.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4.4.1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4.2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 自学内容: 观看电影《爱德华大夫》;了解意识的相关 研究 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课外作业: 1.小学三年级的张老师换了一个新发型,在 上课 5 分钟前刻意到教室里去转了几圈,张 老师这样做有什么心理学依据?
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4.4.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 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4.5意识与意识的几种状态 4.5.1意识与无意识 4.5.2意识的不同层面 4.5.3意识的几种状态 知识点: 重点: 1注意的概念、本质、种类和特征 2.意识与意识的几种常见状态 难点: 1意识与意识的几种常见状态 第五单元记忆 自学内容: 5.1记忆概述 有效记忆的方法 5.1.1什么是记忆 课堂作业: 5.1.2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课堂讨论 5.1.3记忆的分类 课外作业: 5.1.4记忆的生理机制 1结合青少年记忆的特点,如何对学生良好 5.2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的记忆品质加以培养? 5.2.1感觉记忆 5.2.2短时记忆 5.2.3长时记忆 5.3记忆过程 5.3.1识记 5.3.2保持和遗忘 5.3.3再认和重现 5.3.4注意的转移 5.4记忆的品质与培养 5.4.1记忆的品质 5.4.2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5.4.3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培养 知识点: 重点: 1.记忆的一般概念 2.记忆过程的规律 3.记忆的三级系统 难点: 1记忆的三级加工系统模式 第六单元思维与想象 自学内容: 61思维的概述 了解培养创造性的训练课程 6.1.1思维的概念 课堂作业: 6.1.2思维的种类 课堂讨论 6.1.3思维的过程 课外作业: 17
17 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4.4.3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 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的学习 4.5 意识与意识的几种状态 4.5.1 意识与无意识 4.5.2 意识的不同层面 4.5.3 意识的几种状态 知识点: 重点: 1.注意的概念、本质、种类和特征 2.意识与意识的几种常见状态 难点: 1.意识与意识的几种常见状态 第五单元 记忆 5.1 记忆概述 5.1.1 什么是记忆 5.1.2 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5.1.3 记忆的分类 5.1.4 记忆的生理机制 5.2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5.2.1 感觉记忆 5.2.2 短时记忆 5.2.3长时记忆 5.3 记忆过程 5.3.1 识记 5.3.2 保持和遗忘 5.3.3 再认和重现 5.3.4 注意的转移 5.4 记忆的品质与培养 5.4.1记忆的品质 5.4.2青少年记忆的特点 5.4.3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培养 知识点: 重点: 1.记忆的一般概念 2.记忆过程的规律 3.记忆的三级系统 难点: 1.记忆的三级加工系统模式 自学内容: 有效记忆的方法 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课外作业: 1.结合青少年记忆的特点,如何对学生良好 的记忆品质加以培养? 第六单元 思维与想象 6.1 思维的概述 6.1.1思维的概念 6.1.2思维的种类 6.1.3思维的过程 自学内容: 了解培养创造性的训练课程 课堂作业: 课堂讨论 课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