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版序言 本书第二版改动颇多,其原因是在过去的六年中,美国学术界 出现了新动向,世界政治产生了新情况,而本人思想也发生了新变 化。 本书写于1947年,它总结了作者二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 经验,也就是作者对于两个问题进行独自的、似乎无效的思考所 获的经验。这两个问题就是国际政治的特点,以及西方民主国家 如何将一种谬误的外交政策理论付诸实施,终于不可避免地导致 威胁以及极权主义和战争的现实。当作者最初撰写本书时,那种 错误的和有害的外交政策理论正风靡一时。本书对于那种理论确 实是、而且也必然是一个迎头痛击。本书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时 不得不采取激烈的态度,因为对方的错误显得严重。现在那场战 斗大体上已获胜,目的已经不是继续论战,而是巩固阵地;它无需 再去攻占,而只需加以捍卫并适应新的经验。 本书所以进行修改,是因为过去六年中所发生的政治经历, 其中四点最为突出,即:世界政治结构新趋势的出现;殖民地革命 的发展,由一些国家组成的地区性超国家机构的建立以及联合国 开展的活动。1947年,有迹象表明世界政治的两极体系要向两个 集团体系转化,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与上述趋势背道而驰的新倾 向。殖民地革命已经遍及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并发展得日益 激烈,因而成为世界政治中的一支新力量,造成了新问题,理应有 新政策。因此,新版本将争取人心的斗争,看作国际政治的一个 9
新的领域,列入外交和战争的传统领域。第一版强调了主权的民族 国家业已过时,第二版则注意到人们正在设法建立新式的超越国 家组成的机构,如欧洲煤钢联营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通过这些 组织,一些国家追求某种共同的利益。第一版不得不告诫人们, 要注意对新成立的联合国寄予的普遍的幻想,第二版则重视联合 国的实际建树;联合国在政治领域中的建树与在它组建时人们对 它的意图和期望它将取得的成就,是截然不同的。朝鲜战争的经 验,在本书各个部分的理论阐述中都曾涉及。 学术界和政治形势的这些发展,也影响了作者的思想。但 是,就本书所阐述的政治哲学而言,更为重要的则是作者的思想 在第一、二版之间的独立发展,因此,较为周密、明确、精炼并有 所变化。本版新增了导言-章,强调指出了贯串全书的一些基本 理论。政治权力、文化帝国主义、世界舆论、裁减军备、集体安全、 和平转变等等概念,又经过重新思考,重新予以系统地阐述并且应 用于近年来的新情况。新的概念,如遏制、冷战、不承担义务的国 家和“第四点计划”等,已在本版中予以介绍并就其不同方面进行 了讨论。本版还着重强调了国内政治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鉴于政 府性质之重要,本版将它列为国家权力的一个新因素,而以一项新 的外交准则来处理外交政策与国内政策之间的关系。权势均衡和 国际法之间的关系,是许多论述国际法的正统作者们所熟悉的问 题,奥本海论文集的最初几版仍然对它加以强调,本书是有关国际 政治理论的专著,因此,又给予它应有的重视。 、 本书第二版从第一版问世后起的反应中获益匪浅。在对本 版作过中肯批评的人们中,我应当着重提到哈罗德·斯普劳特和 阿诺德·沃尔弗斯两位所作的贡献。乔治·佩蒂曾提醒我注意, 在论述战争技术问题时有一些失实之处。根据许多建议,我详细 注释了历史引证的出处,以便于初学者理解。为了同样的目的, 10
我还加了历史名词注释①,扼要说明书中提到的比较重要的人 物和事件。原有的地图已经重新绘制,并增加了一些新图和表 格。 由于本人从未持有的概念而遭受批评,这是所有研究“有争 议”的问题的作者们的命运。虽然这种被人误解的共同遭遇,从长 远来说确是一个安慰;但就眼前而言,一个作者由于自己不仅从未 表达而且一再明确地批驳他所感到深恶痛绝的概念却受到指谪, 当然并非快事。对于那些尚未阅读他人著作即想发言,尚未理解 原意便作出论断的人们,我必须请他们阅读一下孟德斯鸠向其所 著的《论法的精神》一书的读者们发出的呼吁: 我有一个请求,总怕人们不允许。就是请求读者对一本 写了二十年的著作不要读一会儿就进行论断;对整本书,而不 是对几句话,加以赞许或非议。如果要探究作者的意图的 话,他们只有在著作的意图里才能很好地发现它。② 对于在本版改写过程中曾大力相助的人们,我愉快地表示谢 意。我的同事查尔斯·哈丁、利奥·斯特劳斯和肯尼思·汤普森 对于本版新写的第一章曾提出建议。芝加哥大学美国外交政策研 究中心的下列工作人员曾给我宝贵的协助:路易丝·罗兹整理原 稿,并帮我编写索引;她和玛格丽特·迪姆斯·考克斯、罗伯特· 哈特莱以及米尔顿·拉科夫一同协助我进行研究。罗伯特·奥斯 古德博士汇编了历史名词注释。对于艾尔弗雷德·A·诺夫公司 大学部的约翰·T·霍斯和杰拉尔德·戈特利布对我的体系和合 ①历史名词注释系原书的附录。虽然这种历史名词注释过于简单,概括不了实 质问题,但我们还是照样译出,并为阅读方便起见,已根据内容分别移编为脚注。一一编 者 ②参见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中译本(上册),第37页。一译者 11
作,我装示衷心的感谢。 承蒙政治科学院、《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美国国际法协会、《政 治评论》等机构和刊物同意使用其以前发表的资料,谨此志谢。 汉斯·J·摩根索 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18
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根据1943年以来,我在芝加哥大学所作的国际政治学 演讲编写而成的。它所阐述的,虽是国际关系课程的传统内容; 但却特别强调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外交史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我对我的学生们表示深切的谢意。他们热烈的课程讨论,有 助于使我本人对书中所探讨的某些问题的想法,得到进一步的明 确。我的一些学生为了使本书得以出版,曾作出了特殊的努力,在 此我必须提到几位。玛丽·简·本尼迪茨小姐把我于1946年冬季 学期所讲的和课堂里的讨论都作了速记。由于她的明智的和艰苦 的劳动,这些演讲才有了唯一的文字记录。倘若没有这份记录, 本书是无法在一年稍多的时间内脱稿的。艾尔弗雷德·霍茨先生 在本书撰写的最初阶段,曾出色地帮助我进行研究工作。然而, 协助我的主要重担,却落在肯尼思·W·汤普森先生的肩上;他在 任务中显示了卓越的才千和非凡的事业心。本书地图的初稿系查 尔斯·R·琼斯先生绘制,图表则由约翰·霍顿先生画成。 我对伦纳德·D·怀特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他作为芝加哥 大学政治学系主任,曾给我一切可能的帮助;他的体谅大大地推 动了我的工作。圣母玛利亚大学的沃尔德马·古里安教授、芝加 哥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爱德华·A·希尔斯教授都曾阅过 原稿,并提出了建议和批评,使我获益匪浅。我的许多同事也曾就 某些专门问题向我提出意见。本书的书名倘有堪以赞许之处,则 应归功于查尔斯·M·哈丁教授,因为我是根据他的建议而选用 了这个书名的。芝加哥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为本书的撰写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