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系 前沿 译丛 New Directionsn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国家安全的文化 Peter J.Katzenstein 〔美)彼得·卡赞斯坦主编 宋伟刘铁娃译 THECULTURE F NATIONAL SECURITY:Norms and l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世界政治中的规范与认同 茶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与是
内容简介 《国家安全的文化》由著名的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家彼得·卡赞 斯坦教授主编,汇集了包括亚历山大·温特、玛莎·费丽莫、伊丽莎 白·基尔、江忆恩等在内十六位美国一流学者的学术论文。本书集 中探讨的是规范、认同和文化在国际国内安全中的影响问题,将建 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第一次全面地运用于实证领域。它涉及到了从 19世纪20年代的希腊独立运动到今天的巴以谈判这样漫长的历 史,思考了从核武器和化学武器使用禁令到人道主义干涉这样迫切 的国际问题。本书的问世代表着美国学术界一场知识运动的高峰, 奠定了国家安全和全球事务研究的新框架,宣告建构主义已经发展 成为一种独立于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理论分析方法。著名的社 会建构主义学者泰德·霍普夫(Ted Hopf)盛赞它是“把建构主义和 安全研究结合起来的第一次尝试之作”、“必将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 一部新的经典”。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很难看到有另外一本著作能 如此全面、深刻地探讨社会建构主义;可以想见,它以前是、现在是、 将来也还会是那些想深入了解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读者的案 头必备之作
著译者简介 彼得·卡赞斯坦(Peter J.Katzenstein),美国哈佛大学博士 (1973年),现任康奈尔大学Walter S.Carpente,Jr国际关系学教 授。曾任著名的《国际组织》杂志主编,为国际关系学建构主义流派 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现实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斯蒂芬·克拉斯 纳和新自由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罗伯特·基欧汉并称为“三K”。 他著述甚丰,其中包括《文化规范与国家安全:战后日本的警察与军 队》、《世界市场中的小国:欧洲的工业政策》、《社团主义与变革:奥 地利、瑞士和工业政治》、《网络权力:日本与亚洲》、《被驯服的大国: 德国在欧洲》、《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中的亚洲和欧洲》(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文版),以及由“三K”合编的《世界政治理论的 探索与争鸣》等。 宋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早稻田大学国际关系学博 士,专业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的国际战略。他近来的译 著包括:《世界舞台上的国际政治》(约翰·罗尔克著,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年中文版,第一译者、统稿人):论文包括:《规范与认同的相 互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的进展与难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年第3期)。 刘铁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早稻田大学国际 关系学博士,专业研究方向为国际组织与东北亚研究。她近来的作 品包括:“Marching for a More Open,Confident and Responsible Great Power:Explaining China's Involvement in UN Peacekeeping Opera- tion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13(2009),pp.1-32)
撰稿者简介 彼得·卡赞斯坦(Peter J.Katzenstein):康奈尔大学沃尔特· 卡彭特国际关系讲座教授; 罗纳德·杰普森(Ronald L.Jepperson):当时任教于华盛顿大 学社会学系,现为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当时任教于耶鲁大学政 治学系,现为俄亥俄大学政治学教授: 达纳·艾尔(Dana P.Eyre):当时任教于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国 家安全事务系; 马克·萨奇曼(Mark C.Suchman):当时任教于威斯康辛大学 社会学系,现为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理查德·普里斯(Richard Price):当时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政 治学系; 尼娜·坦嫩瓦尔德(Nina Tannenwald):当时任教于科罗拉多 大学(玻尔得)政治学系,现为美国布朗大学沃森研究所副教授; 玛莎·费丽莫(Martha Finnemore):现为乔治·华盛顿大学国 际关系学院教授: 伊丽莎白·基尔(Elizabeth Kier):当时任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 政治学系,现为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江忆恩(Alastair lain Johnston):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 罗伯特·赫尔曼(Robert G,Herman):时任美国国际开发署欧 洲和新独立国家局社会分析家: 托马斯·伯杰(Thomas U.Berger):当时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 政治学系,现为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教授: 托马斯·里斯(Thomas Risse-Kappen):当时任教于德国康斯 坦茨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现为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 迈克尔·巴尼特(Michael J.Barnett):当时任教于威斯康星大 学政治学系; 保罗·科维特(Paul Kowert):当时任教于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国 际关系学系; 杰弗里·勒格罗(Jeffrey Legro):当时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政 治学系,现为弗吉尼亚大学世界政治系教授、系主任
总序 在知识发展史上,任何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知识谱系,任何知识 谱系又有着连理贯通的思想和理论发展宏线。把握住这一宏线,就 可以全面了解一个学科的知识谱系,便利知识的系统积累,推动知 识的有意义创新。在学科的知识谱系之中,必有一些闪光的知识结 晶,构成谱系的支柱。它们是原创性的学理思想,既能够启迪常规 性的科学研究,又能够激发革命性的学理挑战。正是这些知识结晶 的不断出现编织了学理思想运动的脉络,形成了知识生成发展的宏 线。国际关系学也像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一样,从上个世纪初成为一 门学科以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谱系,显现出一条国际关系理 论发展的宏线。仅从战后西方国际关系学的简短历史中就可以发 现,这一知识谱系的核心内容是冲突与合作,或曰战争与和平,发展 宏线是从现实主义一统国际关系研究的天地逐渐发展为当今新现 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局面。 也许是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血腥和冷战的恐怖给人们留 下了太深刻、太沉重的印象,所以,战争与和平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 永恒主题,成为无数国际关系学者毕其终生心血所奉献的事业。作 为学者,他们探索冲突与合作的原因,揭示战争与和平的规律:作为 人,他们希冀国际社会和国际社会中的成员能够减弱、克服和超越 冲突,能够更加积极地合作,求得共同的安全和人的幸福。国际关 系学的不同理论和学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围绕战争与和平的主题 展开讨论和进行研究的,它们之间的争论也大多涉及合作与冲突的 原因、内涵和意义。 政治现实主义主导西方国际关系研究三十余年。从1948年摩 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发表,到1979年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问 世,现实主义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公认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认为 冲突是国际关系的根本特征,合作是有限的、脆弱的、不可靠的。无 论是以摩根索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还是以沃尔兹为代表的新现 实主义,都将冲突作为国家间关系的基本事实。虽然摩根素将冲突 归于人追逐权力的本性,沃尔兹将冲突归于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 但由于人性和无政府性都是高度稳定的因素,所以,国际冲突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