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国家形成: 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 欧洲之比较 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东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 节 VICTORIA TIN-BOR HUI [美]许田波著 徐进译 所译丛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译者 序 为什么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能由分裂走向统一,而欧洲自中世纪起 就一直保持分裂(也就是多国体系)状态?为什么在中国国家权力始终占 有绝对优势,社会却极度萎缩,而欧洲国家却能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达成平 衡,从而最终发育出公民社会以及宪政结构?这两个问题是既有国际关 系理论和比较政治学理论所无法解决的问题。许田波的《战争与国家形 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试图通过一个理论一世界政治的 动态理论(a dynamic theory of world politics))--来解决这两个未解之 谜。1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认为,支配逻辑(logic of domination)与制衡逻 辑(logic of balancing)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相互竞争,其结果既将导致 国际体系的变化,也将导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 支配还是制衡:理论与历史的差异 我们首先可以从国际关系层面来探讨国家之间的支配逻辑与制衡逻 辑。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当一国实力迅速强大并有觐觎霸权 之心后,必然遭到反霸力量的制衡以及不断高涨的扩张成本。一番争斗 之后,国际体系将再度回到均势状态。因此,制衡逻辑是国际体系的基本 逻辑。均势状态就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均衡点,任何偏离都导致纠编力量 I
战争封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的出现,2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Waltz)似乎认为均势政治是-一种 普适性的规律,他声称均势政治的存在“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无政府秩 序以及系统由谋求自身生存的行为体构成”3。均势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 释近现代以来欧美国际关系史的发展,4但在解释中国历史时就遇到了问 题。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多国体系,但奇怪的是,均势逻辑没有在 这个多国体系中“扎下根来”,当时的多国体系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归于 统一。事实上,华尔兹曾经注意到中国的战国时代,他认为,“国家所处的 世界,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为古老…让我们的目光放得更远一 些,例如,在中国的战国时期或印度的考提拉时期,各种类型的政治实体 自由竞争,而其本质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却没有多大变化巧。显然,他在写 这段话时没有想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是:支配逻辑压倒了制 衡逻辑。 怎么解释现实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差异呢?许田波认为,当 争霸国出现时,反霸国(联盟)也随之出现,但称霸和制衡这两股力量谁能 最终胜出并不确定,关键要看战争中双方的实力对比。没有哪个国家能 够通过一场战争来终结多国体系并实现统一。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大国 之间有可能爆发上百场战争。一个国家能否在多数战争中获胜、攫取霸 权进而统一各国取决于两个决定性因素:谋路和实力。 谋略主要用于争取与国、瓦解反霸联盟。争霸国有可能面临强大的 反制力量,而反霸国总是面临集体行动的困难。这一点在春秋战国时期 和近代欧洲都一样,但中国人却比欧洲人谋高一筹。秦国在崛起、称霸和 统一过程中大量使用马基雅弗利式的阴谋诡计,多次成功地瓦解敌对联 盟,词时增加反霸国的集体行动成本,从面在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面欧 洲人好像对马基雅弗利的教诲不感兴趣,在谋略方面显得比较“迟纯”。 两相比较,中国人在战略思维上明显占有优势。 实力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基本要素。长期的战争迫使国家进行政治、 经济和军事改革,以提高行政和资源汲取能力,建立切合战争要求的军事 制度。在这一点上,中欧走上不同的道路,这种路径差异最终导致不同的 结果。秦国实行自强型改革(self-strengthening reforms.),极力地扩大国 家的行致能力(郡县制)、资源汲取能力(税收全国化)和军事作战能力(普
译者序 遍义务兵役制),从而保证为战争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同时还解 决了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成本上升问题。6在近代早期欧洲,哈布斯堡帝国 和法国实行自弱型权宜措施(self-weakening expedients),包括出售公职、 借贷和大量使用雇佣兵等措施。这些措施确实能在短期内筹措到必要的 资源,而从长期来看却存在极大的缺陷,不能有效地支撑长期争霸战争的 需求。因此,哈布斯堡帝国和法国都在争霸中失败了。反观英国,由于实 行自强型改革,国力迅速上升,最终为其称霸海上、建立大英帝国打下了 基础。法国直到拿破仑时代才实施自强型改革,而拿破仑亦借此儿乎称 霸欧陆。但由于改革并不彻底,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拿破仑亦因此在霸权 触手可及之时跌落。7 总之,如果一国能像秦国一样将谋略和实力完美地结合起来,那么它 就能够摆脱制衡力量的控制,进而统一整个国际体系。至此,称霸与制衡 在国际关系层面的博奔问题得到解决。下面转入这两种逻辑在比较政治 学层面的博弈,其表现就是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博弈与平衡。 国家与社会:另一轮支配与制衡的博弈 如果说某个国家能够摆脱制衡逻辑的困扰,那么它必定有非凡的能 力。这种非凡的国家能力从何而来呢?具体到中国和欧洲,为什么秦国 拥有比近代早期欧洲的强国,例如法国、英国或哈布斯堡帝国更强大的国 家能力呢? 在一个国家内部,政府、社会和个入是三种势力。政府总是希望将社 会和个人的权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自已手中,为此,它会压制社会 和个人的一切反抗;个人是原子式的单位,无力与政府对抗,他要想保留 自己的自由与空间,必须寄望于社会的充分发有;社会是作为政府与个人 之间的缓冲层存在的,一个发育良好的社会能够有力地抵挡政府力量的 无限向下延伸。如果政府、社会和个人三种势力能够达到并保持一种综 合平衡,这就是宪政结构的权力分配实质。因此,宪政的建立有赖于公民 白
■战争与国家形戒:春秋战困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社会的充分发育。8许田波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社会以 及宪政结构都有初步的发有,但其后却发生了分道扬镳的现象。9中国变 成一个高度专制的国家,而欧洲国家却建立了公民社会和自由民主制度。 导致中国和欧洲走上不同国家形成路径的秘密就在于国际战争。上文提 到,一个国家要想在长期的国际战争中获胜就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以便政 府能够快速有效地动员和汲取国内资源.0但改革是一个权力和利益再 分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与掌握资源的实体一一也就是个 人和社会一进行多轮博弈和交易。对于政府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实 现对个人与社会的绝对统治,即支配逻辑的胜出:对个入来说,他必须利 用社会抵制政府的支配行动,所以政府和社会的博弈也就等于支配逻辑 和制衡逻辑的较量。 在秦国,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自强型改革使政府力量占据绝对优势。 为汲取国内资源,秦国政府通过授田于民、军功封爵、公正司法等措施换 取百姓的服从,同时取消贵族阶层的特权,乃至消灭贵族阶层本身,从而 为长期执行“耕战”政策打下基础。商鞅变法为秦国缔造了一个强大到极 点的政府、一个萎缩到极点的社会以及一群沉默到极点的个人。在秦统 一战国时代的多国体系后,这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极度失衡导致政府欲 望和力量的迅速失控。由于秦廷长时间地、无限制地动员和汲取国内资 源,致使行政成本急剧上升。当沉默的大多数不再选择沉默时,武功隆盛 的秦朝亦在内外交困中归于覆灭。随后的汉朝吸取秦朝的教训,在一定 程度上改善了国家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但总的来说,在中国,政府相比于 社会更加强大,始终占据支配地位。中国历代王朝之君惯于用少量经济 福利来换取百姓的臣服,而不是像近代欧洲那样给予人民公民权。11 近代早期欧洲的情况正好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相反。由于实行自 弱型权宜措施,当时欧洲国家的政府力量相当有限,而社会和个人力量较 为强大。为了解决资源遐乏问题,欧洲的君主不得不与中间资源持有者 (intermediate resource holders,指银行家、贸易商和雇钾兵头目等)进行 交易,以开放政治、经济权利的方式换取进行战争的资源。在这一博奔过 程中,双方更多地是以妥协面告终,公民社会和宪政结构由此产生并发展 起来。12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欧洲国家能像秦国那样由政府掌握绝对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