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中间的其他人的价值观相抵触,甚至即使是同样是富者或同样是贫者,也会由于社会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而 发生心理的抵触甚至是行为上的冲击。 (2)资源的匮乏是人与人之间矛盾产生的物质基础。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可以说都是使自己更好的生存。前面也已提到,人所追求的第一利益是求生,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平 等分配等现实条件逼迫着人们为了将求生的利益得到最大满足,从而将他人视为自己的潜在竞争者。贫者 担心彼此间有人获得比自己更多甚至是本应属于自己的资源,富者则担心他人来夺取自己己经享有的资 源,夹在中间的人则在担心自己尚有的资源被人夺取的同时又渴望夺取富者的即得资源,由此产生的矛盾 不可避免的会通过人的心灵之窗—一心理显示出来 (3)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假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 态中:那时的人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庭生活,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人没有互相攻击和 掠夺的本性,只有怜悯他人和自我保存的天然感情:人的各种机能、欲望和情感(都处于低级阶段,不存 在精神的、政治的不平等。但是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 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新的欲望和偏 见茁壮成长,道德与伦理的束缚急剧堕落,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出现了,富人哄骗穷人订立社会契约,它们 保护富人欺压穷人,这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订立了契约就需要有保障其实施的强力机构,权力的设 立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确立强者和弱者的区别。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平与公正的问题获 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人与人之间获取资源的途径、满足利益的手段等 系列攸关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依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有权利表示对富的仇视以及 对贫的挑剔,毕竟有些贫与富的产生均是建立在富者对于主导资源的优先获得权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人 们“仇富与嫌贫”的心理并不仅仅是对贫者、对富者具体某些行为的不满,而更多的是透过这种心理表示 自身社会某些现行机制的的不满。 调查总结 在本次调查中的不足载于,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以及抽取样本的具体实施的限制,样本的抽取不甚 规范,方法也不甚科学。由于样本的抽取只局限于复旦本科生,样本量较小,代表性不高 然而,从问卷的结果中已经可以看出,贫富差距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意识 到了这一问题,并对此多少存在着反感的情绪,也有人能够对此理性思考,但是真正对于贫富差距所产生 的社会问题有详细了解和想法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将贫富差距作为既存的社会事实来认知,而没有 改变的动力。在同学们的观念中,贫富差距己经被部分贴上了邪恶的标签,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近年来社会 分配日益不平均、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所致的。但是,我们不认为贫富差距是一种恶,它只是社会存在所带 来的必然结果。它的“恶”只是它可能引发的人性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不是它本身。因此,我们应该正确 认识贫富差距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反而是为虎作伥,替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添油加醋。 五、各国状况比较 美国:中等程度的贫富差距,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1.概述 目前,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大,水平也比 较高。但是,美国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贫富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而缩小的迹象 按照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及其有关分析和提供的有关资料、数据,美国在1840年,特别是在1870 年至1890年期间是收入不均等的扩大时期,但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个人收入分配曾不断地 5库兹涅茨为美国经济学家,其1955年提出的收入分配差别“倒U曲线”为社会经济学中的重要假说 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化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1 中间的其他人的价值观相抵触,甚至即使是同样是富者或同样是贫者,也会由于社会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而 发生心理的抵触甚至是行为上的冲击。 (2)资源的匮乏是人与人之间矛盾产生的物质基础。人作为社会化的产物,其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可以说都是使自己更好的生存。前面也已提到,人所追求的第一利益是求生,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平 等分配等现实条件逼迫着人们为了将求生的利益得到最大满足,从而将他人视为自己的潜在竞争者。贫者 担心彼此间有人获得比自己更多甚至是本应属于自己的资源,富者则担心他人来夺取自己已经享有的资 源,夹在中间的人则在担心自己尚有的资源被人夺取的同时又渴望夺取富者的即得资源,由此产生的矛盾 不可避免的会通过人的心灵之窗——心理显示出来。 (3)卢梭在其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假想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前曾生活在自然状 态中:那时的人类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没有固定的家庭生活,没有住宅,没有财产,人没有互相攻击和 掠夺的本性,只有怜悯他人和自我保存的天然感情;人的各种机能、欲望和情感(都处于低级阶段,不存 在精神的、政治的不平等。但是人有独特的异于禽兽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共同劳动、家庭的发展促进了 人与人的交往,使人的潜在机能被激发起来,导致社会状态的出现。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新的欲望和偏 见茁壮成长,道德与伦理的束缚急剧堕落,富人和穷人的差别出现了,富人哄骗穷人订立社会契约,它们 保护富人欺压穷人,这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一阶段。订立了契约就需要有保障其实施的强力机构,权力的设 立是不平等发展的第二阶段,它确立强者和弱者的区别。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平与公正的问题获 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广泛存在。人与人之间获取资源的途径、满足利益的手段等一 系列攸关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依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有权利表示对富的仇视以及 对贫的挑剔,毕竟有些贫与富的产生均是建立在富者对于主导资源的优先获得权基础之上。换句话说,人 们“仇富与嫌贫”的心理并不仅仅是对贫者、对富者具体某些行为的不满,而更多的是透过这种心理表示 自身社会某些现行机制的的不满。 调查总结: 在本次调查中的不足载于,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以及抽取样本的具体实施的限制,样本的抽取不甚 规范,方法也不甚科学。由于样本的抽取只局限于复旦本科生,样本量较小,代表性不高。 然而,从问卷的结果中已经可以看出,贫富差距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意识 到了这一问题,并对此多少存在着反感的情绪,也有人能够对此理性思考,但是真正对于贫富差距所产生 的社会问题有详细了解和想法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只是将贫富差距作为既存的社会事实来认知,而没有 改变的动力。在同学们的观念中,贫富差距已经被部分贴上了邪恶的标签,我们认为这是由于近年来社会 分配日益不平均、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所致的。但是,我们不认为贫富差距是一种恶,它只是社会存在所带 来的必然结果。它的“恶”只是它可能引发的人性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不是它本身。因此,我们应该正确 认识贫富差距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否则反而是为虎作伥,替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添油加醋。 五、各国状况比较 美国:中等程度的贫富差距,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障 1. 概述 目前,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大,水平也比 较高。但是,美国社会存在着相当大的贫富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而缩小的迹象。 按照库兹涅茨的倒 U 曲线5及其有关分析和提供的有关资料、数据,美国在 1840 年,特别是在 1870 年至 1890 年期间是收入不均等的扩大时期,但从 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个人收入分配曾不断地 5 库兹涅茨为美国经济学家,其 1955 年提出的收入分配差别“倒 U 曲线”为社会经济学中的重要假说, 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化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趋向于均等,收入分配差距在缩小。1963年,库兹涅茨试图通过九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较为详细和更新 一些的资料来证实他所提出的曲线。事实上,无论是库兹涅茨或是美国商业部提供的资料,在20世纪20 年代至60年代之间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趋势是存在的(附表1.1),然而,根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 的美国官方资料,近年来美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平缓的时期之后又有了扩大的迹象 (附表1.2)。从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社会的不良指数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于1992年跨过10倍“大 关”(10.4),并在1997年达到了12.7,当年美国五分之三的州,收入不良指数达到或超过了10,其中纽 约州为19.5,哥伦比亚特区(D.C.)竟达到了相当惊人的28.2。1996年收入最高的20%家庭分享了49% 的国家全部收入。这就意味着,美国五分之一的富裕家庭实际上占有了社会二分之一的财富 鼓励和允许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长期在政策导向。在经济生活中,“胜 者全得”的观念在美国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更有效率。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 舍温·罗森在他1980年写的《超级明星经济学》一书中问道:“如果一位外科医生在治病救人方面的成功 率比别的医生高10%,我们难道会不愿掏大大多于10%的钱来让技术更娴熟的医生做这种手术吗?”这里 揭示的,实际上是很有普遍性的美利坚现实经济和政治逻辑。 2.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 美国社会在贫富差距相当大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以 及稳定的社会心理。其关键原因有两条 一生产力、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保证全社会相当高的收入水平。 美国的贫富差距,是在社会普遍的收入较高的基础上的差距。在1995年,一个单身美国人和一个 三口之家的贫困线( Poverty Thresholds)分别是7763美元和12158美元(附表1.3)。在和收入相比物 价并不算很高的美国,达到和超过这一标准线的经济收入,足以保证能够目前占美国总人口的10.8%的贫 困家庭( Families Be low Poverty Level)(附表1.4)过上在国际上是属于较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在这 样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应当说只要贫富差距不过分悬殊,社会成员接受这样程度的差距是没有什么 问题的。 美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高度发达,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美国运用它作为最发达国家所 特有的优势,又通过吸引人才、投资等手段,通过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特权”,间接取得了大量的 财富。这些财富,成为美国维持其全国范围的高收入、高消费的物质基础。 政府统筹的社会保障内容广泛,并培养、形成了自觉的个人社会保障意识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发达,保障涉及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政府的转移支付到位 有力(附表1.5)。从1970年至1992年的22年间,美国政府在公共项目下的社会福利开支的年增长率 般保持在10%左右,在GDP中的比例从14.8%上升到了21%,占政府支付的比例从46.5%上升到了61.6%, 这一开支在州和地方的政府支付中的比例就更高一些了。(附表1.6)。当然,与北欧的“福利国家”相比, 虽然美国保障的覆盖面不算窄,但各项补贴的数额较低,条件也比较严格。 美国的税制比较健全。通过规范的税收渠道,促使大量的社会资金进入了联邦、州、地方和个人的 有关社会保险账户,增强了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在社会保障上的实力。 不仅如此,经过长期市场经济的洗礼,一般美国公众的自我保障意识比较强,政府也采取了多少带 有一点强制性的措施,使公众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的资金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占GDP的比例也在持 库兹涅茨《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均等》,1955年3月《美国经济评论》,第19页 7不良指数是指一个社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五分之一所占社会财富的比。 8参见 Richard Perez-pena《 Sta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1997年12月19日《纽约时 9参见 Richard Perez-pena《 Sta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1997年12月19日《纽约时 报》,A1页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2 趋向于均等,收入分配差距在缩小。6 1963 年,库兹涅茨试图通过九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较为详细和更新 一些的资料来证实他所提出的曲线。事实上,无论是库兹涅茨或是美国商业部提供的资料,在 20 世纪 20 年代至 60 年代之间美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趋势是存在的(附表 1.1),然而,根据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的美国官方资料,近年来美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经历了一段相对平缓的时期之后又有了扩大的迹象 (附表 1.2)。从 80 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社会的不良指数7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于 1992 年跨过 10 倍“大 关”(10.4),并在 1997 年达到了 12.7,当年美国五分之三的州,收入不良指数达到或超过了 10,其中纽 约州为 19.5,哥伦比亚特区(D.C.)竟达到了相当惊人的 28.28。1996 年收入最高的 20%家庭分享了 49% 的国家全部收入。这就意味着,美国五分之一的富裕家庭实际上占有了社会二分之一的财富。 鼓励和允许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长期在政策导向。在经济生活中,“胜 者全得”的观念在美国是根深蒂固的。9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更有效率。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 舍温•罗森在他 1980 年写的《超级明星经济学》一书中问道:“如果一位外科医生在治病救人方面的成功 率比别的医生高 10%,我们难道会不愿掏大大多于 10%的钱来让技术更娴熟的医生做这种手术吗?”这里 揭示的,实际上是很有普遍性的美利坚现实经济和政治逻辑。 2. 社会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 美国社会在贫富差距相当大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稳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以 及稳定的社会心理。其关键原因有两条: ——生产力、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保证全社会相当高的收入水平。 美国的贫富差距,是在社会普遍的收入较高的基础上的差距。在 1995 年,一个单身美国人和一个 三口之家的贫困线(Poverty Thresholds)分别是 7763 美元和 12158 美元(附表 1.3)。在和收入相比物 价并不算很高的美国,达到和超过这一标准线的经济收入,足以保证能够目前占美国总人口的 10.8%的贫 困家庭(Families Below Poverty Level)(附表 1.4)过上在国际上是属于较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在这 样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应当说只要贫富差距不过分悬殊,社会成员接受这样程度的差距是没有什么 问题的。 美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高度发达,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同时,美国运用它作为最发达国家所 特有的优势,又通过吸引人才、投资等手段,通过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特权”,间接取得了大量的 财富。这些财富,成为美国维持其全国范围的高收入、高消费的物质基础。 ——政府统筹的社会保障内容广泛,并培养、形成了自觉的个人社会保障意识。 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高度发达,保障涉及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包罗万象,政府的转移支付到位、 有力(附表 1.5)。从 1970 年至 1992 年的 22 年间,美国政府在公共项目下的社会福利开支的年增长率一 般保持在 10%左右,在 GDP 中的比例从 14.8%上升到了 21%,占政府支付的比例从 46.5%上升到了 61.6%, 这一开支在州和地方的政府支付中的比例就更高一些了。(附表 1.6)。当然,与北欧的“福利国家”相比, 虽然美国保障的覆盖面不算窄,但各项补贴的数额较低,条件也比较严格。 美国的税制比较健全。通过规范的税收渠道,促使大量的社会资金进入了联邦、州、地方和个人的 有关社会保险账户,增强了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在社会保障上的实力。 不仅如此,经过长期市场经济的洗礼,一般美国公众的自我保障意识比较强,政府也采取了多少带 有一点强制性的措施,使公众个人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的资金不仅数量比较多,而且占 GDP 的比例也在持 6 库兹涅茨《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均等》,1955 年 3 月《美国经济评论》,第 19 页。 7 不良指数是指一个社会收入最高与最低的五分之一所占社会财富的比。 8 参见 Richard Perez-pena《Sta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1997 年 12 月 19 日《纽约时 报》,A1 页。 9 参见 Richard Perez-pena《Sta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1997 年 12 月 19 日《纽约时 报》,A1 页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续上升。(附表1.7) 3.小结 总之,美国政府在处理收入分配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模式是“中等 程度的贫富差距”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相结合,政府和个人两个积极性相结合。这一模式,与美国 的国情和它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致的,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美国在社会贫富分化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大垄断资产阶级对社会 财富和政治生活的全面垄断。这些问题不显突出,主要是因为美国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良好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活条件,以及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特殊地位等因素带来的实 惠和所造成的全民族在整体上的自豪感。 4.附表 附表4美国20世纪前半不同群体的收入不均等程度下降的连续资料 根据库兹涅茨掌握的资料 1913-1918 l919-1928 1929-1938 1939-1943 1944-1948 税前收入 l%最富的人 14 14 11 粥最富的人 17 联邦税 后收入 l%最富的人 13 12 粥最富的人 24 24 14 根据美国商业部提供的资 1935-1941 194-19471950-19541955-1959 税前收入 5%最富的人 26.5 21 60%最穷的人 33 32 联邦税后收入 粥最富的人 20%最富的人 47 60%最穷的人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1963年1月《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转引自 陈广汉著《增长与分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71页。 附表5美国1970-1995年按“五分法”计算出的收入份额统计10 10资料来源:1970-1995年的资料来自美国商业部编第117版《美国统计摘要(1997)》(英文版),第470 页:1955年资料转引自陈广汉著《增长与分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第73页:1996年资料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3 续上升。(附表 1.7) 3. 小结 总之,美国政府在处理收入分配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方面,所采取的基本模式是“中等 程度的贫富差距”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相结合,政府和个人两个积极性相结合。这一模式,与美国 的国情和它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致的,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美国在社会贫富分化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大垄断资产阶级对社会 财富和政治生活的全面垄断。这些问题不显突出,主要是因为美国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良好社 会物质生活条件,宽松的社会文化生活条件,以及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特殊地位等因素带来的实 惠和所造成的全民族在整体上的自豪感。 4. 附表 附表 4 美国 20 世纪前半不同群体的收入不均等程度下降的连续资料 根据库兹涅茨掌握的资料 1913-1918 1919-1928 1929-1938 1939-1943 1944-1948 税前收入 1%最富的人 14 14 13 11 9 5%最富的人 24 25 25 21 17 联邦税 后收入 1%最富的人 13 13 12 9 6 5%最富的人 22 24 24 18 14 根据美国商业部提供的资料 19 29 1935- 1936 1941 1944-1947 1950-1954 1955-1959 税前收入 5%最富的人 30 26.5 24 21 21 20 20%最富的人 54 52 49 46 45 45 60%最穷的人 26 27 29 32 33 32 联邦税后收入 5%最富的人 29 .5 21. 5 18 18 20%最富的人 54 47 43 44 60%最穷的人 26 .5 30 34 34 资料来源: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1963 年 1 月《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转引自 陈广汉著《增长与分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 月,第 71 页。 附表 5 美国 1970-1995 年按“五分法”计算出的收入份额统计10 10 资料来源:1970-1995 年的资料来自美国商业部编第 117 版《美国统计摘要(1997)》(英文版),第 470 页;1955 年资料转引自陈广汉著《增长与分配》,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 月,第 73 页;1996 年资料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年份 家户总最低第 1最高的5%不良指数 1 1 第四个5最高的5 (100005个5 1970 12.217.6 23.8 15.6 1975 l1.9 24.2 40.7 14.9 7,3 1980 6030 17.6 24.4 14.6 610195.3 11.417.5 24.6 41.2 1982 613935.011.3|17.2 24.4 42.4 15.3 1983 620154.911.217.2 42.4 15.3 8.7 1984 627064.8|1.117.1 24.5 42.5 5,4 8.9 63584.811016.9 43.1 16.1 9,0 644914.7 10.916.9 24.1 43.4 16.5 652044.6 10.716.8 24.0 17.2 1988 4.6 10.716.7 44.0 17.2 660904.6 10.616.5 23.7 44.6 17.9 9,7 1990 66322 4.6 16.6 43.3 9,4 671734.5 10.716.6 44.2 1992 68216 4.3 10.516.5 24.0 44.7 17.6 10.4 1993 685064.1|9.9 47.0 20.3 11.5 69313 23.3 46.9 11.2 1995 695974.4 10.1 15.8 46.5 20.0 19 附表6美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一览表($) 单位规模 1980 l991 1992 1993 1995 1人独居: 65岁以下 4290 615 6800 7086 7299 7518 7710 7929 65岁及以上 3949 567 6268 6532 6930 710 户主6岁以下|53723588794 143 9728 10259 户主65岁及以上49837157 7905 8241 8740 8960 3人 6565 9435 10419 0860 11186 11522 l1821 12158 8414 139241433514763 15141 15569 5人 1430415792164561695217449 l7900 1840 引自1997年10月30日《参考消息》所载1997年10月9日法国《回声报》文章《美国“工业奇迹”中 的赢家和输家》:1997年资料来自 Richard Perez-pena《 Sta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 1997年12月19日《纽约时报》,Al页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4 年份 家户总 数 (1000) 最 低 的 第 二 个 第三个 第四个 最高的 最高的 5% 不良指数 1950 44 1970 52227 5.4 12.2 17.6 23.8 40.9 15.6 7.6 1975 56245 5.6 11.9 17.7 24.2 40.7 14.9 7.3 1980 60309 5.3 11.6 17.6 24.4 41.1 14.6 7.8 1981 61019 5.3 11.4 17.5 24.6 41.2 14.4 7.8 1982 61393 5.0 11.3 17.2 24.4 42.4 15.3 8.4 1983 62015 4.9 11.2 17.2 24.5 42.4 15.3 8.7 1984 62706 4.8 11.1 17.1 24.5 42.5 15.4 8.9 1985 63558 4.8 11.0 16.9 24.3 43.1 16.1 9.0 1986 64491 4.7 10.9 16.9 24.1 43.4 16.5 9.2 1987 65204 4.6 10.7 16.8 24.0 43.8 17.2 9.5 1988 65837 4.6 10.7 16.7 24.0 44.0 17.2 9.6 1989 66090 4.6 10.6 16.5 23.7 44.6 17.9 9.7 1990 66322 4.6 10.8 16.6 23.8 43.3 17.4 9.4 1991 67173 4.5 10.7 16.6 24.1 44.2 17.1 9.8 1992 68216 4.3 10.5 16.5 24.0 44.7 17.6 10.4 1993 68506 4.1 9.9 15.7 23.3 47.0 20.3 11.5 1994 69313 4.2 10.0 15.7 23.3 46.9 20.1 11.2 1995 69597 4.4 10.1 15.8 23.0 46.5 20.0 10.6 1996 49 1997 12.7 附表 6 美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一览表($) 单位规模 1980 1988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 人独居: 65 岁以下 4290 6155 6800 7086 7299 7518 7710 7929 65 岁及以上 3949 5674 6268 6532 6729 6930 7108 7309 2 人: 户主 65 岁以下 5537 7958 8794 9165 9443 9728 9976 10259 户主 65岁及以上 4983 7157 7905 8241 8487 8740 8960 9219 3 人 6565 9435 10419 10860 11186 11522 11821 12158 4 人 8414 12092 13359 13924 14335 14763 15141 15569 5 人 9966 14304 15792 16456 16952 17449 17900 18408 引自 1997 年 10 月 30 日《参考消息》所载 1997 年 10 月 9 日法国《回声报》文章《美国“工业奇迹”中 的赢家和输家》;1997 年资料来自 Richard Perez-pena《Stady Show New York Has Greatest Income Gap》, 1997 年 12 月 19 日《纽约时报》,A1 页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6人 19 6146 8587 9137718 0804 7人 12761182322024121058215942238 149920253 582 2360524053 24838 26273 9人及以 168962412926848279422874529529 30300 31280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编第117版《美国统计摘要(1997)》(英文版),第476页 附表7美国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统计一览表 年份 户数(千 比例(%) 年份 户数(千 比例(%) 8243 18.1 1990 7098 10.1 7712 11.5 11.9 6217 10.3 1993 8393 12.3 1985 11.4 8053 11.6 7532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编第117版《美国统计摘要(1997)》(英文版),第479页。 附表8美国公共项目下的社会福利开支(10亿$) 总计社会保险公共援助健康医疗退伍军人教育住房其他 1970 16 1980 1985 732 370 129 1990 514 l991 l161 1992 1264 617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编第116版《美国统计摘要(1996)》(英文版),第368页 博学而笃志切向而近思
研讨型课程《应用伦理学》 大学生课题调研报告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15 6 人 1 1269 1 6146 1 7839 1 8587 1 9137 19 718 20 235 2 0804 7 人 12761 18232 20241 21058 21594 22383 22923 23552 8 人 14199 20253 22582 23605 24053 24838 25427 26273 9 人及以上 16896 24129 26848 27942 28745 29529 30300 31280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编第 117 版《美国统计摘要(1997)》(英文版),第 476 页。 附表 7 美国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统计一览表 年份 户数(千 户) 比例(%) 年份 户数(千 户) 比例(%) 1960 8243 18.1 1990 7098 10.7 1970 5260 10.1 1991 7712 11.5 1975 5450 9.7 1992 8114 11.9 1980 6217 10.3 1993 8393 12.3 1985 7223 11.4 1994 8053 11.6 1988 6874 10.4 1995 7532 10.8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编第 117 版《美国统计摘要(1997)》(英文版),第 479 页。 附表 8 美国公共项目下的社会福利开支(10 亿$) 年份 总计 社会保险 公共援助 健康医疗 退伍军人 教育 住房 其他 1970 146 55 16 10 9 5 1 1 4 1980 493 230 73 27 21 1 21 7 1 4 1985 732 370 129 39 27 1 72 1 3 1 4 1990 1050 514 147 62 31 2 58 1 9 1 8 1991 1161 561 181 67 33 2 77 2 2 2 0 1992 1264 617 208 70 35 2 92 2 1 2 2 资料来源:美国商业部编第 116 版《美国统计摘要(1996)》(英文版),第 36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