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广大群众纷纷求治,且“病者颇愈”,因而信奉其道。张角在 灾情特别严重的冀州布道成功之后,便派遣弟子八人到四方 传教。十余年间,其教徒便达到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 荆、扬、兖、豫八州。于中平元年(184)发动了黄巾起义, 其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预 定在甲子年(184)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张角还自称“黄 天泰平”。不料在预定的起义日期之前,张角的一个弟子济南 唐周向灵帝上书告了密,打乱了张角原来的部署,只好提前 发难,于是“八郡同时俱发”,“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张 角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 将军”。东汉王朝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政治措施,全力以 赴地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使太平道组织受到严重的破坏,从 此传授不明。在太平道发动起义期间,巴郡五斗米道张修,亦 与之东西呼应。随后,张陵之孙张鲁还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 的地方政权,“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统治了将近三 十年。他自号师君,道徒们称之为系师。“其来学道者,初皆 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 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 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 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 乃行刑”。“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则罪除;又依《月令》 春夏禁杀;又禁酒”。上述措施,都和《太平经》的思想一致, 受到劳动群众的普遍欢迎,并扩大了道教的势力。史称“民、 夷便乐之”,朝廷“力不能征”。至建安二十年(215),为曹 操所灭
广 大 群 众 纷 纷 求 治 , 且 “ 病 者 颇 愈 ” , 因 而 信 奉 其 道 。 张 角 在 灾 情 特 别 严 重 的 冀 州 布 道 成 功 之 后 , 便 派 遣 弟 子 八 人 到 四 方 传 教 。 十 余 年 间 , 其 教 徒 便 达 到 数 十 万 , 遍 及 青 、 徐 、 幽 、 冀 、 荆 、 扬 、 兖 、 豫 八 州 。 于 中 平 元 年 ( 1 8 4 ) 发 动 了 黄 巾 起 义 , 其 口 号 是 “ 苍 天 已 死 , 黄 天 当 立 , 岁 在 甲 子 , 天 下 大 吉 ” , 预 定 在 甲 子 年 ( 1 8 4 ) 三 月 五 日 各 地 同 时 起 义 , 张 角 还 自 称 “ 黄 天 泰 平 ” 。 不 料 在 预 定 的 起 义 日 期 之 前 , 张 角 的 一 个 弟 子 济 南 唐 周 向 灵 帝 上 书 告 了 密 , 打 乱 了 张 角 原 来 的 部 署 , 只 好 提 前 发 难 , 于 是 “ 八 郡 同 时 俱 发 ” , “ 天 下 响 应 ” , “ 京 师 震 动 ” 。 张 角 称 “ 天 公 将 军 ” , 其 弟 张 宝 称 “ 地 公 将 军 ” 、 张 梁 称 “ 人 公 将 军 ” 。 东 汉 王 朝 随 即 采 取 了 一 系 列 军 事 、 政 治 措 施 , 全 力 以 赴 地 进 行 了 残 酷 的 镇 压 , 使 太 平 道 组 织 受 到 严 重 的 破 坏 , 从 此 传 授 不 明 。 在 太 平 道 发 动 起 义 期 间 , 巴 郡 五 斗 米 道 张 修 , 亦 与 之 东 西 呼 应 。 随 后 , 张 陵 之 孙 张 鲁 还 在 汉 中 建 立 了 政 教 合 一 的 地 方 政 权 , “ 不 置 长 吏 , 皆 以 祭 酒 为 治 ” , 统 治 了 将 近 三 十 年 。 他 自 号 师 君 , 道 徒 们 称 之 为 系 师 。 “ 其 来 学 道 者 , 初 皆 名 ‘ 鬼 卒 ’ , 受 本 道 已 信 , 号 ‘ 祭 酒 ’ , 各 领 部 众 , 多 者 为 治 头 大 祭 酒 。 皆 教 以 诚 信 不 欺 诈 , 有 病 自 首 其 过 , 大 都 与 黄 巾 相 似 。 诸 祭 酒 皆 作 义 舍 , 如 今 之 亭 传 ; 又 置 义 米 肉 悬 于 义 舍 , 行 路 者 量 腹 取 足 ; 若 过 多 , 鬼 道 辄 病 之 。 犯 法 者 三 原 , 然 后 乃 行 刑 ” 。 ① “ 有 小 过 者 , 当 治 道 百 步 , 则 罪 除 ; 又 依 《 月 令 》 , 春 夏 禁 杀 ; 又 禁 酒 ” 。 ② 上 述 措 施 , 都 和 《 太 平 经 》 的 思 想 一 致 , 受 到 劳 动 群 众 的 普 遍 欢 迎 , 并 扩 大 了 道 教 的 势 力 。 史 称 “ 民 、 夷 便 乐 之 ” , 朝 廷 “ 力 不 能 征 ” 。 至 建 安 二 十 年 ( 2 1 5 ) , 为 曹 操 所 灭 。 中 国 道 教 一 1 9
中国道教 靠镇黄巾起义起家的曹操,深知下层人民可以利用道教 来进行宣传和组织起义,他汲取东汉王朝的教训,对道教采 取了镇压与利用、限制和改造相结合的政策,把一些道徒方 士“集之于魏国”,以防止他们“挟奸宄以欺众,行妖隐以惑 民”。在张鲁投降之后,一方面对张鲁及其五子和他的臣僚都 拜官封侯,利用他们的影响来笼络群众:另一方面又采用调 虎离山之计,把张鲁及其子女和臣僚以及汉中人民大量北迁 瓦解了五斗米道的根据地 在张鲁及其臣民北迁之后,天师道内部也开始分化。张 鲁迁到邺城后的第二年去世,五斗米道便失去了统一的领导。 于是,北迁后的诸祭酒主者便“人人称教,各作一治,不复 按旧道法”办事,④各目立治传教。这样,一方面使天师道的 势力扩展到北方,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开来;另一方面又同 时陷入了组织涣散、规戒松弛、思想紊乱的状态,有些教徒 开始腐化堕落,从此便逐渐产生分化现象。 两晋南北朝道教的分化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分化现象日益加剧,出现了向上 层化方向发展的明显趋势首先表现在一部分道教徒受统治 者的利用和扶持,奔走于权贵之门,攀龙附凤,直接参与封 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并各为其主出谋划策, 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西晋初期,先后一度把持朝政的杨骏 和贾后,都曾利用道术士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其中最突 出的是赵王伦之与孙秀。赵王伦是西晋初年八王之乱的中心
靠 镇 黄 巾 起 义 起 家 的 曹 操 , 深 知 下 层 人 民 可 以 利 用 道 教 来 进 行 宣 传 和 组 织 起 义 , 他 汲 取 东 汉 王 朝 的 教 训 , 对 道 教 采 取 了 镇 压 与 利 用 、 限 制 和 改 造 相 结 合 的 政 策 , 把 一 些 道 徒 方 士 “ 集 之 于 魏 国 ” , 以 防 止 他 们 “ 挟 奸 宄 以 欺 众 , 行 妖 隐 以 惑 民 ” 。 在 张 鲁 投 降 之 后 , 一 方 面 对 张 鲁 及 其 五 子 和 他 的 臣 僚 都 拜 官 封 侯 , 利 用 他 们 的 影 响 来 笼 络 群 众 ; 另 一 方 面 又 采 用 调 虎 离 山 之 计 , 把 张 鲁 及 其 子 女 和 臣 僚 以 及 汉 中 人 民 大 量 北 迁 , 瓦 解 了 五 斗 米 道 的 根 据 地 。 在 张 鲁 及 其 臣 民 北 迁 之 后 , 天 师 道 内 部 也 开 始 分 化 。 张 鲁 迁 到 邺 城 后 的 第 二 年 去 世 , 五 斗 米 道 便 失 去 了 统 一 的 领 导 。 于 是 , 北 迁 后 的 诸 祭 酒 主 者 便 “ 人 人 称 教 , 各 作 一 治 , 不 复 按 旧 道 法 ” 办 事 , ④ 各 目 立 治 传 教 。 这 样 , 一 方 面 使 天 师 道 的 势 力 扩 展 到 北 方 , 在 中 原 地 区 广 泛 传 播 开 来 ; 另 一 方 面 又 同 时 陷 入 了 组 织 涣 散 、 规 戒 松 弛 、 思 想 紊 乱 的 状 态 , 有 些 教 徒 开 始 腐 化 堕 落 , 从 此 便 逐 渐 产 生 分 化 现 象 。 两 晋 南 北 朝 道 教 的 分 化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 这 种 分 化 现 象 日 益 加 剧 , 出 现 了 向 上 层 化 方 向 发 展 的 明 显 趋 势 首 先 表 现 在 一 部 分 道 教 徒 受 统 治 者 的 利 用 和 扶 持 , 奔 走 于 权 贵 之 门 , 攀 龙 附 凤 , 直 接 参 与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内 部 争 夺 政 治 权 力 的 斗 争 , 并 各 为 其 主 出 谋 划 策 , 起 了 重 要 的 作 用 。 例 如 西 晋 初 期 , 先 后 一 度 把 持 朝 政 的 杨 骏 和 贾 后 , 都 曾 利 用 道 术 士 来 巩 固 他 们 的 统 治 地 位 。 其 中 最 突 出 的 是 赵 王 伦 之 与 孙 秀 。 赵 王 伦 是 西 晋 初 年 八 王 之 乱 的 中 心 2 0 中 国 道 教 一
中国道教 人物,其谋士孙秀即为五斗米道的信徒。他甚得赵王伦的宠 信,“事无巨细,必咨而后行。伦之诏令,秀辄改革,有所与 夺,自书青纸为诏”③据《真诰》卷十六《阐幽微》载称: 晋宣帝为西明公宾友”,乃道教中之神仙。当赵王伦篡夺帝 位时,“秀使牙门赵奉诈为宣帝语,命伦早入西宫。又言宣帝 于北芒为赵王助佐,于是别立宣帝庙于北芒山,谓逆谋可 成”。及成都王颖、河间王颙、齐武闵王冏起兵声讨赵王伦时 孙秀又“使杨珍昼夜诣宣帝庙祈请,辄言宣帝谢陛下(指赵 王伦——引者注),某日当破贼。拜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以 招福佑。秀家日为淫祀,作厌胜之文,使巫祝选择战日。又 令近亲于嵩山着羽衣,诈称仙人王乔,作神仙书,述伦祚长 久以惑众”。一切行动都完全乞灵于神仙道士。结果,孙秀和 赵王伦仍以失败被杀告终。参加八王之乱的道徒方士除孙秀 外,还有步熊和黄道士。熊好卜筮数术,门徒甚众,为成都 王颖的椽属。“永兴(304~305)初,左卫将军陈胗、殿中中 郎逯苞、成辅及长沙故将上官己等,奉大驾(指晋惠帝 引者注)讨颖,驰檄四方,赴者云集。军次安阳,众十余万, 邺中震惧。颖欲走,其掾步熊有道术,曰:‘勿动!南军必败 …颖从之,乃遣奋武将军石超率众五万,次于荡阴。…… 超众奄至,王师败绩”。说明步熊在成都王颖的军事决策上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都王颖在荡阴获胜之后,遂挟持惠 帝于邺城,独揽朝政。时安北将军王浚率胡、晋兵骑二万攻 邺,卢志等“劝颖奉天子还洛阳。……而程太妃(颖母)恋 邺不欲去,颖未能决。……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 信之。及使呼入,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
人 物 , 其 谋 士 孙 秀 即 为 五 斗 米 道 的 信 徒 。 他 甚 得 赵 王 伦 的 宠 信 , “ 事 无 巨 细 , 必 咨 而 后 行 。 伦 之 诏 令 , 秀 辄 改 革 , 有 所 与 夺 , 自 书 青 纸 为 诏 ” 。 ⑤ 据 《 真 诰 》 卷 十 六 《 阐 幽 微 》 载 称 : “ 晋 宣 帝 为 西 明 公 宾 友 ” , 乃 道 教 中 之 神 仙 。 当 赵 王 伦 篡 夺 帝 位 时 , “ 秀 使 牙 门 赵 奉 诈 为 宣 帝 语 , 命 伦 早 入 西 宫 。 又 言 宣 帝 于 北 芒 为 赵 王 助 佐 , 于 是 别 立 宣 帝 庙 于 北 芒 山 , 谓 逆 谋 可 成 ” 。 及 成 都 王 颖 、 河 间 王 颙 、 齐 武 闵 王 冏 起 兵 声 讨 赵 王 伦 时 , 孙 秀 又 “ 使 杨 珍 昼 夜 诣 宣 帝 庙 祈 请 , 辄 言 宣 帝 谢 陛 下 ( 指 赵 王 伦 — — 引 者 注 ) , 某 日 当 破 贼 。 拜 道 士 胡 沃 为 太 平 将 军 , 以 招 福 佑 。 秀 家 日 为 淫 祀 , 作 厌 胜 之 文 , 使 巫 祝 选 择 战 日 。 又 令 近 亲 于 嵩 山 着 羽 衣 , 诈 称 仙 人 王 乔 , 作 神 仙 书 , 述 伦 祚 长 久 以 惑 众 ” 。 ⑥ 一 切 行 动 都 完 全 乞 灵 于 神 仙 道 士 。 结 果 , 孙 秀 和 赵 王 伦 仍 以 失 败 被 杀 告 终 。 参 加 八 王 之 乱 的 道 徒 方 士 除 孙 秀 外 , 还 有 步 熊 和 黄 道 士 。 熊 好 卜 筮 数 术 , 门 徒 甚 众 , 为 成 都 王 颖 的 椽 属 。 “ 永 兴 ( 3 0 4 ~ 3 0 5 ) 初 , 左 卫 将 军 陈 胗 、 殿 中 中 郎 逯 苞 、 成 辅 及 长 沙 故 将 上 官 已 等 , 奉 大 驾 ( 指 晋 惠 帝 — — 引 者 注 ) 讨 颖 , 驰 檄 四 方 , 赴 者 云 集 。 军 次 安 阳 , 众 十 余 万 , 邺 中 震 惧 。 颖 欲 走 , 其 掾 步 熊 有 道 术 , 曰 : ‘ 勿 动 ! 南 军 必 败 。 ’ … … 颖 从 之 , 乃 遣 奋 武 将 军 石 超 率 众 五 万 , 次 于 荡 阴 。 … … 超 众 奄 至 , 王 师 败 绩 ” 。 ⑦ 说 明 步 熊 在 成 都 王 颖 的 军 事 决 策 上 起 了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 成 都 王 颖 在 荡 阴 获 胜 之 后 , 遂 挟 持 惠 帝 于 邺 城 , 独 揽 朝 政 。 时 安 北 将 军 王 浚 率 胡 、 晋 兵 骑 二 万 攻 邺 , 卢 志 等 “ 劝 颖 奉 天 子 还 洛 阳 。 … … 而 程 太 妃 ( 颖 母 ) 恋 邺 不 欲 去 , 颖 未 能 决 。 … … 时 有 道 士 姓 黄 , 号 曰 圣 人 , 太 妃 信 之 。 及 使 呼 入 , 道 士 求 两 杯 酒 , 饮 讫 , 抛 杯 而 去 , 于 是 志 中 国 道 教 一 2 1
中国道教 计始决”。再次说明在成都王颖军事行动的紧要关头,道士 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徒方士参与上层政治活动,不仅汉 族为然,在当时的少数民族中时亦有之。前秦苻坚和后秦姚 苌,均曾礼遇道士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晋书》卷九 十五、《云笈七鉞·洞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有传),每 有征讨之事,皆有所咨询 晋代道士上层化的另一表现,是道教传播于世胄高门,使 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成为它的信徒,出现了一些所谓的 天师道世家。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 文中,曾对此作过考证。如钱塘杜氏,琅邪孙氏、王氏、徐 氏,吴兴沈氏,高平郗氏,陈郡殷氏,东海鲍氏,范阳卢氏, 会稽孔氏,丹阳葛氏、陶氏等。这些高级士族大量涌进道教 以后,必然将其思想也带到道教中来,引起道教内部在思想 和组织上的变化。于是,道书的造制日益增多,新的道派也 相继出现。丹阳葛洪在这个转变关头,对战国以来的神仙方 术思想作了系统的总结,在《抱朴子内篇》中为道教构造了 种种修炼成仙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 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 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 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为上层化的士族贵族道教奠定了理 论基础,对后世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强调要想长生 成仙,不能只靠内修外养等方术,还须积善立功,以忠孝和 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为使封建秩序神圣不可侵犯,他还假借鬼神的威力,来对人 们实行严格的监督。他说:“按《易内戒》及《赤松子经》及
计 始 决 ” 。 ⑧ 再 次 说 明 在 成 都 王 颖 军 事 行 动 的 紧 要 关 头 , 道 士 起 了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用 。 道 徒 方 士 参 与 上 层 政 治 活 动 , 不 仅 汉 族 为 然 , 在 当 时 的 少 数 民 族 中 时 亦 有 之 。 前 秦 苻 坚 和 后 秦 姚 苌 , 均 曾 礼 遇 道 士 王 嘉 ( 字 子 年 , 陇 西 安 阳 人 , 《 晋 书 》 卷 九 十 五 、 《 云 笈 七 韱 · 洞 仙 传 》 《 历 世 真 仙 体 道 通 鉴 》 有 传 ) , 每 有 征 讨 之 事 , 皆 有 所 咨 询 。 晋 代 道 士 上 层 化 的 另 一 表 现 , 是 道 教 传 播 于 世 胄 高 门 , 使 大 批 高 级 士 族 加 入 道 教 , 成 为 它 的 信 徒 , 出 现 了 一 些 所 谓 的 天 师 道 世 家 。 陈 寅 恪 先 生 在 《 天 师 道 与 滨 海 地 域 之 关 系 》 一 文 中 , 曾 对 此 作 过 考 证 。 如 钱 塘 杜 氏 , 琅 邪 孙 氏 、 王 氏 、 徐 氏 , 吴 兴 沈 氏 , 高 平 郗 氏 , 陈 郡 殷 氏 , 东 海 鲍 氏 , 范 阳 卢 氏 , 会 稽 孔 氏 , 丹 阳 葛 氏 、 陶 氏 等 。 这 些 高 级 士 族 大 量 涌 进 道 教 以 后 , 必 然 将 其 思 想 也 带 到 道 教 中 来 , 引 起 道 教 内 部 在 思 想 和 组 织 上 的 变 化 。 于 是 , 道 书 的 造 制 日 益 增 多 , 新 的 道 派 也 相 继 出 现 。 丹 阳 葛 洪 在 这 个 转 变 关 头 , 对 战 国 以 来 的 神 仙 方 术 思 想 作 了 系 统 的 总 结 , 在 《 抱 朴 子 内 篇 》 中 为 道 教 构 造 了 种 种 修 炼 成 仙 的 理 论 和 方 法 , 提 出 以 神 仙 养 生 为 内 、 儒 术 应 世 为 外 的 主 张 , 将 道 教 的 神 仙 方 术 与 儒 家 的 纲 常 名 教 相 结 合 , 建 立 了 一 套 长 生 成 仙 的 理 论 体 系 , 使 道 教 的 神 仙 信 仰 理 论 化 , 丰 富 了 道 教 的 思 想 内 容 , 为 上 层 化 的 士 族 贵 族 道 教 奠 定 了 理 论 基 础 , 对 后 世 道 教 的 发 展 有 较 大 的 影 响 。 他 强 调 要 想 长 生 成 仙 , 不 能 只 靠 内 修 外 养 等 方 术 , 还 须 积 善 立 功 , 以 忠 孝 和 顺 仁 信 为 本 , “ 若 德 行 不 修 , 而 但 务 方 术 , 皆 不 得 长 生 也 ” 。 ⑨ 为 使 封 建 秩 序 神 圣 不 可 侵 犯 , 他 还 假 借 鬼 神 的 威 力 , 来 对 人 们 实 行 严 格 的 监 督 。 他 说 : “ 按 《 易 内 戒 》 及 《 赤 松 子 经 》 及 2 2 中 国 道 教 一
中国道教 《河图记命符》皆云: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 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他还认为, 不但天地有司过之神,每个人的身中还有上、中、下“三 三尸之为物,虽无形而实魂灵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 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享人祭酹。是以每到庚申 之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所为过失。又月晦之夜,灶神亦 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 三日也”。他指出:“诸应夺算者有数百事”,其中包括“僧拒 忠信,不顺上命,不敬所师”等等,“凡有一事,辄是一罪, 随事轻重,司命夺其算纪,算尽则死。”他把“不忠不孝”和 “诸横夺人财物者”说成是重大的“罪过”和“恶事”。并指 出,不仅做了这种“恶事”的要“夺纪”,而且“但有恶心而 无恶迹者”,也要“夺算”。为了使道教徒遵守封建秩序,不 要犯上作乱,他又称:“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 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尽失 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积善事未满,虽服仙药,亦 无益也;若不服仙药,并行好事,虽未便得仙,亦可无卒死 之祸矣。”这里所谓“善事”,就是一切皆应按照封建伦理行 事,不能犯上作乱,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长存。可见,葛 洪的神仙道教理论,乃是反映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的。 葛洪还认为,由于仙药有上、中、下之分,故神仙也因服药 的不同而有上、中、下之别。又认为在众仙之中,因新老资 格的不同,其地位亦有尊卑,位卑者必须奉事位尊者。不但 如此,他还指出:在众仙之上,有一个统率众仙的“元君”, 他说:“元君者,老子之师也,……大神仙之人也,能调和阴
《 河 图 记 命 符 》 皆 云 : 天 地 有 司 过 之 神 , 随 人 所 犯 轻 重 以 夺 其 算 , 算 减 则 人 贫 耗 疾 病 , 屡 逢 忧 患 , 算 尽 则 人 死 。 ” BC他 还 认 为 , 不 但 天 地 有 司 过 之 神 , 每 个 人 的 身 中 还 有 上 、 中 、 下 “ 三 尸 ” 。 “ 三 尸 之 为 物 , 虽 无 形 而 实 魂 灵 鬼 神 之 属 也 , 欲 使 人 早 死 , 此 尸 当 得 作 鬼 , 自 放 纵 游 行 , 享 人 祭 酹 。 是 以 每 到 庚 申 之 日 , 辄 上 天 白 司 命 , 道 人 所 为 过 失 。 又 月 晦 之 夜 , 灶 神 亦 上 天 白 人 罪 状 。 大 者 夺 纪 , 纪 者 三 百 日 也 。 小 者 夺 算 , 算 者 三 日 也 ” 。 他 指 出 : “ 诸 应 夺 算 者 有 数 百 事 ” , 其 中 包 括 “ 憎 拒 忠 信 , 不 顺 上 命 , 不 敬 所 师 ” 等 等 , “ 凡 有 一 事 , 辄 是 一 罪 , 随 事 轻 重 , 司 命 夺 其 算 纪 , 算 尽 则 死 。 ” 他 把 “ 不 忠 不 孝 ” 和 “ 诸 横 夺 人 财 物 者 ” 说 成 是 重 大 的 “ 罪 过 ” 和 “ 恶 事 ” 。 并 指 出 , 不 仅 做 了 这 种 “ 恶 事 ” 的 要 “ 夺 纪 ” , 而 且 “ 但 有 恶 心 而 无 恶 迹 者 ” , 也 要 “ 夺 算 ” 。 BD为 了 使 道 教 徒 遵 守 封 建 秩 序 , 不 要 犯 上 作 乱 , 他 又 称 : “ 人 欲 地 仙 , 当 立 三 百 善 ; 欲 天 仙 , 立 千 二 百 善 。 若 有 千 一 百 九 十 九 善 , 而 忽 复 中 行 一 恶 , 则 尽 失 前 善 , 乃 当 复 更 起 善 数 耳 。 … … 积 善 事 未 满 , 虽 服 仙 药 , 亦 无 益 也 ; 若 不 服 仙 药 , 并 行 好 事 , 虽 未 便 得 仙 , 亦 可 无 卒 死 之 祸 矣 。 ” BE这 里 所 谓 “ 善 事 ” , 就 是 一 切 皆 应 按 照 封 建 伦 理 行 事 , 不 能 犯 上 作 乱 , 以 维 护 封 建 剥 削 制 度 的 长 存 。 可 见 , 葛 洪 的 神 仙 道 教 理 论 , 乃 是 反 映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的 利 益 和 愿 望 的 。 葛 洪 还 认 为 , 由 于 仙 药 有 上 、 中 、 下 之 分 , 故 神 仙 也 因 服 药 的 不 同 而 有 上 、 中 、 下 之 别 。 又 认 为 在 众 仙 之 中 , 因 新 老 资 格 的 不 同 , 其 地 位 亦 有 尊 卑 , 位 卑 者 必 须 奉 事 位 尊 者 。 不 但 如 此 , 他 还 指 出 : 在 众 仙 之 上 , 有 一 个 统 率 众 仙 的 “ 元 君 ” , 他 说 : “ 元 君 者 , 老 子 之 师 也 , … … 大 神 仙 之 人 也 , 能 调 和 阴 中 国 道 教 一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