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 (小)内(指帝王的私库)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 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 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又称:“或积 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 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教人,否则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弥天大 罪。认为“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它也反 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 负“老者”。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 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 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 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 后必有凶也。”《太平经》的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墨子有关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 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 览》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 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神仙传》又记载孙博、封 衡皆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 火光,照耀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学道 有《墨子隐形法》一篇。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 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后得神人授书, 乃得地仙”。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文化思 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比 若 仓 中 之 鼠 , 常 独 足 食 , 此 大 仓 之 粟 , 本 非 独 鼠 有 也 ; 少 ( 小 ) 内 ( 指 帝 王 的 私 库 ) 之 钱 财 , 本 非 独 以 给 一 人 也 ; 其 有 不 足 者 , 悉 当 从 其 取 也 。 愚 人 无 知 , 以 为 终 古 独 当 有 之 , 不 知 乃 万 尸 ( 户 ) 之 委 输 , 皆 当 得 衣 食 于 是 也 ” 。 又 称 : “ 或 积 财 亿 万 , 不 肯 救 穷 周 急 , 使 人 饥 寒 而 死 , 罪 不 除 也 。 ” 有 道 德 的 人 也 应 当 以 道 德 教 人 , 否 则 也 是 犯 了 “ 不 可 除 ” 的 弥 天 大 罪 。 认 为 “ 人 积 道 无 极 , 不 肯 教 人 开 蒙 求 生 , 罪 不 除 也 。 … … 人 积 德 无 极 , 不 肯 教 人 守 德 养 性 为 谨 , 其 罪 不 除 也 ” 。 它 也 反 对 “ 智 者 ” 欺 负 “ 愚 者 ” , “ 强 者 ” 欺 负 “ 弱 者 ” , “ 少 者 ” 欺 负 “ 老 者 ” 。 说 “ 或 多 智 , 反 欺 不 足 者 ; 或 力 强 , 反 欺 弱 者 ; 或 后 生 , 反 欺 老 者 , 皆 为 逆 , 故 天 不 久 佑 之 。 何 也 ? 然 智 者 当 苞 养 愚 者 , 反 欺 之 , 一 逆 也 ; 力 强 者 当 养 力 弱 者 , 反 欺 之 , 二 逆 也 ; 后 生 者 当 养 老 者 , 反 欺 之 , 三 逆 也 。 与 天 心 不 同 , 故 后 必 有 凶 也 。 ” 《 太 平 经 》 的 这 些 思 想 , 显 然 都 是 墨 子 有 关 思 想 的 继 承 和 发 展 。 道 教 的 有 些 神 仙 方 技 和 变 化 方 术 , 也 依 托 墨 子 。 葛 洪 《 抱 朴 子 内 篇 · 金 丹 》 记 有 《 墨 子 丹 法 》 , 《 遐 览 》 记 有 “ 变 化 之 术 ” 的 《 墨 子 五 行 记 》 , 称 “ 其 法 用 药 用 符 , 乃 能 令 人 飞 行 上 下 , 隐 沦 无 方 ” 。 《 神 仙 传 》 又 记 载 孙 博 、 封 衡 皆 宗 墨 子 , 孙 博 “ 治 墨 子 之 术 , 能 令 草 、 木 、 金 、 石 皆 为 火 光 , 照 耀 数 里 , 亦 能 使 身 成 火 , 口 中 吐 火 ” ; 封 衡 自 幼 学 道 , 有 《 墨 子 隐 形 法 》 一 篇 。 葛 洪 还 把 墨 子 列 入 《 神 仙 传 》 , 说 他 外 治 经 典 , 内 修 道 术 , 精 思 道 法 , 想 象 神 仙 , 后 得 神 人 授 书 , “ 乃 得 地 仙 ” 。 可 见 , 墨 子 在 道 教 信 仰 中 的 吸 引 力 是 不 小 的 。 道 教 在 产 生 过 程 中 , 除 吸 收 以 上 所 说 的 这 些 古 代 文 化 思 想 之 外 , 还 吸 收 了 传 统 的 鬼 神 观 念 和 古 代 的 宗 教 思 想 与 巫 术 。 1 4 中 国 道 教 一
中国道教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 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 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 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 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 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 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 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 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里,有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 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 的方术。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方士利 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加以解 释,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皇、汉武对此 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禁方、能 神仙”之徒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 毋忌、郑伯侨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 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 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 由此可见,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 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 果。但从孕育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衍化 的酝酿过程。早在战国之末,已有鼓吹长生成仙的所谓方仙 道的渐次兴起。西汉末年,由于谶纬神学的盛行,黄老学向 宗教化的方向发展,随即又有黄老学与方仙道相结合的所谓 黄老道的出现。这些可视为道教的胚胎。不过它仍属于类似
在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中 , 人 们 对 日 月 星 辰 , 河 海 山 岳 和 祖 先 甚 为 崇 拜 , 视 之 为 神 灵 , 对 他 们 进 行 祭 祀 和 祈 祷 , 并 由 此 而 逐 渐 形 成 了 一 个 天 神 、 地 和 人 鬼 的 神 灵 系 统 。 道 教 承 袭 了 这 种 鬼 神 思 想 , 并 将 这 个 神 灵 系 统 中 的 许 多 神 灵 作 为 道 教 神 灵 的 组 成 部 分 。 古 代 殷 人 认 为 , 卜 筮 可 以 决 疑 惑 、 断 吉 凶 ; 巫 师 可 以 交 通 鬼 神 , 依 仗 巫 术 可 以 为 人 们 祈 福 禳 灾 。 这 种 巫 术 , 也 为 道 教 所 吸 收 和 继 承 。 道 教 对 战 国 的 神 仙 思 想 和 神 仙 方 术 也 作 了 继 承 , 并 有 所 发 展 。 早 在 《 庄 子 》 和 《 楚 辞 》 里 , 有 关 神 仙 思 想 的 言 论 已 屡 见 不 鲜 。 稍 后 , 在 燕 齐 和 荆 楚 等 地 均 出 现 了 鼓 吹 长 生 成 仙 的 方 术 。 这 种 神 仙 方 术 原 无 系 统 的 理 论 , 后 来 , 这 些 方 士 利 用 战 国 时 齐 人 邹 衍 所 论 终 始 五 德 之 运 的 五 行 阴 阳 学 说 加 以 解 释 , 从 而 形 成 了 所 谓 的 神 仙 家 , 即 方 仙 道 。 秦 皇 、 汉 武 对 此 都 “ 莫 不 甘 心 ” , 求 之 “ 如 恐 弗 及 ” , 以 致 “ 自 言 有 禁 方 、 能 神 仙 ” 之 徒 多 到 “ 不 可 胜 数 ” 的 地 步 。 传 说 崇 尚 方 仙 道 的 宋 毋 忌 、 郑 伯 侨 等 都 向 往 神 仙 、 “ 形 解 销 化 , 依 于 鬼 神 之 事 ” 。 以 后 神 仙 家 的 神 仙 信 仰 和 方 术 皆 为 道 教 所 承 袭 , 神 仙 方 术 衍 化 为 道 教 的 修 炼 方 术 , 神 仙 方 士 也 逐 渐 衍 化 为 道 士 。 由 此 可 见 , 道 教 和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许 多 领 域 都 有 血 肉 相 连 的 密 切 关 系 , 它 的 产 生 , 乃 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直 接 孕 育 的 结 果 。 但 从 孕 育 到 最 后 形 成 , 经 历 了 一 个 较 长 时 间 的 逐 步 衍 化 的 酝 酿 过 程 。 早 在 战 国 之 末 , 已 有 鼓 吹 长 生 成 仙 的 所 谓 方 仙 道 的 渐 次 兴 起 。 西 汉 末 年 , 由 于 谶 纬 神 学 的 盛 行 , 黄 老 学 向 宗 教 化 的 方 向 发 展 , 随 即 又 有 黄 老 学 与 方 仙 道 相 结 合 的 所 谓 黄 老 道 的 出 现 。 这 些 可 视 为 道 教 的 胚 胎 。 不 过 它 仍 属 于 类 似 中 国 道 教 一 1 5
16 中国道教 宗教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为宗教组织,行其术者一般谓之 方士,还未称为道士。到了前后汉交替的时候,开始出现方 士又称道士的情况。《汉书·王莽传》说:“先是卫将军王涉, 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孛星扫宫室,刘 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这个鼓吹王涉造王 莽反的西门君惠,在桓谭的《新论·辨惑》中仍称方士。又 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鼓动涿郡张丰造汉光武反的,也 是道士:“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 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后汉书·许 曼传》载:“许曼……祖父峻,……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 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后汉书·第五伦传》称:第五 伦“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姓名,自号王伯 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 士”。这个第五伦看来并不是教徒方士,但因其隐姓埋名于民 间,热心为民众公共卫生事业服务,经常为他们扫除垃圾,受 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便以为他是道士,遂以道士称之。说明 道士之名在当时已为民间所熟知,而且视为一种尊称。当时 民间不仅有个别道士的活动,而且开始近于有组织的活动。如 《后汉书·马援传》说:“初,卷人维汜,訸言称神,有弟子 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 诳惑百姓。十七年(指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 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同 书《臧宫传》云:“十九年(43),妖巫维汜弟子单臣、傅镇 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称将军。”同书《桓帝 纪》又称:建和二年(148)“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
宗 教 的 信 仰 , 尚 未 正 式 形 成 为 宗 教 组 织 , 行 其 术 者 一 般 谓 之 方 士 , 还 未 称 为 道 士 。 到 了 前 后 汉 交 替 的 时 候 , 开 始 出 现 方 士 又 称 道 士 的 情 况 。 《 汉 书 · 王 莽 传 》 说 : “ 先 是 卫 将 军 王 涉 , 素 养 道 士 西 门 君 惠 , 君 惠 好 天 文 谶 记 , 为 涉 言 孛 星 扫 宫 室 , 刘 氏 当 复 兴 , 国 师 公 姓 名 是 也 。 涉 信 其 言 。 ” 这 个 鼓 吹 王 涉 造 王 莽 反 的 西 门 君 惠 , 在 桓 谭 的 《 新 论 · 辨 惑 》 中 仍 称 方 士 。 又 据 《 后 汉 书 · 祭 遵 传 》 记 载 , 鼓 动 涿 郡 张 丰 造 汉 光 武 反 的 , 也 是 道 士 : “ 初 , 丰 好 方 术 , 有 道 士 言 丰 当 为 天 子 , 以 五 彩 囊 裹 石 系 丰 肘 云 : ‘ 石 中 有 玉 玺 。 ’ 丰 信 之 , 遂 反 。 ” 《 后 汉 书 · 许 曼 传 》 载 : “ 许 曼 … … 祖 父 峻 , … … 行 遇 道 士 张 巨 君 授 以 方 术 , 所 著 《 易 林 》 , 至 今 行 于 世 。 ” 《 后 汉 书 · 第 五 伦 传 》 称 : 第 五 伦 “ 自 以 为 久 宦 不 达 , 遂 将 家 属 客 河 东 , 变 姓 名 , 自 号 王 伯 齐 , 载 盐 往 来 太 原 、 上 党 , 所 过 辄 为 粪 除 而 去 , 陌 上 号 为 道 士 ” 。 这 个 第 五 伦 看 来 并 不 是 教 徒 方 士 , 但 因 其 隐 姓 埋 名 于 民 间 , 热 心 为 民 众 公 共 卫 生 事 业 服 务 , 经 常 为 他 们 扫 除 垃 圾 , 受 到 人 们 的 尊 敬 , 人 们 便 以 为 他 是 道 士 , 遂 以 道 士 称 之 。 说 明 道 士 之 名 在 当 时 已 为 民 间 所 熟 知 , 而 且 视 为 一 种 尊 称 。 当 时 民 间 不 仅 有 个 别 道 士 的 活 动 , 而 且 开 始 近 于 有 组 织 的 活 动 。 如 《 后 汉 书 · 马 援 传 》 说 : “ 初 , 卷 人 维 汜 , 訞 言 称 神 , 有 弟 子 数 百 人 , 坐 伏 诛 。 后 其 弟 子 李 广 等 , 宣 言 ‘ 汜 神 化 不 死 ’ , 以 诳 惑 百 姓 。 十 七 年 ( 指 汉 光 武 建 武 十 七 年 , 公 元 4 1 年 ) , 遂 共 聚 会 徒 党 , 攻 没 皖 城 , 杀 皖 侯 刘 闵 , 自 称 ‘ 南 岳 大 师 ’ 。 ” 同 书 《 臧 宫 传 》 云 : “ 十 九 年 ( 4 3 ) , 妖 巫 维 汜 弟 子 单 臣 、 傅 镇 等 复 妖 言 相 聚 , 入 原 武 城 , 劫 吏 人 , 自 称 将 军 。 ” 同 书 《 桓 帝 纪 》 又 称 : 建 和 二 年 ( 1 4 8 ) “ 冬 十 月 , 长 平 陈 景 自 号 ‘ 黄 帝 1 6 中 国 道 教 一
中国道教 17 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真人’,并图举兵,悉伏 诛”。从这些起义的组织者相信“神化不死”以及自称“南岳 大师”、“黄帝子”、“真人”和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妖巫”等 事实来看,表明当时民间已有类似于道教的组织存在了。 由于上述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因而在经过了从方仙道到 黄老道的长期酝酿之后,到东汉中后期,早期道教的五斗米 道和太平道便相继正式出现 注 ①②③⑩仅汉书》第4册1137页,第10册3157页,第9册 页,第8册2505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④⑧便史记》第10册3151页,第2册451页,中华书局,1959 年 ⑤《资治通鉴》第4册1780页,中华书局,1956年 ⑥《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6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⑦⑩⑩《道藏》第28册108页,第23册674页,第24册271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文物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⑨《春秋繁露·郊义》 ①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 ⑩《庄子集释》第1册246~247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⑩⑩《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84页,148页,中华书 局,1985年 ⑩8《春秋繁露·基义》 ⑩《太平经合校》第405~406页,中华书局,1960年 c《章太炎全集》第3册449贞,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子 ’ , 署 置 官 属 , 又 南 顿 管 伯 亦 称 ‘ 真 人 ’ , 并 图 举 兵 , 悉 伏 诛 ” 。 从 这 些 起 义 的 组 织 者 相 信 “ 神 化 不 死 ” 以 及 自 称 “ 南 岳 大 师 ” 、 “ 黄 帝 子 ” 、 “ 真 人 ” 和 封 建 史 学 家 称 之 为 “ 妖 巫 ” 等 事 实 来 看 , 表 明 当 时 民 间 已 有 类 似 于 道 教 的 组 织 存 在 了 。 由 于 上 述 各 种 条 件 已 经 具 备 , 因 而 在 经 过 了 从 方 仙 道 到 黄 老 道 的 长 期 酝 酿 之 后 , 到 东 汉 中 后 期 , 早 期 道 教 的 五 斗 米 道 和 太 平 道 便 相 继 正 式 出 现 。 注 : ① ② ③ BC 《 汉 书 》 第 4 册 1 1 3 7 页 , 第 1 0 册 3 1 5 7 页 , 第 9 册 2 8 8 7 页 , 第 8 册 2 5 0 5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6 2 年 ④ ⑧ 《 史 记 》 第 1 0 册 3 1 5 1 页 , 第 2 册 4 5 1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5 9 年 ⑤ 《 资 治 通 鉴 》 第 4 册 1 7 8 0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5 6 年 ⑥ 《 十 三 经 注 疏 》 上 册 第 3 6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8 0 年 ⑦ BGBH 《 道 藏 》 第 2 8 册 1 0 8 页 , 第 2 3 册 6 7 4 页 , 第 2 4 册 2 7 1 页 , 文 物 出 版 社 、 上 海 书 店 、 天 津 文 物 出 版 社 联 合 出 版 , 1 9 8 8 年 ⑨ 《 春 秋 繁 露 · 郊 义 》 BDBE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卷 六 BF 《 庄 子 集 释 》 第 1 册 2 4 6 ~ 2 4 7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8 2 年 BIBJ 《 抱 朴 子 内 篇 校 释 》 ( 增 订 本 ) 第 1 8 4 页 , 1 4 8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8 5 年 BK 《 春 秋 繁 露 · 基 义 》 BL 《 太 平 经 合 校 》 第 4 0 5 ~ 4 0 6 页 , 中 华 书 局 , 1 9 6 0 年 MC 《 章 太 炎 全 集 》 第 3 册 4 4 9 贞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 1 9 8 4 年 中 国 道 教 一 1 7
18 中国道教 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 从东汉道教的诞生到魏晋南北朝,属于道教的创建和改 造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民间的比较原始的早期道 教逐渐分化,并向上层化的方向发展,使与当时农民起义相 结合的民间早期道教逐步被改造,并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 级利益的上层化的士族贵族道教。 汉魏道教的初创 东汉时候的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其创立者为沛国丰 (今江苏丰县)人张陵,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祖天 师、正一真人等。创教的时间大约在东汉顺帝(公元126~ 144)时,创教的地点在西蜀鹤鸣山。它奉老子为教主,以老 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因从其受道者须 纳五斗米而得名,其宗教特征不少与太平道相似。其召神劾 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太平 道是奉事黄老道的巨鹿人张角于东汉灵帝(167~189在位) 时所创,因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以“中黄太 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 首过,符水咒说”为人疗病的方式传教。由于当时疾疫流行
汉 魏 两 晋 南 北 朝 道 教 从 东 汉 道 教 的 诞 生 到 魏 晋 南 北 朝 , 属 于 道 教 的 创 建 和 改 造 时 期 。 这 个 时 期 的 主 要 特 点 , 是 民 间 的 比 较 原 始 的 早 期 道 教 逐 渐 分 化 , 并 向 上 层 化 的 方 向 发 展 , 使 与 当 时 农 民 起 义 相 结 合 的 民 间 早 期 道 教 逐 步 被 改 造 , 并 转 化 为 维 护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利 益 的 上 层 化 的 士 族 贵 族 道 教 。 汉 魏 道 教 的 初 创 东 汉 时 候 的 早 期 道 教 有 两 大 派 别 , 即 五 斗 米 道 和 太 平 道 。 五 斗 米 道 又 称 天 师 道 或 正 一 盟 威 之 道 。 其 创 立 者 为 沛 国 丰 ( 今 江 苏 丰 县 ) 人 张 陵 , 道 教 徒 称 之 为 张 道 陵 、 张 天 师 、 祖 天 师 、 正 一 真 人 等 。 创 教 的 时 间 大 约 在 东 汉 顺 帝 ( 公 元 1 2 6 ~ 1 4 4 ) 时 , 创 教 的 地 点 在 西 蜀 鹤 鸣 山 。 它 奉 老 子 为 教 主 , 以 老 子 《 五 千 文 》 ( 即 《 道 德 经 》 ) 为 主 要 经 典 , 因 从 其 受 道 者 须 纳 五 斗 米 而 得 名 , 其 宗 教 特 征 不 少 与 太 平 道 相 似 。 其 召 神 劾 鬼 、 符 箓 禁 咒 等 道 术 , 均 直 接 继 承 了 汉 代 方 士 的 方 术 。 太 平 道 是 奉 事 黄 老 道 的 巨 鹿 人 张 角 于 东 汉 灵 帝 ( 1 6 7 ~ 1 8 9 在 位 ) 时 所 创 , 因 奉 《 太 平 经 》 为 主 要 经 典 而 得 名 , 以 “ 中 黄 太 一 ” 为 其 奉 祀 之 至 尊 天 神 。 张 角 自 称 “ 大 贤 良 师 ” , 以 “ 跪 拜 首 过 , 符 水 咒 说 ” 为 人 疗 病 的 方 式 传 教 。 由 于 当 时 疾 疫 流 行 , 1 8 中 国 道 教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