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国道教 信神仙方士,大搞鬼神祠祀,梦想由一世至万世,但却转瞬 之间即为农民大起义的怒涛所覆灭,从而震撼了整个地主阶 级,迫使继起的汉王朝统治者不得不从中吸取教训,结合实 际,重新调整其所谓“治国理民”的理论和策略,实行约法 省禁与清静无为相结合的“黄老政治”,以安定社会秩序。于 是,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 ”的繁荣景象。汉武帝即位之后,他凭借几代经营积蓄起 来的雄厚资财,连续发起反击北方匈奴的侵扰和开拓西南疆 域的大规模战争,扩大和巩固了边防阵地。中国封建社会,处 于空前强盛时期。但同时却“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 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 里,或人民相食,畜(蓄)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封建 社会的固有矛盾愈来愈尖锐。到武帝晚年,“郡国盗贼群 起”,农民纷纷起义。“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 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 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 千石,为檄告县趣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 数也”。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便由盛而衰,最后终 于灭亡。光武虽号中兴,但这个东汉王朝却是建立在农民起 义的火山上的,只有光武、明帝和章帝三代,社会稍为安定。 从和帝开始,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势力迅速膨胀,并在政治 上逐步形成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彼此争夺政治权力,把持 朝政;地方官吏则贪残专恣,不奉法令,侵冤小民。东汉王 朝的统治日益腐朽和黑暗,整个社会一直动荡不安,给广大 劳动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特别是在外戚、宦官两大集团激
信 神 仙 方 士 , 大 搞 鬼 神 祠 祀 , 梦 想 由 一 世 至 万 世 , 但 却 转 瞬 之 间 即 为 农 民 大 起 义 的 怒 涛 所 覆 灭 , 从 而 震 撼 了 整 个 地 主 阶 级 , 迫 使 继 起 的 汉 王 朝 统 治 者 不 得 不 从 中 吸 取 教 训 , 结 合 实 际 , 重 新 调 整 其 所 谓 “ 治 国 理 民 ” 的 理 论 和 策 略 , 实 行 约 法 省 禁 与 清 静 无 为 相 结 合 的 “ 黄 老 政 治 ” , 以 安 定 社 会 秩 序 。 于 是 , 社 会 经 济 得 到 了 较 快 的 恢 复 和 发 展 , 出 现 了 “ 文 景 之 治 ” 的 繁 荣 景 象 。 汉 武 帝 即 位 之 后 , 他 凭 借 几 代 经 营 积 蓄 起 来 的 雄 厚 资 财 , 连 续 发 起 反 击 北 方 匈 奴 的 侵 扰 和 开 拓 西 南 疆 域 的 大 规 模 战 争 , 扩 大 和 巩 固 了 边 防 阵 地 。 中 国 封 建 社 会 , 处 于 空 前 强 盛 时 期 。 但 同 时 却 “ 多 杀 士 众 , 竭 民 财 力 , 奢 泰 亡 度 , 天 下 虚 耗 , 百 姓 流 离 , 物 故 者 半 。 蝗 虫 大 起 , 赤 地 数 千 里 , 或 人 民 相 食 , 畜 ( 蓄 ) 积 至 今 未 复 , 亡 德 泽 于 民 ” 。 ② 封 建 社 会 的 固 有 矛 盾 愈 来 愈 尖 锐 。 到 武 帝 晚 年 , “ 郡 国 盗 贼 群 起 ” , ③ 农 民 纷 纷 起 义 。 “ 南 阳 有 梅 免 、 白 政 , 楚 有 殷 中 、 杜 少 , 齐 有 徐 勃 , 燕 赵 之 间 有 坚 卢 、 范 生 之 属 。 大 群 至 数 千 人 , 擅 自 号 , 攻 城 邑 , 取 库 兵 , 释 死 罪 , 缚 辱 郡 太 守 、 都 尉 , 杀 二 千 石 , 为 檄 告 县 趣 具 食 ; 小 群 以 百 数 , 掠 卤 乡 里 者 , 不 可 胜 数 也 ” 。 ④ 西 汉 王 朝 在 农 民 起 义 的 打 击 下 , 便 由 盛 而 衰 , 最 后 终 于 灭 亡 。 光 武 虽 号 中 兴 , 但 这 个 东 汉 王 朝 却 是 建 立 在 农 民 起 义 的 火 山 上 的 , 只 有 光 武 、 明 帝 和 章 帝 三 代 , 社 会 稍 为 安 定 。 从 和 帝 开 始 , 世 家 大 族 和 地 方 豪 强 势 力 迅 速 膨 胀 , 并 在 政 治 上 逐 步 形 成 外 戚 与 宦 官 两 大 集 团 , 彼 此 争 夺 政 治 权 力 , 把 持 朝 政 ; 地 方 官 吏 则 贪 残 专 恣 , 不 奉 法 令 , 侵 冤 小 民 。 东 汉 王 朝 的 统 治 日 益 腐 朽 和 黑 暗 , 整 个 社 会 一 直 动 荡 不 安 , 给 广 大 劳 动 人 民 带 来 莫 大 的 痛 苦 。 特 别 是 在 外 戚 、 宦 官 两 大 集 团 激 4 中 国 道 教 一
中国道教 5 烈争夺政权的过程中,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丧 失土地后,一部分沦为依附豪强地主的佃农或雇佣,受着极 其残酷的剥削,更多的农民则变成无家可归、辗转道路的流 民,处境尤其悲惨,被迫起为“盗贼”,甚至出现“贫困之民, 或有卖其首级以要酬赏,父兄相代残身,妻籥相视分裂”°等 目不忍睹的悲惨景象。加以当时自然灾害频仍,疫病流行,广 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造成人民深重苦难的现实世界,是宗教赖以滋生的气候 和土壤。一方面,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摆脱 秦王朝的奴役之后,又受到新建的汉王朝日益沉重的压榨而 痛苦不堪。但他们当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局限,生产 规模小,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人民群众既 无法避免、也无法理解封建压迫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不 平与人世苫难的根源,他们渴望摆脱苦难,而又找不到出路。 因此往往幻想有一种超人间的力量来伸张正义,并帮助他们 改善处境,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护皊上。这是产生宗 教的内在条件;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在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 的时候,也极力企图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反抗的意志,宣扬 君权神授,借以消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人民抗争的风暴,同 时也希望宗教成为他们统治的后盾,祈求“长治久安”和个 人的福寿康宁。在上列两种条件下,宗教的产生,就成了客 观的社会需要。 第二,汉代统治思想的宗教化,也直接为道教的产生提 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秦王朝的覆灭,暴露了单靠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并不
烈 争 夺 政 权 的 过 程 中 , 豪 强 地 主 大 量 兼 并 土 地 。 广 大 农 民 丧 失 土 地 后 , 一 部 分 沦 为 依 附 豪 强 地 主 的 佃 农 或 雇 佣 , 受 着 极 其 残 酷 的 剥 削 , 更 多 的 农 民 则 变 成 无 家 可 归 、 辗 转 道 路 的 流 民 , 处 境 尤 其 悲 惨 , 被 迫 起 为 “ 盗 贼 ” , 甚 至 出 现 “ 贫 困 之 民 , 或 有 卖 其 首 级 以 要 酬 赏 , 父 兄 相 代 残 身 , 妻 籋 相 视 分 裂 ” ⑤ 等 目 不 忍 睹 的 悲 惨 景 象 。 加 以 当 时 自 然 灾 害 频 仍 , 疫 病 流 行 , 广 大 人 民 陷 于 水 深 火 热 之 中 。 造 成 人 民 深 重 苦 难 的 现 实 世 界 , 是 宗 教 赖 以 滋 生 的 气 候 和 土 壤 。 一 方 面 , 生 活 在 社 会 底 层 的 广 大 人 民 群 众 , 在 摆 脱 秦 王 朝 的 奴 役 之 后 , 又 受 到 新 建 的 汉 王 朝 日 益 沉 重 的 压 榨 而 痛 苦 不 堪 。 但 他 们 当 时 受 自 给 自 足 的 自 然 经 济 的 局 限 , 生 产 规 模 小 , 生 产 力 水 平 低 下 , 科 学 知 识 十 分 贫 乏 , 人 民 群 众 既 无 法 避 免 、 也 无 法 理 解 封 建 压 迫 和 自 然 灾 害 所 造 成 的 社 会 不 平 与 人 世 苦 难 的 根 源 , 他 们 渴 望 摆 脱 苦 难 , 而 又 找 不 到 出 路 。 因 此 往 往 幻 想 有 一 种 超 人 间 的 力 量 来 伸 张 正 义 , 并 帮 助 他 们 改 善 处 境 , 于 是 就 把 希 望 寄 托 在 神 灵 的 护 皊 上 。 这 是 产 生 宗 教 的 内 在 条 件 ; 另 一 方 面 , 统 治 阶 级 在 面 临 严 重 的 社 会 危 机 的 时 候 , 也 极 力 企 图 利 用 宗 教 来 麻 痹 人 民 反 抗 的 意 志 , 宣 扬 君 权 神 授 , 借 以 消 弭 随 时 都 可 能 发 生 的 人 民 抗 争 的 风 暴 , 同 时 也 希 望 宗 教 成 为 他 们 统 治 的 后 盾 , 祈 求 “ 长 治 久 安 ” 和 个 人 的 福 寿 康 宁 。 在 上 列 两 种 条 件 下 , 宗 教 的 产 生 , 就 成 了 客 观 的 社 会 需 要 。 第 二 , 汉 代 统 治 思 想 的 宗 教 化 , 也 直 接 为 道 教 的 产 生 提 供 了 有 利 的 社 会 条 件 。 秦 王 朝 的 覆 灭 , 暴 露 了 单 靠 严 刑 峻 法 和 暴 力 镇 压 , 并 不 中 国 道 教 一 5
中国道教 能解决社会矛盾,治国安民。汉初奉行黄老之术,虽然使社 会矛盾得到了缓解,也未能防止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发展,以 致到汉武帝时,又面临“盜贼群起”、农民以暴力反抗官府的 事件“不可胜数”的严重社会问题。为了在不可避免的社会 矛盾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们鉴于历史上“圣人以神道 设教而天下服矣”的经验,企图借助鬼神的威力,加强“文 武并用”的“长久之术”,以使黎民百姓成为规规矩矩的顺民。 《淮南子》明确主张“因鬼神为禨祥,而为之立禁”,“借鬼神 之威,以声其教”。汉武帝更是身体力行,他即位之后,“尤 敬鬼神之相”,重用神仙方士,大搞祠神求仙活动。为适应封 建统治阶级利用神权维护皇权的需要,董仲舒的宗天神学也 应运而生。他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 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神学体系,把“天”说成是 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具有无上的权威, 是“百神之大君”。认为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四 季的更替,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吉凶祸福,都是由这个 “大君”的意志所决定的。而帝王则是“承天意以从事”。当 帝王的行为体现了天意,积善累德,天就降符瑞任命他、嘉 奖他;当帝王违反了天的意志,有了过失,天就降灾异警告 他,让他改过;如果屡告不改,就要受到天的惩罚。这种 天人感应”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善恶报应”思想的表现, 是宗教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提供 了理论依据。这种宗天神学,纵贯于昭、宣、元、成、哀、平 各代,在政治生活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 个宣扬“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宗天神学家,而且还是神仙
能 解 决 社 会 矛 盾 , 治 国 安 民 。 汉 初 奉 行 黄 老 之 术 , 虽 然 使 社 会 矛 盾 得 到 了 缓 解 , 也 未 能 防 止 封 建 社 会 固 有 矛 盾 的 发 展 , 以 致 到 汉 武 帝 时 , 又 面 临 “ 盗 贼 群 起 ” 、 农 民 以 暴 力 反 抗 官 府 的 事 件 “ 不 可 胜 数 ” 的 严 重 社 会 问 题 。 为 了 在 不 可 避 免 的 社 会 矛 盾 中 巩 固 自 己 的 统 治 地 位 , 他 们 鉴 于 历 史 上 “ 圣 人 以 神 道 设 教 而 天 下 服 矣 ” ⑥ 的 经 验 , 企 图 借 助 鬼 神 的 威 力 , 加 强 “ 文 武 并 用 ” 的 “ 长 久 之 术 ” , 以 使 黎 民 百 姓 成 为 规 规 矩 矩 的 顺 民 。 《 淮 南 子 》 明 确 主 张 “ 因 鬼 神 为 禨 祥 , 而 为 之 立 禁 ” , “ 借 鬼 神 之 威 , 以 声 其 教 ” 。 ⑦ 汉 武 帝 更 是 身 体 力 行 , 他 即 位 之 后 , “ 尤 敬 鬼 神 之 相 ” , ⑧ 重 用 神 仙 方 士 , 大 搞 祠 神 求 仙 活 动 。 为 适 应 封 建 统 治 阶 级 利 用 神 权 维 护 皇 权 的 需 要 , 董 仲 舒 的 宗 天 神 学 也 应 运 而 生 。 他 援 引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 重 新 解 释 儒 家 经 典 , 建 立 了 一 套 以 “ 天 人 感 应 ” 为 核 心 的 神 学 体 系 , 把 “ 天 ” 说 成 是 有 意 志 、 有 目 的 、 能 支 配 一 切 的 最 高 主 宰 , 具 有 无 上 的 权 威 , 是 “ 百 神 之 大 君 ” 。 ⑨ 认 为 自 然 界 日 月 星 辰 的 运 行 , 春 夏 秋 冬 四 季 的 更 替 , 人 类 社 会 的 治 乱 兴 衰 , 吉 凶 祸 福 , 都 是 由 这 个 “ 大 君 ” 的 意 志 所 决 定 的 。 而 帝 王 则 是 “ 承 天 意 以 从 事 ” 。 BC当 帝 王 的 行 为 体 现 了 天 意 , 积 善 累 德 , 天 就 降 符 瑞 任 命 他 、 嘉 奖 他 ; 当 帝 王 违 反 了 天 的 意 志 , 有 了 过 失 , 天 就 降 灾 异 警 告 他 , 让 他 改 过 ; 如 果 屡 告 不 改 , 就 要 受 到 天 的 惩 罚 。 这 种 “ 天 人 感 应 ” 思 想 , 实 际 上 是 一 种 “ 善 恶 报 应 ” 思 想 的 表 现 , 是 宗 教 思 想 的 核 心 内 容 , 它 为 封 建 专 制 中 央 集 权 的 统 治 提 供 了 理 论 依 据 。 这 种 宗 天 神 学 , 纵 贯 于 昭 、 宣 、 元 、 成 、 哀 、 平 各 代 , 在 政 治 生 活 中 起 了 极 为 重 要 的 作 用 。 董 仲 舒 不 仅 是 一 个 宣 扬 “ 天 人 感 应 ” 、 阴 阳 灾 异 的 宗 天 神 学 家 , 而 且 还 是 神 仙 6 中 国 道 教 一
中国道教 方术的鼓吹者。他在《春秋繁露》这一著作中,不仅以神秘 的阴阳五行学说附会儒家经义,而且还创造求雨、止雨仪式 登坛祈祷作法,集儒生、巫师、方士于一身。他将儒学加以 宗教化,促使儒生与方士合流。以董仲舒为前导,在汉王朝 的支持下,谶纬之学逐渐兴起。“谶”是一种假托神意制造的 政治预言,“诡为隐语,预决吉凶”,源出巫师和方士,由来 已久。“纬”是以神意来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把儒家六经 宗教化,把孔子神化为超人的教主。二者的形式虽然不同,但 就其宗教神秘主义的实质来说,则是一样的。所以,“迨弥传 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合称谶纬之学。 西汉末年,这种谶纬之学极为盛行。汉光武也是靠图谶起家 的,即位以后,更是大力提倡,使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 之学,于是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气氛之中。 这种气氛,显然是孕育道教极为重要的气候和土壤。再加上 佛教在汉代的传入,也给某些神仙方士创立道教提供了启示, 成为道教产生的助产剂。可见道教的产生,乃是当时客观的 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当然,有了这种气候和土壤,还必须要有产生道教的种 子。没有这种种子,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凭空产生。道教既 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宗教,因而这种种子的来源也只能从中 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就有必要 进一步考察它的思想渊源
方 术 的 鼓 吹 者 。 他 在 《 春 秋 繁 露 》 这 一 著 作 中 , 不 仅 以 神 秘 的 阴 阳 五 行 学 说 附 会 儒 家 经 义 , 而 且 还 创 造 求 雨 、 止 雨 仪 式 , 登 坛 祈 祷 作 法 , 集 儒 生 、 巫 师 、 方 士 于 一 身 。 他 将 儒 学 加 以 宗 教 化 , 促 使 儒 生 与 方 士 合 流 。 以 董 仲 舒 为 前 导 , 在 汉 王 朝 的 支 持 下 , 谶 纬 之 学 逐 渐 兴 起 。 “ 谶 ” 是 一 种 假 托 神 意 制 造 的 政 治 预 言 , “ 诡 为 隐 语 , 预 决 吉 凶 ” , BD源 出 巫 师 和 方 士 , 由 来 已 久 。 “ 纬 ” 是 以 神 意 来 对 儒 家 经 典 所 作 的 解 释 , 把 儒 家 六 经 宗 教 化 , 把 孔 子 神 化 为 超 人 的 教 主 。 二 者 的 形 式 虽 然 不 同 , 但 就 其 宗 教 神 秘 主 义 的 实 质 来 说 , 则 是 一 样 的 。 所 以 , “ 迨 弥 传 弥 失 , 又 益 以 妖 妄 之 辞 , 遂 与 谶 合 而 为 一 ” , BE合 称 谶 纬 之 学 。 西 汉 末 年 , 这 种 谶 纬 之 学 极 为 盛 行 。 汉 光 武 也 是 靠 图 谶 起 家 的 , 即 位 以 后 , 更 是 大 力 提 倡 , 使 之 成 为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官 方 之 学 , 于 是 整 个 社 会 都 笼 罩 在 浓 厚 的 宗 教 神 秘 主 义 气 氛 之 中 。 这 种 气 氛 , 显 然 是 孕 育 道 教 极 为 重 要 的 气 候 和 土 壤 。 再 加 上 佛 教 在 汉 代 的 传 入 , 也 给 某 些 神 仙 方 士 创 立 道 教 提 供 了 启 示 , 成 为 道 教 产 生 的 助 产 剂 。 可 见 道 教 的 产 生 , 乃 是 当 时 客 观 的 社 会 历 史 条 件 所 决 定 的 。 当 然 , 有 了 这 种 气 候 和 土 壤 , 还 必 须 要 有 产 生 道 教 的 种 子 。 没 有 这 种 种 子 , 也 不 可 能 无 缘 无 故 地 凭 空 产 生 。 道 教 既 是 中 国 本 民 族 的 传 统 宗 教 , 因 而 这 种 种 子 的 来 源 也 只 能 从 中 国 固 有 的 传 统 文 化 中 去 寻 找 。 为 了 弄 清 这 个 问 题 , 就 有 必 要 进 一 步 考 察 它 的 思 想 渊 源 。 中 国 道 教 一 7
中国道教 思想渊源 道教的思想渊源是“杂而多端”的,大体有以下几种主 要因素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 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 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 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 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 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 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 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 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 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 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 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 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 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 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 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 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 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 首,万物之父母”,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 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
思 想 渊 源 道 教 的 思 想 渊 源 是 “ 杂 而 多 端 ” 的 , 大 体 有 以 下 几 种 主 要 因 素 : 首 先 是 道 家 思 想 。 道 家 和 道 教 , 本 来 是 有 区 别 的 。 先 秦 道 家 , 是 以 老 、 庄 为 代 表 的 哲 学 派 别 , 而 道 教 乃 是 东 汉 形 成 的 一 种 宗 教 。 但 二 者 又 不 是 毫 无 联 系 的 。 道 教 创 立 的 时 候 , 奉 老 子 为 教 主 , 以 老 子 《 道 德 经 》 为 其 主 要 经 典 , 规 定 为 教 徒 必 须 习 诵 的 功 课 。 《 道 德 经 》 的 基 本 思 想 是 “ 道 ” , 并 把 道 视 为 超 时 空 的 天 地 万 物 的 根 源 , 既 有 本 体 的 意 义 , 也 含 有 规 律 的 意 义 , 其 界 属 模 糊 不 清 , “ 玄 之 又 玄 ” , 十 分 神 秘 , 不 同 的 人 可 以 作 出 不 同 的 解 说 。 《 庄 子 》 更 把 道 解 释 成 为 : “ 有 情 有 信 , 无 为 无 形 ; 可 传 而 不 可 受 , 可 得 而 不 可 见 ; 自 本 自 根 , 未 有 天 地 , 自 古 以 固 存 ; 神 鬼 神 帝 , 生 天 生 地 ; 在 太 极 之 先 而 不 为 高 , 在 六 极 之 下 而 不 为 深 ,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为 久 , 长 于 上 古 而 不 为 老 。 ” 并 谓 “ 黄 帝 得 之 , 以 登 云 天 ; 颛 顼 得 之 , 以 处 玄 宫 ; 禺 强 得 之 , 立 乎 北 极 ; 西 王 母 得 之 , 坐 乎 少 广 , 莫 知 其 始 , 莫 知 其 终 ; 彭 祖 得 之 , 上 及 有 虞 , 下 及 五 伯 ; 傅 说 得 之 , 以 相 武 丁 , 奄 有 天 下 , 乘 东 维 , 骑 箕 尾 , 而 比 于 列 星 。 ” BF 这 种 以 道 为 万 古 常 存 、 得 道 以 后 便 可 以 长 生 久 视 、 成 为 神 仙 的 思 想 , 为 后 来 的 道 教 所 汲 取 。 道 教 的 基 本 信 仰 也 是 道 , 它 从 宗 教 的 角 度 把 道 说 成 是 神 异 之 物 , 灵 而 有 信 , “ 为 一 切 之 祖 首 , 万 物 之 父 母 ” , BG并 与 神 秘 化 了 的 元 气 说 结 合 起 来 , 认 为 道 是 “ 虚 无 之 系 , 造 化 之 根 , 神 明 之 本 , 天 地 之 源 ” , “ 其 大 无 8 中 国 道 教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