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三校 2010-201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答案请一律写 在答题卷上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 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 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 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 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 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 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 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 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 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 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 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 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 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 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 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 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 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 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 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 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 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 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 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多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河南省许昌市三校 2010—2011 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试题答案请一律写 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汉字中的“和”,渊源有自,其来尚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有所见。历史上“和”的 概念经历了由实转虚的演变过程,它逐渐从形而下的具体器物与感官经验抽象为形而上的价 值理念和精神诉求,用来表达协调、调和、协和、和谐、和睦、和平、平和等思想观念。“和” 成为涵盖自然(天地人)、社会(群家己)、内心(情欲意)等层面与音乐、绘画、饮食和养 生等领域的基本原则,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质规定。可以说,一个“和”字, 差不多道尽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 先贤所谓“和”,是“异”中之“和”,无“异”就无“和”。用今人的流行话语说,“和” 讲的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和”的精神是以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的;而“同” 则不然,它旨在排斥异己,消灭差别,整齐划一。“同”的这种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最 终必然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直至灭亡;而“和”对多样性的坚守,不同事物或对立因素之间 的并存与交融,两者相成相济,互动互补,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 古人对“和”与“同”的异同与优劣有着深刻的洞识。《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国晏 婴与齐景公论“和”“同”之别,他指出:“和如羹焉”,和“五味”才成美味佳肴;“声亦如 味”,和“六律”、“七音”方为悦耳动听的音乐。相反,“同之不可也如是”,一种调料难免 乏味,一种声音让人厌烦。在此基础上,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并把和同与否 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与《中庸》所载的孔 子“君子和而不流”的说法,意义相近。孔子将事事苟同、不讲原则的人讥为“乡愿”,即 好好先生,他批评说:“乡愿,德之贼也。”章太炎在《诸子学略说》中说:“所谓中庸,实 无异于乡愿……若夫逢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则一国皆称愿人。所谓中庸者, 是国愿,是有甚于乡愿者也。”章太炎的这段话是很有见地的,他提出儒家虽然力图划清“中 庸”与“乡愿”之界限,但是“中庸”的随时而动,与“乡愿”的见风使舵实质上没有什么 太大的区别。应该说,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并不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 与理论形态的中庸,而是指它在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他所批评的孔子,也并非孔子 本人,乃是专制政治的符号性存在。孔子及其价值理念,在后世没能摆脱被毒化与同化的厄 运。 在精神层面,“和而不同”的理念,从被动的方面看,含有反抗政治强权或文化霸权的 压迫与同化之意;从积极意义看,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 1.下列有关“和”与“同”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完全涵盖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实质,而“同”则忽略个性存在。 B.“和”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多样性,而“同”则排斥异己,消灭差别。 C.“和”强调事物的相成相济、互动互补,而“同”则导致事物的发展停滞甚至灭亡。 D.“和”强调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多样性的坚守,而“同”体现出单一性、纯粹性的倾向。 2.下列有关古人对“和”的认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晏婴与齐景公分别以美味佳肴与动听的音乐为喻,强调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 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 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 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古代诗文的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 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 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 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 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 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日:“名不虚 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 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大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 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军用之 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 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城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 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 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 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 即拜司空,邈叹日:“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岜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 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日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指饮酒而醉。②战国时期齐国丑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竟坐得免刑 坐:因为 B.而臣以醉见识 见:被 C.应死者乃斩以徇 徇:示众 D.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还:又,再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邈“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3分) ①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②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⑧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④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 ⑤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⑥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B.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规范君子与小人最根本的区分标准。 C.在章太炎看来,不论其实质,还是危害程度,“中庸”与“乡愿”没有本质区别。 D.古人对于“和”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也往往与道德或政治产生某种必 然的联系。 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和”字的汉字构成与最初意义来看,“和”主要应该与某种具体的器物有关。 B.“和”所强调的多样性坚守正是万物相互交融的门径,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不二法 门。 C.“和而不同”既有反抗压迫、反抗同化的内涵,又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要 义。 D.被章太炎贬为“乡愿”“国愿”的中庸是先哲追慕的理想层面与理论形态的中庸在 历史上扭曲变形的社会表现。 二、古代诗文的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徐邈字景山,燕国蓟人也。太祖平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令,入为东曹议令 史。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沈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 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 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后领陇西太守,转为南安。 文帝践阼,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车驾 幸许昌,问邈曰:“颇复中圣人不?”邈对曰:“昔子反毙于谷阳,御叔罚于饮酒,臣嗜同二 子,不能自惩,时复中之。然宿瘤以丑见传,而臣以醉见.识。”帝大笑,顾左右曰:“名不虚 立。迁抚军大将军军师。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 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大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修武 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州界军用之 余。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 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西城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 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 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 之,随时供给其家。弹邪绳枉,州界肃清。 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迁为司隶校尉,百僚敬惮之。公事去官。后为光禄大夫,数岁 即拜司空,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遂固辞不受。嘉平 元年,年七十八。以大夫薨于家,用公礼葬,谥曰穆侯。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注]①指饮酒而醉。②战国时期齐国丑女。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竟坐得免刑 坐:因为 B.而臣以醉见识 见:被 C.应死者乃斩以徇 徇:示众 D.正始元年,还为大司农 还:又,再 5.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是徐邈“肃清州界”举措的一组是( )(3 分) ①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 ②市金帛骏马,以供中国 ⑧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 ④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 ⑤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 ⑥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得知徐邈违令饮酒而大怒,准备处罚徐邈,最终因为校事赵达和度辽将军鲜于 辅的劝谏才得免 B.魏文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 领护羌校尉。徐邈不负所望,最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C.为了稳定边界,徐邈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并通过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等措 施,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D.朝廷任命徐邈为司空,徐邈认为百官都害怕他,且自己又老又病,不宜担任此官职, 最终坚决推辞不到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5分) (2)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间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分) 9.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 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 向这一句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 (2)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 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 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 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爱 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岀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 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祖得知徐邈违令饮酒而大怒,准备处罚徐邈,最终因为校事赵达和度辽将军鲜于 辅的劝谏才得免。 B.魏文帝认为凉州距内地很远,南面与蜀汉相接,于是任命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 领护羌校尉。徐邈不负所望,最终使凉州界内清静安宁。 C.为了稳定边界,徐邈逐渐收缴了民间的私人兵器,并通过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等措 施,使社会风气逐渐好转. D.朝廷任命徐邈为司空,徐邈认为百官都害怕他,且自己又老又病,不宜担任此官职, 最终坚决推辞不到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5 分) (2)邈叹曰:“三公论道之官,无其人别缺,岂可以老病忝之哉?”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问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 8.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5 分) 9.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 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 向这一句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羽化而登仙。 (2)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 (3) ,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没有名字的东西 (法国)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 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 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 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很爱 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 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 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 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 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 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岀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 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 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 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个女人,是他老婆 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 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 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 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 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 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 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 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 这些矛盾的叙述,让人对波普产生好奇。 B.小说开头描写波普乐此不疲忙碌的情形,突出了波普的勤奋,表达了我对波普的 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 C.波普原来在街上却不招人喜欢,被人们视为傲气、懒惰,后来被哈特等人接纳, 被认为是和他们一样的好汉。这说明波普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意识到自己应该 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D.小说的结尾,“我”追问波普先生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说明“我”并不 理解波普的变化,“我”仍然希望波普还是原来那个爱和“我”说话的波普 E.小说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情节,详尽地描写了波普转变的心理过程,为读者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 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 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 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 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 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 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 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上。 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 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 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 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 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 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 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竞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奈保尔,英国作家,获得 2001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叙述了波普的独特,“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 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但是,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 这些矛盾的叙述,让人对波普产生好奇。 B. 小说开头描写波普乐此不疲忙碌的情形,突出了波普的勤奋,表达了我对波普的 赞美欣赏之情,为下文写波普的转变铺垫。 C. 波普原来在街上却不招人喜欢,被人们视为傲气、懒惰,后来被哈特等人接纳, 被 认为是和他们一样的好汉。这说明波普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意识到自己应该 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D.小说的结尾,“我”追问波普先生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说明“我”并不 理解波普的变化,“我”仍然希望波普还是原来那个爱和“我”说话的波普。 E.小说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展开情节,详尽地描写了波普转变的心理过程,为读者
展示了波普的人生转变,也展示了作者的非凡的洞察力 (2)“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6分) (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4)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认为 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波 出到王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 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 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 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 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 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 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 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 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 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 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 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 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褀把“鱼 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岀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 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 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褀不同,他-下笔,我们就 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 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 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 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 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 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 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 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 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 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 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 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 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褀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 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 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褀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 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 装不出来的 汪曾褀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 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土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 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
展示了波普的人生转变,也展示了作者的非凡的洞察力。 (2)“我”眼中的波普与众人眼中的波普有什么不同? 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6 分) (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 分) (4)波普从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到做有名字的东西,他的人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认为 这种变化是可喜,还是可悲? 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做分析。(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亦雅亦俗汪曾祺 黄 波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世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 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他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其实汪氏小 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 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 月 5 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 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 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这回重读的汪曾祺作品,均非其专攻 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 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我到海南岛去, 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 “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 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 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 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 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 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 知道,这些小东西,他是真喜欢。饮食一道,汪曾祺嗜好从选料、收拾到调配、下厨,都不 假手外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享受到的不仅是食之味,更是食之趣,而他通过那些淡淡的 文字,又把这种趣味传递给了我们。所以,简直没有资格上餐桌的拌萝卜丝,在他手里和眼 里竟是这般精致,“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 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 颜色可爱。”黄瓜皮在他那里也是下酒的佳品,“黄瓜切成寸断,用水果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 如带,成卷。……扦瓜皮极脆,嚼之有声,诸味均透,仍有瓜香。此法得之海拉尔一曾治过 国宴的厨师。一盘瓜皮,所费不过四五角钱耳。”“嚼之有声”四字真是妙极!世间老饕甚多, 不知道有多少还会于大快朵颐中细品那一记脆声? 汪曾祺作画,他自己说“无师法”,只是“瞎抹”,也许近于事实,因为他原无意在画家 中争一席地。汪氏之画是真正的“写意”,略有一点构思,便信手挥洒,不过事经营,不刻 意求工,逸笔草草,以抒其意。这也不算稀奇,大体还是传统文人画的路子。值得注意的, 是其入画的对象,大蒜,红萝卜,扁豆花,盘中的一尾鱼,完全的生活化平民化。齐白石的 画,间有乡野小品,但像汪曾祺这样主要地、大规模地以日常物事入画,似不多见。 汪曾祺文与人的风格还是他自己的文字说得最为到位。“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 菜都是自己去买的。……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 令人感到生之喜悦。”有不喜欢汪曾祺的人讥讽他像遗老,可谁曾见过“爱逛菜市”、在买菜 中体味“生之喜悦”的遗老?是的,汪曾祺雅,但他更是俗的,他对世俗生活的热爱,装是 装不出来的。 汪曾祺让我想起两个古代文人,就是陶渊明和苏东坡。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我以为 可用一句话概括,即“士大夫的趣味,平民的情怀”。陶、苏的风雅自不消说得,而同时他 们与世俗的亲近也是真诚的。邻居杀只鸡邀陶渊明同享,他会乐不可支地写一首赴席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