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看远古如何造出神模样 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 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 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样的神 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 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 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 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 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 感。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 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 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 见了。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关注的。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 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 瞪眼的模样。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 可能晚到商周之际。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玉器往往被归入新石器时代。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 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这样的 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 只是一个头像,也都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 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岀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 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 神面刻画。这个神面己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 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 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 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 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神面的左右, 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 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 的特征。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 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 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这样说来,人
河南省许昌、新乡、平顶山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看远古如何造出神模样 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 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 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样的神 面,表现出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 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 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 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 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 感。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 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的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 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玉琮上许多的神面,只有眼或嘴的刻画,或者连嘴也不 见了。这样看来,对于良渚人来说,神的眼睛应当是最受他们关注的。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 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 瞪眼的模样。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 可能晚到商周之际。商周遗址出土的同类玉器往往被归入新石器时代。 最值得关注的是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 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这样的 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 只是一个头像,也都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 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 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 7000 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 神面刻画。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 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 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 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 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神面的左右, 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 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 的特征。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 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 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这样说来,人
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尚不知是什么神格。会不会是水神, 或是其他?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选出的神与鬼大抵都是人模人样的,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 么恐怖,实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 者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 C.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 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 至只留下眼睛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 化的神面,神面上刻着向上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 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 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D.湖南黔阳髙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 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 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 上齜出一对大獠牙。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 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 格,就是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 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 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 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 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 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
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尚不知是什么神格。会不会是水神, 或是其他? (摘编自《光明日报》 2015 年 11 月 18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选出的神与鬼大抵都是人模人样的,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 么恐怖,实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 者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 C.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 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 至只留下眼睛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 化的神面,神面上刻着向上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 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 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D.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 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 7000 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 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 上龇出一对大獠牙。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 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 格,就是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商鞅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 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 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 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 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 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 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 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
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 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 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 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 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 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 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 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 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 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 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 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 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游西湖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 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 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 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 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 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 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孽,指品行邪恶的平民。庶,平民百姓,与“士”相对;孽,邪恶, 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类拔萃的人。 C.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 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 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获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 犹豫不决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他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 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 且见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游西湖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 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8.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 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 两句写出了鲲鹏徙南冥的壮观场面。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既描写实景,也形容由困境 步入佳境的转变。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8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 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 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 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60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 “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 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 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8.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5 分) 9.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 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中用“ , ”两句写出了鲲鹏徙南冥的壮观场面。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 , ”。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 ”,既描写实景,也形容由困境 步入佳境的转变。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瓷瓶 薛长登 家中有一个宝物,顾林在 8 岁那年就知道了。宝物是一个瓷瓶。瓷瓶上画着一幅 仕女图,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他用手机对着瓷瓶各个角度拍了照片。 他坐车来到市区的一个叫着“王记”的古董行。 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母亲打来的,母亲告诉他医院催着交钱。他说,知道了, 并叫母亲不要着急。 “你们这里收古董吗?”顾林低声问正在电脑上忙着的一个男人,他是王经理。 “你有什么古董?”王经理问。 顾林把手机上的照片翻给王经理看。 “瓷瓶现在在哪里?”王经理问。 “在家里。” “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王经理自言自语。 “应该是真品。”顾林说。他有点心虚,其实他也不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母亲常 对他说,那是你父亲一直为之骄傲的东西…… 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一个穿着唐装的 60 多岁的老人从楼上下来。人们都喊他 “老教授”,他曾是一所名牌大学的教授。 顾林把手机送到老教授手里。老教授看到照片,眼睛突然睁大,后陷入深思,后 又摇了摇头。 “刚才听犬子说瓷瓶在你家里?能方便去看看吗?”老教授问。 “能。”他说,“不一定卖。” “不妨。去观赏观赏。你不卖也不妨。”老教授说。 “顾林啊,快点来啊,又催交钱了。”母亲电话再一次打来。他连连说,“知道了。” “胎骨薄匀,绘画细腻,不错。”老教授看到瓷瓶说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万就30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8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22万元的支 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 苫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 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 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 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 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 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 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 “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 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 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 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 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400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16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老教授边看边摸。他时而嘴角露出一点微笑,时而蹙眉。 “太像了。”老教授自言自语。“你认识顾开庭吗?”老教授问。 “是家父。”他说。 “他人呢?”老教授问。 “他住院了,急需要钱,不是这样我还不卖。您怎么知道家父的名字?” “有过一面之缘。你打算卖多少?” “3——30 万。”他说。 老教授沉思片刻,说,“好,30 万就 30 万。” 到了古董店,老教授吩咐王经理付 8 万元现金给顾林,还开了一张 22 万元的支 票,还亲自给他写了个条子。 “你怎么有这么多钱?”母亲看到几捆钱后,惊奇地问。 “卖了瓷瓶。”他如实说。 “也罢。你快去交钱,省得再催。重症病房花钱多。你爸还没醒转过来,这次受 苦了。”母亲说时眼里含着泪,“那个撞了他之后逃逸的人不知道能不能查出来?” “应该能。”顾林安慰母亲。 两天后,父亲醒了过来。 父亲出院后,问瓷瓶卖了多少钱。顾林说,“30 万元。” 父亲说,“可以了。” “看过瓷瓶后,买家还提到你的名字。”顾林说。 “他会认识我?不可能啊,这个瓷瓶的主人在江南啊,离这远着呢,而且又这么 多年了。”父亲说。 年底的一天,顾林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约他到市黄海咖啡馆见面。 “是您?”他一见面就认出老教授,陪同他的还有他的儿子王经理。 “看到你的瓷瓶,我太喜欢它了,无论是真品还是仿品,我无所谓,看到它亲切 啊。”老教授说,“你知道你家怎么会有这个瓷瓶的?” 顾林说:“我听母亲说,25 年前,父亲在江南打工,在一个冬日里,他救了一个 落水的孩子,还救了跳到水里救孩子的父亲。天冷,父亲自己差点送了命,这家 是开古董店的,就送了这个瓷瓶,听母亲说父亲当时还不愿意要,嫌弃它不能吃, 还易碎,人家开古董店的老板正好到江北有事,父亲带着瓷瓶顺便坐着人家雇的 船回了家。” “你的父亲救了我和他啊。”老教授指着王经理说。 “怎么这么巧?”顾林笑着感叹。 “其实我那天一看到这个瓷瓶,我就感觉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老教授说, “当年我父亲在送瓷瓶之前,找人鉴定过的,说是后人仿造的,知道它并不值钱, 可是当时我的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还是把它送给你父亲。这些年我们一直 愧疚啊,你父亲救了我家两条命,我们却给他一个不值钱的东西。为了这个瓷瓶, 我们才在江北开了个分店,就想找到你父亲啊。” “原来是仿造的啊,那就不值钱了!”顾林说。 “不是钱的事,”老教授说,“我们现在就去见你的父亲,瓷瓶我们也带来了,送 出去的东西我们不敢再要回来。这次我找专家鉴定过了,是清代粉彩瓷真品。” “那值多少钱?”顾林问。 “最少 400 万。”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 年第 16 期,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