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县2016届高三年级上期质量检测试题(十) 语文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 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 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 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 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 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 “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 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 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 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 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 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 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 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 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 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 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 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 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 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 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 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 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 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 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 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 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河南许昌县 2016 届高三年级上期质量检测试题(十) 语 文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和第Ⅱ卷(表达题共 80 分)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 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 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 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 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就能发现,乡村完 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 “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 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 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 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 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 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 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 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 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 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 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 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 又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 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 年,1575 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 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 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 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 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 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 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 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 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 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 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 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1.A(A项是乡村自身的特点,也是乡村在现代社会具有独特价值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 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 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 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 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 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2D(A项工业文明视角不等同于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规模效益是最常见的评 价指标,不是唯一的。B项“都是”这一说法太绝对。C项“乡村建设不要移植 城市文明,要遊免城镇化”曲解文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 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 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 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 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 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3D(生态文明理念追求生态的和谱,不会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堂,字希鲁,常州宜兴人。擢进士第,为楚州团练推官。满岁,吏部引对,真 宗览所试判,善之,特授大理寺丞、知临川县。县富人李甲多为不法,前令莫能 制,堂戒谕不悛,白州以兵索其家,得僭乘舆物,置于死。召为监察御史。禁中 火,有司请究所起,多引宫人属吏。堂言:“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 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宮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夭谴也。”诏原之。出 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时废发运使,上封者屡以为非便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 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 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 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它承 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1.A(A 项是乡村自身的特点,也是乡村在现代社会具有独特价值的原因。)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 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 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C.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 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 明。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 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2.D(A 项工业文明视角不等同于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规模效益是最常见的评 价指标,不是唯一的。B 项“都是”这一说法太绝对。C 项“乡村建设不要移植 城市文明,要避免城镇化”曲解文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 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 现其独到的价值。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 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 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城乡建设在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形成互补,发现乡村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利 用,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这符合生态文明的理念。 3.D(生态文明理念追求生态的和谐,不会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蒋堂,字希鲁,常州宜兴人。擢进士第,为楚州团练推官。满岁,吏部引对,真 宗览所试判,善之,特授大理寺丞、知临川县。县富人李甲多为不法,前令莫能 制,堂戒谕不悛,白州以兵索其家,得僭乘舆物,置于死。召为监察御史。禁中 火,有司请究所起,多引宫人属吏。堂言:“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 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诏原之。出 为江南东路转运使,徙淮南,兼江、淮发运事。时废发运使,上封者屡以为非便
堂言:“刘晏、裴休,皆尝为江淮、河南转运使,不闻别置使名。国朝王嗣宗、 刘师道,亦止为转运兼领发运司事,而岁输京师常足。”时虽用其议,后卒复。 在江、淮,岁荐部史二百人。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堂曰 “十得二三,亦足报国。”知越州。州之鉴湖,马臻所为,溉田八千顷,食利者 万家,前守建言听民自占,多为豪右所侵,堂奏复之。徙苏州。先是,发运使上 计,造大舟数十,载江、湖物入遗京师权贵,堂曰:“吾岂为此,岁入自可附驿 奉也。”前后五年,未尝一至京师。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庆历初,诏天下建学 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牛,十人翕然称之 杨日严在蜀,有能名,堂素不乐之。于是节游宴,减厨传,专尚宽纵,颇变日严 之政。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 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 特赠吏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蒋堂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 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B.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 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C.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 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D.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 /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4.D(正确断句为:“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 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 5.C(“左迁”为贬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堂执法,果敢严明。他管理临川,对估恶不俊没人控制的李甲先劝后兵, 然后果断行事,用州兵搜出了李家的超越本分之物,最后置之于死地。 B.蒋堂析事,独出机抒。面对上封者否定废止发运使一事,他却上奏赞同废止, 然后从今昔逐一加以论述分析,从而让朝廷在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 C.蒋堂遇事,不事阿谀。对鉴湖百姓自占田地被侵占一事,他不顾及豪门大族 势力而上奏;对于他人建议载物馈赠京师权贵,他竟然五年不去京城。 D.蒋堂一生,也有缺憾。他知益州时和在蜀地有能名的杨日严不善:建造规模 宏大的铜壶阁时,终因砍伐古陵与祠庙的树木让蜀人不悦,诉讼增多。 6.B(“从今昔逐一”分析错误,应为“从古今逐一”。)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堂言:“刘晏、裴休,皆尝为江淮、河南转运使,不闻别置使名。国朝王嗣宗、 刘师道,亦止为转运兼领发运司事,而岁输京师常足。”时虽用其议,后卒复。 在江、淮,岁荐部史二百人。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堂曰: “十得二三,亦足报国。”知越州。州之鉴湖,马臻所为,溉田八千顷,食利者 万家,前守建言听民自占,多为豪右所侵,堂奏复之。徙苏州。先是,发运使上 计,造大舟数十,载江、湖物入遗京师权贵,堂曰:“吾岂为此,岁入自可附驿 奉也。”前后五年,未尝一至京师。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庆历初,诏天下建学。 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杨日严在蜀,有能名,堂素不乐之。于是节游宴,减厨传,专尚宽纵,颇变日严 之政。又建铜壶阁,其制宏敞,而材不预具,功既半,乃伐乔木于蜀先主惠陵、 江渎祠,又毁后土及刘禅祠,蜀人浸不悦,狱讼滋多。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卒, 特赠吏部侍郎。 (节选自《宋史·蒋堂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 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B.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 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C. 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 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D.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咎宫人/以之属吏 /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4.D(正确断句为:“火起无迹,安知非天意也,陛下宜修德应变。有司乃欲归 咎宫人,以之属吏,何求不可,而遂赐之死,是重天谴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 务。 B. 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 堂。 C.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 年。 5.C(“左迁”为贬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蒋堂执法,果敢严明。他管理临川,对估恶不俊没人控制的李甲先劝后兵, 然后果断行事,用州兵搜出了李家的超越本分之物,最后置之于死地。 B. 蒋堂析事,独出机抒。面对上封者否定废止发运使一事,他却上奏赞同废止, 然后从今昔逐一加以论述分析,从而让朝廷在当时采纳了他的建议。 C.蒋堂遇事,不事阿谀。对鉴湖百姓自占田地被侵占一事,他不顾及豪门大族 势力而上奏;对于他人建议载物馈赠京师权贵,他竟然五年不去京城。 D. 蒋堂一生,也有缺憾。他知益州时和在蜀地有能名的杨日严不善;建造规模 宏大的铜壶阁时,终因砍伐古陵与祠庙的树木让蜀人不悦,诉讼增多。 6.B(“从今昔逐一”分析错误,应为“从古今逐一”。)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或谓曰 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 7.(1)有人对他说:“万一有错误的举荐,将要招惹罪过,因为什么多举荐 呢?”(“或”“谬举”“且”“何以”各1分,句意1分。) (2)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2)蒋堂就扩展其屋舍作为学宫,挑选所属官吏来教导生员们,士人一致地称 颂他。(“广”“舍”“属官”“翕然”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蒋堂,字希鲁,是宜兴人。蒋堂考中进士,担任楚州团练推官。满一年后,被吏 部引见问答,真宗浏览试判的内容,认为他很好,特旨授予大理寺丞、临川知县 县里富人李甲多做不法之事,以前的县令不能制止他,蒋堂告诫训谕,他也不悔 改,就告诉州里用兵士搜索他的家,搜得超越皇帝用的器物,弃置他于死地。皇 帝下召任命他做了监察御史。禁中失火,有司请求追究引起火灾的原因,牵连出 许多宫人,把这些宫人交给执法官吏处理。蒋堂说:“大火燃起没有痕迹,怎么 知道不是天意呢,陛下应当修养德行应对变化。有司竟然想要归罪宫人,把他们 交给执法官吏,需要什么口供得不到呢?却竟赐他们死罪,这是加重天谴啊。” 皇帝就下诏宽容了他们。 蒋堂出京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调职到淮南,兼管江、淮发运事。当时废止发运 使,上书言事的人屡次把这作为不便。蒋堂说:“刘晏、裴休,都曾经担任江淮 河南转运使,没有听说另外设置其他使的名称。本朝王嗣宗、刘师道,也只是担 任转运并管辖发运司事务,而且每毎年输送京师财务总是充足。”当时虽然采用了 他的建议,后来最终恢复了。蒋堂在江、淮期间,毎年举荐部史二百人。有人对 他说:“万一有错误的举荐,将要招惹罪过,因为什么多举荐呢?”蒋堂说:“举 荐十个得到两三个,也足够报答国家, 蒋堂管理越州。越州的鉴湖,是马臻治理的地方,灌溉八千顷田地,万户人家获 利,之前的太守建言听任百姓自己随意占有,却多被豪门大族所侵夺,蒋堂上奏 恢复给他们。蒋堂调任到苏州。在这之前,发运使上呈计议,建造几十艘大船, 运载江、湖两地物产入京馈赠京师有权有势的人,蒋堂说:“我难道做这个,毎 年的入供自然可以交付驿站奉给。”在此前后五年,蒋堂不曾一次到过京师。凭 借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益州知州。庆历初年,皇帝下诏天下建立学馆。汉代文 翁石室在孔子庙中,蒋堂就扩展其屋舍作为学宫,挑选所属官吏来教导生员们 士人一致地称颂他。杨日严在蜀地,有才能和名望,蒋堂向来不欣赏他。因此省 俭游宴,减少供应过客食宿与车马的处所,专门注重宽容松放,很是改变了杨日 严的政务。又建造铜壶阁,它的规模宏大宽敞,然而材料没有预备全,修建过半, 就在蜀先主惠陵、江渎祠砍伐乔木,又毁坏后土和刘禅祠,蜀人逐渐不高兴,诉讼 案件增多。在尚书礼部侍郎的职位退休,去世,特赠吏部侍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1) 或谓曰:“一有谬举,且得罪,何以多为?” 7.(1)有人对他说:“万一有错误的举荐,将要招惹罪过,因为什么多举荐 呢?”(“或”“谬举”“且”“何以”各 1 分,句意 1 分。) (2) 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 (2)蒋堂就扩展其屋舍作为学宫,挑选所属官吏来教导生员们,士人一致地称 颂他。(“广”“舍”“属官”“翕然”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蒋堂,字希鲁,是宜兴人。蒋堂考中进士,担任楚州团练推官。满一年后,被吏 部引见问答,真宗浏览试判的内容,认为他很好,特旨授予大理寺丞、临川知县。 县里富人李甲多做不法之事,以前的县令不能制止他,蒋堂告诫训谕,他也不悔 改,就告诉州里用兵士搜索他的家,搜得超越皇帝用的器物,弃置他于死地。皇 帝下召任命他做了监察御史。禁中失火,有司请求追究引起火灾的原因,牵连出 许多宫人,把这些宫人交给执法官吏处理。蒋堂说:“大火燃起没有痕迹,怎么 知道不是天意呢,陛下应当修养德行应对变化。有司竟然想要归罪宫人,把他们 交给执法官吏,需要什么口供得不到呢?却竟赐他们死罪,这是加重天谴啊。” 皇帝就下诏宽容了他们。 蒋堂出京担任江南东路转运使,调职到淮南,兼管江、淮发运事。当时废止发运 使,上书言事的人屡次把这作为不便。蒋堂说:“刘晏、裴休,都曾经担任江淮、 河南转运使,没有听说另外设置其他使的名称。本朝王嗣宗、刘师道,也只是担 任转运并管辖发运司事务,而且每年输送京师财务总是充足。”当时虽然采用了 他的建议,后来最终恢复了。蒋堂在江、淮期间,每年举荐部史二百人。有人对 他说:“万一有错误的举荐,将要招惹罪过,因为什么多举荐呢?”蒋堂说:“举 荐十个得到两三个,也足够报答国家。” 蒋堂管理越州。越州的鉴湖,是马臻治理的地方,灌溉八千顷田地,万户人家获 利,之前的太守建言听任百姓自己随意占有,却多被豪门大族所侵夺,蒋堂上奏 恢复给他们。蒋堂调任到苏州。在这之前,发运使上呈计议,建造几十艘大船, 运载江、湖两地物产入京馈赠京师有权有势的人,蒋堂说:“我难道做这个,每 年的入供自然可以交付驿站奉给。”在此前后五年,蒋堂不曾一次到过京师。凭 借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益州知州。庆历初年,皇帝下诏天下建立学馆。汉代文 翁石室在孔子庙中,蒋堂就扩展其屋舍作为学宫,挑选所属官吏来教导生员们, 士人一致地称颂他。杨日严在蜀地,有才能和名望,蒋堂向来不欣赏他。因此省 俭游宴,减少供应过客食宿与车马的处所,专门注重宽容松放,很是改变了杨日 严的政务。又建造铜壶阁,它的规模宏大宽敞,然而材料没有预备全,修建过半, 就在蜀先主惠陵、江渎祠砍伐乔木,又毁坏后土和刘禅祠,蜀人逐渐不高兴,诉讼 案件增多。在尚书礼部侍郎的职位退休,去世,特赠吏部侍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诗人谢庄;谢公楼,在此借指裴 迪书斋 8.与李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诗词描写的月有何异同?请 简要概括。(5分) 8.相同点:都是秋月。(1分)不同点:①李词写的是钩月,月色孤清而凄凉; (2分)②钱诗写的是满月或近于满月,月色清寒。(2分) 9.这首诗的领联和颈联在写景上主要有哪些特色?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 分析。(6分) 9.①以动衬静,颔联写静境,颈联写动境,描绘了夜中月影的静谧与清寂等; (2分)②侧面衬托,两联从“重门静”“鹊惊”“叶散”飞萤等来侧面烘托夜 月;(2分)⑧传达出作者心底泛起的淡淡清愁。(2分) 赏析 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唐代著名人。钱起的这首诗,写一个初秋的晚上, 在裴迪书斋赏月的情景。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 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 书斋。此时,在座的人们被如水一般皎洁的月光吸引住了,刚才那种饮酒吟诗的 热烈场面,随着月光的流泻,完全被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味所代替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 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 人们顿时感到秋夜的清凉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勹由写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转入写 月光,但也还不是正面描写。月色无形无影,正面描写确实困难。张若虛《春江 花月夜》里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也只能说是对月亮而不 是月光的正面描写。在表现月光时,他仍不得不借助“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 沙看不见”、“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样一些侧面烘托的诗句 钱起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同时,他还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曹操《短歌行》说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鹊惊”勹就是从这里来的。 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 起叶飏,飘然四散,显得别有情趣。比起曹诗,钱起的这句诗写得更为凝练,更 富诗意了。 “萤远入烟流”,用的也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沈德潜说:“月夜萤光自失, 然远入烟丛,则仍见流矣。此最工于体物。”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 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 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入了 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 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 猿猴都很难越过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 的江面上
[注]①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诗人谢庄;谢公楼,在此借指裴 迪书斋。 8.与李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诗词描写的月有何异同?请 简要概括。(5 分) 8.相同点:都是秋月。(1 分)不同点:①李词写的是钩月,月色孤清而凄凉; (2 分)②钱诗写的是满月或近于满月,月色清寒。(2 分) 9.这首诗的领联和颈联在写景上主要有哪些特色?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 分析。(6 分) 9.①以动衬静,颔联写静境,颈联写动境,描绘了夜中月影的静谧与清寂等; (2 分)②侧面衬托,两联从“重门静”“鹊惊”“叶散”飞萤等来侧面烘托夜 月;(2 分)③传达出作者心底泛起的淡淡清愁。(2 分) 赏析: 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唐代著名 人。钱起的这首诗,写一个初秋的晚上, 在裴迪书斋赏月的情景。 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升起来了,月 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 书斋。此时,在座的人们被如水一般皎洁的月光吸引住了,刚才那种饮酒吟诗的 热烈场面,随着月光的流泻,完全被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意味所代替。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此刻诗人才注意到,主人所在的深深的庭院, 层层门户早已关闭,户外万籁俱寂。一阵清风吹来,枝叶沙沙,引发无限寒意。 人们顿时感到秋夜的清凉。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由写四周的寂静和初秋的凉意转入写 月光,但也还不是正面描写。月色无形无影,正面描写确实困难。张若虚《春江 花月夜》里说:“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也只能说是对月亮而不 是月光的正面描写。在表现月光时,他仍不得不借助“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 沙看不见”、“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样一些侧面烘托的诗句。 钱起是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同时,他还化用了前人的诗句。曹操《短歌行》说: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鹊惊”句就是从这里来的。 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刺刺猛然飞起,震落了片片秋叶。鹊 起叶飏,飘然四散,显得别有情趣。比起曹诗,钱起的这句诗写得更为凝练,更 富诗意了。 “萤远入烟流”,用的也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沈德潜说:“月夜萤光自失, 然远入烟丛,则仍见流矣。此最工于体物。”用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 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入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 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诗人由领略、欣赏美好的月光,渐渐陷入了 沉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面对这样的月色,将会惹动多少人的愁思 呢?最后两句以问句作结,留待读者去揣摩、思考,显得意味深长。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峻,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 猿猴都很难越过。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 的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