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县2013届高三上期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 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 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 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 《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 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 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 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 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 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 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 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 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 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 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 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 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 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 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 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 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 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 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 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 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 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 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 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 枢纽所在
河南省许昌县 2013 届高三上期质量检测试题语 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 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 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 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 《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 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 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 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 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 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 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 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 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 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 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 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 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 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 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 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 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 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 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 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 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 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 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 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 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 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 枢纽所在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选B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项 “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 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 C、D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 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选CA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 极盛。……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 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 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项根据 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 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 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选DA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 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 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 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 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 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 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选 B 原文是“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B 项 “以天下为己任,……狂热的宗教热忱”言过其实了。A 项可根据信息“中国社 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判断正确。 C、D 项,可根据信息“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 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判断正确。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教育,先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然后是公立学校有名无实, 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 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 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 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选 C A 项,根据信息“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 极盛。……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 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以判断,选项将某一时期的特点说 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是犯了“以局部代替整体”的错误。B 项根据 信息“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仿佛寺而产生 的”可知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的原因是模仿佛寺讲学而来的;D 项 “唯一的教育形式”错,根据信息“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 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可判断国家办的公立学校一直存在。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 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 选 D A 项,根据文中信息“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 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判断正确;B 项,根据信息 “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 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判断正确。C 项,根据信息“……如是则私家 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 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等信息判断正确。D 项原文是“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 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 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根据信息,东林党本身只是学术团体 而不是政治团体,而是被人们视为“政治集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 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 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 致仕①,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 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②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 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 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 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 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 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③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 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 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 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 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 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 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 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有文集三十卷、《奏议表疏》 《周易解》。 (节选自《宋史》卷三八六) 注:①待制致仕:待制,官名;致仕,交还官职。②丁忧:遭父母之丧。③潜 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面对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博洽经史 洽:广博 B.梓遂罢,桧衔之 衔:抓住 C.存中议遂格 格:被搁置 D.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窜:放逐 B。解析衔:心中怀恨 5.以下句子中,具体表明金安节心志坚定、忠贞于国的一组是(3 分) ①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②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③庐 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④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⑤ 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⑥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C②在家服丧;③分析形势,只是间接的;⑤当皇帝发怒时金安杰的自救表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金安节,字彦亨,歙州休宁人。资颖悟,日记千言,博洽经史,尤精于《易》。 宣和六年,由太学擢进士第,调洪州新建县主簿。迁殿中侍御史。韩世忠子彦直 直秘阁,安节言:“今彦直复因父任而授,是自废法也。”不报。任申先除待制 致仕①,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秦桧兄梓知台州,安节劾其附丽梁师成,梓遂 罢,桧衔之。未几,丁母忧②去,遂不出。桧死,起知严州,除浙西提刑。 迁礼部侍郎。迁侍讲、给事中。金主亮犯淮,安节陈进取、招纳、备守三策,而 以备守为进取、招纳之本。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 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魏明帝云:‘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 来辄破于三城之下’。孙权筑濡须坞,魏军累攻不克,守将如甘宁等,常以寡制 众。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且濡须、 巢湖之水,上接店步,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存中议遂格。 孝宗嗣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③旧恩,隆兴改元,大渊、觌并除知阁门事,时 台谏相继论列,奏入不出,上意未回,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奏:“陛下即位,台 谏有所弹劾,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臣等 若奉明诏,则臣等负中外之谤;大臣若不开陈,则大臣负中外之责;陛下若不俯从, 则中外纷纷未止也。”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上意解。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 安节又奏罢之,上谕之曰“朕知卿孤立无党。”张浚闻之,语人曰:“金给事真 金石人也。” 与秦桧忤,不出者十八年,及再起,论事终不屈,人以此服之。拜兵部侍郎。逾 年,权吏部尚书兼侍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七。有文集三十卷、《奏议表疏》、 《周易解》。 (节选自《宋史》卷三八六) 注:①待制致仕:待制,官名;致仕,交还官职。 ②丁忧:遭父母之丧。 ③ 潜 邸: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4.下面对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博洽经史 洽:广博 B.梓遂罢,桧衔之 衔:抓住 C.存中议遂格 格:被搁置 D.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窜:放逐 B。解析衔:心中怀恨 5.以下句子中,具体表明金安节心志坚定、忠贞于国的一组是(3 分) ( ) ①任申先除待制致仕,安节劾其忿戾,乞追夺 ②未几,丁母忧去,遂不出 ③庐 之合肥,和之濡须,皆昔人控扼孔道 ④ 陛下若不俯从,则中外纷纷未止也 ⑤ 上怒,安节即自劾乞窜 ⑥潜邸旧人李珂擢编修官,安节又奏罢之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C ②在家服丧;③分析形势,只是间接的;⑤当皇帝发怒时金安杰的自救表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金安节认为韩世忠之子凭借韩世忠的官位而将被授官直秘阁一事不符合国家 法度,而未将此予以向上报请 B.金安节嫉恶如仇,因与奸臣秦桧政见不合,于是弹劾在台州任职的秦梓,秦 梓最后被罢官。 C.金安节在金主完颜亮率军侵犯淮河流域之际,反对杨存中放弃长江、淮河流 域各州县的建议,并呼吁派驻强将防守庐州、和州等地。 D.宋孝宗即位后,时任给事中的金安节与同僚劝谏孝宗广纳雅言,亲贤臣,却 因此遭致孝宗的不满,而有的朝中官员赞誉他是心志坚定、忠贞不贰的人 B解析弹劾秦梓的原因是秦梓依附梁师成,而不是因为与秦桧不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 地形险要(有利)的地方,攻与守差异百倍,难道有古人得到这些作战能成功,今 天有这些却反而要放弃它吗? (2)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 即使是两府的大将,要罢免的就罢免,要贬谪的就贬谪,唯独在二位大臣身上却 是(竟然)调动官职、隐匿回避 译 金安节,字彦亨,是歙州休宁县人。天资聪明有悟性,一日能记住千字文章,通 晓经书史籍,尤其精通于《易经》。宣和六年,由太学提拔为进士及第,调任洪 州新建县主簿。升殿中侍御史。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将在直秘阁任职,安节说: 现在韩彦直又因父亲在任而授予官职,这是从韩彦直废弃法律啊。”不上报 任申先升任待制辞去原有官职,金安节弹劾他蛮横无理、动辄发怒,请求追究其 责任削夺官职。秦桧的哥哥秦梓任台州知府,金安节弹劾他依附梁师成,秦梓于 是被罢官,秦桧怨恨他。不久,金安节因母亲丧事辞去官职,于是不出任官职 秦桧死后,被起用为严州知府,任浙西提刑。 升为礼部侍郎。又升作侍讲、给事中。金国首领完颜亮进犯淮水流域,金安节陈 述进攻夺取、招引接纳、备物防守三条策略,把备物防守作为进攻夺取、招引接 纳的根本。杨存中议论放弃(除去、裁减)长江、淮水的一些州县,金安节说:“庐 州的合肥,和州的濡须,都是古人控制把守的咽喉要道。魏明帝说:‘先帝在东 面布置合肥,在南面把守襄阳,在西面巩固祁山,乱贼来进攻就在三城的下面击 破他们’。孙权修筑濡须坞,魏军多次进攻久攻不下,守将象甘宁等人,常以少 胜多。地形险要的地方,攻与守差异百倍,难道有古人得到这些作战能成功,今 天有这些却反而要放弃它吗?况且濡须、巢湖的水,上边连接着店步,下边直通 长江口,可以通行漕运船只,请求选择强将驻守防御(经营管理)。”杨存中的奏 议于是被搁置 宋孝宗继位,龙大渊、曾觌凭借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原来的情谊,隆兴改元这一年, 龙大渊、曾觌一道任命为知阁门事官职,当时台府谏官连续不断上书检举弹劾, 奏章进入不发出来,皇上的意思没有表明,金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上奏说:“陛 下即位,台谏有弹劾的的,即使是两府的大将,要罢免的就罢免,要贬谪的就贬 谪,唯独在二位大臣身上却是调动官职、隐匿回避。我们如果遵奉公开的诏书 那么我们背负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的批评;大臣们如果不陈述,那么大臣背负 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的批评;陛下如果不听从,那么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奏 章纷纷不停止。”皇帝发怒,金安节于是自动请求放逐,皇帝怒意消除。皇帝即 位前的住所之人李珂提拔为编修官,金安节又上奏罢免他,皇上口谕他说:“我
A.金安节认为韩世忠之子凭借韩世忠的官位而将被授官直秘阁一事不符合国家 法度,而未将此予以向上报请。 B.金安节嫉恶如仇,因与奸臣秦桧政见不合,于是弹劾在台州任职的秦梓,秦 梓最后被罢官。 C.金安节在金主完颜亮率军侵犯淮河流域之际,反对杨存中放弃长江、淮河流 域各州县的建议,并呼吁派驻强将防守庐州、和州等地。 D.宋孝宗即位后,时任给事中的金安节与同僚劝谏孝宗广纳雅言,亲贤臣,却 因此遭致孝宗的不满,而有的朝中官员赞誉他是心志坚定、忠贞不贰的人。 B 解析弹劾秦梓的原因是秦梓依附梁师成,而不是因为与秦桧不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岂有昔人得之成功,今日有之而反弃之耶? 地形险要(有利)的地方,攻与守差异百倍,难道有古人得到这些作战能成功,今 天有这些却反而要放弃它吗? (2) 虽两府大将,欲罢则罢,欲贬则贬,独于二臣乃为迁就讳避。 即使是两府的大将,要罢免的就罢免,要贬谪的就贬谪,唯独在二位大臣身上却 是(竟然)调动官职、隐匿回避。 译文: 金安节,字彦亨,是歙州休宁县人。天资聪明有悟性,一日能记住千字文章,通 晓经书史籍,尤其精通于《易经》。宣和六年,由太学提拔为进士及第,调任洪 州新建县主簿。升殿中侍御史。韩世忠的儿子韩彦直将在直秘阁任职,安节说: “现在韩彦直又因父亲在任而授予官职,这是从韩彦直废弃法律啊。”不上报。 任申先升任待制辞去原有官职,金安节弹劾他蛮横无理、动辄发怒,请求追究其 责任削夺官职。秦桧的哥哥秦梓任台州知府,金安节弹劾他依附梁师成,秦梓于 是被罢官,秦桧怨恨他。不久,金安节因母亲丧事辞去官职,于是不出任官职。 秦桧死后,被起用为严州知府,任浙西提刑。 升为礼部侍郎。又升作侍讲、给事中。金国首领完颜亮进犯淮水流域,金安节陈 述进攻夺取、招引接纳、备物防守三条策略,把备物防守作为进攻夺取、招引接 纳的根本。杨存中议论放弃(除去、裁减)长江、淮水的一些州县,金安节说:“庐 州的合肥,和州的濡须,都是古人控制把守的咽喉要道。魏明帝说:‘先帝在东 面布置合肥,在南面把守襄阳,在西面巩固祁山,乱贼来进攻就在三城的下面击 破他们’。孙权修筑濡须坞,魏军多次进攻久攻不下,守将象甘宁等人,常以少 胜多。地形险要的地方,攻与守差异百倍,难道有古人得到这些作战能成功,今 天有这些却反而要放弃它吗?况且濡须、巢湖的水,上边连接着店步,下边直通 长江口,可以通行漕运船只,请求选择强将驻守防御(经营管理)。”杨存中的奏 议于是被搁置。 宋孝宗继位,龙大渊、曾觌凭借皇帝即位前的住所原来的情谊,隆兴改元这一年, 龙大渊、曾觌一道任命为知阁门事官职,当时台府谏官连续不断上书检举弹劾, 奏章进入不发出来,皇上的意思没有表明,金安节与给事中周必大上奏说:“陛 下即位,台谏有弹劾的的,即使是两府的大将,要罢免的就罢免,要贬谪的就贬 谪,唯独在二位大臣身上却是调动官职、隐匿回避。我们如果遵奉公开的诏书, 那么我们背负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的批评;大臣们如果不陈述,那么大臣背负 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的批评;陛下如果不听从,那么朝廷内外(中央和地方)奏 章纷纷不停止。”皇帝发怒,金安节于是自动请求放逐,皇帝怒意消除。皇帝即 位前的住所之人李珂提拔为编修官,金安节又上奏罢免他,皇上口谕他说:“我
知道你独立不结党营私。”张浚听说这件事,告诉别人说:“金给事真是心志坚 定、忠贞的人啊 与秦桧违逆(不合作),不出来做官的时间有十八年,等到再次被起用,议论事情 始终不屈从别人(正直无私),人们因为这佩服(服从)他。任兵部侍郎。过一年, 任吏部尚书兼侍读。宋孝宗乾道六年死,年龄七十七岁。著有三十卷文集、《奏 议表疏》、《周易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慈姥矶 何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注:何逊(?-518)南朝梁诗人。今山东郯城人。 8.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5分) “合”“浮”两字用得传神。(2分)“合”字写出了近岸被江沙包围的景象, “浮”字写出了远处山峰连绵烟雾漂浮缭绕的景象,两字都用动词,把静止的景 物写得富有动感,因此形象传神。(3分)(意思对即可)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6分)表现了思乡之情。(2分)诗人傍晚送友人,看到江畔夕阳、暮霭沉沉 的景象,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当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自己却不能回归,不 由得再次陷入了思乡的悲哀之中。(3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傍晚的烟霞在遥远的岸边升起,将要落山的太阳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我 和送我的朋友一起欣赏江上的晚景,暂时化解了离乡带来的忧愁。旷野中广阔的 伤心的眼泪,久久的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行渐远的归多行的我止不住落下了 沙滩在江流涯岸聚合,山峦间连绵起伏的缭雾冉冉浮荡。远彳 赏析: 这是一篇离愁诗,作者辞家出门,友人相送至慈姥矶渡口,诗人感慨万 分,写下了当时的所见所感。全文由两幅素描画组成,画中蕴含着诗人缠绵的思 绪与孤寂凄迷的乡愁 前四句是一幅夕照江景图:暮色中淡淡的烟雾从远处的江边冉冉升起, 与天边的余霞相映成趣;夕阳的余辉斜落在平静的江面上,江面上波光粼粼闪烁, 诗人和送他的友人陶醉在眼前奇妙的江景中,暂时化解了他离乡的忧愁。这幅画 视野开阔,笔调柔和绮丽,画中人物痴迷忘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呈献给读者 静谧和谐的美感享受。 后四句是一幅江边夜临前奏图。“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夕阳将 要落山,空旷的郊野上茫茫白沙聚合在水涯边,远处延绵不断的重重山峦上云雾 飘荡,在这寂寞的荒野中,只有诗人孤独的孑影,一种凄凉的辛酸化成了止不住 的泪水,伴随着内心的无助倾泻而下,在泪眼朦胧中,诗人恋恋不舍地望着江上 友人远去的归舟。此情此景正如后世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日末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诗艺术特征:意境静谧恢宏,抒情浓郁悲凉。情景刻画细腻,物象开阔传神, 寓目取财,蕴情真挚,笔调低沉,声韵和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知道你独立不结党营私。”张浚听说这件事,告诉别人说:“金给事真是心志坚 定、忠贞的人啊。” 与秦桧违逆(不合作),不出来做官的时间有十八年,等到再次被起用,议论事情 始终不屈从别人(正直无私),人们因为这佩服(服从)他。任兵部侍郎。过一年, 任吏部尚书兼侍读。宋孝宗乾道六年死,年龄七十七岁。著有三十卷文集、《奏 议表疏》、《周易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慈姥矶 何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注:何逊(?—518)南朝梁诗人。今山东郯城人。 8.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5 分) “合”“浮”两字用得传神。(2 分)“合”字写出了近岸被江沙包围的景象, “浮”字写出了远处山峰连绵烟雾漂浮缭绕的景象,两字都用动词,把静止的景 物写得富有动感,因此形象传神。(3 分)(意思对即可)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6 分)表现了思乡之情。(2 分)诗人傍晚送友人,看到江畔夕阳、暮霭沉沉 的景象,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当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自己却不能回归,不 由得再次陷入了思乡的悲哀之中。(3 分)(意思对即可) 译文: 傍晚的烟霞在遥远的岸边升起,将要落山的太阳照在平静的江面上。我 和送我的朋友一起欣赏江上的晚景,暂时化解了离乡带来的忧愁。旷野中广阔的 沙滩在江流涯岸聚合,山峦间连绵起伏的缭雾冉冉浮荡。远行的我止不住落下了 伤心的眼泪,久久的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行渐远的归船。 赏析: 这是一篇离愁诗,作者辞家出门,友人相送至慈姥矶渡口,诗人感慨万 分,写下了当时的所见所感。全文由两幅素描画组成,画中蕴含着诗人缠绵的思 绪与孤寂凄迷的乡愁。 前四句是一幅夕照江景图:暮色中淡淡的烟雾从远处的江边冉冉升起, 与天边的余霞相映成趣;夕阳的余辉斜落在平静的江面上,江面上波光粼粼闪烁, 诗人和送他的友人陶醉在眼前奇妙的江景中,暂时化解了他离乡的忧愁。这幅画 视野开阔,笔调柔和绮丽,画中人物痴迷忘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呈献给读者 静谧和谐的美感享受。 后四句是一幅江边夜临前奏图。“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夕阳将 要落山,空旷的郊野上茫茫白沙聚合在水涯边,远处延绵不断的重重山峦上云雾 飘荡,在这寂寞的荒野中,只有诗人孤独的孑影,一种凄凉的辛酸化成了止不住 的泪水,伴随着内心的无助倾泻而下,在泪眼朦胧中,诗人恋恋不舍地望着江上 友人远去的归舟。此情此景正如后世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写道:“日末乡关 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诗艺术特征:意境静谧恢宏,抒情浓郁悲凉。情景刻画细腻,物象开阔传神, 寓目取财,蕴情真挚,笔调低沉,声韵和谐。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