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2019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题(五) 语文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共70分)和第卷(表达题共80分)两部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刘军伟2018.10.12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 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 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 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 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 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 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髙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 渔樵唱晩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 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 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 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 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 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 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 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 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 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 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 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 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1.A(B项,流觞曲水只是例子,用“只有在…”说法过于绝对。C项,原文 只是说没有获得传承优势。D项,要想获得传承系统,还有一个条件是有禁得住 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 2019 届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试题(五) 语 文 本试题分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和第卷(表达题共 80 分)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人:刘军伟 2018.10.12 第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 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 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 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 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大俗大雅、 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 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 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 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 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如石器、玉器、陶 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 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 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诗品、词话、 画论、书法、曲论、剧评、小说评点等等,无一不细致入微曲尽其妙。读中国美 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能分出上中下品,能成为艺术家知音,具备精微的内行 品味和深厚的艺术涵养,真的是内行看门道。 在宗教意识相对淡薄、崇尚文治科举取士的中国,文人趣味便成了审美领域的引 领者,权贵和百姓均乐于附庸风雅,文人趣味曲高和寡但自命不凡。文人因本身 就是艺术生产者和专业评判者,尽管常常遭受宗教道德政治文化的强势冲击,但 长久看来仍始终把握圈内话语权,有禁得住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能形成中国 古典美学的独特传承系统。 (摘编自杨岚《当代中国美学精神理论建构的文化引领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美的倾向。 B.艺术家只有在曲水流觞的雅和渔樵唱晚的俗中才能感悟到艺术的中和之美。 C.实用艺术以器物形式支撑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却没有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 D.因为文人始终把握着圈内的话语权,所以能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传承系统。 1.A(B 项,流觞曲水只是例子,用“只有在……”说法过于绝对。C 项,原文 只是说没有获得传承优势。D 项,要想获得传承系统,还有一个条件是有禁得住 艺术史考验的审美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 美 B.文章第三段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 系 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 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 2.D(文章的论证结构应该是并列而不是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 下的。 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 音 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3.B(原文说“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并不意味着不读就找不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萧亮飞 张晓林 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夷门十子”之一的萧亮飞,是民国期间的大诗人。晚年,曾一度将一把剃头刀 视若珍宝。这是一把民国年间很常见的剃头刀,木制的刀柄,一头镶了一块小小 的象牙,作为点缀。不使用的时候,刀子可以合到木柄里去。再普通不过了。 每天清早起来,萧亮飞都要在磨刀石上磨这把剃头刀子,每次磨一袋烟工夫,然 后用大拇指试试刀刃,合起来,放进口袋里。他的这把剃头刀子,却不是用来剃 头的,他有别的用途 萧亮飞有一个癖好,他不喜欢大块吃肉,却喜欢吃骨头上面残留的肉筋,而这些 肉筋不大容易吃到嘴里,也很难弄下来,他就用这把剃头刀子将这些肉筋一点 点地剔下来,拌上蒜汁,然后吃掉。 年轻时的萧亮飞喜欢游历,结交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饮酒,品茶,赋诗。作诗填 词之余,萧亮飞还喜欢涂抹几笔,简单画一些荷花、兰草、紫藤等,画的都很飘 逸,倒和他的诗词风格相近。他最拿手的是画菊花。他画的菊花,形和神都有- 种孤傲之气。 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然而,萧亮飞 的画名被他的诗名掩盖,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菊高手 在萧亮飞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阵子,萧亮飞喜欢收进一些当地名人的字画,闲时赏玩。做字画生意的马三 隔十天半月都会拿一些字画来兜售。这一天,马三夹着一沓字画又来了。他把画 放在桌子上,说:“挑挑看,都是名家的!”萧亮飞一幅一幅地看下来,竟没有 件入眼的,不禁失望地摇摇头
A.文章第一段中士人和僧道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超脱,是为了更深入体会自然之 美。 B.文章第三段用丰富的例证,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 系。 C.文章最后两段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中国古典美学产生及传承的独特之 处。 D.文章围绕着中国古典美学这一主题,逐层递进地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和产生特 点。 2.D(文章的论证结构应该是并列而不是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古典美学与西方体系性美学在产生的过程上有极大区别,后者是自上而 下的。 B.如果不读中国古典美学,就无法找到写诗作画的门径,无法成为艺术家的知 音。 C.如果审美领域的引领者因为曲高和寡就改弦更张,就很难形成一种传承系统。 D.崇尚文治科举取士,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文人趣味成为审美领域的引领者。 3.B(原文说“读中国美学能找到写诗作画门径”,并不意味着不读就找不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萧亮飞 张晓林 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夷门十子”之一的萧亮飞,是民国期间的大诗人。晚年,曾一度将一把剃头刀 视若珍宝。这是一把民国年间很常见的剃头刀,木制的刀柄,一头镶了一块小小 的象牙,作为点缀。不使用的时候,刀子可以合到木柄里去。再普通不过了。 每天清早起来,萧亮飞都要在磨刀石上磨这把剃头刀子,每次磨一袋烟工夫,然 后用大拇指试试刀刃,合起来,放进口袋里。他的这把剃头刀子,却不是用来剃 头的,他有别的用途。 萧亮飞有一个癖好,他不喜欢大块吃肉,却喜欢吃骨头上面残留的肉筋,而这些 肉筋不大容易吃到嘴里,也很难弄下来,他就用这把剃头刀子将这些肉筋一点一 点地剔下来,拌上蒜汁,然后吃掉。 年轻时的萧亮飞喜欢游历,结交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饮酒,品茶,赋诗。作诗填 词之余,萧亮飞还喜欢涂抹几笔,简单画一些荷花、兰草、紫藤等,画的都很飘 逸,倒和他的诗词风格相近。他最拿手的是画菊花。他画的菊花,形和神都有一 种孤傲之气。 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然而,萧亮飞 的画名被他的诗名掩盖,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菊高手。 在萧亮飞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阵子,萧亮飞喜欢收进一些当地名人的字画,闲时赏玩。做字画生意的马三 隔十天半月都会拿一些字画来兜售。这一天,马三夹着一沓字画又来了。他把画 放在桌子上,说:“挑挑看,都是名家的!”萧亮飞一幅一幅地看下来,竟没有 一件入眼的,不禁失望地摇摇头
马三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地说:“没关系,有好画再送过来!”忽然,萧亮飞眼 前一亮,原来马三用来包画的那张纸也是一幅画,只是已经破残,看不清画家的 名字了。那幅画看上去颇为不俗。 萧亮飞急喊:“慢着,把那张包纸拿来看看。” 把残画拿在手里,只细看了一眼,萧亮飞就愣住了。那幅画竟是他不久前画的《寒 菊图》。他不禁喃喃自语:“这世人看重的,多是一个虚名啊!” 自此以后,萧亮飞不再收藏字画,也把世事看淡了许多。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 作品的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开始,价位定得很低,只是象征性地收一些。“哗 啦”,黄包车夫、打烧饼的、卖牛羊肉烫的等等,也都找上门来了。时值盛夏, 酷热难耐,来人大都拿着折扇让他画扇。开封人自宋朝就崇尚风雅,讲排场,手 里拿把画扇总比拿把蒲扇子排场多了! 萧亮飞不胜其苦,只得挂出告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后 面又加一小注,曰:文人本不应言利,无奈,无奈! 不久,无赖牛大扁担找上门来。他将一枚银币“啪”地拍在萧亮飞书案上,说: “萧大诗人,给画幅菊花!一一我只要一朵! 萧亮飞一愣,接着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他忽然大笑。接着站起身,让牛大扁担 坐到自己的椅子上来,然后给牛大扁担泡了一杯茶。牛大扁担端着茶杯,有些不 知所措。 萧亮飞说:“好,我给你画,一朵菊花半元银币不好收,就不收你的钱了。不仅 不收钱,另外再送你一朵梅花,一竿墨竹。 画好,牛大扁担一句话没说,拿起画就走了。走到大街上,却又兴奋起来。见了 熟人,把画拿出来让人家看。说:“这画一文钱没掏,萧亮飞乖乖给我画的! 有个懂画的人细细地看了两眼,笑起来:“你这个人,被人骂了还高兴得像捡了 个元宝似的!”牛大扁担低头看画,画面上,除了一朵菊花、一朵梅花,就是那 竿墨竹了,再无别的东西,哪里骂了自己?他不禁露出一脸的茫然 那人指着画说:“最上边的那朵梅花是往下覆开的,墨竹画在了菊花的下边 是嘲笑你的下作,二是说你这样下去终究是会倒霉的! 牛大扁担脸上一红一红的,他默默地将画收了起来,低着头往巷子的深处走去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亮飞本是大诗人,喜欢吟诗作词,风格飘逸;同时也擅长画菊,造诣居民 国夷门画坛之首,但曾有一段时间其作品并不为人所重。 B.小说较为详细描写了萧亮飞用剃头刀剔肉筋吃的情节,体现了他的世俗的 面,这是对萧亮飞这一世外高人的性格的有效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萧亮飞挂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的告示,又加一小 注,这既体现了他的无奈,又体现他怕被人误解的心理。 D.趾高气扬——“不知所措”一一“兴奋”、炫耀一一“一脸的茫然”一一羞 愧难当,小说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把牛大扁担的心理变化写得极为细腻 4.B【解析】“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错,这个情节突出萧亮飞与众不同的 个性,体现了萧亮飞悠闲淡泊的心境。 5.小说开篇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萧亮飞 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小说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6分)
马三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地说:“没关系,有好画再送过来!”忽然,萧亮飞眼 前一亮,原来马三用来包画的那张纸也是一幅画,只是已经破残,看不清画家的 名字了。那幅画看上去颇为不俗。 萧亮飞急喊:“慢着,把那张包纸拿来看看。” 把残画拿在手里,只细看了一眼,萧亮飞就愣住了。那幅画竟是他不久前画的《寒 菊图》。他不禁喃喃自语:“这世人看重的,多是一个虚名啊!” 自此以后,萧亮飞不再收藏字画,也把世事看淡了许多。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 作品的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开始,价位定得很低,只是象征性地收一些。“哗 啦”,黄包车夫、打烧饼的、卖牛羊肉烫的等等,也都找上门来了。时值盛夏, 酷热难耐,来人大都拿着折扇让他画扇。开封人自宋朝就崇尚风雅,讲排场,手 里拿把画扇总比拿把蒲扇子排场多了! 萧亮飞不胜其苦,只得挂出告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后 面又加一小注,曰:文人本不应言利,无奈,无奈! 不久,无赖牛大扁担找上门来。他将一枚银币“啪”地拍在萧亮飞书案上,说: “萧大诗人,给画幅菊花!——我只要一朵!” 萧亮飞一愣,接着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他忽然大笑。接着站起身,让牛大扁担 坐到自己的椅子上来,然后给牛大扁担泡了一杯茶。牛大扁担端着茶杯,有些不 知所措。 萧亮飞说:“好,我给你画,一朵菊花半元银币不好收,就不收你的钱了。不仅 不收钱,另外再送你一朵梅花,一竿墨竹。” 画好,牛大扁担一句话没说,拿起画就走了。走到大街上,却又兴奋起来。见了 熟人,把画拿出来让人家看。说:“这画一文钱没掏,萧亮飞乖乖给我画的!” 有个懂画的人细细地看了两眼,笑起来:“你这个人,被人骂了还高兴得像捡了 个元宝似的!”牛大扁担低头看画,画面上,除了一朵菊花、一朵梅花,就是那 竿墨竹了,再无别的东西,哪里骂了自己?他不禁露出一脸的茫然。 那人指着画说:“最上边的那朵梅花是往下覆开的,墨竹画在了菊花的下边,一 是嘲笑你的下作,二是说你这样下去终究是会倒霉的!” 牛大扁担脸上一红一红的,他默默地将画收了起来,低着头往巷子的深处走去。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萧亮飞本是大诗人,喜欢吟诗作词,风格飘逸;同时也擅长画菊,造诣居民 国夷门画坛之首,但曾有一段时间其作品并不为人所重。 B.小说较为详细描写了萧亮飞用剃头刀剔肉筋吃的情节,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 面,这是对萧亮飞这一世外高人的性格的有效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萧亮飞挂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的告示,又加一小 注,这既体现了他的无奈,又体现他怕被人误解的心理。 D.趾高气扬——“不知所措”——“兴奋”、炫耀——“一脸的茫然”——羞 愧难当,小说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把牛大扁担的心理变化写得极为细腻。 4.B【解析】“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错,这个情节突出萧亮飞与众不同的 个性,体现了萧亮飞悠闲淡泊的心境。 5.小说开篇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萧亮飞 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小说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6 分)
5.第一问:晚年时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并用它来剔肉吃。擅长画菊,但所 画的一幅作品沦为包纸。似乎一夜之间,画作忽然风行起来。用所画作品嘲讽 无赖。(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二问: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评述了主人公生活独特的一面。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1分)(第一问要注意分析这句话的意蕴,这句 话含有出乎人们意料的意思,所以小说中所写的不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如喜 欢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喜欢收藏字画等事情不属于答案,写这些内容不给分; 第二问如果回答“引出下文的情节”“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也可给分,但如 果回答“为下文作铺垫”则不给分。) 6.小说设置马三卖字画被萧亮飞发现自己的一幅《寒菊图》的情节,有什么作 用?(6分) 6.这个情节和上文“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 个人”一句相呼应,证明当时的画坛很少有人能达到萧亮飞的画技水平。萧 亮飞的画菊作品沦落为包纸,反映了世人看重虚名、轻视实际才华的现实,从 个角度体现了小说主题。与后文萧亮飞的画菊作品忽然风行的情节形成对比 和反差,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增添了内容的越味性和艺术效果。(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2014年7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 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2016年8月, 民宿”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 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一一这种非标准化 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 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 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OTA大鱼 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 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 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 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关注比例 价格便宜 64.4% 居住体验特别 51.2%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47.9%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 37.4% 全 和陌生人社交 入住灵活 15.6% 表二:2015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前十(家) (摘编自《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5.第一问:晚年时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并用它来剔肉吃。擅长画菊,但所 画的一幅作品沦为包纸。似乎一夜之间,画作忽然风行起来。用所画作品嘲讽 无赖。(一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第二问: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评述了主人公生活独特的一面。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 1 分)(第一问要注意分析这句话的意蕴,这句 话含有出乎人们意料的意思,所以小说中所写的不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如喜 欢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喜欢收藏字画等事情不属于答案,写这些内容不给分; 第二问如果回答“引出下文的情节”“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也可给分,但如 果回答“为下文作铺垫”则不给分。) 6.小说设置马三卖字画被萧亮飞发现自己的一幅《寒菊图》的情节,有什么作 用?(6 分) 6.这个情节和上文“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 二个人”一句相呼应,证明当时的画坛很少有人能达到萧亮飞的画技水平。萧 亮飞的画菊作品沦落为包纸,反映了世人看重虚名、轻视实际才华的现实,从 一个角度体现了小说主题。与后文萧亮飞的画菊作品忽然风行的情节形成对比 和反差,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和艺术效果。(每点 2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 2014 年 7 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 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 2016 年 8 月, “民宿” 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 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 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 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 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 OTA 大鱼 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 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 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 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关注比例 价格便宜 64.4% 居住体验特别 51.2%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47.9%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 全 37.4% 和陌生人社交 17.1% 入住灵活 15.6% 表二:2015 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前十(家) (摘编自《2016-2017 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由于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 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 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 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 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 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 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 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 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 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硏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 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1家民宿只有4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 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20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70个房间。 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 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 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 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 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令人感动回味”》 7.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宿”一词是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搜索热度,但仅两年时间,旅游者对 它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酒店”。 B.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相较于酒店,在当下崇尚“自由行”的旅游环 境里,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C.价格比较低廉,是“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 当下民宿市场火爆的原因之 D.“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 他们更关注的是特别的居住体验。 7.D(有表一可知,用户对“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并非“不考 虑”,而是“较少关注”。) 8.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5年的调査显示,中国旅游景点客栈民宿的兴旺程度,基本上与景点的知 名度、旅游文化的丰富度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B.一些旅游景点若要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的现状,就必须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 并提高用户对诸如“入住灵活”的关注度 C.“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 这也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切入点
材料二: 由于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 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 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 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 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 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 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 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 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 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 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 1 家民宿只有 4 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 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 20 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 70 个房间。” 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 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 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 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 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 令人感动回味”》) 7.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民宿”一词是 2014 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搜索热度,但仅两年时间,旅游者对 它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酒店”。 B. 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相较于酒店,在当下崇尚“自由行”的旅游环 境里,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C. 价格比较低廉,是“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 当下民宿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 D. “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 他们更关注的是特别的居住体验。 7. D (有表一可知,用户对“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并非“不考 虑”,而是“较少关注”。) 8. 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2015 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旅游景点客栈民宿的兴旺程度,基本上与景点的知 名度、旅游文化的丰富度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B. 一些旅游景点若要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的现状,就必须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 并提高用户对诸如“入住灵活”的关注度。 C. “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 这也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