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五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长葛市一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晢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 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 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 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 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 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 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 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 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 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 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 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 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 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 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 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 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河南省许昌市 2012-2013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五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长葛市一高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 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 简短,没有联系。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 没有任何联系。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 篇文章。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 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 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 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 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 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 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 即有一定职业的人。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 哲学著作。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 家多得多。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 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 什么简短。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但是 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 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 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 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 到补偿。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 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 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 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拿诗来说,诗人想要传达的往往不是诗中直接说了的,而 是诗中没有说的。照中国的传统,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聪明的读者能 读出诗的言外之意,能读出书的“行间”之意。中国艺术这样的理想,也反映在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里。 中国艺术的理想,不是没有它的哲学背景的。《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 意而忘言。”道家认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 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 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 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 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晩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 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 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鸣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 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 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 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 《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 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暗示才耐人寻味。你可以 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新书。不管写得多么好, 它也不过是一部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 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1.下列关于原文前三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他不只是一人 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也是可以预料的。 B.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表达哲学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学著作,而是 可以散见于日常的交谈和书信之中。 C.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而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用名言 隽语,比喻例证表达思想,所以思想的表达不够明晰。 D.《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些比喻例证之间可以没有相互联系,不 像西方哲学著作中的推理论证那样有密切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诗意往往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暗示让人领会。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 方式,比如名言隽语和比喻论证,正是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 B.明晰的表达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达则更耐人寻味。中国哲学家的 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暗示极为丰富,读者才能读出更多的新意。 C.照中国的传统,好诗之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因为聪明的读者能发掘出 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 D.中国艺术的思想,当然不是只为中国艺术所独有,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 的方式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老子》堪称范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国艺术的理想,但从根本上说 还是由中国哲学自身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B.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体现了中国哲学对言意关系的独特认识,那 就是为语言难以直接、完全地呈现思想。 C.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是难以还原的,因为 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 D.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因为 思想无法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 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 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 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 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 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土。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 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 殿正字 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 无患。吾其何择哉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 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6.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 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 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 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 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4分)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 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 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 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传》)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 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 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 无患。吾其何择哉! 5.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 都是具体 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 分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6.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 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 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 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 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 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 而在此?”(4 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景?(5分) 9.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 情?(6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 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8. 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 景?(5 分) 9. 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 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 (3)初淅沥以萧飒, ,如波涛夜惊,风雨 骤至 ,亦何恨乎秋声!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5)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响水河的年轮 王立光 古城熊岳,城南有一河绕城而过,历史上人们称之为响水河,因为它守着 这城,也被称为熊岳河。它在辽东,西向渤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传说,那条 河是望儿山母亲肩上的一条飘带,连着母亲身上的血管,儿女们依恋响水河就像 依恋自己的母亲。仿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古城的人们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到 响水河边去亲近,沿着繁花锦簇的甬道和垂柳拂面的河堤下到河边,掬一捧水洗 把脸,或者洗洗手,作为一天的开始和结束 响水河两岸曾发现很多古城遗址和墓葬群,大部分是汉魏时期或更早期的。 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只是驻扎军队和囤积军用粮食和武 器的营垒。军队撤退,只剩下营盘,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真正发展起来的只有 熊岳。 江河孕育文明。响水河孕育的熊岳平原,土肥水美,气温适宜,降水适中, 便于农耕,又提供了便捷的航运交通和生产、生活用水。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得 到了母亲河的孕育。响水河两岸沃野,历史上曾属渤海国。渤海国后为契丹所灭, 又属“辽”。熊岳城是辽代卢州遗址。 响水河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从杨运 山区的老帽山出发,奔腾欢笑一路歌唱,穿过“老鳖把门”的水口,河面开阔了, 歌声更加悠扬,清澈的河面倒映着夹岸的半山上的一片片果园,熟透的苹果,像 盏盏红灯笼挂了满树满坡,紫色的李子,淡黄的鸭梨,如珠的葡萄,争相夺目 个个耀眼。顺着山势从高到低,还有笔挺的针叶松,摇曳的老槐树,高大的钻天 杨,一直到河岸上的垂柳……天上明净无云,阳光明亮而温暖,与古城相依相伴 清代诗人魏燮均在《早发熊岳》中写道:“道出衫卢郡,分途趁晓行,村烟烘树 色,沙路滞车声。流水曲围郭,乱山髙护城,前峰白云动,似欲酿新晴。”真是 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前些年,我到熊岳,住在响水河的右岸。每天清晨,我到河边散步,雾 还在河面上不肯走开,河水显得那么朦胧。许久,山边爬起一轮红日,一会儿就 把萦绕在河面上的雾驱赶得无影无踪,响水河像一位刚刚苏醒的睡美人,由沉寂 开始梳妆打扮,唱起了动听的歌谣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 (3)初淅沥以萧飒, ,如波涛夜惊,风雨 骤至。 ,亦何恨乎秋声!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5)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响水河的年轮 王立光 古城熊岳,城南有一河绕城而过,历史上人们称之为响水河,因为它守着 这城,也被称为熊岳河。它在辽东,西向渤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传说,那条 河是望儿山母亲肩上的一条飘带,连着母亲身上的血管,儿女们依恋响水河就像 依恋自己的母亲。仿佛是一种古老的仪式,古城的人们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到 响水河边去亲近,沿着繁花锦簇的甬道和垂柳拂面的河堤下到河边,掬一捧水洗 把脸,或者洗洗手,作为一天的开始和结束。 响水河两岸曾发现很多古城遗址和墓葬群,大部分是汉魏时期或更早期的。 严格地说,这些古城不能称为真正的“城”,只是驻扎军队和囤积军用粮食和武 器的营垒。军队撤退,只剩下营盘,这些城堡也就废弃了。真正发展起来的只有 熊岳。 江河孕育文明。响水河孕育的熊岳平原,土肥水美,气温适宜,降水适中, 便于农耕,又提供了便捷的航运交通和生产、生活用水。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得 到了母亲河的孕育。响水河两岸沃野,历史上曾属渤海国。渤海国后为契丹所灭, 又属“辽”。熊岳城是辽代卢州遗址。 响水河河水清澈,碧波荡漾,绿草清新,有着柳暗花明的迷人景致,从杨运 山区的老帽山出发,奔腾欢笑一路歌唱,穿过“老鳖把门”的水口,河面开阔了, 歌声更加悠扬,清澈的河面倒映着夹岸的半山上的一片片果园,熟透的苹果,像 一盏盏红灯笼挂了满树满坡,紫色的李子,淡黄的鸭梨,如珠的葡萄,争相夺目 个个耀眼。顺着山势从高到低,还有笔挺的针叶松,摇曳的老槐树,高大的钻天 杨,一直到河岸上的垂柳……天上明净无云,阳光明亮而温暖,与古城相依相伴。 清代诗人魏燮均在《早发熊岳》中写道:“道出衫卢郡,分途趁晓行,村烟烘树 色,沙路滞车声。流水曲围郭,乱山高护城,前峰白云动,似欲酿新晴。”真是 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前些年,我到熊岳,住在响水河的右岸。每天清晨,我到河边散步,雾 还在河面上不肯走开,河水显得那么朦胧。许久,山边爬起一轮红日,一会儿就 把萦绕在河面上的雾驱赶得无影无踪,响水河像一位刚刚苏醒的睡美人,由沉寂 开始梳妆打扮,唱起了动听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