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 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 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 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 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 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 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 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 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 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 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 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 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 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 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 个人抒情的性质。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 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 树。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 意味的诗意人生。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 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儒、 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 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元杂剧《西 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 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 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 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 境界津津乐道。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 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先民会将对现实英雄的崇拜寄托在神话人物身 B.先民对自身创造文化充满自信,因此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身、他人、 自然的关系。 C.“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现实的诗歌是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
河南省许昌 2020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 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 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 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 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 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 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 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 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 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 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 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 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 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 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 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 个人抒情的性质。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儒 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 树。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 意味的诗意人生。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 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儒、 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 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元杂剧《西 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 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 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 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 境界津津乐道。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 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 (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先民会将对现实英雄的崇拜寄托在神话人物身 上。 B.先民对自身创造文化充满自信,因此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身、他人、 自然的关系。 C.“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现实的诗歌是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 的
D.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 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 术的影响 B.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 C.文章论述人本精神在诗歌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的体现时,着墨多少有所不同。 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话传说是对英雄人物的文学表述,但蕴含历史因素,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 值 B.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价值取向使得文学家注重表现情感、书写内心世 界 C.中国古代文学家要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就会忽略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 D.古代每部文学作品都充满抒情意味,集合在一起使古代文学整体上有浓重的抒 情性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 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 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 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 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 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 如清代学者刘煕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墓写和创作的审美 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 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 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睢洳耸绲戎诙嗍榧胰 盒遣永茫橇粝碌淖髌芬渤晌笫懒倌「徒杓牡浞丁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 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 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 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 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 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 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 《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
D.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 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 术的影响。 B.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 C.文章论述人本精神在诗歌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的体现时,着墨多少有所不同。 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神话传说是对英雄人物的文学表述,但蕴含历史因素,其史学价值高于文学价 值。 B.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人本精神价值取向使得文学家注重表现情感、书写内心世 界。 C.中国古代文学家要追求作品的抒情性,就会忽略作品的现实性和教化功能。 D.古代每部文学作品都充满抒情意味,集合在一起使古代文学整体上有浓重的抒 情性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中国书法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由中国方块文字生发出来,凭借视 觉语言,通过线条技巧、字体样式、章法布局和风格特征来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 它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自由精神的终极追求。 传说在黄帝时代仓颉创造了文字。从字体的演变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大体经历了 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时期金石竹帛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 至今的楷书等六个阶段。从字体的审美角度来看,汉字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 是篆、隶、楷书,它们结构均衡内敛,如雄兵列阵,壁垒森严,具有静态美;另 一类是行、草书,它们结构欹斜飘展,如花飞花发,云卷云舒,具有动感美。正 如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指出的:“书凡两种:篆、隶、楷为一种, 皆详而静者也;行、草为一种,皆简而动者也。” 正是汉字深奥玄妙、变化多端的形态,扩展了我们对书法艺术摹写和创作的审美 维度,由此产生了中国历代的书法大家。汉字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 已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常态,出现了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家群体。 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睢洳耸绲戎诙嗍榧胰 盒遣永茫橇粝碌淖髌芬渤晌笫懒倌『徒杓牡浞丁 正如古希腊艺术遵循“黄金分割”一样,汉字也有其独特的造型规律和结构组 织。故而在书法的表现上,历代书家都注重字的形体结构,遵循一定的法则。所 谓“点画调匀,上下均平”“左缩右伸,画短直长”就是对书法形体构造很好的 概括与归纳。当然,书法单纯地追求稳妥、均衡和秩序,易导致法度森严,压抑 人的情感,束缚人的创造。因此,精神上的审美追求构成了书法创作中的另一个 重要内容。 自书法艺术产生以来,历代书家都强调书法创作是情感的抒写过程,是对自然理 想化的摹写。他们在书法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注重心灵的感受和精神的追求。据 《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仰天”与“俯
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 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 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 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 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 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 《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 之的《圣教序》风流髙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 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 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二 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 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世 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 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 “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 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 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 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 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 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 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 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 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 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 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 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 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 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 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 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 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 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 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 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 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 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 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
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代书家的文化性格特征,甚至 直接被用来作为书法审美的基本原则。从汉唐时期开始,书法又始终围绕着“载 道”这个轴心。《说文解字》云:“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 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这是中国文 字独有的精神审美所在。 中国古代书家在创作中灌注了精神上的寄托,企图以此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他们 在作品中追逐书法个性的张扬,试图达到用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如钟繇的 《宣示表》结体自然,沉雄浑厚;陆机的《平复帖》古朴秀美,潇洒随意;王羲 之的《圣教序》风流高华,俊逸清新;米芾的《蜀素帖》不激不励,雍容大雅; 王铎的《草书诗卷》恣肆奇崛,参差错落……所有这些伟大作品,无不以意蕴深 醇、风规自远感染并浸润着我们。 (取材于罗中玺的《书法的审美意识与评判标准》) 材料二 当代书法是从传统文化的“断层”“决裂”中走过来的。传统士阶层的消亡,社 会文化土壤的改变,促使书法与其实用性逐渐剥离,使其艺术性更显纯粹。20 世 纪以来,殷墟甲骨、武威木简、楼兰文书、敦煌经卷等丰富的书法文物的出土, 改变了传统书法史的叙述,也改变了书法审美、书法品评的标准。在此背景之下, “民间书法”“艺术书法”“学者书法”“现代书法”等流派纷纷登场。随着东 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交流与相互影响,加上全球一体化的潮流,古老的中国书 法即使再“艺术”,也不能关起门来无视“窗外的风景”。何况,中国文化向来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有吸收、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气度与能量。一些当代中国 书法作品在装饰装潢等方面就汲取了西方艺术的灵感。这些既是传统的书法艺术 在当代的境遇,也是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表征。 虽然“多元化”是当代书法的一大特征,但书法品评也存在着共同的标准,那就 是品评的“视觉化”。“视觉化”将依附于书法中的非书法因素(如创作者的道 德情操、社会影响等)进一步剥离,可以说是更“本体化”了。“视觉化”特征 的不断强化是基于这样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展览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与审美的 主导力量,书法艺术已经从传统的书斋式进入了现代展厅式的艺术语境。在书斋 语境下的书法品评,注重的是作品与作者的合一,甚至更关注作为创作主体的人 的因素。例如,在领会了颜真卿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精神之后,再来欣赏他的 书法作品,会更深入地体会到其中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气势。但是在展览语境 下,作品是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人的因素隐逸于作品背后。而且更多时 候观者与作者是分离的、陌生的,观者只对作品品评,可以说是针对作品的纯形 式品评。尤其在竞赛性展览中,品评是通过作品而认识人的。 “视觉化”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变化。传统书斋式的书法欣 赏与品评大多是文人间的展玩、交流,对其展玩的过程更感兴趣,书法作品仅仅 是其中的一个媒介。例如,古人欣赏手卷的方式是从右往左看,如同我们阅读古 书一般。观看时每次从圆形木轴那侧展开,看过的部分暂时先松散地卷在手卷的 木条周围,欣赏时每次展开约一臂的长度。在欣赏完之后,观者需要从后往前、 一段一段地将手卷再卷回去。当然他完全可以只是迅速而机械地回卷一遍,但有 些鉴赏家更喜欢在回卷的过程中从左到右反向欣赏一遍,且不时地停下来回顾一 些特别有意思的细节。现代展厅语境下的书法品评则是“看图式”的,观众对作 品一览无遗,并没有机会亲自展开作品慢慢欣赏。当代书法品评与展览关系紧密
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 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 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 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 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 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6.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1935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 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 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 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 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 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 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年10月25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 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曹老师莞尔一笑 说:“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学书之人莫不口言展览。展览的兴起,评选机制的逐步完善,更加突出了品评书 法以作品说话的特征。 总之,当代书法品评标准的“多元化”与“视觉化”推动了当代书法的发展,但 也带来了一些弊端。近年来在重要书法展评中,多次强调了对貌似个性张扬实则 书写技能低劣的“丑书”的批判;利用高科技手段丰富了书法作品欣赏的方式; 增加了现场面试作者的要求,重新强调了对作品背后人的因素的重视……可以 说,传统书法品评正在做当代的回归。 (取材于梁文斌的《书法品评的标准问题》) 4.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代书法家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艺术成就远不如唐宋以来的众多书法家。 B.中国古代书法家在现实中饱受压抑,企图以书法获得心灵的自在。 C.中国古代书法家个性张扬使作品达到了语言无法形容的精神境界。 D.中国古代书法家创作了诸多特色鲜明、意境深厚、风格高远的作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当代书法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当代书法因为社会文化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 B.当代多种书法流派的出现与书法文物的新发现密切相关。 C.“展厅式”的书法品评决定了当代书法艺术走向“视觉化”。 D.在书法品评标准多元化的背景下出现了技法低劣的“丑书”。 6.欣赏当代书法作品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7-9 题。 1935 年的羊 徐建宏 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 冬天的太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 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也在中 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 大概是午后的太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汁老旺 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 曹老师疑感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 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 借条 兹借到瓦村元富家羊 20 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 1935 年 10 月 25 日 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 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 “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 曹老师莞尔一笑 说:“那元富是你家什么人?” “俺爷爷哪”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 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 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 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 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 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 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 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 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 旺说,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 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 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 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 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 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 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 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 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 张借条,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1万块钱送 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 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 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 大红包,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 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1935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 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 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 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 了整整一宿,这2000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 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 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一一他仿佛看到了 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 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 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 40 只羊持怀疑态度。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 1935 年传来的羊叫声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离村不到 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 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 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 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 1935 年的羊叫声 弥漫了整个瓦村。 根据曹老师的指点,老旺第二天一大早就翻山越岭到镇上去了。曹老师关于纸条 的一些看法,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得到了证实。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打着手势对老 旺说, 这张借条非同一般,我们一定要认真核查,尤其是首长的签字,需经专家鉴 定老旺听了这番话,心里像冬天的风一阵松一阵的,这时候恰巧镇长进来,镇长把 老旺请到自己的办公室,还给老旺了杯茉莉花茶,这使老旺在茉莉花的清香中毫 不犹豫地把那张借条留在了镇长那儿。 冬去春来,日子的流云在漫长而煎熬的等待中随风而逝,老旺日复一日地把羊群 赶到山坡上,看处山梁上腾起的黄尘,也看曹老师带着狗娃他们上山打柴的情景 老旺的心里酸了又湿,涩了又酸,据村里人说,曹老师的父亲是个烈士遗孤,战争 年代被寄养在瓦村,后来曹老师是从遥远的大城市来到瓦村教书的,几十年的青 春在黄尘古道中悄无声息地献给了瓦村,老旺记得,几十年间曹老师才回过五次 家。 后来的消息是曹老师从镇上带回来的。那天曹老师和几个学生挑着柴火到镇上去 卖,归路上顺便去了趟镇长办公室。镇长答复说,经多方鉴定,现在已经确认了那 张借条, 首长的答字也真实无说,再过几天县里就会派人把折合的 1 万块钱送 到瓦村去,镇长的叙述让曹老师喜出望外,以致在走出办公室时老师一脚踩空把 脚崴了。 县里派人在镇长的陪同下来到瓦村是在几天以后,那是个今人难忘的日子,整个 瓦村到处尘土飞扬,人们看到腿残又老实巴交的老旺从县里同志的手里接过一个 大红包, 那鲜艳的色彩在灿烂的阳光下让人热血沸腾,这个中午,我们的农民兄 弟老旺像一颗挂在秋天树上的红柿子引人注日。1935 年的羊叫声又一次回荡在 瓦村的天空。 第二天,老旺找到学校时天刚蒙蒙亮,曹老师扶着墙壁出来开门。看到一脸土色的 老旺,曹老师开玩笑说:“老旺,你的脸是不是被钱烧了?” 老旺站在门口,从门外进来的光线照出曾老师房间里的摆设简陋又寒酸,灶上的 白烟袅袅散开。老旺迟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塞到曹老师手上说:“俺想 了整整一宿,这 2000 块钱就送给学校吧,往后你和孩子们不要再上山打柴了。” 曹老师张了张嘴,一时无从说起。 老旺然一笑说:“狗娃这几年全靠了你才念上书的,还有俺们家……你的恩情俺 们忘不了,留下的那几干块钱,够俺们还债和添些羊啥的了。”老旺慈厚的笑脸在 逆光中灿烂而令人心动。 曹老师凝视着老旺一瘸一拐地走入晚春的早上,眼前一片模糊——他仿佛看到了 有许多可爱的羊簇拥在老旺身后,老旺就像站在洁白的云彩上,在他耳边,1935 年的羊叫声如水而来。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