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2012年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 试(四) 商丘一高新乡一中安阳一中鹤壁高中濮阳一高开封高中商丘二高淮阳中学 睢县高中夏邑高中郸城一高虞城高中太康一高扶沟高中温县一中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n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 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武术之意,绝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武术。古书中的武术意为“武之术”,包括术、 技、理、意、道等含义,即广义的功夫。“武术”被作专用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 事,民国期间称作国术。然而从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又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 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 从修而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武术能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让人勇敢、坚强、 充满活力,但也只限于此。武道能让武术升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 夫中即为包容宇宙人生智慧之祥道。从用而言,武术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国、治军,即 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两军作战。规模不同,道理如一。如能修悟武学、武道,则能运筹帷幄, 以少胜多,“治大国如烹小鲜”。 现代人提到武术,就想起规定套路,也就是“样板武术”ˆ在少林功夫中,除武道祥道 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抗打力和杀伤力)。样板武术是在基 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仅此而已。这就是为什么说传统功夫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瑰宝的原因 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 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实际上,武术与中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 2012 年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 试(四) 商丘一高新乡一中安阳一中鹤壁高中濮阳一高开封高中商丘二高淮阳中学 睢县高中夏邑高中郸城一高虞城高中太康一高扶沟高中温县一中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n 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 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 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的武术之意,绝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武术。古书中的武术意为“武之术”,包括术、 技、理、意、道等含义,即广义的功夫。“武术”被作专用词普遍使用是一九四九年之后的 事,民国期间称作国术。然而从内容及含义而言,武术一词又代替不了功夫。应该说武术 是功夫的一部分,即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 从修而言,武术修人,武道修道。武术能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让人勇敢、坚强、 充满活力,但也只限于此。武道能让武术升华到道的境界,即天地人生之大道,在少林功 夫中即为包容宇宙人生智慧之祥道。从用而言,武术是治人的,而武道可治国、治军,即 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两军作战。规模不同,道理如一。如能修悟武学、武道,则能运筹帷幄, 以少胜多,“治大国如烹小鲜”。 现代人提到武术,就想起规定套路,也就是“样板武术” ^在少林功夫中,除武道祥道 之外,功夫有四部分,即基本功、套路、技击、功夫(抗打力和杀伤力)。样板武术是在基 本功和套路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动作,仅此而已。这就是为什么说传统功夫是中华 民族文化的瑰宝的原因。 从武术内容看,武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里发展、完善,所以, 武术也必定充分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实际上,武术与中
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 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 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 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的。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比如大家都熟知 的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 也都是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 而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 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甚至佛教也讲。祥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与 “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 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深奥的佛教思想。其他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 变化莫测,随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祥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 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所以少林拳谱 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炼,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善,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 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 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武术”一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术在实质上是“武之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多方面的含义,其实也 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中国功夫 B.“中国武术”这一词语是代替不了“功夫”的,因为中国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 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 C.中国武术在内容上不仅源自我国传统文化,而且还在其中发展、完善,因而它具备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着传统文化特征 D.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武术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等,都 包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思想与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武术在古书中为“武之术”,在民国期间称作国术,一九四九年之后“武术” 词才被作为专用词而广泛使用。 B.从用而言,武术用来治人,武道用来治国家和军队,两者的规模虽然不相同,但道
医息息相通,互为渗透,武术中伤科,就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里的阴阳五行、穴 位经络、子午流注等思想,同样贯穿在武术体系中。所以,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 名称,都很容易并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比如太极拳、八卦拳,其拳理就是 从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的。故拳家常说:能动能静,拳道之圣。比如大家都熟知 的少林功夫基本特点:进退一条线,拳打卧牛之地,非曲非直,刚柔相济。讲究的 也都是阴阳变化,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化。 而一说起阴阳变化,大家便以为是道家专利,这是误解。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 本的思想,不仅道家讲,儒家也讲,甚至佛教也讲。祥宗的曹洞宗,就讲“偏正互回”与 “君臣五位”,不仅吸收了阴阳思想,还结合了五行八卦。当然,少林功夫作为佛门方便, 更有自身独特之处,包含着丰富深奥的佛教思想。其他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出神入化, 变化莫测,随心所欲;但少林功夫是以祥入武,身心两修,追求的是悟道解脱,成就的是“不 动心”。内心解脱了,就什么都不怕了,连死都不怕了,武术就不在话下了。所以少林拳谱 上说:“盖以外功之修炼,乃肉体筋骨之事;而内功之修善,实性命精神所皈依。离而二之, 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 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就是因为中国武术包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思想。 (有删改) 1. 下列对“中国武术”一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武术在实质上是“武之术”,包括术、技、理、意、道等多方面的含义,其实也 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中国功夫。 B. “中国武术”这一词语是代替不了“功夫”的,因为中国武术是功夫的一部分,即 功夫包括武术与武道两部分或两个层次。 C. 中国武术在内容上不仅源自我国传统文化,而且还在其中发展、完善,因而它具备 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体现着传统文化特征。 D. 中国武术号称博大精深,是因为中国武术无论从拳理到具体动作,甚至名称等,都 包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古代思想与文化。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武术在古书中为“武之术”,在民国期间称作国术,一九四九年之后“武术”一 词才被作为专用词而广泛使用。 B. 从用而言,武术用来治人,武道用来治国家和军队,两者的规模虽然不相同,但道
理是一样的,也就是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了两军作战。 C.太极拳和八卦拳等拳家常说的“能动能静,拳道之圣”等话语是他们的拳理从传统 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的一种体现。 D.少林功夫非曲非直,刚柔相济,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 化等,讲究的也都是道家专利的阴阳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这是中国武 术在修方面的一种效果体现。 B.规定套路是在少林功夫的基本功、套路、技击和功夫四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 动作,和武道禅道没有什么关系 C.曹洞宗讲的“偏正互回”与“君臣五位”等吸收了阴阳思想并结合了五行八卦,充 分表明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 D.少林功夫以禅入武,身心两修,“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 致”,故合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的境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 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 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 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 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 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 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 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 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 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 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理是一样的,也就是从二人交锋升华到了两军作战。 C. 太极拳和八卦拳等拳家常说的“能动能静,拳道之圣”等话语是他们的拳理从传统 阴阳八卦思想中直接生发出来的一种体现。 D. 少林功夫非曲非直,刚柔相济,甚至在“一条线”里求变化,在“卧牛之地”求变 化等,讲究的也都是道家专利的阴阳变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的意志,让人勇敢、坚强、充满活力,这是中国武 术在修方面的一种效果体现。 B. 规定套路是在少林功夫的基本功、套路、技击和功夫四方面多加了几个腾空和旋转 动作,和武道禅道没有什么关系。 C. 曹洞宗讲的“偏正互回”与“君臣五位”等吸收了阴阳思想并结合了五行八卦,充 分表明阴阳变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思想。 D. 少林功夫以禅入武,身心两修,“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 致”,故合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变化莫测,随心所欲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注],令老仆艺.蔬 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 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无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 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 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 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 0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 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 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 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 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飙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 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 翔劾瑞庇奷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 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情,瑞以身矫之.提学御 史房寰恐见纠撻,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卂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 允。十五年,卒官。 卒时,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本醇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脱粟:糙米饭。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G分) A.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 B.会高拱_吏部,素衔瑞衔:怀恨 C.执政阴沮之 沮 D.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酹:祭奠 5.以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组是(3分)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②属吏惮其威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⑤瑞以身矫之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糖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只买了两斤肉, 他死时挂的还是葛布帏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红门漆成黑色 任江南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 的,因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才半年就贏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 时,不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 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 载道,家绘像祀之。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情,瑞以身矫之。提学御 史房寰恐见纠撻,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 允。十五年,卒官。 卒时,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本酻 . 而哭者百里不绝。 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注】脱粟:糙米饭。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令老仆艺.蔬自给 艺:种植 B. 会高拱_吏部,素衔.瑞 衔:怀恨 C. 执政阴沮.之. 沮:沮丧 D. 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酹:祭奠 5. 以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3 分) ①发橐金数千,纳之库②属吏惮其威③力摧豪强,抚穷弱 ④瑞遂谢病归⑤瑞以身矫之⑥有寒士所不堪者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海瑞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他穿布袍吃粗粮糖米,即使为母亲祝寿也才只买了两斤肉, 他死时挂的还是葛布帏帐,用的也是破烂竹器。 B. 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时,很多贪污的人自动离职,显赫权贵人家把大红门漆成黑色, 任江南织造的宦官也减少了车马随从。 C. 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又加上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 的,因此士大夫的怨言越来越多。 D. 海瑞巡视应天十府才半年就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当老百姓听说海瑞解职离开 时,不仅一路呼号哭泣,还画像来祭祀他。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译文 (2)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撻,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清平乐太山上作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公元1236年3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 词。②醯鸡:醯,读Ⅺi。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8.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5分) 9.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已矣 (《庄予·逍遥游》)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李白《蜀道难》)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1)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o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撻,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 0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8 ~9 题。 清平乐•太山上作① 元好问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①蒙古灭金后,元好问不愿为官。公元 1236 年 3 月,他与友人游览泰山并写下此 词。②醯鸡:醯,读 Xi。醯鸡为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飞虫。 8. 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本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这首词的上片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斯 已矣 (《庄子•逍遥游》) (2)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 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