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1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 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 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 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 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 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 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 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 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 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 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 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 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 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 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 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 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 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 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 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 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 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 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 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 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 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 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 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 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 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河南省许昌市 2013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评估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 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 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 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 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 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 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 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 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 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 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 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 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 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 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 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 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 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 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 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 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 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 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 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 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 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 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 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 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 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 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 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 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 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 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风 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 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 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 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 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 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 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刹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 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剌史。州带北山,多有盜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 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 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 “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 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 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 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 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 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 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 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 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 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 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 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 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 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 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韩褒,字弘业,颍川颍阳人也。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其师怪 问之,对曰:“文字之间,常奉训诱,至于商较异同,请从所好。”师因此奇之。 及长,涉猎经史,深沈有远略。时周文帝为刹史,素闻其名,待以客礼。及贺拔 岳为侯莫陈悦所害,诸将遣使迎周文。周文问以去留之计,褒曰:“此天授也, 何可疑乎!”周文纳焉。大统初,迁行台左丞。 出为北雍州刺史。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 阳不之知。厚加礼遇,谓曰:“刺史起自书生,安知督盗?所赖卿等共分其忧耳。” 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帅,分其地界,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论。于是诸被署者莫不惶惧,皆首伏曰:“前盗发者,并某等为之。”所有徒侣, 皆列其姓名,或亡命隐匿者,亦悉言其所在。褒乃取盗名簿藏之,因大榜州门曰: “自知行盗者,可急来首,即除其罪。尽今月不首者,显戮其身,籍没妻子,以 赏前首者。”旬日之间,诸盗咸悉首尽。褒取名簿勘之,一无差异,并原其罪, 许以自新,由是群盗屏息。入为给事黄门侍郎,迁侍中。 累迁汾州刺史。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褒 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人既不备。以故多被抄掠。齐人喜于不觉,以为州 先未集兵,今还必不能追蹑,由是益懈,不为营垒。褒已先勒精锐,伏北山中, 分据险阻,邀其归路。乘其众怠,纵伏击之,尽获其众。故事,获生口者,并送
京师,褒囚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 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 坐,然始论政 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之间,常奉训 诱 诱 教导 B.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沦 发:发生 C.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 帅 帅:将领名。 D.自此抄兵颇 息 抄:抢掠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一组是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 之知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⑤每人 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⑥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 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B.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 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C.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査摸清了情况,又明 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D.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 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5 分 (2)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5分)
京师,褒囚是奏曰:“所获贼众,不足为多,俘而辱之,但益其忿耳。请一切放 还,以德报怨。”有诏许焉。自此抄兵颇息。 褒历事三帝,以忠厚见知。武帝深相敬重,常以师道处之,每入朝见,必有诏令 坐,然始论政 事。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之间,常奉训 诱 诱 :教导 B.有盗发而不获者,以故纵 沦 发:发生 C.乃悉召杰黠少年素为乡里患者,置为主 帅 帅:将领名。 D.自此抄兵颇 息 抄:抢掠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韩褒“深沈有远略”的—组是 ①褒少有志尚,好学而不守章句 ②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 之知 ③所有徒侣,皆列其姓名 ④褒至,适会寇来,乃不下属县 ⑤每人 朝见,必有诏令坐.然始论政事 ⑥先勒精锐,伏北山中,分据险阻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A.韩褒历经北朝三个君主时期,以忠诚厚道而闻名。武帝每每朝见时, 先下诏让他坐下,然后才议论朝政,恭敬如执弟子礼。 B.少年韩褒就有志向与追求。对于学习也有不凡的见解。在恭谨地接受 老师教诲的同时,也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偏好。 C.北雍州多盗贼出没,韩褒任刺史期间,先深入调查摸清了情况,又明 榜昭告公布自首期限,再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最终制服盗贼。 D.宽以待人是韩褒为官的特点,为人的品质。在北雍州,他能宽恕诸盗 贼的罪过,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在汾州,更是以德报怨,放还俘虏。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州带北山,多有盗贼。褒密访之,并豪右所为也,而阳不之知。(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先是,齐寇数入,人废耕桑。前后刺史,莫能防扦。(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睛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8.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 佳。”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六句 的情韵及“蜂”字的妙用。(5分) 9.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王湾 《次北固山下》) (2)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 经·蒹葭》) (3)庶竭驽钝, 。还于旧都。 (诸 葛亮《出师表》)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龙老爹 莫泊桑 喜笑颜开的生活在火雨下面出现了,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蔚蓝的天 色一直和地平线相接。 男人,年约四十的强健汉子,端详他房屋边的一枝没有结实的葡萄藤, 它曲折得像一条蛇,在屋檐下面沿着墙伸展。他说“老爹这枝葡萄,今年发芽的 时候并不迟,也许可以结果子了。 那枝葡萄,正种在老爹从前被人枪杀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 8~9 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杯。 8.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 佳。”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五、六句 的情韵及“蜂”字的妙用。(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9.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王湾 《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 经·蒹葭》) (3)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于旧都。 (诸 葛亮《出师表》)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米龙老爹 莫泊桑 喜笑颜开的生活在火雨下面出现了,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蔚蓝的天 色一直和地平线相接。 男人,年约四十的强健汉子,端详他房屋边的一枝没有结实的葡萄藤, 它曲折得像一条蛇,在屋檐下面沿着墙伸展。他说“老爹这枝葡萄,今年发芽的 时候并不迟,也许可以结果子了。” 那枝葡萄,正种在老爹从前被人枪杀的地方
那是1870年的事。普军的参谋处驻扎在这个田庄上。庄主米龙老爹,竭 力款待他们,安置他们。 个月以来,每天夜晚,普兵总有好些骑兵失踪 这类的暗杀举动,仿佛是同样的人干的,然而普兵没有法子破案。但是 某一天早上,他们瞧见了米龙老爹躺在自己的马房里,脸上有一道刀伤。 两个刺穿了肚子的普国骑兵被寻着了。其中一个,手里还握着他那把血 迹模糊的马刀。可见他曾经格斗过 那老头子被人带过来了。 团长用法国话发言了:“米龙老爹,您知道今天早上在伽尔卫尔附近寻 着的那两个骑兵是谁杀的吗?”那老翁干脆地答道;“是我。”团长吃了一惊。 缄默了一会,双眼盯着这个被逮捕的人了。米龙老爹用他那种乡下人发呆的神气 安闲自在地待着,双眼如同向他那个教区的神父说话似的低着没有抬起来。 这老翁的一家人:儿子约翰、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都惊惶失措地立在他 后面十步内外的地方 团长接着又说:“您可也知道这一月以来,每天早上,我们部队里那些 被人在田里寻着的侦察兵是被谁杀的吗?” 老翁用同样的乡愚式的安闲自在态度回答:“是我 “您是怎样动手干的,告诉我吧。” 我现在哪儿还知道?我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团长接着说:“我通知您,您非全盘告诉我们不可。您很可以立刻就打 定主意。您从前怎样开始的呢?” 那汉子向着他那些立在后面注意的家属不放心地瞧了一眼,又迟疑了 会儿,后来突然打定了主意:“我记得那是某一天夜晚,您和您的弟兄们,用过 我250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条牛两只羊。我当时想到他们就是接连再来拿我 百个,我一样要向他们讨回来。并且那时候我心上还有别样的盘算,等会儿我再 对您说。我望见了你们有一个骑兵坐在壕沟边抽烟斗。我取下了我的镰刀,跪着 脚从后面掩过去。蓦地一下,只有一下,我就如同割下一把小麦似的割下了他的 脑袋。我那时就有了我的打算。我剥下了他全身的服装。” 那老翁不做声了。那些感到惊惶的军官面面相觑了。后来讯问又开始了, 下文就是他们所得的口供 那汉子干了这次谋杀敌兵的勾当,心里就存着这个观念:“杀些普鲁士 人吧!” 普军听凭他随意出入,因为他对于战胜者的退让是用很多的服从和殷勤 态度表示的,他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 他穿上了那个死兵的服装,躲在矮树丛里。骑兵走过来了。等到相隔不 过十来步,米龙老爹就横在大路上像受了伤似地爬着走,一面用德国话喊着“救 命呀!”骑兵勒住了马,明白那是一个失了坐骑的德国兵,以为他受了伤,刚刚 俯着身躯去看这个素不认识的人,肚皮却吃了米龙老爹的马刀 但是,被审的前一天,那两个被他袭击的人,其中有一个在老翁的脸上 割了一刀。 口供完了之后,他突然抬起头自负地瞧着那些普鲁士军官。 “账算清了,我一共杀了16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我从前打过仗。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你们又杀了我的小儿子。 从前你们欠了我的账,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支两讫
那是 1870 年的事。普军的参谋处驻扎在这个田庄上。庄主米龙老爹,竭 力款待他们,安置他们。 一个月以来,每天夜晚,普兵总有好些骑兵失踪。 这类的暗杀举动,仿佛是同样的人干的,然而普兵没有法子破案。但是 某一天早上,他们瞧见了米龙老爹躺在自己的马房里,脸上有一道刀伤。 两个刺穿了肚子的普国骑兵被寻着了。其中一个,手里还握着他那把血 迹模糊的马刀。可见他曾经格斗过。 那老头子被人带过来了。 团长用法国话发言了:“米龙老爹,您知道今天早上在伽尔卫尔附近寻 着的那两个骑兵是谁杀的吗?”那老翁干脆地答道;“是我。”团长吃了一惊。 缄默了一会,双眼盯着这个被逮捕的人了。米龙老爹用他那种乡下人发呆的神气 安闲自在地待着,双眼如同向他那个教区的神父说话似的低着没有抬起来。 这老翁的一家人:儿子约翰、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都惊惶失措地立在他 后面十步内外的地方。 团长接着又说:“您可也知道这一月以来,每天早上,我们部队里那些 被人在田里寻着的侦察兵是被谁杀的吗?” 老翁用同样的乡愚式的安闲自在态度回答:“是我。” “您是怎样动手干的,告诉我吧。” “我现在哪儿还知道?我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团长接着说:“我通知您,您非全盘告诉我们不可。您很可以立刻就打 定主意。您从前怎样开始的呢?” 那汉子向着他那些立在后面注意的家属不放心地瞧了一眼,又迟疑了一 会儿,后来突然打定了主意:“我记得那是某一天夜晚,您和您的弟兄们,用过 我 250 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条牛两只羊。我当时想到他们就是接连再来拿我一 百个,我一样要向他们讨回来。并且那时候我心上还有别样的盘算,等会儿我再 对您说。我望见了你们有一个骑兵坐在壕沟边抽烟斗。我取下了我的镰刀,跪着 脚从后面掩过去。蓦地一下,只有一下,我就如同割下一把小麦似的割下了他的 脑袋。我那时就有了我的打算。我剥下了他全身的服装。” 那老翁不做声了。那些感到惊惶的军官面面相觑了。后来讯问又开始了, 下文就是他们所得的口供: 那汉子干了这次谋杀敌兵的勾当,心里就存着这个观念:“杀些普鲁士 人吧!” 普军听凭他随意出入,因为他对于战胜者的退让是用很多的服从和殷勤 态度表示的,他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 他穿上了那个死兵的服装,躲在矮树丛里。骑兵走过来了。等到相隔不 过十来步,米龙老爹就横在大路上像受了伤似地爬着走,一面用德国话喊着“救 命呀!”骑兵勒住了马,明白那是一个失了坐骑的德国兵,以为他受了伤,刚刚 俯着身躯去看这个素不认识的人,肚皮却吃了米龙老爹的马刀。 但是,被审的前一天,那两个被他袭击的人,其中有一个在老翁的脸上 割了一刀。 口供完了之后,他突然抬起头自负地瞧着那些普鲁士军官。 “账算清了,我一共杀了 16 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 “我从前打过仗。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你们又杀了我的小儿子。 从前你们欠了我的账,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支两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