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 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相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 全过程,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 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 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 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突出位置,构建适应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 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强 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由于农业科 技具有研发周期长的特征,农业科技体系的建设需要稳定的队伍、稳 定的政策和稳定的研发经费,更需要加快构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平台 对我院的农业科技工作而言,还需要建立院内外联合、多领域协同的 机制 能源结构优化对科技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构建清 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实施节约优先、立足 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能效低、污染重以及能源供应 安全,一直是我国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难以攻克的难题。总体来看, 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能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并重,可再生能源
5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 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目标相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 全过程,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 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 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 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突出位置,构建适应高产、优质、 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 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强 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由于农业科 技具有研发周期长的特征,农业科技体系的建设需要稳定的队伍、稳 定的政策和稳定的研发经费,更需要加快构建技术集成与示范平台。 对我院的农业科技工作而言,还需要建立院内外联合、多领域协同的 机制。 能源结构优化对科技的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构建清 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实施节约优先、立足 国内、绿色低碳、创新驱动四大战略。能效低、污染重以及能源供应 安全,一直是我国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难以攻克的难题。总体来看, 在相当长时期内,我国能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并重,可再生能源
核能和新能源补充的大格局不会改变。在此前提下,调整优化能源结 构,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拓展可再生能源 与新能源产生方式与应用范围,是科技界需要解决的重大任务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科技的需求。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例约为 20%,在500余种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2013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37%,为全国提供25% 的就业岗位。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提高国家 制造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 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国 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加快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需要各方科 技力量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以推进中国制造业向精密化、绿色化和 智能化发展为主题,加强基础性布局,整体提升研发与应用能力,加 强应用牵引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城镇化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重视城镇 发展管理的科学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公共服 务的便捷化和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将城镇建设成为高密度人群宜居和 发展的区域、先进生产力的源泉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心、体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载体,体现出便捷、智慧和创造型的特征。要实现这些 目标,不但需要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也亟待在城镇化宏观管理决 策工具、智慧城镇建设关键技术、城镇环境监测与洽理技术、城镇社 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 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决策依据、理论基础和技 术支撑,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能源与资源的
6 核能和新能源补充的大格局不会改变。在此前提下,调整优化能源结 构,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效率,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拓展可再生能源 与新能源产生方式与应用范围,是科技界需要解决的重大任务。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科技的需求。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的比例约为 20%,在 500 余种工业品中,我国有 220 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2013 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 GDP 的 37%,为全国提供 25% 的就业岗位。2015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提出,“提高国家 制造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统筹推进‘四基’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 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国 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需要加快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需要各方科 技力量联合攻关、协同创新,以推进中国制造业向精密化、绿色化和 智能化发展为主题,加强基础性布局,整体提升研发与应用能力,加 强应用牵引的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 城镇化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将重视城镇 发展管理的科学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公共服 务的便捷化和社会治理的信息化,将城镇建设成为高密度人群宜居和 发展的区域、先进生产力的源泉和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心、体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的载体,体现出便捷、智慧和创造型的特征。要实现这些 目标,不但需要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机制,也亟待在城镇化宏观管理决 策工具、智慧城镇建设关键技术、城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城镇社 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对科技的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 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迫切需要科技提供决策依据、理论基础和技 术支撑,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能源与资源的
节约和高效利用,促进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持续供给,促进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形成。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和 “健全生态文明体系”方面提岀了明确要求,“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有 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严守资源生态红线”。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贯彻“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办院方针,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 改革纲要》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面向 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农业、能源、制造业、城镇化和 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服务领域,以相关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牵引, 改革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在关键或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开展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面向“主战场 引导院属科研机构完整理解“三个面向”的要求,正确处理学科 建设、领域布局和重点服务项目之间的关系,发挥特色研究所在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骨干作用,形成全院“四类机构”各有侧重 均衡发展的新格局。通过重点服务领域的牵引,使更多的科研人员和 科技管理人员走进“主战场”,了解“用户”、找准需求,打破藩篱
7 节约和高效利用,促进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 持续供给,促进生态伦理道德观的形成。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和 “健全生态文明体系”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构建科技含量高、 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有 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 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严守资源生态红线”。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贯彻“三个面向、 四个率先”办院方针,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 改革纲要》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面向 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农业、能源、制造业、城镇化和 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服务领域,以相关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为牵引, 改革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在关键或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基础上 开展集成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面向“主战场” 引导院属科研机构完整理解“三个面向”的要求,正确处理学科 建设、领域布局和重点服务项目之间的关系,发挥特色研究所在服务 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骨干作用,形成全院“四类机构”各有侧重、 均衡发展的新格局。通过重点服务领域的牵引,使更多的科研人员和 科技管理人员走进“主战场”,了解“用户”、找准需求,打破藩篱
消除孤岛,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更多有效和中高端科技供给。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的科技需求将会爆发性增长, 科技供给不足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我院的科技积累和现实能力肯定 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必然的选择。本规划不搞 面面俱到”,不搞“见者有份”;既要正视现实问题,也要尊重客观 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尊重贡献,尊重创造,成果评价不以 大小”论英雄,不以“指标”论成败,以实为先、有用为先;引导 院属科研机构坚决摒弃“政绩”项目、“气泡”项目和“忽悠”项目 3.坚持开放联合 本规划的重点服务领域与国家部委、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及重要 企业的同期规划相衔接,在院属科研机构内部、院属科研机构之间和 院内外单位之间开放联合是本规划实施的必要条件。多学科交叉会聚、 多单位联合协同,是当今科技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大趋势。鼓励 院属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特别是通过特色研究所重点服务 项目,逐渐形成在科技应用主题下集合所需各类人才的攻关模式。本 规划优先考虑多个特色研究所联合或特色研究所与院内外单位联合才 能够做成、做好的事情 4.注重科技积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院长期坚持“学科-领域-项目”有机统一,本规划引导院属科研 机构注重科技积累,保持均衡发展,厚积薄发。特色研究所要巩固对 学科、领域、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整顿的成果,加快推进内部调整改革 重视学科建设;要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承担 更大的责任,在开放联合和竞争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为持续健康发展 奠定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基础
8 消除孤岛,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供更多有效和中高端科技供给。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的科技需求将会爆发性增长, 科技供给不足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我院的科技积累和现实能力肯定 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必然的选择。本规划不搞 “面面俱到”,不搞“见者有份”;既要正视现实问题,也要尊重客观 规律,在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尊重贡献,尊重创造,成果评价不以 “大小”论英雄,不以“指标”论成败,以实为先、有用为先;引导 院属科研机构坚决摒弃“政绩”项目、“气泡”项目和“忽悠”项目。 3.坚持开放联合 本规划的重点服务领域与国家部委、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及重要 企业的同期规划相衔接,在院属科研机构内部、院属科研机构之间和 院内外单位之间开放联合是本规划实施的必要条件。多学科交叉会聚、 多单位联合协同,是当今科技活动组织管理模式变革的大趋势。鼓励 院属科研机构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特别是通过特色研究所重点服务 项目,逐渐形成在科技应用主题下集合所需各类人才的攻关模式。本 规划优先考虑多个特色研究所联合或特色研究所与院内外单位联合才 能够做成、做好的事情。 4.注重科技积累、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院长期坚持“学科-领域-项目”有机统一,本规划引导院属科研 机构注重科技积累,保持均衡发展,厚积薄发。特色研究所要巩固对 学科、领域、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整顿的成果,加快推进内部调整改革, 重视学科建设;要创造更好的条件,支持 40 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承担 更大的责任,在开放联合和竞争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为持续健康发展 奠定知识、能力和人才的基础
(三)总体框架 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求的基础上,紧扣 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国 家战略布局,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举 措,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围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的5个重点服务领域: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服务 于能源结构优化、科技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于城镇化和 人口健康、科技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配置科技资源、布局科技项目, “有所为有所不为”。本规划针对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组 织若干重大示范转化工程,通过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创造出新产品、 新需求、新业态,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或直接产生显著经济社 会效益。 本规划还包括6大网络建设:知识产权运营网络、科技服务网络、 科技扶贫网络、野外合站网络、战略生物资源网络以及特色研究所群 通过开放联合,拓展我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此外,规划 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关注若干重点学科建设,使我院面向“主战场 的科研活动具有可持续的基础 (四)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的实施,至2020年实现以下总体目标 1.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成为我院科技创新活动 的“主流文化”,调动全院科技队伍的“主力军”,形成科技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2.我院结合社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的系统研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相关联的学科发展、创新平合 和服务网络得到明显加强
9 (三)总体框架 在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求的基础上,紧扣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等国 家战略布局,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等重大举 措,准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围绕科技促进经济社会 发展的 5 个重点服务领域:科技服务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科技服务 于能源结构优化、科技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服务于城镇化和 人口健康、科技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配置科技资源、布局科技项目, “有所为有所不为”。本规划针对有望实现创新跨越的“重大突破”组 织若干重大示范转化工程,通过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创造出新产品、 新需求、新业态,引领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或直接产生显著经济社 会效益。 本规划还包括 6 大网络建设:知识产权运营网络、科技服务网络、 科技扶贫网络、野外台站网络、战略生物资源网络以及特色研究所群, 通过开放联合,拓展我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此外,规划 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关注若干重点学科建设,使我院面向“主战场” 的科研活动具有可持续的基础。 (四)规划目标 通过规划的实施,至 2020 年实现以下总体目标 1.面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成为我院科技创新活动 的“主流文化”,调动全院科技队伍的“主力军”,形成科技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2.我院结合社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的系统研发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相关联的学科发展、创新平台 和服务网络得到明显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