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整合资源投入 64 (四)凝聚人才队伍 64 (五)统筹协调配合…… 64 (六)加强科技服务的基础能力 65 参考资料 n69
(三)整合资源投入.............................................................................64 (四)凝聚人才队伍.............................................................................64 (五)统筹协调配合.............................................................................64 (六)加强科技服务的基础能力.........................................................65 参考资料.....................................................................................................69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2016-2020)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 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 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 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 迈向中高端水平。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是时代赋予我院科技工作的 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转到更多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幅度提升自主创 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科技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院一直秉承“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 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时 期的根本任务。“十三五”时期,我院将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 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在关键或核心技术 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开展集成创新,提出系统性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1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2016-2020)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 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落实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 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 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 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产业 迈向中高端水平。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是时代赋予我院科技工作的 历史使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资源驱动、资本驱动转到更多 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幅度提升自主创 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科技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院一直秉承“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 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新时 期的根本任务。“十三五”时期,我院将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 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在关键或核心技术 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开展集成创新,提出系统性的技术和政策解决方案,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分析 (一)“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具体要 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 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 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 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 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 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 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 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 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第一, 经济保持中高速増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 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 化率加快提高;第二,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 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 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第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第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洽理体系和洽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 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薄弱环节。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
2 一、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分析 (一)“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 到 2020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具体要 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 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 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 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 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 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 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 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 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第一,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 上,到 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 化率加快提高;第二,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 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 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第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第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第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十三五”时期是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 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薄弱环节。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
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 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 生产”。2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 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 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 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 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 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 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能源结构优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 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一直是能源 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为主,2003~2012年间,我国 煤炭消费比重一直徘徊在68%~71%之间。2013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 为37.5亿吨标煤,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65.7%。“十三五” 期间,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会继续 増长。到2020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将达到42亿吨标准煤, 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 左右。节能、减排、降碳的压力,使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更加艰 巨,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难点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制造业是实体经济 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 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国民经 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城镇就业的主要
3 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要求“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 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 生产”。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 年)》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 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 态环境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 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 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 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 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能源结构优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 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一直是能源 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煤为主,2003~2012 年间,我国 煤炭消费比重一直徘徊在 68%~71%之间。2013 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 为 37.5 亿吨标煤,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 65.7%。“十三五” 期间,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会继续 增长。到 2020 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将达到 42 亿吨标准煤,一 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 48 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 62% 左右。节能、减排、降碳的压力,使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更加艰 巨,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难点。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制造业是实体经济 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 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作为我国国民经 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城镇就业的主要
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 造业强国,集中表现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 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能力不足,粗放式的制造过程与管理方式导致自然 资源的过量消耗和污染物的过量排放,迫切需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立足国情,立足现 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制造强国的 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 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城镇化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力。1978~2013年,我国 城镇常驻人口从17亿增加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 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 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 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 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两 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 质量逐步好转”。我国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如果 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 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 现代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 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 重、生态系统退化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 标,“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 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 造业强国,集中表现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软件 领域的研发与应用能力不足,粗放式的制造过程与管理方式导致自然 资源的过量消耗和污染物的过量排放,迫切需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2015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明确提出,“立足国情,立足现 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制造强国的 战略目标,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发 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城镇化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驱动力。1978~2013 年,我国 城镇常驻人口从 1.7 亿增加到 7.3 亿,城镇化率从 17.9%提升到 53.7%, 年均提高 1.02 个百分点。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 群,以 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 18%的人口,创造了 36%的国内生产总 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 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指出,“到 2020 年,我国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驻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 60%左右,‘两 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 质量逐步好转”。我国处于城镇化率 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如果 延续过去传统粗放的城镇化模式,会带来产业升级缓慢、资源环境恶 化、社会矛盾增多等诸多风险,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进而影响 现代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 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 重、生态系统退化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201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 标,“到 2020 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