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 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 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 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 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 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 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 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 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 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 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 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 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 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 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 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 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 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2 届高三下学期一调考试(语文) 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语言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小题。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①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②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 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 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 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 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③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 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 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 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④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 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 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 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 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 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 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⑤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 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 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 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 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 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 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 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 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⑥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 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 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 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之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 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 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 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 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 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2011年6月12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 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 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牛。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来源:学科网]
问题。以上意义上的“中”,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度”的观念。这种“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⑦以“度”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 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 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存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 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 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 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 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 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度”的中道原则, 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 作用就体现了一种“度”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道”》,原载 2011 年 6 月 12 日《文汇报》) 1.下列有关“道”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日用即道”,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 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道”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是一 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中”,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 种原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中道”,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度”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 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道”具有“不远人”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 解过程和自身的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儒家的“中庸之道”,能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 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美不远人”。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体现了“度”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 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何敞字文高,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家于汝阴。敞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 请召,常称疾不应。元和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意甚恶之。乃 言于二公日:“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 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肃宗崩。[来源:学科网]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 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 察。(5分) (2)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敞奏记由日:“赏赉过度,至于空竭帑藏, 损耗国资。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赐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 度。今明公位尊任重,宜先正己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 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上天聪明,必有立应。”由不能 用。 窦宪为车骑将军,宪弟笃、景并起邸第,兴造劳役,百姓愁苦。敞上疏谏日:“臣 虽斗筲之人,诚窃怀怪,以为笃、景亲近贵臣,当为百僚表仪。今百姓愁苦,县 官无用,而遽起大第,崇饰玩好,非所以垂令德也,宜且罢工匠,恤人之困。” 书奏不省。 后拜为尚书,复上封事日:“昔郑武姜之幸叔段,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由是观 之,爱子若此,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宪秉三军之重,笃、景总宫卫 之权,而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今者论议凶凶,成谓叔段复生于汉。 虽知言必夷灭,而冒死自尽者,诚不忍目见其祸而怀默苟全。” 敞数切谏,言诸窦罪过,宪等深怨之。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白出敞为济南 太傅。岁余迁汝南太守。敞疾文俗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及 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 养其父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又修理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顷。 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节选自《后汉书·卷四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先家于汝阴 家:安家 B.寻公家之用 寻:不久。 C.非所以垂令德 令:美好。 D.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白:禀告。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敞深得吏民敬重的一组是(3 分) ①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 ②司徒袁安亦深敬重之 ③由、安惧然不敢答 ④宪乃白出敞为济南太傅 ⑤百姓化其恩礼 ⑥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何敞被征召到太尉府后,京城及周围出现奇异的草木鸟兽,有人认为是祥瑞 之兆,但何敞持不同意见。 B.窦氏专权,赏赐超过规定,何敞劝谏并恳请宋由送回得到的赏赐,给属下作 表率,但是没有被采纳。 C.窦宪弟笃、景一起兴造邸第,劳民伤财。何敞上书劝谏,言辞恳切,认为窦 宪应该给百官做好表率。 D.何敞多次讽谏,指出窦氏诸人罪过,遭到窦宪嫉恨,后被窦宪排挤出京,做 了济南王的太傅。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于庭际,不可不 察。(5 分) (2)及举冤狱,以《春秋》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结合全诗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5 分)(改编作业五)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分)(改编作业三)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原创题)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庄周《逍遥游》) (4)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5)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 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 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 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 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 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 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 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 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 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 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 的声腔念道:“痛一—饮一一酒一一,熟读一一离骚一一,方得为真一一名 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 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 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 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 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 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现“春生”?结合全诗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5 分)(改编作业五)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6 分)( 改编作业三)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原创题)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乎内外之分, ___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庄周《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5)总角之宴,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 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 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 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 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 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 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 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 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 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 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 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 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 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 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 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 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 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 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 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 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 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 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 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 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 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 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 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 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 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 吼 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 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 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 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 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 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 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 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 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 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 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 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 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 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 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改编假期作业第三套题型)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 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 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 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 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 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 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 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 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 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 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 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 1943 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 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 吼”。 1946 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 下,1946 年 7 月 11 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 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 月 15 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 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 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 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 48 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 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 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 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 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 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 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 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 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 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 分)(改编假期作业第三套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