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0年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试卷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惊谔倒计时凤毛麟角飞扬跋扈B.妨碍和事老化妆舞会伏案疾书 C.厮打圆珠笔粗制滥造疯言疯语D.倒腾热乎乎礼义廉耻自我作古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 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B.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山里阴雨连绵,云山雾罩,什么也看 不见,真个是“抬头看树,低头看路”。 C.2010开始,某个全国级贫困县的五个领导分坐五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 洒洒,好不气派 D.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 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 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据新华社太原4月12日电,记者从山西王家岭特大透水事故抢险指挥部获悉,截至11 日12时,救护队员已经发现56名遇难矿工遗体,搜救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C.营救告一段时间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 个堰塞湖可能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衡水中学 2010 年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试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惊谔 倒计时 凤毛麟角 飞扬跋扈 B.妨碍 和事老 化妆舞会 伏案疾书 C.厮打 圆珠笔 粗制滥造 疯言疯语 D.倒腾 热乎乎 礼义廉耻 自我作古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 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B.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山里阴雨连绵,云山雾罩,什么也看 不见,真个是“抬头看树,低头看路”。 C. 2010 开始,某个全国级贫困县的五个领导分坐五辆轿车去基层检查工作,一路上洋洋 洒洒,好不气派。 D.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 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 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据新华社太原 4 月 12 日电,记者从山西王家岭特大透水事故抢险指挥部获悉,截至 11 日 12 时,救护队员已经发现 56 名遇难矿工遗体,搜救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C.营救告一段时间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 35 个堰塞湖可能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D.北京时间1月13日凌晨,世界互联网搜索巨头谷歌公司对中国网络管理的直接冲撞引 出了一场“地震”3.84亿网民对此事的争论如地震波一般席卷中国互联网 4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①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②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和精神状态③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④所谓传 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⑤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 表现人物 A.①⑤②④③B.⑤②④③①C.③①⑤②④D.③⑤②④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垃圾政治 我们通常也就是把垃圾打成一包,出门走上几步,将这些生活的“废物”扔进垃圾桶。当清洁 工们拉着清运车把它们弄走,我们似乎觉得,它们就此消失了。 垃圾并没有消失,它成了搅动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上海江桥、在江苏吴江、在广州番禺,在 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纷争、 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极可能扩大化、普遍化,因 为仅2010年国内拟建设的垃圾电站项目即达41个,项目遍布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 个不争的背景事实是,垃圾正在包围城市,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 能力。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 峻挑战
D.北京时间 1 月 13 日凌晨,世界互联网搜索巨头谷歌公司对中国网络管理的直接冲撞引 出了一场“地震”,3.84 亿网民对此事的争论如地震波一般席卷中国互联网。 4 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 )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 。 。 。 。 ① 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②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和精神状态 ③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 ④所谓传 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 ⑤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 表现人物 A.①⑤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③①⑤②④ D. ③⑤②④①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垃圾政治 我们通常也就是把垃圾打成一包,出门走上几步,将这些生活的“废物”扔进垃圾桶。当清洁 工们拉着清运车把它们弄走,我们似乎觉得,它们就此消失了。 垃圾并没有消失,它成了搅动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上海江桥、在江苏吴江、在广州番禺,在 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纷争、 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极可能扩大化、普遍化,因 为仅 2010 年国内拟建设的垃圾电站项目即达 41 个,项目遍布国内 16 个省市自治区。 一个不争的背景事实是,垃圾正在包围城市,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 能力。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 峻挑战
垃圾处理,从政府角度是行政职责所在,从专家和研究者角度是技术和科学问题,从垃圾处 理企业角度是利润问题,从民众角度则事关个人权益。当这种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 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现代政治的应有之义便是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共识。但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 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以及 一群富有公民意识、理性成熟的民众群体的崛起,新的博弈格局势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 政智慧和能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最新的案例发生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拿出了 己方有关北京垃圾处理的可行性报告,以“垃圾参政者”的姿态,试图参与决策。而政府方面 也表现出了善意,在2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 席之地,从而于垃圾困局之中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这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显然已超越专家们的技术 学说和政府的一己主导,而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在这样一场社会参与中, 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 育和成长。所有这些,也许可以使“垃圾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为中国重新建构政治社会体系 磨合出新的可能。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第11期) 5.下面不能证明垃圾是“一个政治问题”的一项是: A.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各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 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B.垃圾正在包围城市,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 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2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 而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
垃圾处理,从政府角度是行政职责所在,从专家和研究者角度是技术和科学问题,从垃圾处 理企业角度是利润问题,从民众角度则事关个人权益。当这种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 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现代政治的应有之义便是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共识。但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 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以及 一群富有公民意识、理性成熟的民众群体的崛起,新的博弈格局势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 政智慧和能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最新的案例发生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拿出了 己方有关北京垃圾处理的可行性报告,以“垃圾参政者”的姿态,试图参与决策。而政府方面 也表现出了善意,在 2 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 7 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 一席之地,从而于垃圾困局之中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这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显然已超越专家们的技术 学说和政府的一己主导,而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在这样一场社会参与中, 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 育和成长。所有这些,也许可以使“垃圾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为中国重新建构政治社会体系 磨合出新的可能。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 第 11 期) 5.下面不能证明垃圾是“一个政治问题”的一项是: A.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各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 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B.垃圾正在包围城市,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 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 2 月下旬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 7 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 而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 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6.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垃圾过程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 和成长 B.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新的博弈格局势必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 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C.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事件中,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得到政府方面善 意的回应。 D.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扩大化、普遍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这样能够 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 B.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因此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 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但是各 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的共识则是听取、吸收了民众的意见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说明焚 烧垃圾已经危及民众的切身利益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 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6.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处理垃圾过程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 和成长。 B.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新的博弈格局势必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 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C.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事件中,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得到政府方面善 意的回应。 D.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扩大化、普遍化。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这样能够 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 B.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因此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 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但是各 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的共识则是听取、吸收了民众的意见。 D.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说明焚 烧垃圾已经危及民众的切身利益。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
(司马光之子)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 上第 光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光居洛,士之从学 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以韩绛荐,为 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得遗恩,悉以与族人 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 上疏言:“比年以来,旱为虐,民多艰食。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自古 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 归于官。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借, 惟于济民则不宜吝。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拜右正言,以亲嫌 未就职 康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赐优告。疾且殆,犹具疏 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使召医李积于兖。积老矣,乡民闻之,往 告曰:“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 矣。年四十一而卒。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诏赠右谏议大 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 受。不听。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 论曰:熙宁新汔 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 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 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 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康济美象贤,不幸短命而死,世尤惜之。然康不死,亦将不免于绍圣之祸矣 选自《宋史》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是时,光退居于洛。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司马光之子)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敏学过人,博通群书,以明经 上第。 光修《资治通鉴》,奏检阅文字。丁母忧,勺饮不入口三日,毁几灭性。光居洛,士之从学 者退与康语,未尝不有得。涂之人见其容止,虽不识,皆知其为司马氏子也。以韩绛荐,为 秘书,由正字迁校书郎。光薨,治丧皆用《礼经》家法,不为世俗事。得遗恩,悉以与族人。 服除,召为著作佐郎兼侍讲。 上疏言:“比年以来,旱为虐,民多艰食。若复一不稔,则公私困竭,盗贼可乘。自古 圣贤之君,非无水旱,惟有以待之,则不为甚害。愿及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 归于官。今冬来春,令流民就食,候乡里丰穰,乃还本土。凡为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 惟于济民则不宜吝。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为天下大本,则天下幸甚。”拜右正言,以亲嫌 未就职。 康自居父丧,居庐疏食,寝于地,遂得腹疾,至是不能朝谒。赐优告。疾且殆,犹具疏 所当言者以待,曰:“得一见天子极言而死无恨。”使召医李积于兖。积老矣,乡民闻之,往 告曰:“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来者日夜不绝,积遂行;至,则不可为 矣。年四十一而卒。公卿嗟痛于朝,士大夫相吊于家,市井之人,无不哀之。诏赠右谏议大 夫。 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初,光立神道碑,帝遣使赐白金二千两,康以费皆官给,辞不 受。不听。遣家吏如京师纳之,乃止。 论曰: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忠言谠论,沮抑不行;正人端士,摈弃不用。聚敛之 臣日进,民被其虐者将二十年。方是时,光退居于洛,若将终身焉。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 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至或号呼道路,愿其毋去朝廷,是岂以区区材智所能得此于 人人哉?德之盛而诚之著也。 康济美象贤,不幸短命而死,世尤惜之。然康不死,亦将不免于绍圣之祸矣。 选自《宋史》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是时,光退居于洛。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