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2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8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 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 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 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同时, 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 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 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他反复告诚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 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 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 然而,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 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对中国文化 的个性认识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是与西方文化相比的需要。近代国学从根本上说是面对“他者”以弘扬我者,中学在近代最 大的“他者”是西学。为了与西学分庭抗礼,必须论证、比较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文野:要比较 就要有可比性、尽管相同性和差异性一样都是中学与西学比较的前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 实处境却使近代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性。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依据进 化论的原则,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方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封建文 化,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沿着这个思路,近代思想家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当务之急 是寻找二者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而不是分辨其间的差异性,更遑论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 地域性和特殊性了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2 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8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矛盾与困惑:近代国学家的时代语境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与外学相对应,正如其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一样,其理论初衷是彰显 中国本土文化的民族性,旨在通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认同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 同。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近代思想家认识到了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之间的血脉相连,将传 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和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了国粹概念。同时, 他重视国学研究,成为中国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 章炳麟是近代公认的国学大师,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语言文字代表的国学的具体研究,而且 在于对国学民族性的彰显。他反复告诫人们: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 以此可以激动种性,增进革命道德。这表明,文化具有民族性,只有适合本民族的才是最好 的;中国的本土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之所以存立的根基。 然而,在弘扬国学以及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 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有意无意地忽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对中国文化 的个性认识不足,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 一是与西方文化相比的需要。近代国学从根本上说是面对“他者”以弘扬我者,中学在近代最 大的“他者”是西学。为了与西学分庭抗礼,必须论证、比较中学与西学的优劣文野;要比较 就要有可比性、尽管相同性和差异性一样都是中学与西学比较的前提,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 实处境却使近代思想家始终着眼于二者之间的相同性。之所以如此选择,原因在于:依据进 化论的原则,文化具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西方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封建文 化,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沿着这个思路,近代思想家的中西哲学、文化比较当务之急 是寻找二者的相同性或相似性,而不是分辨其间的差异性,更遑论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 地域性和特殊性了
二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 慕不已,这是近代思想家呼吁学习西方的文化动机。在这个背景下,肯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 化相通、相合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以西学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梦体现了中国人自 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出于以上原因,近代思想家讲国学一面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内部开发,一面采他山之石, 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的互释成为主要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中国本土文化与 西方文化代表的世界文化相合、相通,其后果则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似、相通中夸大中国本 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而有意无意地遮蔽其民族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重建始终交织着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 这使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哲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中学为主与西学为主的交替。当下国 学思潮的宗旨是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 视传统文化的反省 (选自2011-0906《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围绕“近代国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国学是相对于外学而言的,它强调本国固有,出发点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突出中 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 B.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近代思想认识到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 将两者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国学的弘扬来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C.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的国粹概念,并重视国学研究,成为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为实现 弘扬国学的宗旨作出了贡献 D.章炳麟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存立根基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本 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2.下列不属于“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原因的一项是
二是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 慕不已,这是近代思想家呼吁学习西方的文化动机。在这个背景下,肯定中国文化与西方文 化相通、相合有助于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心。以西学实现中国的强国富民之梦体现了中国人自 强不息的精神品格和振兴中华的愿望,也在某种程度上诱发出中国人的文化自卑心理。 出于以上原因,近代思想家讲国学一面侧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内部开发,一面采他山之石, 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的互释成为主要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做的目的是证明中国本土文化与 西方文化代表的世界文化相合、相通,其后果则是在与西方文化的相似、相通中夸大中国本 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而有意无意地遮蔽其民族性和个性。 综上所述,近代思想家对传统文化的定位以及文化重建始终交织着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 这使整个中国近代文化史、哲学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为中学为主与西学为主的交替。当下国 学思潮的宗旨是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既是对近代国学的致意,又是对长期以来忽 视传统文化的反省。 (选自 2011—09—06《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围绕“近代国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近代国学是相对于外学而言的,它强调本国固有,出发点是彰显中国本土文化,突出中 国文化的民族性、特殊性和地域性。 B.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近代思想认识到民族存亡与本土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促使他们 将两者联系起来,试图通过国学的弘扬来唤醒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认同。 C.梁启超最早明确提出的国粹概念,并重视国学研究,成为近代国学的第一推手,为实现 弘扬国学的宗旨作出了贡献。 D.章炳麟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命脉和存立根基是中国的本土文化,因为文化具有民族性,本 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文化。 2.下列不属于“近代思想家着意突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通、相合之处”原因的一项是 ( )
近代国学要面对最大的“他者”以弘扬“我者”,要做到能与西学分庭抗礼 B.中西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同,文化先进与落后有异,中国文化的地位亟待提高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民族自信心需要增强 D.近代思想家在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夸大了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本土文化意在让中国人重拾自尊、自信,走上民族自强之路,但其着眼于中西文化 的相同性研究的做法,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B.为了弘扬国学,近代思想家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中西文化的相 同性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C.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特殊强调中西文化的相同性,这体现了近代思 想家对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定位的矛盾,产生了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困惑。 D.文章肯定了近代国学在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提醒我们关 注近代国学的时代语境,走出局限,真正做到重视传统文化。 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文言文阅读(8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 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 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诃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 入光斗名,遺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
A.近代国学要面对最大的“他者”以弘扬“我者”,要做到能与西学分庭抗礼。 B.中西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同,文化先进与落后有异,中国文化的地位亟待提高。 C.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羡慕不已,民族自信心需要增强。 D.近代思想家在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夸大了本土文化的普遍性和共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弘扬本土文化意在让中国人重拾自尊、自信,走上民族自强之路,但其着眼于中西文化 的相同性研究的做法,恰恰反映了我们的一种文化自卑心理。 B.为了弘扬国学,近代思想家在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于中西文化的相 同性的研究,而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C.一方面强调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又特殊强调中西文化的相同性,这体现了近代思 想家对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定位的矛盾,产生了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困惑。 D.文章肯定了近代国学在重拾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提醒我们关 注近代国学的时代语境,走出局限,真正做到重视传统文化。 二、古诗文阅读(共 19 分) (一)文言文阅读(8 分)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巡视中城。捕治吏 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 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 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 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
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 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 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 日也,年五十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 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 “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 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后平 反,谥为忠毅。②涧( XIong):刺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除中书舍人 除:拜官授职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 拟:打算。 C.复构文言狱 狱:监狱 D.疏趣之 趣:催促。 5.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2分)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 ②辇下震悚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C.①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 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 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 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 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及忠贤定《三朝要典》, “移宫”一案以涟、光斗为罪魁,议开棺僇尸。有解之者,乃免。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 录其一子。已,再赠太子少保。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注:①左光斗(1575—1625),明朝官员,因对抗大宦官魏忠贤,入狱后被迫害致死。后平 反,谥为忠毅。②诇(xiòng):刺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除中书舍人 除:拜官授职。 B.拟十一月二日上之 拟:打算。 C.复构文言狱 狱:监狱。 D.疏趣之 趣:催促。 5.以下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左光斗“嫉恶如仇”和“受人爱戴”的一组是( )(2 分) A.①捕治吏部豪恶吏 ②辇下震悚 B.①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 ②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C.①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②福王时,追谥忠毅 D.①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②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 之震动惊悚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 将两人免职。 C.孙奇缝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救 出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 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7.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左光斗非常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与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的罪行 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他们)商量要代光斗等服罪,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 C.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D.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后来他们害怕因为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以后再作打算。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11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左光斗在京城担任御史时,采取了治恶打假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个京城都为 之震动惊悚。 B.左光斗和杨涟谋划弹劾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预先侦知后抢先下手,魏忠贤提前两天 将两人免职。 C.孙奇缝和鹿正认为左光斗有德于京城辖区人民,倡议帮助左光斗,但最终还是未能救 出。 D.左光斗死后,魏忠贤还对他的同族兄弟子侄进行了迫害;直到魏忠贤被杀后,朝廷才 对左光斗平反昭雪。 7.下列对文中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 左光斗非常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与魏广徽有三十二条当斩的罪行。 B.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他们)商量要代光斗等服罪,来缓解他们的讼事,但左光斗已经与杨涟在同一天被狱卒杀 害。 C.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长兄左光霁因被牵连治罪而死,母亲因哭泣儿子悲伤而死 D.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后来他们害怕因为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司法,可以缓死,以后再作打算。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 8----9 题。(11 分)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