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12-2013学年第六次模拟试题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共70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共11个单项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题号填涂。 2、考试结束,将答卷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 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 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 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如果把古代的文 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 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 潘天寿、石魯、李昔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 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 《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 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 《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 不落古人的窠臼。”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 展方向的。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 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 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 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较之康、 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 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 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 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 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 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 他拥有20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 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 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 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 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 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
衡水中学 2012—2013 学年第六次模拟试题高 三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共 70 分)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 答题无效。共 11 个单项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题号填涂。 2、考试结束,将答卷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3 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标准是时间分段。在中国文 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依据。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 建设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也都 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如果把古代的文 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 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 潘天寿、石鲁、李昔禅、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 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新文人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 年他在 《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 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1918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 《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 不落古人的窠臼。”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 展方向的。1919 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 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 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 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较之康、 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 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 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 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 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 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这一题材本身,即已表明 他拥有 20 世纪人文主义者的眼光,在表现形式也借鉴西洋画解剖和明暗法,通 过塑造人物健康体魄恰当地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林风眠长期被其反对者 和极左势力贬斥为形式主义者,其实他在自身苦心经营的艺术语言中,真切地表 达了历经磨难而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尤其他早年积极响应蔡元培“以美育 代宗教”的召唤,创作了《摸索》《痛苦》《人道》《十字街头》等颂扬人文先 驱、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在暮年寓居香江时期,他又重拾
早年油画主题,创作了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具有鲜明反思意识和 人文精神的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理想仍然停留在理想之中。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和文人的 摧残使得中国画面临一次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又面临市场经济和西方文 化两个方面的冲击,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和绘画市场的诱惑进一步加深了绘画界 的浮躁、急功近利等混乱状态。中国画未来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 选自《文艺评论》2012第8期) 1.下列与“新文人画”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中的画家之作 品即是新文人画 B.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 神的现代画家的画就是新文人画。 C.新文人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产生的,一些新文人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 的高度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反思。 D.“新文人画”的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主张“合中 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康有为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是基于大的文化背 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 B.陈独秀主张的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自己的画,同时他也认为要从文化的层 面指明中国画革新的必要 C.蔡元培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积极响应,创作了颂扬人文先驱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D.徐悲鸿、林风眠不仅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 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绘画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人画开端的依据。其后的徐悲鸿、 林风眠等等是新文人画的代表。 B.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含蓄幽婉的隐逸理念相比,新文人画作者拥有20世纪人 文主义者的眼光和变革、创新的意识。 C.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这幅画作不仅借鉴了西洋画的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D.林风眠创作的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 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题。 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浑沈雅有器量。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 爽诛,随例免。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 煕中为越骑校尉。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 赡,百姓赖之。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户。久之,迁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 镇许昌。数陈损益,多见纳用
早年油画主题,创作了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具有鲜明反思意识和 人文精神的作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大师的理想仍然停留在理想之中。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和文人的 摧残使得中国画面临一次灭顶之灾,改革开放使中国画又面临市场经济和西方文 化两个方面的冲击,各种文艺思潮的涌入和绘画市场的诱惑进一步加深了绘画界 的浮躁、急功近利等混乱状态。中国画未来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 ( 选自《文艺评论》2012 第 8 期) 1.下列与 “新文人画”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设的知识分子中的画家之作 品即是新文人画。 B.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接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 神的现代画家的画就是新文人画。 C.新文人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产生的,一些新文人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 的高度对传统绘画进行了反思。 D.“新文人画”的作者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主张“合中 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康有为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是基于大的文化背 景来思考中国画的发展方向的。 B.陈独秀主张的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画自己的画,同时他也认为要从文化的层 面指明中国画革新的必要。 C. 蔡元培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林风眠积极响应,创作了颂扬人文先驱、 揭露社会黑暗、反映民生疾苦的巨幅油画。 D. 徐悲鸿、林风眠不仅对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 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在中国绘画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人画开端的依据。其后的徐悲鸿、 林风眠等等是新文人画的代表。 B.和中国古代文人画家含蓄幽婉的隐逸理念相比,新文人画作者拥有 20 世纪人 文主义者的眼光和变革、创新的意识。 C. 徐悲鸿创作的《愚公移山》表明,这幅画作不仅借鉴了西洋画的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寓言蕴涵的人文精神。 D.林风眠创作的彩墨画《痛苦》《噩梦》《耶酥》等,真切地表达了历经磨难而 不失终极追问的人文情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一 7 题。 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浑沈雅有器量。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 爽诛,随例免。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 熙中为越骑校尉。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 赡,百姓赖之。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户。久之,迁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 镇许昌。数陈损益,多见纳用
转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 降附甚多。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时州兵并放休息, 众裁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浑击破之,以功封次子尚 为关内侯。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吴人大佃皖城,图为边害。 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 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浑遂陈兵东疆,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 势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又击吴牙门将 孔忠,皆破之,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髙望城,讨吴将俞恭, 破之,多所斩获。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吴丞相张悌、大将 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 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 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太煕初,迁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及诛杨骏,崇 重旧臣,乃加浑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 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论者美其谦而识体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 《晋书·王浑传》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 裁:通“才”,仅仅 B.监淮北诸军事 诸:兼词,相当 于“之 C.吴人大佃皖城 佃:耕作,引申 “屯田” D.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 绥:安抚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王浑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浑沈雅有器量 ②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 ③宣布 威信,前后降附甚多。 ④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⑤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 非是旧典,皆令皂服。⑥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 A.①② 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爵位。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迁 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百姓。 B.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使得吴人纷纷来降。他善于作战, 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 C.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阳。他不崇尚刑法,处事公正,客客气气对待 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 D.太熙初年,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受惠帝重视,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 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转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 降附甚多。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时州兵并放休息, 众裁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浑击破之,以功封次子尚 为关内侯。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吴人大佃皖城,图为边害。 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 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浑遂陈兵东疆,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 势。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又击吴牙门将 孔忠,皆破之,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讨吴将俞恭, 破之,多所斩获。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吴丞相张悌、大将 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 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 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太熙初,迁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及诛杨骏,崇 重旧臣,乃加浑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 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论者美其谦而识体。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 《晋书•王浑传》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 裁:通“才”,仅仅 B. 监淮北诸军事 诸:兼词,相当 于“之于” C. 吴人大佃皖城 佃:耕作,引申 “屯田” D. 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 绥:安抚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王浑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 分)( ) ①浑沈雅有器量 ②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 ③宣布 威 信,前后降附甚多。 ④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⑤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 非是旧典,皆令皂服。 ⑥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 A.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爵位。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迁 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百姓。 B.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使得吴人纷纷来降。他善于作战, 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 C.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阳。他不崇尚刑法,处事公正,客客气气对待 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 D.太熙初年,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受惠帝重视,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 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 7.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5分) 译文: (2)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5分) 译文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其一)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 米 7.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8.这首诗歌作者为什么有“往来泛宅浮家”的想法?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山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杜牧《阿 房宫赋》)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 (3)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 《游山西村》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与陌生人交流 ①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一。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一入学便开始了挖 防空洞,功课倒成了次要。只有一门叫做“农业”的课,老师再三强调,这是为 着我们将来上山下乡而设的。但是这些来自书本的乡村知识并不能激发我真正的 兴趣,或者我也不甘做一名真正的农民吧。我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 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②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 我要在这里吃早点。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 着
(1) 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题米元晖①潇湘图二首(其一) (宋)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 米”。 7.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 分) 8. 这首诗歌作者为什么有“往来泛宅浮家”的想法? 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思想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山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杜牧《阿 房宫赋》)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 《游山西村》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 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 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25 分) 与陌生人交流 ①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一。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一入学便开始了挖 防空洞,功课倒成了次要。只有一门叫做“农业”的课,老师再三强调,这是为 着我们将来上山下乡而设的。但是这些来自书本的乡村知识并不能激发我真正的 兴趣,或者我也不甘做一名真正的农民吧。我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 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②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 我要在这里吃早点。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 着
③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 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钢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 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 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 纯净、专注的眼光……在我当时的年岁,没有恰当的语言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 美,但她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以后的早晨,我总是刻意靠近她,对她作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 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的一切。我学着她的样子,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 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模仿中 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自己正在身上诞生。是啊,二个新的 自己竟在模仿中产生,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想到的。 ⑤后来我搬了家。再后来我作为知青下乡。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偶然路过那 家小吃店时,发现她还在。大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 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抬起脸来, 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已然 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她满不在乎地扫视着排队的顾客,嘴里满不在 乎地嚼着什么。我站在锅前,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她从锅里抽出 筷子指着我说:“哎,后头排队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 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⑥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的“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的往 事,还似乎害怕被人识破心思。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乘坐的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 了。此时,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 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 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 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 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 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 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时候我常在这买油条。”我说 ⑩0“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aD“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02“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③3“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040“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 我 ①5“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 打扮我自己。” 06“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 催我。 0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 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
③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 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钢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 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 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 纯净、专注的眼光……在我当时的年岁,没有恰当的语言去形容一个成年女人的 美,但她的美却真实地震动着我,使我对自己充满自卑,又充满希冀。 ④以后的早晨,我总是刻意靠近她,对她作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 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的一切。我学着她的样子,当寒冷的冬季我戴上围巾 又故意拉下几缕头发散出来时,我的内心立刻充满愉快。日子在我对她的模仿中 生着情趣,脑子不再空荡,我觉出一个新的自己正在身上诞生。是啊,一个新的 自己竟在模仿中产生,这是我事先完全没想到的。 ⑤后来我搬了家。再后来我作为知青下乡。几年后我返回城市,偶然路过那 家小吃店时,发现她还在。大铁锅仍旧沸腾着,她仍旧手持细长的竹筷在锅里拨 弄。她的栗色头发已经剪短,短发在已染上油斑的白帽子边沿纷飞。她抬起脸来, 脸色使人分不清是自然的红润,还是被炉火烤得通红。她没了昔日的愉快,已然 发胖的身形也失却了从前的灵巧。她满不在乎地扫视着排队的顾客,嘴里满不在 乎地嚼着什么。我站在锅前,初次怀疑起我少年时代的审美标准。她从锅里抽出 筷子指着我说:“哎,后头排队去!”她的声音略显沙哑,眼光疲惫而又烦躁。 好像许多年来她从未有过愉快,只一味地领受着这油烟和油锅的煎熬。 ⑥我匆匆地向她指给我的“后头”走去,似乎要丢下一件从未告知他人的往 事,还似乎害怕被人识破心思。 ⑦又是一些年过去,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乘坐的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 了。此时,门口只有一只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 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 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 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 来岁。 ⑧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 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 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⑨“小 时候我常在这买油条。”我说。 ⑩“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⑾“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⑿“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⒀“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您……” ⒁“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 我。 ⒂“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 打扮我自己。” ⒃“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 催我。 ⒄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又为我和她那无法契合 的对话感到没趣。但我忘不了她那声意外的“嗯”,和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