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 第I卷(共67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 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 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 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 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 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 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 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 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 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 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 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 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 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 核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 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 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 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 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 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 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 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 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 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60到70年代,极“左”思潮高涨, 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 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藏热”,乃至种种弘 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 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 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 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 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 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1-2012 学年高二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 第Ⅰ卷(共 67 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 1-3 题(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敬畏之心与文化自觉 古人对文化什么态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的。刘 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 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而且他还洋洋洒 洒地写道:日月星辰是上天之文。山川草木是大地之文,它们与“肇自太极”的 人之文,鼎立为三,合而为一。它也就是“道”。刘勰突出了“人文”、也就是 文化的崇高性、永恒性,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文化 观念来自儒家,自从“独尊儒术”之后,它就占了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凡是与 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尊重和敬畏,甚至有点 神圣化,如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之类。 古人不仅相信文化的崇高和永恒,而且把它视作民族凝聚纽带。世 界大多数地方依靠种族或宗教的认同作为民族凝聚纽带的,而我们则主要靠文 化。所谓“《春秋》之法,中国而夷礼则夷之;夷而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按 照《春秋》大义:哪怕你是“夷”人,一旦采用“中国(中原王朝)之礼”,就 按国人对待;如果你是“中国”人,用了“夷礼”。则按照“夷人”对待。可见 是否进入中国文化成为判别人群归属的决定因素。在儒家看来,“礼”是文化的 核心。 儒家的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 极目的就是“行道”,或者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 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 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 士人都有充分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他 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是上通于天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思飘云物动, 律中鬼神惊”这些名句就是这种意识生动的概括。 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背景的,可以说在地球上所有 的农业文明中它是发展得最精致、最详密、最完美的一个。然而,近百年来我们 又处在社会转型和革命振荡之中。传统文化因为代表既往而失去了原有的光环, 原有的敬畏心,自然会随之衰减。上个世纪从 60 到 70 年代,极“左”思潮高涨, 扫荡文化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此时“文化”乃是一个负面词汇了,传统文化更是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遑论敬畏!这时的传统文化成为妖魔。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虽有根本改变,但并非“复旧”,而是被 纳入孔方兄的营垒。因此“渎经热”、“古董热”、“收 藏热”,乃至种种弘 扬“国粹”热都不免与“赚钱热”有或明或暗的瓜葛,与文化关系不大。看到一 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 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对文化的 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关文化的事,让旁观者看来最没文 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作主的缘故。 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他指的是上面所 说永恒不变、天人合一的道或文化,正是这种兢兢业业的态度,肇自孔孟的“道
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 “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 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 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 是 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 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 是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 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 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 进行文化重建。 、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 (一)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 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 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 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 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 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 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 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
统”延续至今。现在我们努力建设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对“道”、 “文化”的理解和定位,我们自然会与朱子有很大差别,但文化重建不能完全脱 离本土资源也是不争事实,特别是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那种质朴的精神、敬畏的态 度是我们重建文化、进而形成文化自觉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下列说法不属于“文化至上”的一项 是 ( ) A.凡是与儒家经籍有关、和由此衍生的典章制度、礼乐诗文都受到 尊重和敬畏。 B.儒家的信徒无论从政,还是“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道”。 C.司马迁、曹丕等把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D.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法治社会,这也包含着文化重建。 2.下列说法或行为,不属于文化自觉行为的 是 ( ) A.司马迁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下生存写作《史记》看得“重于泰山”。 B.曹丕说写作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C.李白写文章追求的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朱熹认为对文化要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的态度。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 ) A.刘勰把人文、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三者合而为一,突出了人文的 重要性。 B.“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判别人群归属的唯一标准。 C.上个世纪将文化妖魔化和庸俗化都是对文化的蔑视,谈不上对文 化的敬畏。 D.当下,我们应该学习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质朴精神和敬畏态度, 进行文化重建。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8 分) (一)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 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待。”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 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 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 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 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 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 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
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 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 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 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 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 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髙, 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考察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遮蔽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②遂见用于小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基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査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 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己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 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 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 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3分) 译 文 (2)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分) 译 文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分)
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 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 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 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 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 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 亦未有以害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 [注]①生口:指俘虏。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考:考察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帝感悟,即报许 报:报告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遮蔽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②遂见用于小邑 B.①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C.①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②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D.①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认为他们都是因 酷刑而屈招的,就不顾风险上书要求释放他们,最终使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但 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 为国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请。后来弹劾窦 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 (3 分) 译 文: ⑵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4 分) 译 文: ⑶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3 分)
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1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 坐看时。 个幽禽(注)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注:指杜鹃,传说杜鹃的叫声犹人言“不如归去” 8.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分) 9.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6分) )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一空一分) 10.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3)此情可待成追忆, (4)外无期功强近之 亲 形影相吊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 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共21分)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 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 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 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译 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 11 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问药臼竹问衣。水穷行到处,云起 坐看时。 一个幽禽(注)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 犹道不如归。 注:指杜鹃,传说杜鹃的叫声犹人言“不如归去” 8.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5 分) 9.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 8 分 一空一分) 10.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海不厌深。 , 天下归心。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3)此情可待成追忆, 。 (4)外无期功强近之 亲, 。 ,形影相吊。 (5)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 路,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共 21 分)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 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 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 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 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 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 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 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 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 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 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 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一一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 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 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 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 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 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 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 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 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 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 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 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 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 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 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 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 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 颗冥王星放入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一一这 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 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1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4分)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 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 20 世纪的 90 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 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 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 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 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 22 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 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 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 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 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 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 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 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 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 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 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 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 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 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 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 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 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 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 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 颗冥王星放入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 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 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11.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具体表现。(4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