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评分标准:共3分,每个角度 分,其他的表述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2014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11题。 (一)江声浩荡(18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 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 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 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 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 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 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 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 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 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 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 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 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 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 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 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 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 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 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 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 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一一江声 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一
②人要不断自省,不然容易被表象蒙住眼睛。评分标准:共 3 分,每个角度 1 分,其他的表述只要符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2014 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 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5~11 题。 (一)江声浩荡(18 分)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 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 30 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 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 30 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 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 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 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 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 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 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 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 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 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 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 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 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 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 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 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 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 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 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 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 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 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 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 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 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9月14日,有删改。作者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 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答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 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 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一一江 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一—(“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 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一)(18分)5.(4分)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 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 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意 对即可。 6.(5分)(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 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评分标准: 共3分,意对即可。(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 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7.(3分)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 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评分标准:共3 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符即可。 8.(6分)【评价要求与答案示例】第一层: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 浅,表达较笼统。(1~2分) 示例1:作者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读起来有气势。(1分)示例2:这句话是名著 《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 以震撼,触发“我”想象故乡附近黄河的模样,使“我”内心浩荡。(2分)示 例3:这句话使“我”想起母亲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分) 第二层:思维不全面,只找到一两点,但思考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3~4 分)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 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 唯一的一次,30 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 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9 月 14 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 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 分) 答: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 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 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 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 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 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2 分) 答: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 分) 答: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 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 (一)(18 分)5.(4 分)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 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 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评分标准:共 4 分,每点 1 分,意 对即可。 6.(5 分)(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 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评分标准: 共 3 分,意对即可。(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 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评分标准:共 2 分,意对即可。 7.(3 分)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 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评分标准:共 3 分,每点 1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符即可。 8.(6 分)【评价要求与答案示例】第一层: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 浅,表达较笼统。 (1~2 分) 示例 1:作者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读起来有气势。(1 分)示例 2:这句话是名著 《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 以震撼,触发“我”想象故乡附近黄河的模样,使“我”内心浩荡。(2 分)示 例 3:这句话使“我”想起母亲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分) 第二层:思维不全面,只找到一两点,但思考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3~4 分)
示例4: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 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 “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3分)示例5: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 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 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 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 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4分) 第三层:思维较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5~6 分) 示例6: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 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 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5分) 示例7: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 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 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 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 量。(6分)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3”,给1~2分 意思基本同于“示例4~5”,给3~4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6~7”,给5 6分 2014年浙江省金华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6题。(14分) 挽歌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 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 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 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 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 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 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 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 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自个儿的命。前年的 场洪水中,是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 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 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 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牛卖给你后 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 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示例 4: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 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 “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3 分)示例 5: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 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 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 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 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4 分) 第三层:思维较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5~6 分) 示例 6:不 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 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 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5 分) 示例 7: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 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 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 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 量。(6 分)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 1~3”,给 1~2 分; 意思基本同于“示例 4~5”,给 3~4 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 6~7”,给 5~ 6 分。 2014 年浙江省金华市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6 题。(14 分) 挽 歌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 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而且这一离开就是永远,因为 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 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些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 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 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卖牛,一头一头油光 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 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可到只剩下最后一头最高最健壮、短短的黑毛如绸缎一样闪光的大黑时,无论人 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因为大黑非同寻常,它救过自个儿的命。前年的一 场洪水中,是大黑用两只犄角把老牛头拱上了岸。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 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 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 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只是不言语,到最后老牛头问人家:“牛卖给你后 你怎么对它?” 有人说耕田,老牛头黑了脸;有人说杀了卖肉,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 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 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 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 摸牛,说:“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 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一一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 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 就走,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 大黑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 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 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月牙一样的尖 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选自《2013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略有删改) 12.文章开头说:“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 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3分) [来源:Zxk.Com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 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答 14.请对文中画线的细节作具体赏析。(3分) 答 15.文章结尾处写道“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请用第一人称写出老牛 头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 答 16.文章内容只字未提挽歌,却以“挽歌”为题,阅读文章,写出你的理解。(4 分) 答 12.【答案】交代了老牛头的生活背景(1分),为下文写老牛头对农村生活的 眷恋作铺垫(1分)。【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重点句子作用 的能力。【思路点拨】要抓住句中的两个“农村”和“青山”“黑土”“绿水”, 从这些词与主人公、与下文的联系等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 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正抽烟,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 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唉,真好啊!”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又像老牛头一样爱怜地一遍遍抚 摸牛,说:“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 , 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 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就这么谈成了,真的一分钱不要,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 就走,在夜色里一步也没有回头,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 大黑牛冲洗,一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我说,个把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 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 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月牙一样的尖 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 (选自《2013 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略有删改) 12.文章开头说:“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 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说说其表达效果。(3 分) [来源:Zxxk.Com]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 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答: 14.请对文中画线的细节作具体赏析。(3 分) 答: 15.文章结尾处写道“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请用第一人称写出老牛 头此刻的心理活动。(2 分) 答: 16.文章内容只字未提挽歌,却以“挽歌”为题,阅读文章,写出你的理解。(4 分) 答: 12.【答案】交代了老牛头的生活背景(1 分),为下文写老牛头对农村生活的 眷恋作铺垫(1 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中重点句子作用 的能力。【思路点拨】要抓住句中的两个“农村”和“青山”“黑土”“绿水”, 从这些词与主人公、与下文的联系等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13.【答案】“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老牛头反复给大黑喂草的动作,体现了老牛 头对大黑的不舍(1分)。一声“老伙计”说明了大黑在老牛头心目中是朋友、 兄弟(能写出老牛头把大黑当成很亲近的人来对待即可,1分),体现了老牛头 对大黑的深厚感情(1分)。【考点直击】本题仍然考查学生体会词语丰富表 现力的能力。【思路点拨】可以先解释词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分 析。分析日寸要紧密结合上下文 14.【答案】形象地写出了大黑对老牛头的陌生与疏离(1分),呼应了上文 中大黑用犄角救老牛头的细节(1分),深刻地揭示了老牛头的角色的悲剧性(体 现了老牛头生活发生了悲剧性的转变)(1分)。【考点直击】此题考查学生 赏析句子的能力。【思路点拨】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在搞清情节、把握故事内 容的基础上来进行 15.【答案】示例:我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都白费了吗?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 人了。(第一人称1分,内容得体1分)【考点直击】本题考査学生在读懂文 章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和表达的能力。【思路点拨】一要使用第一人称;二要 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体现老牛头的失望、悲怆。 16.【答案】此题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一”给1分;意思基本同于 示例二”给2分;余类推。第一层级:0分;答案完全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胡 乱瞎写。第二层级:1分。示例一:“挽歌”表达对逝去的东西的哀悼。第 层级:2分。示例二:“挽歌”是老牛头对远去的大黑的一首悲歌。第四层级 3分。示例三:“挽歌”表达了老牛头对失去农村家园的哀伤之情。第五层级: 4分。示例四:“挽歌”表达了作者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的眷念之情。【考 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体味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思 路点拨】标题是文章的关键,思考时可以由浅入深,要求有髙度、有深度,不要 停留在故事人事本身。 2014年浙江省衢州市 (14分) 爬树的男孩 英国·尼古拉斯·保罗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 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 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 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 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 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 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来#源:@中教&%网]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 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 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 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 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 自己
13.【答案】“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老牛头反复给大黑喂草的动作,体现了老牛 头对大黑的不舍(1 分)。一声“老伙计”说明了大黑在老牛头心目中是朋友、 兄弟(能写出老牛头把大黑当成很亲近的人来对待即可,1 分),体现了老牛头 对大黑的深厚感情(l 分)。 【考点直击】本题仍然考查学生体会词语丰富表 现力的能力。 【思路点拨】可以先解释词义,再结合句子内容和作者情感来分 析。分析日寸要紧密结合上下文。 14.【答案】形象地 写出了大黑对老牛头的陌生与疏离(1 分),呼应了上文 中大黑用犄角救老牛头的细节(1 分),深刻地揭示了老牛头的角色的悲剧性(体 现了老牛头生活发生了悲剧性的转变)(1 分)。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学生 赏析句子的能力。 【思路点拨】一定要联系上下文,在搞清情节、把握故事内 容的基础上来进行。 15.【答案】示例:我在你身上倾注的心血都白费了吗?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 人了。(第一人称 1 分,内容得体 1 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在读懂文 章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思路点拨】一要使用第一人称;二要 符合情节和人物内心,体现老牛头的失望、悲怆。 16.【答案】此题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一”给 1 分;意思基本同于 “示例二”给 2 分;余类推。第一层级:0 分;答案完全没有结合文章内容,胡 乱瞎写。 第二层级:1 分。示例一:“挽歌”表达对逝去的东西的哀悼。第三 层级:2 分。示例二:“挽歌”是老牛头对远去的大 黑的一首悲歌。 第四层级: 3 分。示例三:“挽歌”表达了老牛头对失去农村家园的哀伤之情。 第五层级: 4 分。示例四:“挽歌”表达了作者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的眷念之情。 【考 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体味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 【思 路点拨】标题是文章的关键,思考时可以由浅入深,要求有高度、有深度,不要 停留在故事人事本身。 2014 年浙江省衢州市 (一)(14 分) 爬树的男孩 英国·尼古拉斯·保罗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爬上那棵猴面包树,这是拉瓦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光。可 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只是两三分钟,耳边便会响起一声熟悉的口哨 声,有人来了,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营房。 “看到了什么?”刚刚躺下,安德烈便拖着瘸腿凑过来问道。拉瓦不想回答,但 安德烈就是那个吹口哨的人。两人约定,拉瓦每天爬上树冠看看周围,看看远方, 下来之后再把看到的新鲜事儿告诉放风人,也就是安德烈。三年了,两人还算默 契,在这座死寂的集中营,每天都有人因为严厉的禁锢而自杀,他们却因为那棵 猴面包树而充满希望。 “我们就要自由了,等着吧!”[来^#源:@中教&%网] 安德烈一双粗糙的手在拉瓦头上抚摸,要不是因为拉瓦是黑人,连安德烈自己都 会觉得眼前熟睡的少年就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拉瓦是不会明白安德烈的心情的, 更不会想到,安德烈是戴高乐将军钦点的间谍。他并不是困在集中营,而是肩负 特别使命潜伏在这片草原深处进行侦探。 那棵猴面包树就像一个梦想,它恰好坐落在集中营的中央。白天的时候,很多纳 粹士兵坐在树底下休息,恨得拉瓦牙痒痒。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觉得那棵树属于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