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于是我猜想,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比如棕榈树的果实。那么, 它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树,也没关系的吧。那么,如果世界上没 有我,也没关系的吧? ④于是,我想,我和一棵树,其实是一样的。怎么长大,怎么活,怎么玩, 也都是一样的,自己心里舒服就行了吧。这样一想,顿时如释重负。那时我不知 道,世界上有“无忧无虑”、“闲云野鹤”这些词,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那 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⑤几年后,与一棵树的遇见和别离,生命的味道开始变得不一样。一棵与我 同龄的桂花树,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春日午后,被连根挖起,从乡下运到了我家, 栽在刚刚造好的院子里。 ⑥一个孤僻的女孩和一棵孤独的树,开始精神上的相依为命。树干、叶子, 都特别干净,花香很淡,我喜欢。坐在树下读书写字,有好的句子就念给它听 有想说的话,就在心里说给它听。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 土万八千里。常常,我会呆呆站在树下好半天。有一次,做错什么事被母亲责怪 我在树下站了很久。夜深了,树像一个人,被黑暗笼罩,我被它笼罩。雪从它身 上纷纷落下来,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长大了,你应该…” ⑦生命里出现了“应该”这个词一一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十八 岁,当我离开它去杭州读书,发现,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仿佛我走了三百六十 公里,桂花树跟了我三百六十公里! ⑧隔着三百六十公里,我问树:我想和你一样,和所有的植物一样,不离开 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一生都保持植物般的优雅,可以吗?树没有回 ⑨很多年后,又来了一棵树 ⑩是一棵幸福树。搬新办公室时,朋友送的。它真的是一棵树,而不是花草。 它被两个花店的工人很费力地搬到十七楼。它长在一个很大的花缸里。花缸是粉 紫色的,柔弱得似乎难以承受这么高一棵树。 ①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干活的地方,睡 觉的地方,都离地百尺。像城市里无数人一样,离地越来越远。但我没想到树也 搬到了楼上。 ⑩办公室朝北,整天没有一丝阳光。曾经有一天,我被一缕阳光晃了眼, 最后发现,是阳光被对面大楼的玻璃反射过来。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 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树会怎么想呢?它的一生, 估计要和我一起,永远禁锢在此,灯光,自来水,是它的阳光雨露,就像,方便 面、快餐,经常是我的午餐。多么可怜 ⑩奇怪的是,以灯光为生的幸福树,居然枝繁叶茂得不可思议。时时有缎子 般的新叶,从树冠处一丛丛地钻出来。有时,出差回来,见它蔫蔫的,浇点水, 又舒展了。它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呢?怎么这么像我呢? ④终于,叶子的方向出卖了树的心。过一段时间,所有的枝叶都朝着窗口倾斜过 去,像无数只伸向救命粥的手。绸缎一般的嫩叶,像婴儿的嘴唇,贪婪地找寻着
③于是我猜想,世界上有些东西,其实是没用的,比如棕榈树的果实。那么, 它活着有什么意思呢?如果世界上没有树,也没关系的吧。那么,如果世界上没 有我,也没关系的吧? ④于是,我想,我和一棵树,其实是一样的。怎么长大,怎么活,怎么玩, 也都是一样的,自己心里舒服就行了吧。这样一想,顿时如释重负。那时我不知 道,世界上有“无忧无虑”、“闲云野鹤”这些词,说的就是当时我像一棵树那 么没心没肺的状态。 ⑤几年后,与一棵树的遇见和别离,生命的味道开始变得不一样。一棵与我 同龄的桂花树,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春日午后,被连根挖起,从乡下运到了我家, 栽在刚刚造好的院子里。 ⑥一个孤僻的女孩和一棵孤独的树,开始精神上的相依为命。树干、叶子, 都特别干净,花香很淡,我喜欢。坐在树下读书写字,有好的句子就念给它听, 有想说的话,就在心里说给它听。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 十万八千里。常常,我会呆呆站在树下好半天。有一次,做错什么事被母亲责怪, 我在树下站了很久。夜深了,树像一个人,被黑暗笼罩,我被它笼罩。雪从它身 上纷纷落下来,我听见一个声音说:“你长大了,你应该……” ⑦生命里出现了“应该”这个词——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十八 岁,当我离开它去杭州读书,发现,整个杭州城都是桂花,仿佛我走了三百六十 公里,桂花树跟了我三百六十公里! ⑧隔着三百六十公里,我问树:我想和你一样,和所有的植物一样,不离开 土地,不张扬,不索取,不争夺,一生都保持植物般的优雅,可以吗?树没有回 答。 ⑨很多年后,又来了一棵树。 ⑩是一棵幸福树。搬新办公室时,朋友送的。它真的是一棵树,而不是花草。 它被两个花店的工人很费力地搬到十七楼。它长在一个很大的花缸里。花缸是粉 紫色的,柔弱得似乎难以承受这么高一棵树。 ⑪我“应该”了几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某种“高度”:干活的地方,睡 觉的地方,都离地百尺。像城市里无数人一样,离地越来越远。但我没想到树也 搬到了楼上。 ⑫办公室朝北,整天没有一丝阳光。曾经有一天,我被一缕阳光晃了眼, 最后发现,是阳光被对面大楼的玻璃反射过来。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 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颤抖。树会怎么想呢?它的一生, 估计要和我一起,永远禁锢在此,灯光,自来水,是它的阳光雨露,就像,方便 面、快餐,经常是我的午餐。多么可怜。 ⑬奇怪的是,以灯光为生的幸福树,居然枝繁叶茂得不可思议。时时有缎子 般的新叶,从树冠处一丛丛地钻出来。有时,出差回来,见它蔫蔫的,浇点水, 又舒展了。它怎么这么逆来顺受呢?怎么这么像我呢? ⑭终于,叶子的方向出卖了树的心。过一段时间,所有的枝叶都朝着窗口倾斜过 去,像无数只伸向救命粥的手。绸缎一般的嫩叶,像婴儿的嘴唇,贪婪地找寻着
乳汁的方向。树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一一我渴望!我渴望阳光泥土的味 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的味道,蝴蝶和鸟的味道! ⑩这棵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 ⑩十七楼的窗外,一阵乌云路过,雨水随后滴落,落不到树上。一阵风从窗 口路过,试图摇动窗内的树枝,树一动不动 ①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 ①8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 (选自201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8.这篇文章选入《2013中国散文年选》时被收录在“自然与人生”板块中。请 结合全文,完成下表。(4分) 自然 人生 老屋外的树嘤儿:让“我”感受③ 菜园子里的棕榈童年:让“我”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用的,生活只要自己 树 舒服就行 ⑩几年后:让“我”懂得④ 很多年后:让“我”渴望重建生命之初与自然的联系 9.下列三个句子写的都是不同的树在阳光风雨中的姿态,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 析。(4分) ①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 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 ②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③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 颤抖。 我选第句。赏析 10.文章最后说“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你认为这棵树是不 是“假树”,为什么?(4分) 答 11.文中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无用而自由”到“有用却禁锢”,你认 为这中间的奋斗有价值吗?请阐述你的观点。(5分) 8.(4分)①院子里的桂花树;②十七楼(或“高楼”)上的幸福树;③万物生 命之初的清纯味道;④生活中的“该”与“不该”(或“生活应该不离开土地, 不张扬,不索取,不挣脱,一生优雅”)。(评分细则:共4分。每空1分。①② 两空必须写出地点,第②空如果写成“办公室里的幸福树”不得分。③④两处意 思对即可,④写出“应该这样”也可给分。)9.(4分)我选第①句。①用比喻 手法,以“剑”为喻,既写出叶的形状,同时写出叶挺拔而富有生机的情态。② 用比喻手法,以“诗人”为喻,写出树在雨中仍然执着于自己生活状态的安然自 如。③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在风中、雨后的不同情态。④用对比手法,将风中“奋 力飞舞”之姿和雨后的“垂头丧气”之态对比,写出树在风中、雨后的不同情态 我选第②句。①以拟声词写出了树叶对风的呼应,表明了我和树叶相依为命的 精神联系;②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安宁静谧;③以夸张手法,写出我和树自 成世界,与外界相距遥远。我选第③句。①用比喻手法,以蝴蝶之吻喻阳光,写 出反射的阳光极其微弱。②用拟人手法,以“微微颤抖”写出叶子幸福的强烈程
乳汁的方向。树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我渴望!我渴望阳光泥土的味 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的味道,蝴蝶和鸟的味道! ⑮这棵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 ⑯十七楼的窗外,一阵乌云路过,雨水随后滴落,落不到树上。一阵风从窗 口路过,试图摇动窗内的树枝,树一动不动。 ⑰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 ⑱风会不会想,树边上那个女人,也是一个假人? (选自 2013 年 8 月 10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8.这篇文章选入《2013 中国散文年选》时被收录在“自然与人生”板块中。请 结合全文,完成下表。(4 分) 自然 人生 老屋外的树 婴儿:让“我”感受 ③ 菜园子里的棕榈 树 童年:让“我”知道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没用的,生活只要自己 舒服就行 ① 几年后:让“我”懂得 ④ ② 很多年后:让“我”渴望重建生命之初与自然的联系 9.下列三个句子写的都是不同的树在阳光风雨中的姿态,请选择其中一句加以赏 析。(4 分) ①剑一样的树叶,总在午后晴朗的太阳风里奋力挥舞,而一阵雨后便垂头丧气, 像一个永远对当下心不在焉而执着眺望远处的诗人。 ②风吹过来,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世界离我们十万八千里。 ③这可怜的一丝阳光,细微得如蝴蝶的吻,在树叶上缓缓移动,叶子幸福得微微 颤抖。 我选第 句。赏析: 10.文章最后说“风想,树不是这样子的,这是一棵假树”,你认为这棵树是不 是“假树”,为什么?(4 分) 答: 11.文中的“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无用而自由”到“有用却禁锢”,你认 为这中间的奋斗有价值吗?请阐述你的观点。(5 分) 答: 8.(4 分)①院子里的桂花树;②十七楼(或“高楼”)上的幸福树;③万物生 命之初的清纯味道;④生活中的“该”与“不该”(或“生活应该不离开土地, 不张扬,不索取,不挣脱,一生优雅”)。(评分细则:共 4 分。每空 1 分。①② 两空必须写出地点,第②空如果写成“办公室里的幸福树”不得分。③④两处意 思对即可,④写出“应该这样”也可给分。)9.(4 分)我选第①句。①用比喻 手法,以“剑”为喻,既写出叶的形状,同时写出叶挺拔而富有生机的情态。② 用比喻手法,以“诗人”为喻,写出树在雨中仍然执着于自己生活状态的安然自 如。③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在风中、雨后的不同情态。④用对比手法,将风中“奋 力飞舞”之姿和雨后的“垂头丧气”之态对比,写出树在风中、雨后的不同情态。 我选第②句。①以拟声词写出了树叶对风的呼应,表明了我和树叶相依为命的 精神联系;②以声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安宁静谧;③以夸张手法,写出我和树自 成世界,与外界相距遥远。我选第③句。①用比喻手法,以蝴蝶之吻喻阳光,写 出反射的阳光极其微弱。②用拟人手法,以“微微颤抖”写出叶子幸福的强烈程
度。③以“阳光的微弱”与“幸福的强烈”对照,树的颤抖仅仅源于一丝阳光, 写出禁锢中的树对阳光的极度渴望。(评分细则:共4分。所选句子,只要写出 各自理由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但必须写出手法及作用,作用要求能写到着重号 内容,意思对即可。)10.(4分)是假树。第一层级:因为这棵树雨水落不到 树上,风吹不动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所以是假树。(1分)一一着眼于 “文章表层”第二层级:因为对于一棵真正的树来说,风雨到来之时它应该有呼 应,这是它的自然属性;而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际,没有反应。因而可以说这 是一棵假树。(2分)一一着眼于“自然属性”第三层级:因为对于一棵真正的 树来说,风雨到来之时它应该有呼应,这是它的自然属性;而自由生长则是树的 本性,但这棵树被禁锢在十七楼的窗户内,既远离自然又失去自由,因而可以说 这是一棵假树。(3分)一一着眼于“失去天性”不是假树。第一层级:因为文 章第⑩小节说“它真的是一棵树”。(1分)一一着眼于树本身第二层级:因为 这棵树内心还是渴望着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2分) 着眼于“树心”第三层级:因为虽然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时,它不可能像其他树 那样呼应,但它的心依然渴望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它失去 了自然的土壤,却依然保留着树追求自由,渴望阳光的天性。(3分)一一着眼 于“天性未泯”第四层级:因为虽然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时,它不可能像其他树 那样呼应,但它的心依然渴望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它失去 了自然的土壤,却依然保留着树追求自由,渴望阳光的天性。因而这是一棵真的 树,是一棵活得很艰难,很顽强、很无奈的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岀这棵树的 悲剧性。(4分)一一着眼于“树的悲剧性抗争”(评分细则:共4分。开放题 回答“是”或“不是”均可。但回答“是”最高不得超过3分。此题给分要体现 层级。)11.(5分)【示例1】我觉得奋斗是有价值的。①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长大后就应该适应生存规则;②如果只要自己舒服就行,这种人生对社会、对他 人是没有意义的;③达到人生“高度”的过程其实就是有用于社会,有功于他人 的过程,是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④文中的“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不张扬 不索取,不争夺”,是以自己对环境的顽强适应来获得的,其过程让人感动;⑤ 更可贵的是,文中的“我”在这过程中虽然离开了土地,但始终不忘;虽然身处 高处却时时反顾,既“向前走”又“不忘初心”。【示例2】我觉得奋斗是没有 价值的。①“我”实现的所谓“有用”是以牺牲自己的天性和自由为代价的,就 内心来说,“我”并不快乐;②“无用”“有用”是社会功利评价,实现自己的 内心就是“有用”。【示例3】我觉得奋斗的价值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视自由 为生命,那么这样的奋斗与生命背道而驰,他应该及时回头,安享自由:如果一 个人视建功立业为生命,那么这样的奋斗则是他价值的体现。“参差百态是幸福 的本源”,这个社会既要包容有人像“棕榈树”一样散漫的生活,又要为“幸福 树”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示例4】文中的“我”虽然从“自由”走向“禁 锢”,但也从“无用”走向“有用”,我更想追问的是,如果一个人从“自由” 走向了“禁锢”,改变甚至放弃了天性,但却并未实现人生的高度,那么他的奋 斗还有价值吗?这其实是更多人的生存处境。我想如果以“有用”“无用 “高处”“低处”来衡量奋斗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以“成败论英雄”。所谓价值, 不过是奋斗者内心的一杆秤,世界少有两全其美的事情,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不 负过程,不负光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对待奋斗正确的态度。【示例5】 如果没有奋斗,“我”就没有机会看到“幸福树”的生命状态,我不知道,一棵 直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棕榈树它是否察觉自己的幸福。如果他觉得幸福,这种
度。③以“阳光的微弱”与“幸福的强烈”对照,树的颤抖仅仅源于一丝阳光, 写出禁锢中的树对阳光的极度渴望。(评分细则:共 4 分。所选句子,只要写出 各自理由中的两点即可得满分。但必须写出手法及作用,作用要求能写到着重号 内容,意思对即可。)10.(4 分)是假树。第一层级:因为这棵树雨水落不到 树上,风吹不动树,永远也不会有鸟来筑巢,所以是假树。(1 分)——着眼于 “文章表层”第二层级:因为对于一棵真正的树来说,风雨到来之时它应该有呼 应,这是它的自然属性;而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际,没有反应。因而可以说这 是一棵假树。(2 分)——着眼于“自然属性”第三层级:因为对于一棵真正的 树来说,风雨到来之时它应该有呼应,这是它的自然属性;而自由生长则是树的 本性,但这棵树被禁锢在十七楼的窗户内,既远离自然又失去自由,因而可以说 这是一棵假树。(3 分)——着眼于“失去天性”不是假树。第一层级:因为文 章第⑩小节说“它真的是一棵树”。(1 分)——着眼于树本身第二层级:因为 这棵树内心还是渴望着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2 分)—— 着眼于“树心”第三层级:因为虽然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时,它不可能像其他树 那样呼应,但它的心依然渴望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它失去 了自然的土壤,却依然保留着树追求自由,渴望阳光的天性。(3 分)——着眼 于“天性未泯”第四层级:因为虽然这棵树在风雨到来之时,它不可能像其他树 那样呼应,但它的心依然渴望阳光雨露,并且向着阳光的方向努力生长。它失去 了自然的土壤,却依然保留着树追求自由,渴望阳光的天性。因而这是一棵真的 树,是一棵活得很艰难,很顽强、很无奈的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这棵树的 悲剧性。(4 分)——着眼于“树的悲剧性抗争”(评分细则:共 4 分。开放题。 回答“是”或“不是”均可。但回答“是”最高不得超过 3 分。此题给分要体现 层级。)11.(5 分)【示例 1】我觉得奋斗是有价值的。①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长大后就应该适应生存规则;②如果只要自己舒服就行,这种人生对社会、对他 人是没有意义的;③达到人生“高度”的过程其实就是有用于社会,有功于他人 的过程,是自我价值的创造和实现;④文中的“我”在实现自我价值时“不张扬, 不索取,不争夺”,是以自己对环境的顽强适应来获得的,其过程让人感动;⑤ 更可贵的是,文中的“我”在这过程中虽然离开了土地,但始终不忘;虽然身处 高处却时时反顾,既“向前走”又“不忘初心”。【示例 2】我觉得奋斗是没有 价值的。①“我”实现的所谓“有用”是以牺牲自己的天性和自由为代价的,就 内心来说,“我”并不快乐;②“无用”“有用”是社会功利评价,实现自己的 内心就是“有用”。【示例 3】我觉得奋斗的价值因人而异。如果一个人视自由 为生命,那么这样的奋斗与生命背道而驰,他应该及时回头,安享自由;如果一 个人视建功立业为生命,那么这样的奋斗则是他价值的体现。“参差百态是幸福 的本源”,这个社会既要包容有人像“棕榈树”一样散漫的生活,又要为“幸福 树”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示例 4】文中的“我”虽然从“自由”走向“禁 锢”,但也从“无用”走向“有用”,我更想追问的是,如果一个人从“自由” 走向了“禁锢”,改变甚至放弃了天性,但却并未实现人生的高度,那么他的奋 斗还有价值吗?这其实是更多人的生存处境。我想如果以“有用”“无用”, “高处”“低处”来衡量奋斗的价值,这实际上是以“成败论英雄”。所谓价值, 不过是奋斗者内心的一杆秤,世界少有两全其美的事情,选择就意味着放弃,不 负过程,不负光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是对待奋斗正确的态度。【示例 5】 如果没有奋斗,“我”就没有机会看到“幸福树”的生命状态,我不知道,一棵 一直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棕榈树它是否察觉自己的幸福。如果他觉得幸福,这种
幸福感究竟是源自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坚守,还是源自不幸的意识尚未唤醒和开 发,前者我们称之为“忠实内心”,后者我们称之为“井底之蛙”。因而文中 “我”对奋斗价值的怀疑,其前提是我的“不幸”被唤醒了,我彷徨于“井 底”“井外”的冲突,既追寻井外的风景,但又向往井底的安宁。这是一个失去 故乡的“井底之蛙”的不幸。(评分细则:共5分。开放题。理由既可以集中 点阐述,也可以多角度阐述,只要论述清晰、深刻、有文采即可给满分,有不足 酌扣。该题评分鼓励符合题意的创见,如“示例3”“示例4”“示例5”等, 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5分。) 2014年浙江省湖州市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6-9题。(14分)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 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 轰动的新闻,不过7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 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 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5 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 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 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 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 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90多岁的年纪 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 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 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 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 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 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 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 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 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 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幸福感究竟是源自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坚守,还是源自不幸的意识尚未唤醒和开 发,前者我们称之为“忠实内心”,后者我们称之为“井底之蛙”。因而文中 “我”对奋斗价值的怀疑,其前提是我的“不幸”被唤醒了,我彷徨于“井 底”“井外”的冲突,既追寻井外的风景,但又向往井底的安宁。这是一个失去 故乡的“井底之蛙”的不幸。(评分细则:共 5 分。开放题。理由既可以集中一 点阐述,也可以多角度阐述,只要论述清晰、深刻、有文采即可给满分,有不足 酌扣。该题评分鼓励符合题意的创见,如“示例 3”“示例 4”“示例 5”等, 可酌情给分,但最高不超过 5 分。) 2014 年浙江省湖州市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 6-9 题。(14 分) 金果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①我与玛丽·特拉弗斯 是偶然相识。她是一个孤儿。在青霉素这种药还没有发 明之前,她的父母在几天之内就相继死去。这种悲剧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可不是 轰动的新闻,不过 7 天就会被人遗忘。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 然得收养这个孩子。他们自己没儿没女,而且全村都赞成他们应该这样做,所以, 不管怎样,他们对此事没有选择的余地。这事发生在两年前,那时玛丽只有 5 岁。 ②我好歹算是个画家吧,对于真和美的追求已把我引入歧途,我变得相当自私, 甚至对存在于我眼皮底下的真和美也视而不见。 ③我既不是出于病态,也不是特地到乡村教堂的墓地去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因为 这夏日的夜晚。我发现我们乡村的墓地是一块宁静的地方,它给人以无穷的沉思 遐想。就在那一天,人们在这块墓地上举行了一次葬礼。可怜的老卢汾去世了, 他是留在村里唯一的中国人,淘金热那个时代的遗老,至少有 90 多岁的年纪。 我曾经把这位老人画入一套反映这个地区早期风貌的组画中。他住在村外的一间 小草棚里,从不与任何人来往。人们发现他死在床上,便立即将他安葬了。据我 所知,只有教区的牧师和殡仪员两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④我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沉思地望着这位老人坟头上的新土,试图想象卢汾的 童年生活一一假如他曾有过的话一一这时,我瞥见了玛丽·特拉弗斯。 ⑤她沿着两边栽有白杨的小道走来,手捧一大束黄色玫瑰花,后来,她跪在卢汾 的墓前,把那束玫瑰花放在肥沃的黑土上,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两手平整着那 马马虎虎翻整过的草皮。 ⑥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玛丽·特拉弗斯。随后,她也 看见了我。 ⑦她那对深思的棕色眼睛虽然仍是泪水盈眶,但却好像看穿了我整个面目。我觉 得我那卑贱的灵魂仿佛已暴露无遗。 ⑧“你是卢汾的朋友吗?”她问。 ⑨我只好顺水推舟地说,”是的。” ⑩“我爱他。”她直言不讳地说。 在那一刹那问,我意识到我的寻求已告结束。 “告诉我,姑娘……把有关卢汾的事情说给我听听。” “卢汾照管赫提婶婶的玫瑰花。赫提婶婶只爱她的玫瑰,哈里叔叔只爱她的书本, 只有卢汾疼爱我。放学归来时,我总能在他的园子里见到他,而且他总是不厌其 烦地解答我的提问,他还送给我一件礼物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 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 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6.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 6.【答案】(1)玛丽的不幸表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记亡,成为孤儿。②虽被 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2)卢汾的不幸 表现: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 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玛丽的不幸”2分, 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卢汾的不幸”2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 7.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答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7.【答案】(1)“得”在这里表示“必须”“不得已”的意思,表明哈里夫 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2) “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 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 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评分标准:共4分,每小题2分,意 思对即可。 8.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 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分) 答 8.【答案】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 感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时,“我”已被玛 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 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评分标准:共 3分,概说“认识不断深入”“心灵距离越来越近”2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1 分 9.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 别作答。(3分) 9.【答案】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③金果报人生。“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孩子,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啊?”我轻声问道,生怕我的问话会中断她的叙述。 “您看。”她说时出乎我意料之外地拿出了一块纯金的小匾,上面精致地雕刻着 中文。 “你知道这上面说的是什么吗?”我严肃地问道。 “知道,”她说,”黄金酬商贾,金果报人生。”她眼里饱噙着泪水。 “我不知道可怜的卢汾是否真的找到了金果,所以我从赫提婶婶的花园里给他带 来了这些金色的花儿。”她这样结束了她的叙述。 “我的孩子,”我说,”他确实找到了金果,卢汾在他临终之前找到了金果。” 我激动地握着她的小手,领着她走出了教堂的墓地。 (选自《世界最好看的微型小说大全集》) 6.文中的玛丽和卢汾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 分) 答: 6.【答案】(1)玛丽的不幸表现在:①幼年时父母双记亡,成为孤儿。②虽被 收养,但得不到养父母的关爱。③唯一疼爱她的卢汾去世了。(2)卢汾的不幸 表现:①身处异国他乡,孤苦无依,生活贫苦。②周遭的人对他漠不关心。③客 死他乡,孤独寂寞地离开人世。评分标准,共 4 分,答出“玛丽的不幸”2 分, 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卢汾的不幸”2 分,答出丙点,意思对即可。 7.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哈里·特拉弗斯和他的妻子赫提,理所当然得收养这个孩子。 答: (2)我忘记了吸烟,呆视着。 答: 7.【答案】(1)“得”在这里表示“必须”“不得已 ”的意思,表明哈里夫 妇收养玛丽并非出于真心的同情与关爱,而是迫不得已,暗示了玛丽的不幸。(2) “呆视”强调的是“看”的神态,因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这里用“呆视”一词。 表现“我”对玛丽行为(为死去的卢汾送花、泣不成声等)的不解和震惊,同时 也写出了卢汾的不幸和“我”对他的冷漠。评分标准:共 4 分,每小题 2 分,意 思对即可。 8.在第(12)、第(14)和第(19)段中,“我”依次称玛丽为“姑娘”“孩子”“我 的孩子”,称呼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请联系小说内容简要分析。(3 分) 答: 8.【答 案】称呼的变化,表明“我”随着对玛丽认识、了解的深入,对她的情 感不断变化;“姑娘”是初识时的礼节性称呼;称“孩子” 时,“我”已被玛 丽和卢汾的故事打动,对玛丽产生了同情和好感;最后,“我”被玛丽的真和美 深深感动,心灵距离越来越近,故情不自禁称之为“我的孩子”。评分标准:共 3 分,概说“认识不断深入”“心灵距离越来越近”2 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 分。 9.阅读小说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从玛丽、卢汾和“我”三个角度分 别作答。(3 分) 答: 9.【答案】示例:玛丽的角度:①受人恩德,要懂得报答。②人要懂得感恩。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卢汾的角度:①爱是有回报的。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③金果报人生。“我”的角度:①生活中不是没有真和美,而缺少发现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