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刚性之美与审美文化反思 文/杨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这 种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审美观念、意识突出表现为狞厉、朴野、 原力、劲健等外在形式总体而言可称之为刚性之美。这种审美意识在蒙古族史诗中以各种 不同形式得以表达和实现。蒙古史诗中蕴含的勇敢、充满力量和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无疑构成了蒙古族史诗的主旋律。史诗旳典型描写如兽性艺术类比、萨满祭祀的查玛面具的 特征描写其中就多次描述神秘怪异之美这种由民间文化信仰而生的狞厉之美与其他少数 民族的神秘狰狞之美迥然有别它突岀表现在由某种功利带来的可怖、威严、畏惧的审美内 涵体现了重在内容而非形式的刚性之美。这种审美范畴多与蒙古族史诗等口传文化相联系 深受蒙古族独特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 史诗中对于古朴尚“白”遗风的礼赞、对自然风光游牧方式的依恋这种独特的民族心 理结构从审美主体方面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朴野美的性质和内容。蒙古族对于女性的健硕之美 的颂扬最怡恰切地表达了游牧民族对女性“外柔内刚”的审美要求。马的劲健的形体与民众 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蒙古族民众恒定的心理积淀的体现是蒙古族审美和思维的体现。 从萨满祭祀演化而来的舞蹈(萨满仪式化的蒙古族的安代舞、东北的秧歌舞),向世人展示仍存 活于当代日常生活中的蒙古族崇尚原始力量的审美观念的魅力,形象地体现出蒙古族来自于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审美价值。刚性之美不同于汉民族审美范畴中的阳刚之美。汉族的阳刚与 阴柔是两个相对而生的概念。起初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它原为阴与阳、柔与刚两对概念刚性 美与柔性美形成了对举统一的关系这一点在为数众多的美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汉族的阳刚 是由哲学范畴阴阳对立而创构的美学范畴阳刚和阴柔的对举统一贯通始终,二者契合相生 共同成就了汉民族审美范式的延展。从渊源的追溯中可以看出,阳刚产生于宇宙阴阳对立统 一的根本规律而且是与阴柔相生相存融通和合。从深层上追述文艺的动力、根源是阴阳, 体用、表现是阴柔。在比照蒙古族刚性之美的渊源、拓展刚性深层意义时我们更注重刚性 生命精神的野性、朴拙、迷狂这些由萨满原始宗教所突显的原始初民的审美范畴,而这迥然 不同于汉民族的阳刚审美范畴。从审美表现形态上比附蒙古族的狞厉、朴野、原力、劲健 的审美表征涵盖了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各个领域。而阳刚阴柔之美作为汉民族的 美学范式蕴含了世间的文采形式美、文学艺术美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 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刚性之美与审美文化反思 文/杨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民族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这 种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文化传统中发展而来的审美观念、意识,突出表现为狞厉、朴野、 原力、劲健等外在形式,总体而言可称之为刚性之美。这种审美意识,在蒙古族史诗中以各种 不同形式得以表达和实现。蒙古史诗中蕴含的勇敢、充满力量和反抗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 无疑构成了蒙古族史诗的主旋律。史诗的典型描写如兽性艺术类比、萨满祭祀的查玛面具的 特征描写,其中就多次描述神秘怪异之美,这种由民间文化信仰而生的狞厉之美,与其他少数 民族的神秘狰狞之美迥然有别,它突出表现在由某种功利带来的可怖、威严、畏惧的审美内 涵,体现了重在内容而非形式的刚性之美。这种审美范畴多与蒙古族史诗等口传文化相联系, 深受蒙古族独特历史社会背景的影响。 史诗中对于古朴尚“白”遗风的礼赞、对自然风光游牧方式的依恋,这种独特的民族心 理结构从审美主体方面深刻的影响了文学朴野美的性质和内容。蒙古族对于女性的健硕之美 的颂扬,最恰切地表达了游牧民族对女性“外柔内刚”的审美要求。马的劲健的形体与民众 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蒙古族民众恒定的心理积淀的体现,是蒙古族审美和思维的体现。 从萨满祭祀演化而来的舞蹈(萨满仪式化的蒙古族的安代舞、东北的秧歌舞),向世人展示仍存 活于当代日常生活中的蒙古族崇尚原始力量的审美观念的魅力,形象地体现出蒙古族来自于 民间原生态文化的审美价值。刚性之美不同于汉民族审美范畴中的阳刚之美。汉族的阳刚与 阴柔是两个相对而生的概念。起初是哲学范畴的概念,它原为阴与阳、柔与刚两对概念,刚性 美与柔性美形成了对举统一的关系,这一点在为数众多的美学著作中较为常见。汉族的阳刚 是由哲学范畴阴阳对立而创构的美学范畴,阳刚和阴柔的对举统一贯通始终,二者契合相生, 共同成就了汉民族审美范式的延展。从渊源的追溯中可以看出,阳刚产生于宇宙阴阳对立统 一的根本规律,而且是与阴柔相生相存,融通和合。从深层上追述,文艺的动力、根源是阴阳, 体用、表现是阴柔。在比照蒙古族刚性之美的渊源、拓展刚性深层意义时,我们更注重刚性 生命精神的野性、朴拙、迷狂,这些由萨满原始宗教所突显的原始初民的审美范畴,而这迥然 不同于汉民族的阳刚审美范畴。从审美表现形态上比附,蒙古族的狞厉、朴野、原力、劲健 的审美表征涵盖了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各个领域。而阳刚阴柔之美作为汉民族的 美学范式,蕴含了世间的文采形式美、文学艺术美
跨文化、跨民族的比较硏究是人类学硏究的方法之一。作为蒙古族人民美学精神之源的 “刚”性之美附着于历史文化中并流传后世。蒙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融合元 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也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逐渐形成疏狂、拙野、壮伟的特 色。在当下语境从人类学角度阐释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实践意义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途径。 蒙古族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它的价值正在于它 的原始性。而这些具有原始色彩的歌舞及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 系更多地用于日常生话体现日常审美情感。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 观念、自然观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因此从全球化的发展角度而言蒙古族审美研究为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在全球化语境中 的共生和发展提供有力参照。(节选自2011年《文艺理论研究》) 1.下列有关“刚性之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蒙古族所崇尚的刚性之美,外在形式突出地表现出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等特点。 B.蒙古族阳刚之美中的狞厉之美,重视内容,看轻形式,在其史诗的典型描写中有体现。 C.刚性之美的审美范畴多与蒙古族史诗等口传文化相联系,深受蒙古族历史背景的影响 D.蒙古族由萨满原始宗教所突显的原始初民的审美范畴与汉民族的阳刚审美范畴不同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蒙古史诗崇尚古朴尚“白”遗风、依恋自然风光游牧方式,这种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从 审美主体方面深刻的影响了蒙古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B.蒙古族对于女性的健硕之美的颂扬,对马的劲健的形体的欣赏,最恰切地表达了游牧民族 “外柔内刚”的审美要求 C.蒙古族的安代舞、东北的秧歌舞,形象地揭示出蒙古族审美价值的民间原生态来源,体 现了蒙古族崇拜原始力量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存。 D.相比而言,只要我们更注重刚性生命精神的野性、朴拙、迷狂,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刚 性美学的深层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族的阳刚是由哲学范畴阴阳对立而创构的美学概念,阳刚和阴柔对举统一,相比之下 蒙古民族的审美要求迥然不同,是绝对刚性,排斥阴柔性。 B.蒙古族的审美表征狞厉、朴野、原力、劲健,和汉族的审美表现形式不一样,也与文采 形式与文学艺术无关 C.元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表现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交 流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 D.蒙古族保留至今的许多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有 审美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为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和发展提供有力参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辨奸论 文/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 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 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日:“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
跨文化、跨民族的比较研究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作为蒙古族人民美学精神之源的 “刚”性之美附着于历史文化中并流传后世。蒙元时期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融合,元 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也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逐渐形成疏狂、拙野、壮伟的特 色。在当下语境,从人类学角度阐释蒙古族刚性之美的实践意义,是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途径。 蒙古族至今还保留有许多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它的价值正在于它 的原始性。而这些具有原始色彩的歌舞及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和日常情感有着更为密切的联 系,更多地用于日常生话,体现日常审美情感。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 观念、自然观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因此,从全球化的发展角度而言,蒙古族审美研究为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在全球化语境中 的共生和发展提供有力参照。(节选自 2011 年《文艺理论研究》) 1.下列有关“刚性之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蒙古族所崇尚的刚性之美,外在形式突出地表现出狞厉、朴野、原力、劲健等特点。 B.蒙古族阳刚之美中的狞厉之美,重视内容,看轻形式,在其史诗的典型描写中有体现。 C.刚性之美的审美范畴多与蒙古族史诗等口传文化相联系,深受蒙古族历史背景的影响。 D.蒙古族由萨满原始宗教所突显的原始初民的审美范畴与汉民族的阳刚审美范畴不同。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蒙古史诗崇尚古朴尚“白”遗风、依恋自然风光游牧方式,这种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从 审美主体方面深刻的影响了蒙古文学的形式和内容。 B.蒙古族对于女性的健硕之美的颂扬,对马的劲健的形体的欣赏,最恰切地表达了游牧民族 “外柔内刚”的审美要求。 C.蒙古族的安代舞、东北的秧歌舞,形象地揭示出蒙古族审美价值的民间原生态来源,体 现了蒙古族崇拜原始力量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留存。 D.相比而言,只要我们更注重刚性生命精神的野性、朴拙、迷狂,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刚 性美学的深层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汉族的阳刚是由哲学范畴阴阳对立而创构的美学概念,阳刚和阴柔对举统一,相比之下 蒙古民族的审美要求迥然不同,是绝对刚性,排斥阴柔性。 B.蒙古族的审美表征狞厉、朴野、原力、劲健,和汉族的审美表现形式不一样,也与文采 形式与文学艺术无关。 C.元代的文学审美风潮一改前代的含蓄、文雅、简古的特色,表现了民族文化之间的广泛交 流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蒙古族的文化传统。 D.蒙古族保留至今的许多带有原始意味的文化、风俗、习惯和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有 审美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为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和发展提供有力参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辨奸论 文/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 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 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
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 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 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 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 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 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 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 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利害夺其外也夺:抢夺,争夺B.亦容有未必然也容:或许,也许 C.身履夷、齐之行履:履行,实践D.犹将举而用之举:举荐,推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判断“奸臣”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②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③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④凡事不近人情 ⑤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⑥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首先说要彻底看清一个人是很难的,就是聪明的“贤者”也可能受蒙骗,所以必须 冷静观察,“见微而知著”。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 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作者认为一些人表里不一,说的是孔孟之道,做的事情却阴险狠毒,这种人一定是大奸 大恶之人,像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 D.苏洵希望自己的预言不要应验,否则他虽然得了富有远见的“知言之名”,可天下却将 受到奸臣的祸害,终究是可悲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5分) 译文 (2)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鷹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 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 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 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 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 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 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 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抢夺,争夺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或许,也许 C.身履夷、齐之行 履:履行,实践 D.犹将举而用之 举:举荐,推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判断“奸臣”的依据的一项是( )(3 分)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②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③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④凡事不近人情 ⑤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⑥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洵首先说要彻底看清一个人是很难的,就是聪明的“贤者”也可能受蒙骗,所以必须 冷静观察,“见微而知著”。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 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作者认为一些人表里不一,说的是孔孟之道,做的事情却阴险狠毒,这种人一定是大奸 大恶之人,像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 D.苏洵希望自己的预言不要应验,否则他虽然得了富有远见的“知言之名”,可天下却将 受到奸臣的祸害,终究是可悲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5 分) 译文: (2)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③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 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τaσ):丝绳,指系鹰的绳 子。镟(xua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答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樊纲:实践的梦想家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W中经智库专家樊纲侧记 樊纲,一个中国经济领域的学术明星,一个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在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以及每一个关键时点,总是能帮国家廓清思路,看清未来的决策 智囊 不了解樊纲的人,会觉得他是镁光灯前遥不可及的精英,而了解他的人,则常常能从他 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哲理的言语中领悟到一位经济学家的风骨 “不会干实事,只会做学术 历经8年下乡生活的樊纲,于1978年自河北省围场县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1982年毕 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赴 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88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经济 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NW中经智库经济学家。经历颇丰的樊纲在接受记者 采访伊始,便调侃式地告诉记者,“我这辈子没干过实事,不会办企业也不做官,只会做学 术的事情 不应“哗众取宠”,不应“似是而非” 要融会贯通,要把问题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否则就是搅和。樊纲表示,学者不应“哗 众取宠”,学说不应“似是而非”。一向温文尔雅的樊纲甚至会在此类问题上锱铢必较,这 种治学原则也大多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教育上:“基本的功底,直接决定你的上升空间。”樊 纲在教学方面特别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他要求学生读博士期间不用发表太 多文章,而是要把书读透,把体系理清,把基本功打牢 “理解自身,方可理解世界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 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 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 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 分) 答: 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4)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5)了却君王天下事, 。《辛弃疾《破阵子》》 (6)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樊纲:实践的梦想家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MW 中经智库专家樊纲侧记 樊纲,一个中国经济领域的学术明星,一个渐进式经济改革的倡导者,在中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以及每一个关键时点,总是能帮国家廓清思路,看清未来的决策 智囊。 不了解樊纲的人,会觉得他是镁光灯前遥不可及的精英,而了解他的人,则常常能从他 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哲理的言语中领悟到一位经济学家的风骨。 “不会干实事,只会做学术” 历经 8 年下乡生活的樊纲,于 1978 年自河北省围场县考入河北大学经济系,1982 年毕 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主攻“西方经济学”,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赴 美国哈佛大学深造。1988 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现为中国经济 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BMW 中经智库经济学家。经历颇丰的樊纲在接受记者 采访伊始,便调侃式地告诉记者,“我这辈子没干过实事,不会办企业也不做官,只会做学 术的事情。” 不应“哗众取宠”,不应“似是而非” 要融会贯通,要把问题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否则就是搅和。樊纲表示,学者不应“哗 众取宠”,学说不应“似是而非”。一向温文尔雅的樊纲甚至会在此类问题上锱铢必较,这 种治学原则也大多体现在他对学生的教育上:“基本的功底,直接决定你的上升空间。”樊 纲在教学方面特别强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面,他要求学生读博士期间不用发表太 多文章,而是要把书读透,把体系理清,把基本功打牢。 “理解自身,方可理解世界
当然,除了这些看起来硬邦邦的治学原则之外,樊纲也有他的另外一面,他喜欢古典 音乐,并进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获得对经济学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 我在写东西时会放些音乐,我有500张大唱片,还有上世纪80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 高级音响。我的文学修养及对艺术的理解,其实是源自在农村的时期,那时没有正规教育, 下乡八年,找到什么书读什么书,从马列全集,到俄罗斯文学史,再到西方艺术史,以及中 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当时都认真读过,反而是搞经济学后就没什么时间看这些了。 对于艺术修养之于经济学研究的价值,樊纲向记者举例说,“不仅你要理解自己的文 化,同时你也要了解世界的哲学、宗教,从而了解人类社会有共同规则。这在经济学科研究 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寻找一般规则,并借鉴经验教训。你把一个国家的发展作为 一个阶段来看待,与其他国家同样的阶段来比较,就可以看出当中的问题。” 在樊纲看来,对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的修养和理解对每个学科都很重要,这是人类共 同的东西。“当你对科学有些不太理解的时候,文化艺术的修养能帮你提升对这个世界的认 识高度 梦想:“中国再有30年高增长” 尽管早已站在中国改革进程的潮头浪尖,樊纲却一直坚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 最基层的观点,他非常赞同梦想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所谓北漂、民工都是有梦想 的,因此就有动力。中国整体上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因此中国有追求梦想的动力。” 对于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樊纲,却从未放弃个人梦想,“我真正的梦想,就是 希望中国能发展起来,中国人民能富足起来,希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能走出国门收购国外 的优秀企业。中国能走过当前这一阶段,若再持续30年的高增长,不发生大的危机,真正 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各项差距,这才是我们的梦想。 对于梦想、精神如何与严谨、负责共存这一问题,樊纲显然有过深刻的思索,“梦想 是一种动力,严谨是一种实践的手段。经济学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很难说是硬科学还是软 科学,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可以做实验,但要想实现目标,必须是严谨科学的,必须是没有 废话的,不是信口开河的,胡说八道的。这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不说那些不能被证明的事 实及理论上没有基础的事情。目前我们必须警惕的是有些人还在做这样的事情。” 对于满怀梦想期待成功的年轻人,樊纲则告诫,“年轻人的眼光要放长远些,如果有 足够的学术兴趣,就坚持走下去,你会越来越发现它的乐趣,也会获得精神上的收益,我不 能反对你考虑房子、结婚等现实问题,但从长期来看,你受到社会尊重,社会也不会在物质 生活方面亏待你。你选择了做学术,就不要再羡慕那些亿万富翁,他们有他们的苦恼,你有 你特殊的乐趣,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可比的。 关键是要有学术兴趣,又不为五斗米折腰,长期坚持才会有收获。”樊纲如是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8年的下乡生活磨练了樊纲的意志品质,提升了他的文学修养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这 是樊纲日后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B.樊纲能够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 也为国家做出贡献,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格。 C.樊纲认为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提升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对学习会产生一定的积极 影响,它对经济学研究尤为重要 D.樊纲告诫年轻人要做好学术要把眼光放长远些,既要有足够的学术兴趣,也要有执着的 精神,不能考虑现实问题,更不能盲目攀比。 E.樊纲认为中国只要再持续30年的高增长,就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各项差距,真正成为一
当然,除了这些看起来硬邦邦的治学原则之外,樊纲也有他的另外一面,他喜欢古典 音乐,并进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获得对经济学乃至整个世界的认识。 “我在写东西时会放些音乐,我有 500 张大唱片,还有上世纪 80 年代从美国带回来的 高级音响。我的文学修养及对艺术的理解,其实是源自在农村的时期,那时没有正规教育, 下乡八年,找到什么书读什么书,从马列全集,到俄罗斯文学史,再到西方艺术史,以及中 国的古典文学名著,当时都认真读过,反而是搞经济学后就没什么时间看这些了。” 对于艺术修养之于经济学研究的价值,樊纲向记者举例说,“不仅你要理解自己的文 化,同时你也要了解世界的哲学、宗教,从而了解人类社会有共同规则。这在经济学科研究 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你寻找一般规则,并借鉴经验教训。你把一个国家的发展作为 一个阶段来看待,与其他国家同样的阶段来比较,就可以看出当中的问题。” 在樊纲看来,对哲学文化、文学艺术的修养和理解对每个学科都很重要,这是人类共 同的东西。“当你对科学有些不太理解的时候,文化艺术的修养能帮你提升对这个世界的认 识高度。” 梦想:“中国再有 30 年高增长” 尽管早已站在中国改革进程的潮头浪尖,樊纲却一直坚持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 最基层的观点,他非常赞同梦想是促进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所谓北漂、民工都是有梦想 的,因此就有动力。中国整体上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因此中国有追求梦想的动力。” 对于已经步入“知天命”之年的樊纲,却从未放弃个人梦想,“我真正的梦想,就是 希望中国能发展起来,中国人民能富足起来,希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能走出国门收购国外 的优秀企业。中国能走过当前这一阶段,若再持续 30 年的高增长,不发生大的危机,真正 成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各项差距,这才是我们的梦想。” 对于梦想、精神如何与严谨、负责共存这一问题,樊纲显然有过深刻的思索,“梦想 是一种动力,严谨是一种实践的手段。经济学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很难说是硬科学还是软 科学,经济学不像自然科学可以做实验,但要想实现目标,必须是严谨科学的,必须是没有 废话的,不是信口开河的,胡说八道的。这是对我们自己的要求。不说那些不能被证明的事 实及理论上没有基础的事情。目前我们必须警惕的是有些人还在做这样的事情。” 对于满怀梦想期待成功的年轻人,樊纲则告诫,“年轻人的眼光要放长远些,如果有 足够的学术兴趣,就坚持走下去,你会越来越发现它的乐趣,也会获得精神上的收益,我不 能反对你考虑房子、结婚等现实问题,但从长期来看,你受到社会尊重,社会也不会在物质 生活方面亏待你。你选择了做学术,就不要再羡慕那些亿万富翁,他们有他们的苦恼,你有 你特殊的乐趣,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可比的。” “关键是要有学术兴趣,又不为五斗米折腰,长期坚持才会有收获。”樊纲如是说。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8 年的下乡生活磨练了樊纲的意志品质,提升了他的文学修养和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这 是樊纲日后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B.樊纲能够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紧密结合起来,在努力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 也为国家做出贡献,这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品格。 C.樊纲认为文化艺术修养有助于提升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对学习会产生一定的积极 影响,它对经济学研究尤为重要。 D.樊纲告诫年轻人要做好学术要把眼光放长远些,既要有足够的学术兴趣,也要有执着的 精神,不能考虑现实问题,更不能盲目攀比。 E.樊纲认为中国只要再持续 30 年的高增长,就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各项差距,真正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