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三中2011-2012学年度高三学年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 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需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 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 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 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 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 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 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 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 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 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 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 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 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 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 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 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第1页 黑龙江省哈三中 2011—2012 学年度高三学年十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 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 袁行霈 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周书·君陈》) 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 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 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 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 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 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汉族和汉族以 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 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 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 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 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 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包容, 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 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 风格多种多样,等等。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而日本的阿倍仲 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 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略有改动)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 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 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 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 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 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D.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 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 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 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 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D.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 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 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 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 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 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 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 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第2页 1.下列与“中华文明中统治者的包容性”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3 分) A.《尚书》中的“有容,徳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 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这些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C.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D.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 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2.下列对“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的解说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 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B.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 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C.中华文明的演进是多种文明因素按照“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 相互作用”的模式进行整合的过程。 D.契丹族建立了精美的山西应县木塔,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曾在唐朝任职,这些分 别证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以及外国人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 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B.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 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C.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 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D.作者认为,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唯有包容文明才能不断壮大。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发展史上 所有鼎盛阶段都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 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 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 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着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 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 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 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 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 “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 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 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 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爕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 帅,巴蜀民大惊恐。上 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馀,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 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 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 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②西樊:(xibo)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樊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从者谢吉 谢:告诉 B.故空藉此三人为辞藉:借助 C.长卿固未尝有书也 固:本来 D.忠奏其书,天子异之奏:进献 5.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才华令人叹服的一组是()(3分)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②自往迎相如 ③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④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⑤与卓氏婚,饶于财 ⑥时时著书,人又取去 A.①③⑥ ③④⑥C.②③④ 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粱孝王到京城朝见景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并喜欢上了跟梁孝王前来的几个游说之士,于是借口生病辞 掉官职,旅居粱国。 B.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相如到临邛县后,他每天前去拜访相如。卓王孙、程郑请相 如吃饭时,他甚至亲自去迎接 C.司马相如在景帝及武帝朝分别任职,两位皇帝对他的辞赋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为武帝写作的游猎之赋, 假托三个虚构的人物,来阐明做天子的大义 D.司马相如不追慕官爵名位,不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常借病在家闲居。可是,却曾因有人上书 说他出使时接受贿赂而失去过官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5分)
第3页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①,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 “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 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 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 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②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馀人,用兴法诛其渠 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馀,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 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 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 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 异之。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②西僰:(xī 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使从者谢.吉 谢:告诉 B.故空藉.此三人为辞 藉:借助 C.长卿固.未尝有书也 固:本来 D.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奏:进献 5.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才华令人叹服 ......的一组是( )(3 分)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②自往迎相如 ③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④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⑤与卓氏婚,饶于财 ⑥时时著书,人又取去 A.①③⑥ B.③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粱孝王到京城朝见景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并喜欢上了跟梁孝王前来的几个游说之士,于是借口生病辞 掉官职,旅居粱国。 B.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相如到临邛县后,他每天前去拜访相如。卓王孙、程郑请相 如吃饭时,他甚至亲自去迎接。 C.司马相如在景帝及武帝朝分别任职,两位皇帝对他的辞赋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为武帝写作的游猎之赋, 假托三个虚构的人物,来阐明做天子的大义。 D.司马相如不追慕官爵名位,不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常借病在家闲居。可是,却曾因有人上书 说他出使时接受贿赂而失去过官职。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5 分) 译文: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浣溪沙 晏几道(北宋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才听便拚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 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 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拚”(pan),甘愿、不顾惜。 8.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9.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 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 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 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吏,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第4页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8~9 题。 浣溪沙 晏几道(北宋) 唱得红梅①字字香,柳枝桃叶②尽深藏。遏云③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④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 曲终敲损燕钗梁。 【注】①“梅”,指歌曲《落梅花》、《梅花引》之类,多述离情。②“柳枝”,指乐府《杨柳枝》曲,亦指 歌女名;“桃叶”,晋朝王献之爱妾之名,临江相别时王献之作《桃叶歌》。③《列子·汤问》载,秦青唱 歌送薛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④“拚”(pàn),甘愿、不顾惜。 8.词的上阕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修辞手法,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 分) 答: 9.一般的送别诗词,常借离别之景,抒离别之情。而同为送别词,此词的写法却很新巧,请就这一点, 分别结合上下片的内容作简要赏析。(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6)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他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 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 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吏,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 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 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 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 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 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 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他在美国 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 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 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 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 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员回到北平。 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 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 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动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 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 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 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 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 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①D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 一一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 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①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这两 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 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选自《季羡林小 品》)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 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
第5页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 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他讲课认真、 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 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 小而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想附庸风雅的、写一 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 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么叫忌妒。他在美国 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 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年学生,常常给副刊 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 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 见但感觉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云南复员回到北平。 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 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 我只在六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动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摔断了什么地方,我 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 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 代,我有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无从得知。现在, 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 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 ⑾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 ——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 样的汇合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⑿我是雨僧先生的弟子之一,在贡献上我自己那一份回忆之余,又应编者的邀请写了这一篇序。这两 件事都是我衷心愿意去做的。也算是我献给雨僧先生的心香一瓣吧。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二日 (选自《季羡林小 品》)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 】(5 分) A.文章叙评结合,既有对雨僧先生生平琐事的详细叙述,也有高度的评价、赞赏,二者相辅相成,自然 流畅地表达了对雨僧先生的爱戴、怀念之情。 B.文章第⑤段写雨僧先生开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较”等几门课程,主要目的是赞颂他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