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灾难新闻的积极作用 西方媒体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因而灾难性事件的 报道享有重要地位。另外,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不仅不隐 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纵观普利策新闫奖历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灾难新闻 占有相当比重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 入,受新闻事业、新闻报道规律的支配以及政府攴持、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 新闻开始较多地岀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已经被多数记者抛 弃。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至少有 很深的戒备心理。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对灾难新闻 应持的态度,应如何通过灾难新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 貝体来说,灾难新闻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新闻反映现实,灾难新闻在报道内容与规模上 与灾难现实发生的频率、影响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作为客观 报道的灾难新闻,也是与真实世界有差异的。但它不等于无根无据的谣言,相反,它与谣言 是针锋相对的。 消除对灾难新闻的阻碍因素,能化解众多非常矛盾,而使灾难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向常规
哈三中 2010—2011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 9 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灾难新闻的积极作用 西方媒体重视负面报道,其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因而灾难性事件的 报道享有重要地位。另外,西方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不仅不隐 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纵观普利策新闻奖历年获奖作品不难发现灾难新闻 占有相当比重。 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 入,受新闻事业、新闻报道规律的支配以及政府支持、受众需要的推动,负面报道包括灾难 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已经被多数记者抛 弃。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至少有 很深的戒备心理。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其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也可看出对灾难新闻 应持的态度,应如何通过灾难新闻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 具体来说,灾难新闻有如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新闻反映现实,灾难新闻在报道内容与规模上 与灾难现实发生的频率、影响是一致的。但是,媒介议程与真实世界是有差异的。作为客观 报道的灾难新闻,也是与真实世界有差异的。但它不等于无根无据的谣言,相反,它与谣言 是针锋相对的。 消除对灾难新闻的阻碍因素,能化解众多非常矛盾,而使灾难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向常规
新闻转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活动并非毫无限制,但主要的方面是合作和 服务,争取新闻舆论上的主动权,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如,瑞士航空 公司1998年9月9日凌晨4时30分发生麦道——11大型客机坠毁死难229人的特大空 难事故后,公司于清晨8时30分即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予以公布,而后连续两个星期,公 司有关部门毎天24小时都有人回答记者的问题,协助记者了解情况。公司妥善处理了公司 历史上这起最大的空难事故这种明智的做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善意合作。后来的事实表明, 瑞士航空公司仍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未因此事故而使公司发生信誉危机,这主要应得益于 公司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与媒体的主动合作。 其次,灾难新闻对媒体影响力的提升。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 提高影响力的难得机遇。如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香港凤凰卫视切断其他节目乃 至广告,连续长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和相关报道,使自己赢得了广泛声誉。内地一些地方电视 台甚至直接转播凤凰卫视的画面。在“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迅速推出了题为“国 家受到挑战”的特刊,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照片、漫画等形式,对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 击进行了全景式的连续报道,并就此事对全球安全局势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反响强 烈。在86届普利策新闻奖(美国传媒的最高荣誉奖)中,《纽约时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夺得了公众服务贡献奖、深度报道奖、国际报道奖、新闻评论奖、独家报道奖、突发新闻摄 影奖和专题新闻摄影奖等7个奖项,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传媒如果在这些事件上保持沉默, 就会被受众视为“无用”,将失去公信力和威信,丧失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灾难新闻成为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的试金石。从根本上说,文明 社会、公民社会的政府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公众利益的执行者。一个国家的媒体对 灾难事件进行不全面、不充分甚至不真实的报道,很可能会造成该国在世界舆论上的被动。 因此,要提升国家形象,改变传媒的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况 且在现代条件下,要封锁消息已显得困难而被动。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硏究中心的抽样调 查,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美国“911″事件的渠道依次为:电视57.3%、人际传播21.1% 广播13.3%、报纸6.3%、网络2.1%。传播的多元化、国际化显而易见。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重在防范。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 要将它提到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的新闻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理应在政 治和民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发挥社会守望者 的功能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1.下列关于我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态度所做的比较,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西方媒体则重视负面报道,其 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B.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我国大众媒体的视野中: 在西方媒体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这已经由来已久 C.今天,我国记者都已经抛弃对灾难新闻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西方记者对灾难事
新闻转化。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灾难事件的采访活动并非毫无限制,但主要的方面是合作和 服务,争取新闻舆论上的主动权,减少谣言传播的机会,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如,瑞士航空 公司 1998 年 9 月 9 日凌晨 4 时 30 分发生麦道——11 大型客机坠毁死难 229 人的特大空 难事故后,公司于清晨8时 30 分即主动举行记者招待会予以公布,而后连续两个星期,公 司有关部门每天 24 小时都有人回答记者的问题,协助记者了解情况。公司妥善处理了公司 历史上这起最大的空难事故,这种明智的做法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善意合作。后来的事实表明, 瑞士航空公司仍保持了良好的声誉,并未因此事故而使公司发生信誉危机,这主要应得益于 公司在灾难事件发生后,与媒体的主动合作。 其次,灾难新闻对媒体影响力的提升。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 提高影响力的难得机遇。如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香港凤凰卫视切断其他节目乃 至广告,连续长时间进行现场直播和相关报道,使自己赢得了广泛声誉。内地一些地方电视 台甚至直接转播凤凰卫视的画面。在“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时报》迅速推出了题为“国 家受到挑战”的特刊,通过新闻报道、评论、照片、漫画等形式,对纽约、华盛顿的恐怖袭 击进行了全景式的连续报道,并就此事对全球安全局势的影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反响强 烈。在 86 届普利策新闻奖(美国传媒的最高荣誉奖)中,《纽约时报》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夺得了公众服务贡献奖、深度报道奖、国际报道奖、新闻评论奖、独家报道奖、突发新闻摄 影奖和专题新闻摄影奖等7个奖项,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传媒如果在这些事件上保持沉默, 就会被受众视为“无用”,将失去公信力和威信,丧失报道的权威性。 第三,灾难新闻成为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的试金石。从根本上说,文明 社会、公民社会的政府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它是公众利益的执行者。一个国家的媒体对 灾难事件进行不全面、不充分甚至不真实的报道,很可能会造成该国在世界舆论上的被动。 因此,要提升国家形象,改变传媒的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况 且在现代条件下,要封锁消息已显得困难而被动。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抽样调 查,上海市民第一次获知美国“9·11”事件的渠道依次为:电视 57.3%、人际传播 21.1%、 广播 13.3%、报纸 6.3%、网络 2.1%。传播的多元化、国际化显而易见。 天灾,不可抗拒。人祸,重在防范。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 要将它提到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我们的新闻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理应在政 治和民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渠道,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发挥社会守望者 的功能。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1.下列关于我国媒体与西方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态度所做的比较,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我国新闻媒体历来把正面报道作为新闻传播内容的主流;西方媒体则重视负面报道,其 新闻主题多由“反常”和“冲突”构成, B.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我国大众媒体的视野中; 在西方媒体中,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享有重要地位,这已经由来已久。 C.今天,我国记者都已经抛弃对灾难新闻隐瞒数字和拖延时间的做法;西方记者对灾难事
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 D.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而西方媒体报道灾 难新闻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2.下列关于“灾难新闻”的作用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化解众多非常矛盾,从而使灾难新闻转化为常 规新闻。 其次,灾难新闻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因为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 实力、提高其自身影响力的难得机遇 C.第三,灾难新闻可以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 进行的全面、充分而真实的报道,定会使该国在世界舆论上占据主动 D.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灾难新闻所持的不同 态度,看到灾难新闻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瑞士航空公司在遇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声誉,主要是由 于他们得到了新闻界积极主动而充满善意的合作 B.在第86届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中,《纽约时报》因深度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而成 为了最大的赢家,这说明他们的实力高于同样报道此事的香港凤凰卫视 C.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因为一旦媒体在灾难事 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公众视为“无用”,从而使国家在舆论上丧失主动权 D.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给予它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新闻媒 体理应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充当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徒步谒见于寿舂。 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毎岀战,则令福率卫土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 指挥使 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 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盜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焚庐舍,剽财货以去。 刺史成彦饶以同、华兵百余人守其城,全斌遣米光绪将七百骑及福所部以屯护之。光绪尽杀 师雄妻孥,师雄领叛卒,益聚村民十余万众,攻城益急。会龙捷指挥使田绍斌率精锐百骑, 由东山西北行,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 以功授虎捷都虞候。继隶曹彬麾下,平江南。还,授指挥使,领蔚州刺史。从太宗克并、汾 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端拱初,出为洺州防御使。二年,改雄州防御使兼本州兵马部 署。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 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淳化初,迁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二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傅。 福虽不学,而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人甚德之。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福既贵,诸 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 居室,为自安计乎?”卒不许。既死,上闻其言,赐其子白金五干两,使市第宅。 (选自《宋史·列传》)
件的报道往往反映迅速、事实准确。 D.时至今日,国内新闻机构对灾难新闻的报道仍抱有很强的畏惧态度;而西方媒体报道灾 难新闻不仅不隐瞒负面因素,而且还充分展示灾难细节。 2.下列关于“灾难新闻”的作用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首先,灾难新闻能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化解众多非常矛盾,从而使灾难新闻转化为常 规新闻。 B.其次,灾难新闻能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因为灾难新闻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 实力、提高其自身影响力的难得机遇。 C.第三,灾难新闻可以衡量政府及传媒是否文明开放与诚信。一个国家的媒体对灾难事件 进行的全面、充分而真实的报道,定会使该国在世界舆论上占据主动。 D.其实,灾难新闻也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灾难新闻所持的不同 态度,看到灾难新闻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3.下列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瑞士航空公司在遇到了公司历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声誉,主要是由 于他们得到了新闻界积极主动而充满善意的合作。 B.在第 86 届普利策新闻奖评奖中,《纽约时报》因深度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而成 为了最大的赢家,这说明他们的实力高于同样报道此事的香港凤凰卫视。 C.要提升国家形象,必须消除对灾难新闻的种种阻碍,实现开放。因为一旦媒体在灾难事 件上保持沉默,就会被公众视为“无用”,从而使国家在舆论上丧失主动权。 D.灾难新闻能唤起人们去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因而要给予它应有的地位。我们的新闻媒 体理应真实客观地去报道真相,反思人们的行为,充当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福,徐州下邳人。少倜傥,魁岸有膂力。周显德中,世宗征淮南,福徒步谒见于寿春。 世宗奇之,因留麾下。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淮南平,录功授怀德 指挥使。 宋初,迁横海指挥使,率所部隶步帅刘光毅,由峡路征蜀。比.至成都,孟昶已降。大将 王全斌部送降卒归京师,至绵州,降卒盗库兵,劫蜀旧将全师雄以叛,焚庐舍,剽财货以去。 刺史成彦饶以同、华兵百余人守其城,全斌遣米光绪将七百骑及福所部以屯护之。光绪尽杀 师雄妻孥,师雄领叛卒,益聚村民十余万众,攻城益急。会龙捷指挥使田绍斌率精锐百骑, 由东山西北行,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贼众大溃,斩首及溺江死者以万计, 以功授虎捷都虞候。继隶曹彬麾下,平江南。还,授指挥使,领蔚州刺史。从太宗克并、汾, 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端拱初,出为洺州防御使。二年,改雄州防御使兼本州兵马部 署。雄州地控边塞,常屯重兵。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 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淳化初,迁凉州观察使、判雄州事。二年,卒,年六十四。赠太傅。 福虽不学,而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人甚德.之。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福既贵,诸 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 居室,为自安计乎?”卒不许。既死,上闻其言,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选自《宋史·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至成都,孟昶已降 :邻近 B.为政简易,人甚德之 德:感激 C.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僦:租赁 D.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市:购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福“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的一组是()(3分) ①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 ②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 ③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④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⑤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 ⑥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A.①②⑥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福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又很有力气,因此世宗认为此人很有特点,于是他留作部下。 B.在王全斌押送降卒回京的路上,降部中的盗贼劫持了全师雄并且烧毁房屋,抢夺财物。 C.刘福跟随太宗攻下并州、汾州后先升后降,在被贬为洺州防御使两年后,又一次改任。 D.刘福最终也没有答应建造气派府第的请求,因为他认为依靠俸禄所住的地方已经足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5分) 译文 (2)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 饭饱东岗晩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 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8.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5分) 9.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比.至成都,孟昶已降 比:邻近 B.为政简易,人甚德.之 德:感激 C.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僦:租赁 D.赐其子白金五千两,使市.第宅 市:购买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福“御下有方略,为政简易”的一组是( )(3 分) ①每出战,则令福率卫士为先锋,与破紫金山砦。 ②福领所部由山南行,出贼不意,夹击之。 ③从太宗克并、汾,迁马步都军头、武州团练使。 ④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⑤领雄州五年,郡境宁谧。 ⑥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刘福年轻时身材高大魁梧又很有力气,因此世宗认为此人很有特点,于是他留作部下。 B.在王全斌押送降卒回京的路上,降部中的盗贼劫持了全师雄并且烧毁房屋,抢夺财物。 C.刘福跟随太宗攻下并州、汾州后先升后降,在被贬为洺州防御使两年后,又一次改任。 D.刘福最终也没有答应建造气派府第的请求,因为他认为依靠俸禄所住的地方已经足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福至部,按行城垒,调镇兵以给缮完,出私钱以资宴犒,寇虽大至,而恃以无恐矣。 (5 分) 译文: (2)汝曹既无尺寸功以报朝廷,岂可营度居室,为自安计乎?(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8~9 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 [注] ① 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 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 8.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5 分) 答: 9.在诗歌的尾联中,诗人为何“自怜”?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用了什么手法结尾?这样写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① 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传》)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③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⑤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①令初下,群臣进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②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饮酒》) ③④⑤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⑥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上海世博会探索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之道 世博网8月25日消息:8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3个多月里,累 计已有4400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城 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 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 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 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朓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 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2公里,每天有5000 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毎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 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 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 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 1 分,共 6 分) (1)① ,故克之。 (《曹刿论战》《左传》) ②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③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⑤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2)①令初下,群臣进谏, 。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②结庐在人境, 。 (陶渊明《饮酒》) ③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⑥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上海世博会探索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之道 世博网 8 月 25 日消息:8 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 3 个多月里,累 计已有 4400 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首次以“城 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2010 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 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 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 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 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 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 70 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 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 2 公里,每天有 55000 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 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 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 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