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三中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 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 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 市等。‘旮旯”与格勒ˆ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词的 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 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 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 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 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 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 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 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 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 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哈三中 2010—201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 12 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旮旯是北方居民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指屋子里或院子里的角落,或指一切角落。近年, 北京人艺演出了话剧《旮旯胡同》,说的就是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发生的故事。 旮旯这个词应该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音译过来的,它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今天的蒙古 族居住地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名,它们是与旮旯一词发音类似的词,像锡林格勒盟、霍林格勒 市等。“旮旯”与“格勒”发音相似,写法不同,语源应该是相同的。汉语中使用“旮旯”一词的 地区,正是我国长城沿线及华北、东北地区,是汉族与阿尔泰语系诸族长期相伴生活的地区, 他们的语言影响了汉语是可想而知的。现在的北京方言中就有大量的蒙、满语词,如“窟窿”, 即借用蒙古族语“库伦”(蒙语语意为围起来的地方)一词,都表示小的空间,汉语在词意上 有所变化。 那么,汉族是怎样借用旮旯这个词的呢?又怎样把它由表示重要的居住地的词,演变成 一个表示边远小地方以至角落的词的呢?我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些词汇演化过程,推测出 过去演化的情况。例如,我们原本郑重地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为国际友人、外宾、外国人, 后来,外国人越来越多,民间就称他们为“老外”了。“旮旯”一词的演变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 开始,阿尔泰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问他们从何处来,他们自然说某某格勒。后来,来的人 多了,都说是来自某某格勒。时间长了,就演化为不发达的鲜为人知的边远、偏僻的地方, 语音也打趣地变为“旮旯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 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 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 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 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ˆ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 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 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 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 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雄伟刚直,与弟祯俱以勇略闫。从太祖起濠梁,并 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毎易服为间谍。良从取滁、和,战采石,克太平,下溧水、 溧阳,定集庆,功多。又从徐达克镇江,下常州,进镇抚,守丹阳。与赵继祖等取江阴。张
汉语里借用“旮旯”一词,可以单称“旮旯”,也可以和汉语里原来的词结合,叫犄角旮旯。 从字形上看,能推测其音译自外族语。两个字不能拆开,这是很多外来语词的共同特点,如 葡萄、唢呐、珐琅等。 在阿尔泰语系中,“旮旯”表示宏大、雄伟、神圣的地方,从当初造字的字形上也能看出 来。两个字都有日字。汉语中旮旯的本意是太阳的故乡或太阳神的住地,保持了阿勒泰语的 原意。阿尔泰语系诸族,普遍有崇拜太阳神的信仰。但“旮旯”这个词译过来后,又经过演变, 词义由神圣变为世俗,所指的地方也由大变小,但字形却没有变。 1.有关“旮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旮旯”是音译外来词语,与阿尔泰语系词语“格勒”发音相似,语源应相同。 B.按汉字造字法,“旮旯”两字的构成都有“日”字,字形上保留了原词意。 C.“旮旯”的原意是表示居住地,汉语借用过来,演变至今,意思没有太大变化。 D.阿尔泰语系中,“旮旯”的意思与阿尔泰语系诸族崇拜太阳神的信仰有关。 2.对第三段中“这一规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某一外来词汇用的人多了,词义发生了变化,时间长了变化后的词义就固定下来了。 B.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被人接受,时间长了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其意义。 C.某一外来词汇其原始意义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交际中就改变了其意义。 D.某一外来词汇因为使用它的人多了,其词义不能固定下来,时间长了就发生了变化。 3.下列关于“旮旯”一词的用法和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原词为褒义,汉语音译过来之后指“不起眼的小巷子”,略含贬义,带有对某地轻蔑 甚至歧视的意味,现仍如此。 B.原词为阿尔泰语系的词语,后来,该语系某族人来到汉地,在回答“所自何方”时, 将此词传入,遂使其成为汉民族通行于各地的共同语。 C.原词发音与“格勒”相似,汉语借用后语音被打趣地变为“旮旯”,“葡萄、唢呐、珐琅” 等词的读音也以这种方式演变而来。 D.原词含神圣之意,汉语译过来后词义由神圣演变为世俗,所指地方也由大变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雄伟刚直,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 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良从取滁、和,战采石,克太平,下溧水、 溧阳,定集庆,功多。又从徐达克镇江,下常州,进镇抚,守丹阳。与赵继祖等取江阴。张
土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土诚全据昊,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土诚数 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 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 官。土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 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土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 丛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 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 生讲论经史,新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晏然。太祖常召良」 劳曰:“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命学土宋濂等为诗 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舰数百,溯江 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日:“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祯每易服为间谍 易:交换 B.江阴当其要冲 当:处在 C.在境十年,封疆晏然封:边疆 D.太祖常召良劳曰 劳:慰劳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组是()(3分) ①能没水侦探 ②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 ④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⑤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 ⑥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 以金帛啖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 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 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 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 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 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 生讲论经史,新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 封.疆晏然。太祖常召良 劳.曰:“吴院判保障一方,我无东顾忧,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命学士宋濂等为诗 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舰数百,溯江 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节选自《明史·吴良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祯每易.服为间谍 易:交换 B.江阴当.其要冲 当:处在 C.在境十年,封.疆晏然 封:边疆 D.太祖常召良劳.曰 劳:慰劳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良有“勇略”的一组是( )(3 分) ①能没水侦探 ②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 ③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 ④夜宿城楼,枕戈达旦 ⑤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 ⑥出兵夹击,获卒二千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吴良和弟弟吴祯跟随太祖从濠梁起兵,屡立战功,夺取江阴后,吴良被仼命为指挥 使镇守江阴,凭借勇略,多次打败张士诚的进攻 B.太祖多次亲自带兵攻打陈友谅,大军出击,金陵空虚。但因为吴良镇守江阴,所以 张士诚不敢趁机出兵攻打金陵 吴良仁厚俭约,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 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D.太祖非常信任赏识吴良,命学士宋濂等人作诗赞美他,还夸赞他像当年的吴起一样。 此后,为报答太祖的知遇之恩,吴良在浮子门将张士诚消灭。 7.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5分) 译文 (2)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词后题目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 长江干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 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 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 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8.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 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6分) 9.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说明诗人写到这 形象的用意。(5分)
A.吴良和弟弟吴祯跟随太祖从濠梁起兵,屡立战功,夺取江阴后,吴良被任命为指挥 使镇守江阴,凭借勇略,多次打败张士诚的进攻。 B.太祖多次亲自带兵攻打陈友谅,大军出击,金陵空虚。但因为吴良镇守江阴,所以 张士诚不敢趁机出兵攻打金陵。 C.吴良仁厚俭约,声色货利一无所好,勤于军务,重视教育,大兴屯田,减轻徭役和 赋税。治理江阴十年,江阴非常安定。 D.太祖非常信任赏识吴良,命学士宋濂等人作诗赞美他,还夸赞他像当年的吴起一样。 此后,为报答太祖的知遇之恩,吴良在浮子门将张士诚消灭。 7.将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士诚数以金帛啖将士,窥衅。(5 分) 译文: (2)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词后题目。 六幺令 次韵和贺方回金陵怀古,鄱阳席上作 李纲①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②,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 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 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注】①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 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多次上疏,陈抗金大计, 均未被采纳。②玉树,指《玉树后庭花》,为南朝陈后主为其爱妃张丽华所制。 8.词的上片,诗人为了凸显“六代兴亡如梦”的物是人非之感,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 手法?请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分析。(6 分) 9.词的下片提到了“渔翁”的形象,请简要概括这一形象的特点,并说明诗人写到这 一形象的用意。(5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李商隐《无题》 ⑤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⑥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2)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杜牧《泊秦淮》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⑥六王毕,四海 ,阿房出。 (杜牧《阿房宫赋》) 【说明】第三、第四题为选做题,请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将题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法]阿尔丰斯都德郝运译 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老磨坊主,在面粉里生活了六十个年头,酷爱自己的行当儿。面粉 厂的创办害得他好像发了疯。整整一个星期只看见他在村子里奔来奔去,他说,这伙强盜 为了做面包使用了蒸汽,那是魔鬼的发明,而我,我使用密史脱拉风和特拉蒙塔纳风干活儿, 它们是仁慈天主的呼吸…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老人于是恼羞成怒,把自己关在磨坊里,像一头野兽那样独自一个人生活,甚至连他的 孙女维薇特,一个自从父母去世后世上只剩下爷爷这么一个亲人的十五岁的孩子,他都不愿 意把她留在身边。可怜的小姑娘不得不自己去谋生,当雇工,收割庄稼,养蚕,或者采摘油 橄榄。可是这个孩子,她的祖父看上去又好像很爱她。他常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两条腿走 上四法里的路,到她干活儿的农庄去看她,到了她旁边,他-连几个小时边哭边望着她 当地的人都认为老磨坊主是岀于吝啬才把维薇特撵出去的。让自己的孙女儿去冒遭受工 头们的粗暴对待和年轻女帮工可能遭受到的各种苦难的危险像这样从一个农庄流落到另一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 1 分,共 6 分) (1)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②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 (李商隐《无题》) ⑤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⑥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 (2)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⑤ ,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⑥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出。 (杜牧《阿房宫赋》) 【说明】第三、第四题为选做题,请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将题号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 [法]阿尔丰斯·都德 郝运 译 科尔尼耶老板是一个老磨坊主,在面粉里生活了六十个年头,酷爱自己的行当儿。面粉 厂的创办害得他好像发了疯。整整一个星期只看见他在村子里奔来奔去,他说,“这伙强盗 为了做面包使用了蒸汽,那是魔鬼的发明,而我,我使用密史脱拉风和特拉蒙塔纳风干活儿, 它们是仁慈天主的呼吸……”但是没有人听他的。 老人于是恼羞成怒,把自己关在磨坊里,像一头野兽那样独自一个人生活,甚至连他的 孙女维薇特,一个自从父母去世后世上只剩下爷爷这么一个亲人的十五岁的孩子,他都不愿 意把她留在身边。可怜的小姑娘不得不自己去谋生,当雇工,收割庄稼,养蚕,或者采摘油 橄榄。可是这个孩子,她的祖父看上去又好像很爱她。他常常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两条腿走 上四法里的路,到她干活儿的农庄去看她,到了她旁边,他一连几个小时边哭边望着她…… 当地的人都认为老磨坊主是出于吝啬才把维薇特撵出去的。让自己的孙女儿去冒遭受工 头们的粗暴对待和年轻女帮工可能遭受到的各种苦难的危险,像这样从一个农庄流落到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