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校训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大学精神 袁济喜 大学被比喻为“象牙塔”,被看做是思想学术的殿堂。莘莘学子跨入校 门第一眼所见,往往是这所大学的校训,或遒劲有力,或大气磅礴。中国大学的 校训多数源自中国的古典典籍,其中“学”字和“德”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统 计数据显示,中国112所“211”大学校训中,出现“学”字41次,占37%;“德” 字紧随其后,为30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德” 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精神联系。细究其中缘由,中国主流的大学精神主 要是儒家奠定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明德尚学,进德修业。《礼记●中庸》中 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出的就是“博学明 德,知行合一”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 里的“大学”与现在作为学府的大学,意义是不同的,它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 学问境界。大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之教到现代的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均体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脉络。“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诚朴雄 伟励学敦行”,“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 大学的校训句式工整、质朴雅正,无一例外地包蕴着传统精神,体现着东方智 慧和中国气派 孔子曾坦陈自己的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述而》)孔子对当时道德的沦落和学习的废弃忧患重重,认为这 是礼乐文明毁弃的结果。在孔子看来,只要唤醒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失落的社 会中的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犯上作乱的事也就自然减少了,社会的礼义与 秩序可望恢复与张大,他所憧憬的三代之治也就实现了。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主要是一种经典文化。《文心雕龙·宗经》有一句话:“经 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话来讲,也就 是认为经典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相对真理,指它有时代性;绝对真理 指它是永恒的,贯彻始终。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的一些经典,同样陶冶着 我们今天按照西方的模式兴办的大学。清华大学是庚子赔款之后由美国人投资办 的,是一所西式大学,但是,梁启超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概括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来;而中国人 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来自《汉书》,追求的理论联系实际、忧国忧民、学 以致用的中国传统 然而,自“五四”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于 是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审视与反思,有人提出要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其 实,从文化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历经磨难,它是生生不息的,不可能在 改革的大潮中被消弭,或者自生自灭。此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吸纳外
江西省新余市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校训塑造着现代中国的大学精神 袁济喜 大学被比喻为“象牙塔”,被看做是思想学术的殿堂。莘莘学子跨入校 门第一眼所见,往往是这所大学的校训,或遒劲有力,或大气磅礴。中国大学的 校训多数源自中国的古典典籍,其中“学”字和“德”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统 计数据显示,中国 112 所“211”大学校训中,出现“学”字 41 次,占 37%;“德” 字紧随其后,为 30 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德” 与“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精神联系。细究其中缘由,中国主流的大学精神主 要是儒家奠定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明德尚学,进德修业。《礼记•中庸》中 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体现出的就是“博学明 德,知行合一”的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 里的“大学”与现在作为学府的大学,意义是不同的,它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 学问境界。大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之教到现代的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均体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脉络。“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诚朴雄 伟励学敦行”,“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 大学的校训句式工整、质朴雅正,无一例外地包蕴着传统精神,体现着东方智 慧和中国气派。 孔子曾坦陈自己的忧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 吾忧也。”(《述而》)孔子对当时道德的沦落和学习的废弃忧患重重,认为这 是礼乐文明毁弃的结果。在孔子看来,只要唤醒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失落的社 会中的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犯上作乱的事也就自然减少了,社会的礼义与 秩序可望恢复与张大,他所憧憬的三代之治也就实现了。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主要是一种经典文化。《文心雕龙•宗经》有一句话:“经 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用现代话来讲,也就 是认为经典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相对真理,指它有时代性;绝对真理 指它是永恒的,贯彻始终。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古代的一些经典,同样陶冶着 我们今天按照西方的模式兴办的大学。清华大学是庚子赔款之后由美国人投资办 的,是一所西式大学,但是,梁启超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 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概括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来;而中国人 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来自《汉书》,追求的理论联系实际、忧国忧民、学 以致用的中国传统。 然而,自“五四”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于 是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审视与反思,有人提出要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其 实,从文化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历经磨难,它是生生不息的,不可能在 改革的大潮中被消弭,或者自生自灭。此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吸纳外
来文化和新陈代谢的机制。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一直强调,不懂西学也就 不能真正懂得中学,反过来说,不懂国学,也不能真正了解西学,所以,学贯中 西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思路。中国古代经典《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容纳外来文化, 或者是拥抱外来文化。北大办得好,并不是全盘接受西方的结果,也不是墨守传 统,而真是融合的产物。清华大学校长于1925年提出办国学院,作为一所西方 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校,尚且要“寻出中国之魂”,我们更没有理由办学“去中国 化 了 (摘自《光明网》2014.12.29.) 1.关于“学”与“德”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训中突出“学”与“德”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从 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到现代社会的“德智体美”,一脉相承,都表现了二者 的结合。 B.“大学”,其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 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中国传统教育的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C.《大学》中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 中的“大学”不是指学府,而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学问境界,意在既要“博学” 又要“明德”。 D.中国大学都存在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通过博学与修学达到 明德进学的目标。这一点从“学”字和“德”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就可以看出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大学的 校训或直接取自典籍,或化用典故,包蕴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体现了东方智 慧和中国气派。 B.孔子时代,社会道德沦落,人们普遍不愿学习,孔子认为只要唤醒了 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失落的社会中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社会的礼义与秩 序就可以恢复与张大了 C.传统的经典既是具有时代性的相对真理,又是能贯彻始终的永恒的绝 对真理,因此,古代的一些经典,同样可以影响着我们今天按照西方的模式兴办 的大学 D.从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陶冶着现代大 学精神,这也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以后,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不适用于现代化大学的建设,应该引进 西方的教育思想,这是对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B.中华五千年文明虽历经磨难,但始终薪火相传,未曾中断过,再加上 我们文化所具备的吸纳外来文化而推陈出新的能力,可以说,我们不用担心被西 方同化。 C.要想懂西学,就应该懂国学;反过来说,不懂国学,也不能真正了解 西学。所以,中华文化只要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就能真正做到学贯中西,这也是 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来文化和新陈代谢的机制。清华大学国学院导师王国维一直强调,不懂西学也就 不能真正懂得中学,反过来说,不懂国学,也不能真正了解西学,所以,学贯中 西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思路。中国古代经典《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意思是说,中华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容纳外来文化, 或者是拥抱外来文化。北大办得好,并不是全盘接受西方的结果,也不是墨守传 统,而真是融合的产物。清华大学校长于 1925 年提出办国学院,作为一所西方 化程度比较高的学校,尚且要“寻出中国之魂”,我们更没有理由办学“去中国 化” 了。 (摘自《光明网》2014.12.29.) 1.关于“学”与“德”之间内在的精神联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校训中突出“学”与“德”不是偶然的,它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密不可分,从 先秦孔子提出的“六艺”到现代社会的“德智体美”,一脉相承,都表现了二者 的结合。 B.“大学”,其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而达到道德人格与专 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中国传统教育的确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C.《大学》中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 中的“大学”不是指学府,而是指最高的学术或者学问境界,意在既要“博学”, 又要“明德”。 D.中国大学都存在明德尚学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要通过博学与修学达到 明德进学的目标。这一点从“学”字和“德”字出现的频率最高就可以看出。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些大学的 校训或直接取自典籍,或化用典故,包蕴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体现了东方智 慧和中国气派。 B.孔子时代,社会道德沦落,人们普遍不愿学习,孔子认为只要唤醒了 在当时物欲横流、道德失落的社会中人们久被泯灭的孝悌之心,社会的礼义与秩 序就可以恢复与张大了。 C.传统的经典既是具有时代性的相对真理,又是能贯彻始终的永恒的绝 对真理,因此,古代的一些经典,同样可以影响着我们今天按照西方的模式兴办 的大学。 D.从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陶冶着现代大 学精神,这也证明我们传统文化的经典,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以后,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不适用于现代化大学的建设,应该引进 西方的教育思想,这是对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审视和反思。 B. 中华五千年文明虽历经磨难,但始终薪火相传,未曾中断过,再加上 我们文化所具备的吸纳外来文化而推陈出新的能力,可以说,我们不用担心被西 方同化。 C.要想懂西学,就应该懂国学;反过来说,不懂国学,也不能真正了解 西学。所以,中华文化只要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就能真正做到学贯中西,这也是 中华文明的一个基本的思路
D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想办好现代化大学,既需要继承好固有的 文化传统,利用好本土的资源,同时,也要吸收、借鉴西方优秀的办学经验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性刚正,莅事明济。尝为刺史诘让,正色别白,不为 屈。开元中,与兄春卿、弟曜卿并以书判超等,吏部侍郎席豫咨嗟推伏。再以最 迁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禄山反,杲卿及长史袁履谦谒于道,赐杲卿紫袍,履谦绯袍,令与假子李钦凑以 兵七千屯土门。杲卿指所赐衣谓履谦曰:“与公何为著此?”履谦悟,乃与真定 令贾深、内丘令张通幽定谋图贼。杲唧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 原尹王承业为应,使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谋泄,禄山杀循。杲卿阳不事事 委政履谦,潜召处士权涣、郭仲邕定策。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十为拒 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乃矫 贼命召钦凑计事,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可夜开,舍之外邮;使履谦及参军冯 虔、郡豪翟万德等数人饮劳,既醉,斩之,并杀其将潘惟慎,贼党歼,投尸滹沱 水。履谦以示杲卿,则首喜且泣。 先是,禄山遣将髙邈召兵范阳未还,杲卿使藁城尉崔安石图之。已而事显,乃拜 杲卿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履谦为常山太守,深司马。即传檄河北,言王师二十万 入土门,遣郭仲邕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日中,传 数百里。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于是杲卿兄弟兵大振。 史思明等率平卢兵度河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 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 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 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 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 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 含胡而绝,年六十五。履谦既断手足,何千年弟适在傍,咀血喷其面,贼脔之 见者垂泣。杲卿宗子近属皆被害。杲卿已虏,诸郡复为贼守。(《新唐书·卷 百一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假:代理 B、杲卿阳不事事 阳:表面 C、舍之外邮 舍 住宿 D、降我,当活而子 而:你 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B、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C、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D.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我们要想办好现代化大学,既需要继承好固有的 文化传统,利用好本土的资源,同时,也要吸收、借鉴西方优秀的办学经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颜杲卿字昕,以文儒世家。性刚正,莅事明济。尝为刺史诘让,正色别白,不为 屈。开元中,与兄春卿、弟曜卿并以书判超等,吏部侍郎席豫咨嗟推伏。再以最 迁范阳户曹参军。安禄山闻其名,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禄山反,杲卿及长史袁履谦谒于道,赐杲卿紫袍,履谦绯袍,令与假子李钦凑以 兵七千屯土门。杲卿指所赐衣谓履谦曰:“与公何为著此?”履谦悟,乃与真定 令贾深、内丘令张通幽定谋图贼。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 原尹王承业为应,使平卢节度副使贾循取幽州。谋泄,禄山杀循。杲卿阳不事事, 委政履谦,潜召处士权涣、郭仲邕定策。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 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乃矫 贼命召钦凑计事,钦凑夜还,杲卿辞城门不可夜开,舍之外邮;使履谦及参军冯 虔、郡豪翟万德等数人饮劳,既醉,斩之,并杀其将潘惟慎,贼党歼,投尸滹沱 水。履谦以示杲卿,则首喜且泣。 先是,禄山遣将高邈召兵范阳未还,杲卿使藁城尉崔安石图之。已而事显,乃拜 杲卿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履谦为常山太守,深司马。即传檄河北,言王师二十万 入土门,遣郭仲邕领百骑为先锋,驰而南,曳柴扬尘,望者谓大军至。日中,传 数百里。贼张献诚方围饶阳,弃甲走。于是杲卿兄弟兵大振。 史思明等率平卢兵度河攻常山。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 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执。贼胁使降,不应。取少子季明加刃颈上曰:“降我, 当活而子。”杲卿不答。遂并卢逖杀之。杲卿至洛阳,禄山怒曰:“吾擢尔太守, 何所负而反?”杲卿瞋目骂曰:“汝营州牧羊羯奴耳,窃荷恩宠,天子负汝何事, 而乃反乎?我世唐臣,守忠义,恨不斩汝以谢上,乃从尔反耶?”禄山不胜忿, 缚之天津桥柱,节解以肉啖之,骂不绝,贼钩断其舌,曰:“复能骂否?”杲卿 含胡而绝,年六十五。履谦既断手足,何千年弟适在傍,咀血喷其面,贼脔之, 见者垂泣。杲卿宗子近属皆被害。杲卿已虏,诸郡复为贼守。(《新唐书•卷一 百一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表为营田判官,假常山太守 假:代理 B、杲卿阳不事事 阳:表面 C、舍之外邮 舍: 住宿 D、降我,当活而子 而:你 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B、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C、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D、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禄山愤怒了,把颜杲卿绑在天津桥的柱子之上,但是出于招降的目 的,就把肢解好的肉来让颜杲卿吃,他还是不停口地骂,忍无可忍的叛贼就斩断 他的舌头 B、开元年间,与其哥哥颜春卿、弟弟颜曜卿一起因书判成绩优异,使吏 部侍郎席豫赞叹佩服。此句侧面表现了颜杲卿出众的才能。 C、颜杲卿随即传檄文到黄河以北,声称二十万官军已经进入土门,派郭 仲邑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奔驰向南,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 了 D、袁履谦被砍断手足后,适逢何千年的弟弟在身旁,就含血吐到他脸上, 叛贼又把袁履谦剁碎了,看见的人都落泪而泣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5分) (2)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 执。(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荆州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 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 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 “庾开府” 8.这首诗描绘了南国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 9.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 析。(6分)
D、时真卿在平原/素闻贼逆谋/阴养死士/为拒守计真卿/遣甥卢逖至常山 /约起兵断贼/北道杲卿大喜/以为兵/掎角可挫贼西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安禄山愤怒了,把颜杲卿绑在天津桥的柱子之上,但是出于招降的目 的,就把肢解好的肉来让颜杲卿吃,他还是不停口地骂,忍无可忍的叛贼就斩断 他的舌头。 B、开元年间,与其哥哥颜春卿、弟弟颜曜卿一起因书判成绩优异,使吏 部侍郎席豫赞叹佩服。此句侧面表现了颜杲卿出众的才能。 C、颜杲卿随即传檄文到黄河以北,声称二十万官军已经进入土门,派郭 仲邑率领一百骑兵做先锋,奔驰向南,拖着柴草扬起灰尘,望见的人都说大军来 了。 D、袁履谦被砍断手足后,适逢何千年的弟弟在身旁,就含血吐到他脸上, 叛贼又把袁履谦剁碎了,看见的人都落泪而泣。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杲卿称疾不视事,使子泉明往返计议,阴结太原尹王承业为应(5 分) (2)不涉旬,贼急攻城。杲卿昼夜战,井竭,粮、矢尽,六日而陷,与履谦同 执。(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荆州道怀古①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②,咸阳终日苦思归。 【注】①这首诗作于中唐诗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赴连州(今属广 州)刺史之任时。②庾开府:即庾信,一开始在梁朝为官,后奉命出使西魏,被 强留在北方,历仕西魏、北周二朝,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世称 “庾开府”。 8.这首诗描绘了南国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 分) 9.本诗的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 析。(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 道难》) (2)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 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 是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寄钱 白旭初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 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 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200 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100元就够用了。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 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员在村 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 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 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乡邮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割菜, 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慌忙出门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 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寄来的。邻居张大妈夺过 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说,乖乖,2400元哩!人们闻声 都聚拢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 人都是一脸的钦羡。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 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母亲的 信只有几行字,问成刚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说好一个月只寄100元。成刚回信 说,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母亲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着急。成刚还说 他工资不低,说好每个月寄200元的,用不完娘放在手里也好应付急用呀。看完 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过了几个月,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短短几句,说成刚不该把 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6 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 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 道难》) (2)朱熹的《观书有感》中借水之清澈是因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来暗喻人 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的句子 是: , 。 (3) 《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时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 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寄钱 白旭初 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成刚要母亲随他去长沙生活。母亲执意不肯,说 乡下清静,城里太吵住不惯。成刚明白,母亲是舍不得丢下长眠在地下的父亲, 成刚临走时对母亲说:过去您总是不让我寄钱回来,今后我每个月给您寄 200 元生活费。母亲说乡下开销不大,寄 100 元就够用了。 母亲住的村子十分偏僻,乡邮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如今村子里外出打 工的人多了,留在家里的老人们时时盼望着远方的亲人的信息,因此乡邮员在村 子里出现的日子是留守村民的节日。每回乡邮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 奶奶围住了,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邮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 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乡邮员又来了,母亲正在屋后的菜园里割菜, 邻居大妈一连喊了几声,母亲才明白是叫自己,慌忙出门从乡邮员手里接过一张 纸片,是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成刚寄来的。邻居张大妈夺过 母亲手里的汇款单看了又看,羡慕得不得了,说,乖乖,2400 元哩!人们闻声 都聚拢来,这张高额汇款单像稀罕宝贝似的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的,每个 人都是一脸的钦羡。 母亲第一次收到儿子这么多钱,高兴得睡不着觉,半夜爬起来给儿子写 信。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当过村小教师的父亲教她识得些字写得些字。母亲的 信只有几行字,问成刚怎么寄这么多钱回来?说好一个月只寄 100 元。成刚回信 说,乡邮员一个月才去村里一两次,怕母亲不能及时收到生活费着急。成刚还说 他工资不低,说好每个月寄 200 元的,用不完娘放在手里也好应付急用呀。看完 了成刚的信,母亲甜甜地笑了。 过了几个月,成刚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只短短几句,说成刚不该把一 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个月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