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 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造成日 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造成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 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尤其是,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 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 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 气十足的跟班一一北京话叫作“催呗儿”。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 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 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 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都 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 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 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 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打造成功的 他们牛气十足地宣布平面媒体的过时,宣布文学即将死亡,小说即将湮灭,他们 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 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 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 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 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 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 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 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 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 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4.5.6D们能发育与 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 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 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当然, 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 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 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我们这里需要政府、市场与专家能够在文化事业、文 化生活中起到恰如其分的均衡、适当的良性互动互补作用,而绝对不是一味市场 化 我们要告诉国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猝死,文化首先不是力量而是品质 文化的代表首先是诸葛亮、孔孟老庄、李白杜甫……而不是“三个臭皮匠” 个臭皮匠”上网固然有可能凑成诸葛亮,也不无可能排除或者宣布诸葛亮的智慧
江西省新余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段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 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造成日 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造成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 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尤其是,哗众取宠的薄幸儿大量出现。 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 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 气十足的跟班——北京话叫作“催呗儿”。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 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 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 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 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都 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 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 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 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打造成功的, 他们牛气十足地宣布平面媒体的过时,宣布文学即将死亡,小说即将湮灭,他们 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 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 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先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 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 节目,更不像 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 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 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 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 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 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 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 3.4.5.6D 们能发育与 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 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 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当然, 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 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 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我们这里需要政府、市场与专家能够在文化事业、文 化生活中起到恰如其分的均衡、适当的良性互动互补作用,而绝对不是一味市场 化。 我们要告诉国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猝死,文化首先不是力量而是品质, 文化的代表首先是诸葛亮、孔孟老庄、李白杜甫……而不是“三个臭皮匠”。“三 个臭皮匠”上网固然有可能凑成诸葛亮,也不无可能排除或者宣布诸葛亮的智慧
他们死活不能接受。找几千个“网虫”宣示对于经典的拒绝,不是经典的出丑而 是我们自己的丢人。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髙端 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选自《读书》,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信息异化”的一项是(3分) A.国内某些电视相亲节目的不少嘉宾言论大胆、出格,拜金女、富二代炫富、 母女同台征婚等,更是成为热门话题而被大肆炒作。 B.汶川地震后的公益行动浪潮中,某些想借助媒体在公益市场做买卖的慈善机 构和个人,打着救灾旗号给自己做宣传,夸大捐款额度来粉饰形象。 C.福建一网友发布一条标题为“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34口灭门惨案! 转疯了”的微信,而真相是他自己在家消灭了三十多只老鼠。 D.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近3000名网络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后,发布了“死活 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瓦尔登湖》等中外名著位列其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时代,智能通讯工具的便利快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及时、广泛,但 是也造成了人们盲目、简单,内容被形式主宰的阅读思维 B.在信息时代,文学、纸质书籍首先受到冲击,一方面缘于语言文字自身不够 直观,另外也是低智商时代造就了一批不愿动脑的精神懒汉所致。 C.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刺激感官的元素,形式主宰了内容,让许多 人习惯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等身体及其器官来接收信息。 D.各种票房、点击量、收视率的节节攀升,超女、好声音的诞生,很多都是信 息时代现代传媒炒作鼓吹忽悠的结果,是信息异化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等名著被称作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是因为语言文字是符号,是 思想,而经典更需要感受、解读、联想、思考,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 B.触屏时代带来的心智灾难表现为风气的败坏,信息的异化以及文学、纸质书 籍被冲击而导致的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的逼近。 C.为使信息技术良性发展,一方面应该杜绝市场化,另一方面政府、市场与专 家应该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均衡作用。 D.作者认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消亡,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 眼光,追求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带着钥匙去流浪 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 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 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 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 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 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 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
他们死活不能接受。找几千个“网虫”宣示对于经典的拒绝,不是经典的出丑而 是我们自己的丢人。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高端、 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选自《读书》,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信息异化”的一项是(3 分) A.国内某些电视相亲节目的不少嘉宾言论大胆、出格,拜金女、富二代炫富、 母女同台征婚等,更是成为热门话题而被大肆炒作。 B.汶川地震后的公益行动浪潮中,某些想借助媒体在公益市场做买卖的慈善机 构和个人,打着救灾旗号给自己做宣传,夸大捐款额度来粉饰形象。 C.福建一网友发布一条标题为“昨晚,石狮,震惊全国!一家 34 口灭门惨案! 转疯了”的微信,而真相是他自己在家消灭了三十多只老鼠。 D.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近 3000 名网络读者的意见进行统计后,发布了“死活 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瓦尔登湖》等中外名著位列其中。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网络时代,智能通讯工具的便利快捷,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及时、广泛,但 是也造成了人们盲目、简单,内容被形式主宰的阅读思维。 B.在信息时代,文学、纸质书籍首先受到冲击,一方面缘于语言文字自身不够 直观,另外也是低智商时代造就了一批不愿动脑的精神懒汉所致。 C.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加入大量的刺激感官的元素,形式主宰了内容,让许多 人习惯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等身体及其器官来接收信息。 D.各种票房、点击量、收视率的节节攀升,超女、好声音的诞生,很多都是信 息时代现代传媒炒作鼓吹忽悠的结果,是信息异化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红楼梦》等名著被称作死活读不下去的作品,是因为语言文字是符号,是 思想,而经典更需要感受、解读、联想、思考,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 B.触屏时代带来的心智灾难表现为风气的败坏,信息的异化以及文学、纸质书 籍被冲击而导致的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的逼近。 C.为使信息技术良性发展,一方面应该杜绝市场化,另一方面政府、市场与专 家应该在文化事业、文化生活中起到均衡作用。 D.作者认为,文化不应该断裂,也不会消亡,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 眼光,追求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小题。 带着钥匙去流浪 宗崇茂 钥匙插进锁孔,他忽然感到自己的手有些颤抖。还是那扇门,还是那把 锁。左旋,右转,“咔嚓”一声脆响,门开了。 屋里静无声息,他放下背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处,一切仍是 离开时的模样,梦中轻抚过千百遍的模样。桌椅、电器,甚至一本书的摆设也一 如从前。他走进儿子的卧室,发现床头贴了几幅彩色的酷照,是周杰伦。他想起 儿子曾在信中说过:“爸爸,我特崇拜周杰伦”。他的心里微微一笑:长大了, 儿子真的长大了,也许这是他离别这么久以来家中最显著的变化吧。 他在纤尘不染的沙发中坐下。儿子还没放学,妻子尚未下班,太阳正走在西归的 路上。他开始静待。他知道今晚妻会到菜市场多买一些菜回来。说实在的,他是
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的“放纵”也 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 他在等候妻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 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 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一一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 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 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 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 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 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 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 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 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 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 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 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的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 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 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 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 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惟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 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 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 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 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家的温暖与 感激。倘若可能,他相信那枚钥匙同样会情不自禁地与他相拥而泣。此时,月光 已白露一样洒落草原…… 岁月的风尘遮掩不住那枚钥匙所发出的锃亮光芒。无数个黑夜里,他摩挲着钥匙 并久久怀想。他喜欢这种感觉:让钥匙坚实的齿口轻轻啮咬自己的掌心,似乎也 咬住了数千里以外的那盏灯火 这么多年来,他和它彼此依恋不曾背离。仿佛一种象征,一种慰藉;一个期待, 一个寓言一一甚而说,这枚流浪的钥匙,已成为他苦难心灵的一个护身之符。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一个不怎么爱做家务的男人,也许这是长年的漂泊生活使然,但妻的“放纵”也 让他养成了许多的慵懒,一种带着暖意的慵懒。 此刻,他坐在那里,坐在久违的家中。他已确信自己不是处于颠簸与晕眩之中。 他在等候妻与儿子回来。没有了距离也就没有了惯常挂在心头的那份遥远的思 念。这一段等候过程的小小空白竟使他有些无所适从。 他瞥见了刚才放在茶几上的那枚钥匙,那枚让他得以很快坐进家中的钥匙,一阵 复杂的情感忽然潮涌而至——亲爱的钥匙,咱们终于回来了…… 每一个家都是一座城堡。他也拥有自己温暖的城堡。但许多年来,他似乎只是这 座城堡中被授予了一枚金钥匙的荣誉居民;除了在梦里,他并不能随意开启且进 出其中。命运总是让他别了又别,远了再远。他只能逐冰雪而居以流浪为邻。 “我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 他说,对海子的这首诗感触尤深。他无法预知自己何时能够结束颠沛回归城堡, 因为他无法确定命运的风向。 于是,他浪迹四方,身上却始终携带着家门上的那枚钥匙;这几乎成为一个无法 摒弃的习惯或情结。因为不管多远,家门总在等待一个浪子的随时开启,尽管这 种守望太过漫长而酸涩;因为不管多久,家门总不忍让一个游子在自家门外有片 刻的耽延徘徊。他回来了,像一个日常居家的男人,早上出去,晚上又轻轻开门 进来。 有多少钥匙不能为门驻守?有多少人不能为家停留?如果问一把钥匙有什么梦, 那它的梦一定是一扇门;如果问一个浪子有什么梦,那他的梦一定是一个家。它 和那扇门,他和那个家,关山万里常在梦中相惜。故乡,天涯,梦境,现实;时 空裂为深渊。所有的伤痛与温馨,只有在分离的状态下得以弥合和完整。 他回忆起与那枚钥匙所共有的一次悲喜交集的经历…… 那是在一个几百里渺无人烟的草原深处。他和一帮民工兄弟在那里做工。有一天, 当他拖着黄昏疲惫的影子回到帐篷时,一摸口袋,发觉那串钥匙不见了。他焦急 万分,因为里面有伴随了他多年的那枚钥匙。他不能让它遗失于空荡荡的冰雪世 界,否则他的心会像失去了锚的小船更加茫然不安。到底在哪里丢失了呢?兄弟 们提醒他:会不会落在了工地?在茫茫的草原上,那里也许是惟一的可寻之处了。 他拉上一位兄弟,趁天色还亮赶紧回到工地找寻。但半个时辰过去了仍一无所获。 他想起中午曾在一片雪地上换衣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他开始向那片厚厚的雪 地仔细搜寻。 找呀,扒呀。他的双手已冻得紫红麻木。看到了,终于看到了!兴备像一只皮球 在没有弹性的草地上一蹦老高!他似一个黑暗中寻觅了很久的地下党员终于找到 了失散多年的组织。一枚失而复得的钥匙,此刻带给他的是如同一个家的温暖与 感激。倘若可能,他相信那枚钥匙同样会情不自禁地与他相拥而泣。此时,月光 已白露一样洒落草原…… 岁月的风尘遮掩不住那枚钥匙所发出的锃亮光芒。无数个黑夜里,他摩挲着钥匙 并久久怀想。他喜欢这种感觉:让钥匙坚实的齿口轻轻啮咬自己的掌心,似乎也 咬住了数千里以外的那盏灯火。 这么多年来,他和它彼此依恋不曾背离。仿佛一种象征,一种慰藉;一个期待, 一个寓言——甚而说,这枚流浪的钥匙,已成为他苦难心灵的一个护身之符。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描写他打开家门时手在颤抖的细节,表现了他经历了长久的流浪生 活之后对家里的一切是否会发生变化的不安的感受。 B.文章在结构上用了明暗双线,虚实结合的写法,他的流浪与回归的经历处于 明线,是实写;他的妻儿在家中的生活是暗线,是虚写。 C.他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寻找一把钥匙的片段,衬托出他在异乡生活的艰苦 孤独,表现了他的心灵一直处于无家的状态。 D.文章画线语句表明主人公对如此漫长的分离的感谢之情,因为有了这样的分 离,他才会更加珍惜家的温暖 5.文章第二段描述的家里的场景有怎样的特点及作用?(5分) 6.请结合文章,分析“钥匙”的丰富意蕴。(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髙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一一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A.文章开头描写他打开家门时手在颤抖的细节,表现了他经历了长久的流浪生 活之后对家里的一切是否会发生变化的不安的感受。 B.文章在结构上用了明暗双线,虚实结合的写法,他的流浪与回归的经历处于 明线,是实写;他的妻儿在家中的生活是暗线,是虚写。 C.他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寻找一把钥匙的片段,衬托出他在异乡生活的艰苦 孤独,表现了他的心灵一直处于无家的状态。 D.文章画线语句表明主人公对如此漫长的分离的感谢之情,因为有了这样的分 离,他才会更加珍惜家的温暖。 5.文章第二段描述的家里的场景有怎样的特点及作用?(5 分) 6.请结合文章,分析“钥匙”的丰富意蕴。(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 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美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 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 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髙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 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 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 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美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 ” 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 靠配音的“小鲜肉”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 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 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 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