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作家来说既 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置身于这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 但如果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 不是从来如此的,我们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在随着民族 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历史 化”“相对化”“艺术化”,在作品中凝聚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是一个巨 大的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文学经典,能否攀上文艺的高峰 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 心世界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 现实主义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有着曲折复杂的历史。在历史上,19世纪 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可以说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 的触角深入人类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 义与生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于教条化而导致了公式化、概念 化,在具体实践中遭受了挫折,但无论是中国的“现实主义一一广阔的道路”, 还是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都试图在理论上对之做出纠正或扩展。20世 纪80年代,新的文艺思潮蜂拥而来,现实主义一度被视为落后、过时的创作方 法,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催生了中国的“先锋文学”,成为当时占据主流的文艺 潮流。但时过境迁,30年后重新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风光无限的先锋文 学已经很少有人问津,而被视为“落后”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仍然能打动今日读 者的心,《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上世纪80年 代以来的美学规范,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在今天,我们可以更 加清晰地认识到,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不仅先锋文学 作家转向了更加平实的写作,而且“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 学”“非虚构”等现实主义脉络不绝如缕,在文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就 现实情况而言,现实主义并未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 量。其原因或许主要在于,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在实 践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真实性、 思想性、文学性等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 但值得欣喜的是,新一代 中国作家已经登场。在这个充满丰富性与可能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中国经 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越广阔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无 限的可能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 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才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 (选自2016年04月08日《人民日报;K现实主义: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作者: 李云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当代作家,只有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去观察、思考与研究当代中国 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学经典,攀上文艺的髙峰
江西省新余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验的丰富性,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对作家来说既 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我们置身于这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 但如果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 不是从来如此的,我们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在随着民族 国家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时代经验“历史 化”“相对化”“艺术化”,在作品中凝聚当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是一个巨 大的问题,这也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创造新的文学经典,能否攀上文艺的高峰。 而要达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与内 心世界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 现实主义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也有着曲折复杂的历史。在历史上,19 世纪 的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座高峰,可以说 20 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 的触角深入人类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 义与生活的关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于教条化而导致了公式化、概念 化,在具体实践中遭受了挫折,但无论是中国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 还是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都试图在理论上对之做出纠正或扩展。20 世 纪 80 年代,新的文艺思潮蜂拥而来,现实主义一度被视为落后、过时的创作方 法,来自西方的现代主义催生了中国的“先锋文学”,成为当时占据主流的文艺 潮流。但时过境迁,30 年后重新去看,我们可以发现,当时风光无限的先锋文 学已经很少有人问津,而被视为“落后”的现实主义作品,却仍然能打动今日读 者的心,《平凡的世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反思上世纪 80 年 代以来的美学规范,也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在今天,我们可以更 加清晰地认识到,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 事实上,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不仅先锋文学 作家转向了更加平实的写作,而且“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底层文 学”“非虚构”等现实主义脉络不绝如缕,在文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就 现实情况而言,现实主义并未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 量。其原因或许主要在于,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在实 践中也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涉及我们如何重新理解真实性、 思想性、文学性等现实主义的基本问题。 但值得欣喜的是,新一代 中国作家已经登场。在这个充满丰富性与可能性的时代,我们该如何书写中国经 验,如何讲述中国故事?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越广阔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无 限的可能性,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 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才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 (选自 2016 年 04 月 08 日《人民日报;K 现实主义:越来越广阔的道路》作者: 李云雷,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个当代作家,只有以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方法去观察、思考与研究当代中国 人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才有可能创造新的文学经典,攀上文艺的髙峰
B.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曾对人类的精神领域进行探索,而20世纪欧美的现 代主义则有过从建构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的打算 C.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曾试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教条化而 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做出纠正或扩展。 D.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它为我们书写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 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们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荐之中,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性,也就会发现 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B.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曾因“先锋文学”的冲击而被视为是“落后” 的,但它仍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这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C.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这或许是目前现实主义还 没有成为很多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的原因之 D.20世纪90年代以来底层文学”等现实主义脉络连续不断地出现,先锋文学 作家转向更加平实的写作,显示着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 3.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A.《大卫·科波菲尔》融进了査尔斯,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讲述了主人 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 B.《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 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 的风貌。 C.莫言在《食草家族》前言中说,这本书表达了他渴望人类可以通过吃草净化 心灵的强烈愿望,对蹼膜的恐惧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膜拜。 D.《人民的名义》以改革开放后GDP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以检 察官侯亮平的调査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 、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 【答案】1.B 2.A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中国的‘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的触角深入人类 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 系。”“前者”指的是“20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后者”指的是“苏联、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选项指代错误 2.试题分析:“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性”错误。原文第一段:“我们置身于这 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习焉不察”的意思是“经常接触某种事物, 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 关”是“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才能做到的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 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混淆范围。 3.试题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可知,A、B、D中的三部作品更加注重原文所强调 的时代性和真实性一“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 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B. 19 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曾对人类的精神领域进行探索,而 20 世纪欧美的现 代主义则有过从建构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系的打算。 C. 西方的“无边的现实主义”曾试图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由教条化而 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做出纠正或扩展。 D. 现实主义是一条越来越广阔的道路,它为我们书写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 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大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我们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荐之中,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性,也就会发现 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 B. 现实主义作品《平凡的世界》曾因“先锋文学”的冲击而被视为是“落后” 的,但它仍能打动今日读者的心,这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巨大生命力。 C. 现实主义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研究,这或许是目前现实主义还 没有成为很多作家的自觉追求,也没有汇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D.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底层文学”等现实主义脉络连续不断地出现,先锋文学 作家转向更加平实的写作,显示着中国文学的主潮已经发生了转变。 3.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现实主义的一项是 A. 《大卫•科波菲尔》融进了查尔斯,狄更斯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讲述了主人 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展示了 19 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 B. 《战争与和平》以 1812 年俄国法国战争为中心,通过对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 皮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 的风貌。 C. 莫言在《食草家族》前言中说,这本书表达了他渴望人类可以通过吃草净化 心灵的强烈愿望,对蹼膜的恐惧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膜拜。 D. 《人民的名义》以改革开放后 GDP 飞速增长下的腐败事件为创作背景,以检 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当代检察官维护公平正义和法制统 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原文第二段:“20 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和苏联、中国的‘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都是试图超越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前者将探索的触角深入人类 的精神领域,后者则试图从建构而不是批判的角度,重建现实主义与生活的关 系。”“前者”指的是“20 世纪欧美的现代主义”,“后者”指的是“苏联、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选项指代错误。 2. 试题分析:“熟习中国经验的丰富性”错误。原文第一段:“我们置身于这 一进程之中,往往对之习焉不察。”“习焉不察”的意思是“经常接触某种事物, 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发现自己的生活与民族国家的命运休戚相 关”是“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来考察”才能做到的。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 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 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 B 混淆范围。 3. 试题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可知,A、B、D 中的三部作品更加注重原文所强调 的时代性和真实性----“置身于时代生活的洪流中,在思想与文学的碰撞中,将 真实性作为内在追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 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 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 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 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査,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 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 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 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 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 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 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 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 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 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 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髙膀阔,蹲在那里 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 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 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 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 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 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 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 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 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 从哪个方 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夲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牛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 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囚过 f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 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 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 起伏不平的条 同、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 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 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 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 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 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 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 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 年 12 月 16 日晚 8 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 的地震,震级 8.5.裂度 12.死 27 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 称环球大地震。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 1976 年的唐山大地震和 2008 年的汶川大地 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 川大地震同出一因。有案可查,1982 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 6 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 6 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六次即海原 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 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 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 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 摇 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 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 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 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 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 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 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 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 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 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 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 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 400 岁的 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 100 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 惊肉跳。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 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 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 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 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 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 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 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 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 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 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 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 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 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 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 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 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 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 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 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 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 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 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 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 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5.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6.“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5.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 柳这一形象。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 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③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 品质做铺垫。 6.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百年 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 灾难。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 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 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项,“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 D项,“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的 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达技巧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根据问段内容准确判 断运用各种技巧,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表达技巧一般包含艺术手法、遣词造句的 方式,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此题根据文段中的句子“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 过”“像一块凝固的岩石”“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以 及经受的灾难和结果的可以判断运用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效果是形象生动 地突出“震柳“的形象特征;在从遣词造句上看是整散结合:从结构上看,全文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 27 万人的生命,为 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这株灾后之柳 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 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它在说: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 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 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 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 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 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老树犹在,雄风不减。绿满天涯,长风浩荡。这不 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 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 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 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 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 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 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 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5. 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6. “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 柳这一形象。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 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③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 品质做铺垫。 6. 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百年 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 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 灾难。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 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 【解析】 4. 试题分析:A 项,“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 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 项,“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 D 项,“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的 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表达技巧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根据问段内容准确判 断运用各种技巧,然后分析艺术效果。表达技巧一般包含艺术手法、遣词造句的 方式,文章的结构安排等,此题根据文段中的句子“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 过”“像一块凝固的岩石”“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以 及经受的灾难和结果的可以判断运用比喻、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效果是形象生动 地突出“震柳“的形象特征;在从遣词造句上看是整散结合;从结构上看,全文
写“震柳”,此处写“震柳”的外形特征,后文写其内在的精神品质,照应全文, 为下文做铺垫。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表达技巧的题目,分析散文的艺术手法一般要涉及艺术手法, 注意有修辞、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然后是文章的结构安排,句式的选用等,答 题时首先答技巧,然后结合文章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技巧,还要分析艺术效果。 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主要的物象的意蕴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 文中关于物象的描写的段落和文章的主旨作答,如此题结合文中关系“震柳”的 相关描写,如第4段分析出其“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 的特征,意蕴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结合文章的主旨歌颂“震柳”的品质, 启示人们如何面对灾难,得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的启示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 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 范意识薄弱,这些因素持续堆积,乱象就不可避免了。教育部、银监会等部委曾 多次发文提示校园贷风险,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发配套细则。令人遗憾的是,在 百般呵护下,一些大学生依旧没能逃脱非法校园贷的“魔爪”。这从客观上证明 了大学生的借贷需求旺盛,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 金融借贷服务,让校园贷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 真正得到保障, 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必须及时补上漏洞,严格 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 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遇制校园贷 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此外,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 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数据分析 今年2月,南京公安部门就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情况进行了一次约3000名大学 生参与的网上问卷调查。 大学生每月开销多少钱? 1000元以下5% 10002000元39% 2000-3000元47% 3000元以上9% 校园贷的前被用来干啥? 投资、创业37% 旅游、休闲44 学习费用及用品26% 买奢侈品、化妆品、衣饰等12% 武他消费3 (注多选)
写“震柳”,此处写“震柳”的外形特征,后文写其内在的精神品质,照应全文, 为下文做铺垫。 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表达技巧的题目,分析散文的艺术手法一般要涉及艺术手法, 注意有修辞、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然后是文章的结构安排,句式的选用等,答 题时首先答技巧,然后结合文章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技巧,还要分析艺术效果。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主要的物象的意蕴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结合 文中关于物象的描写的段落和文章的主旨作答,如此题结合文中关系“震柳”的 相关描写,如第 4 段分析出其“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 的特征,意蕴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结合文章的主旨歌颂“震柳”的品质, 启示人们如何面对灾难,得出“战胜灾难唯有坚守”的启示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现在的校园贷“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导致的是“信息审核不严、 高服务费、高违约金”问题,而大学生年轻冲动,虚荣心强,金融知识匮乏,防 范意识薄弱,这些因素持续堆积,乱象就不可避免了。教育部、银监会等部委曾 多次发文提示校园贷风险,多地地方金融局也下发配套细则。令人遗憾的是,在 百般呵护下,一些大学生依旧没能逃脱非法校园贷的“魔爪”。这从客观上证明 了大学生的借贷需求旺盛,只有为大学生提供渠道畅通、手续便捷、利率合理的 金融借贷服务,让校园贷在法治化市场化的轨道上运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才能 真正得到保障。 对于“校园贷”问题,除了加强监管,更要精准打击,必须及时补上漏洞,严格 区分合法借贷与金融诈骗,对某些打着校园贷的幌子给大学生“挖坑”的借贷平 台,该取缔要取缔,该重罚要重罚,不能手软。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遇制校园贷 乱象的蔓延,并保障其健康、良性的成长。此外,大学生也要不断加强对风险的 识别和防范能力,同时少些虚荣心,避免过度透支消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数据分析 今年 2 月,南京公安部门就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贷情况进行了一次约 3000 名大学 生参与的网上问卷调查。 大学生每月开销多少钱? 1000 元以下 5% 1000-2000 元 39% 2000-3000 元 47% 3000 元以上 9% 校园贷的前被用来干啥? 投资、创业 37% 旅游、休闲 44% 学习费用及用品 26% 买奢侈品、化妆品、衣饰等 12% 其他消费 3% (注多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