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一中、万载中学、宜春中学2016届高三联考语文卷解析 命题人:龙瑞平审题人:章兴华 【试卷综析】 本次试题难度适中,设题合理,对学生高考复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现代文阅读 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 进行 论述类语段阅读,选取了有关苏轼的文章,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学课本中选用了他的不少作品,学生对苏轼有一定了解,选文能引起学生阅读 兴趣,并且试题起到了引导学生平时扩大阅读,开阔视野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语段出题巧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押题、猜题,四个小题综合考査 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题目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四道主 观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 2.语言知识运用 语言知识运用基本上涵盖了语文主要的基础知识点,从辨析病句到成语运用,均 紧扣高考知识点。成语运用小题的几个成语比较常见,区分度较大,学生答题的 准确率较高。 第10题默写名句,全是课本的名句,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难 度不大。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 但有的学生读书不认字,写错别字的不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 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 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 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 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 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 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 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 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 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 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 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 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 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 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 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
江西省新余一中、万载中学、宜春中学 2016 届高三联考语文卷解析 命题人:龙瑞平 审题人:章兴华 【试卷综析】 本次试题难度适中,设题合理,对学生高考复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现代文阅读 卷面来看,难度适中,以高考考试题型为模式,结合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情况来 进行 论述类语段阅读,选取了有关苏轼的文章,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中学课本中选用了他的不少作品,学生对苏轼有一定了解,选文能引起学生阅读 兴趣,并且试题起到了引导学生平时扩大阅读,开阔视野的作用。 现代文阅读语段出题巧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押题、猜题,四个小题综合考查 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题目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四道主 观题。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没有什么障碍,但要想全面的作答,并不容易。 2.语言知识运用 语言知识运用基本上涵盖了语文主要的基础知识点,从辨析病句到成语运用,均 紧扣高考知识点。成语运用小题的几个成语比较常见,区分度较大,学生答题的 准确率较高。 第 10 题默写名句,全是课本的名句,要求默写的都是耳熟能详的诗文名句,难 度不大。此题用于测试学生的识记能力,平时只要认真背诵的学生都能拿满分, 但有的学生读书不认字,写错别字的不少。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题文】M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 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 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 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 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 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 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 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 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 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 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 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 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 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 与异乡对 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 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
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 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 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 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 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 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 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 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 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 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 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 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 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 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 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 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 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 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 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 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 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 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 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 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 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 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答案】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 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 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 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 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 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 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 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 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 至极, 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 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 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 栖息的故乡, 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 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 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 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 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 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 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 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 “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 心灵栖息的故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蜀江上, 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 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 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 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 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答案】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C 解析:“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 综合) 【答案与解析】答案:B 解析:“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 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 综合)。 【答案与解析】答案:A 解析: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 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 【题文】J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 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 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 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 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话,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 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 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 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 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 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 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 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住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 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 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 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 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 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首相目以 退。翌日,震凌却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干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 “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 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 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选自《小 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穷:穷究,彻查
【答案与解析】答案:C 解析: “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 综合)。 【答案与解析】答案: B 解析: “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错,本文阐述苏轼把 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 综合)。 【答案与解析】答案: A 解析:B.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因果关系不成 立;D.“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 【题文】J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 有大功。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 于雍邸,骖乘持盖,不顷刻离。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年羹尧以大逆诛,穷 其党,公谓廷臣曰:“元恶已诛,胁从罔治。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倘诸公 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诸王大臣以公话,平反无算。岳兴阿者,九门提 督隆科多子也。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上疑公 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 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公即赴拜达理, 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贼送死,可唾手取也。鼐远来,虽兵疲,犹能一战。惟 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马 嘿然,再三云不应。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获辎重、牛畜万计。 卒以马病,不能穷追。事闻,天子大悦。赐孔雀翎,移住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 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此社稷之 福也。”上意遂定。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 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议不成,公不归矣!”鄂托、宰桑 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公叱曰:“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某思归,某不 来矣。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诸首相目以 退。翌日,震凌却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来,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 “王误矣!”王不能堪。世宗责公曰:“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公亦不能答 也。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入 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薨于家。年六十二。 (选自《小 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 穷:穷究,彻查
B.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徇:示众 C.卒以马病,不能穷追病:生病 D.事集,万世和好集:成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B.诸酋相目以退不赂者以赂者丧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不拘于时 D.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但未 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却 没有获得皇上的嘉奖 C.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 使无数人平反昭雪。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 观真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5分) (2)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5分) 【答案】 4.【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C 解析:病:疲惫不堪 5.【知识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 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D 解析:D.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指示代词,这;B.连 词,表承接/介词,因C.介词,向/相当于“被” 6.【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与解析】答案:B 解析:“却没有获得皇上的嘉奖”,获得了皇上的嘉奖 7.(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理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1)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髙亢,精于骑马射 箭,读书一目数行。 解析:“英朗”:俊朗;“倨身”:身材挺拔:“扬声”:声音髙亢、洪亮。(“英 朗“”倨身””扬声””目”各一分) (2)【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 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 (“任事”“声咳所及”“唯唯”各1分,句意整体1分)
B.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徇:示众 C.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病:生病 D.事集,万世和好 集:成功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鼐事上 久,能知上之用心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B.诸酋相目以退 不赂者以赂者丧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 不拘于时 D.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但未 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马疲惫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却 没有获得皇上的嘉奖。 C.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 使无数人平反昭雪。 D.作者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 观真实。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5 分) (2)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5 分) 【答案】 4.【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C 解析:病:疲惫不堪。 5.【知识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 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D 解析:D .都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A.助词,的/指示代词,这;B.连 词,表承接/介词,因 C.介词,向/相当于“被”。 6.【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与解析】答案:B 解析:“却没有获得皇上的嘉奖”,获得了皇上的嘉奖。 7.(1)【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理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1)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 箭,读书一目数行。 解析:“英朗”:俊朗;“倨身”:身材挺拔;“扬声”:声音高亢、洪亮。( “英 朗 “”倨身””扬声”” 目”各一分)。 (2)【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 解)。 【答案与解析】答案:果亲王掌权时,命令传到的地方,大臣们都恭敬地听从。 (“任事”“声咳所及”“唯唯”各 1 分,句意整体 1 分)
解析:“任事”:掌权;“声咳所及”:直译为声音到达的地方;引申为命令传 到的地方。“唯唯”:恭敬的应答声。 【参考译文】 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祖父额色泰,跟 从皇太极出兵,立有大功。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 天下,生下富察公。 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髙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十六岁时, 被选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雍正元年,补任 兵部右侍郎。年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 “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我侍奉皇上时间长久,能了解 皇上的心思。倘若各位心里知道某人有冤屈却不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王公 大臣因为傅鼐的话,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岳兴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儿子。 隆科多被重用而掌握大权的时候,对傅鼐以礼相待,傅鼐不与之交往。等到隆科 多败落,傅鼐向皇上禀明岳兴阿无罪。皇上怀疑傅鼐与隆科多有私交,贬谪他戍 守黑龙江。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 做饭 在这之前,傅鼐在皇上面前曾经谈论准噶尔部的情况,皇上不以为然。用兵几年 后,傅鼐所说的都得到验证,于是征召傅鼐回来,授予他侍郎的官衔,让他担任 军前参赞。还未出发,命令他仍然入宫侍奉皇上起居。皇上生病,所有治疗的事 情都由他掌管。十二年春,皇上命令他到鄂尔多斯部落察看军情。半路上,发现 几万敌人,快速向西行进。傅鼐当即奔赴拜达理,向大将军马尔塞请求说:“敌 人自寻死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我远道而来,虽然兵力疲惫 还能一战。只是马的力量稍显衰退,希望大将军能给我几千骑兵助我出战。事情 成功,功劳归于将军;事情失败,我领受罪责。”马尔塞默不作声,傅鼐再三请 求,马尔塞不答应。傅鼐愤怒而激动,亲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兵,与敌人作战, 大败敌军,缴获作战物资、牛畜数以万计。最终因为马力疲惫,不能连续追击。 皇上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赐给他孔雀翎,调任佐平郡王军谋,斩杀大将军马尔 赛在军队中示众。恰逢敌人有求降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 束战争,皇上询问傅鼐,傅鼐叩头说:“这是国家的福气。”皇上的心意于是确 定下来。皇上就命令他和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前往 傅鼐领命后快马赶到策凌部落。策凌集合十四鄂托、十四宰桑一起接见傅鼐,说: “议和不成,你回不去!”鄂托、宰桑,是中国语言十四路的头目之意。傅鼐叱 责说:“走出嘉峪关又想回去的,是愚夫!我想着回去,我就不来了。今日议和 之事,事情成功,万世和好;不成功,三军横尸露骨。一句话就可决断。”各族 首领面面相觑而退去。第二天,策凌按照约定写好奏章,请求傅鼐转奏皇帝,并 遣宰桑同来,献上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掌权时,对他的命令,大臣都恭敬地听从。傅鼐在场的时候,果亲王说话, 傅鼐还未听完,就迎面抗拒说:“你错了!”果亲王不能忍受,雍正帝责备他说: “你知道果亲王说什么就说他错了?”傅鼐也不能回答。 雍正帝驾崩,当今皇帝登基,傅鼐升仼刑部尚书。因为错误推举参领明山、疏于 督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入狱,生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回到家中求 医治病,皇上答应。死于家中。六十二岁 【题文】K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念奴娇·梅
解析:“任事”:掌权;“声咳所及”:直译为声音到达的地方;引申为命令传 到的地方。“唯唯”:恭敬的应答声。 【参考译文】 富察公名讳傅鼐,字阁峰。祖先世代居住在长白山,号富察氏。祖父额色泰,跟 从皇太极出兵,立有大功。有四个儿子,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佐康熙皇帝平定 天下,生下富察公。 傅鼐眉目俊朗,身材挺拔,声音高亢,精于骑马射箭,读书一目数行。十六岁时, 被选入右卫,在雍邸侍奉雍正。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不离。雍正元年,补任 兵部右侍郎。年羹尧因为大逆之罪被诛杀,要穷究他的党众,傅鼐对朝廷大臣说: “首恶已被诛杀,被胁迫相从者就不要再追究了。我侍奉皇上时间长久,能了解 皇上的心思。倘若各位心里知道某人有冤屈却不说,这不是皇上的本意。”王公 大臣因为傅鼐的话,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岳兴阿是九门提督隆科多的儿子。 隆科多被重用而掌握大权的时候,对傅鼐以礼相待,傅鼐不与之交往。等到隆科 多败落,傅鼐向皇上禀明岳兴阿无罪。皇上怀疑傅鼐与隆科多有私交,贬谪他戍 守黑龙江。傅鼐接受皇上的命令后,背着一箱子书徒步前往,率领家僮砍柴自己 做饭。 在这之前,傅鼐在皇上面前曾经谈论准噶尔部的情况,皇上不以为然。用兵几年 后,傅鼐所说的都得到验证,于是征召傅鼐回来,授予他侍郎的官衔,让他担任 军前参赞。还未出发,命令他仍然入宫侍奉皇上起居。皇上生病,所有治疗的事 情都由他掌管。十二年春,皇上命令他到鄂尔多斯部落察看军情。半路上,发现 几万敌人,快速向西行进。傅鼐当即奔赴拜达理,向大将军马尔塞请求说:“敌 人自寻死路,(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取得胜利。我远道而来,虽然兵力疲惫, 还能一战。只是马的力量稍显衰退,希望大将军能给我几千骑兵助我出战。事情 成功,功劳归于将军;事情失败,我领受罪责。”马尔塞默不作声,傅鼐再三请 求,马尔塞不答应。傅鼐愤怒而激动,亲自率领自己的部队出兵,与敌人作战, 大败敌军,缴获作战物资、牛畜数以万计。最终因为马力疲惫,不能连续追击。 皇上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赐给他孔雀翎,调任佐平郡王军谋,斩杀大将军马尔 赛在军队中示众。恰逢敌人有求降的想法,满朝的大臣都想派遣使者谈判讲和结 束战争,皇上询问傅鼐,傅鼐叩头说:“这是国家的福气。”皇上的心意于是确 定下来。皇上就命令他和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前往。 傅鼐领命后快马赶到策凌部落。策凌集合十四鄂托、十四宰桑一起接见傅鼐,说: “议和不成,你回不去!”鄂托、宰桑,是中国语言十四路的头目之意。傅鼐叱 责说:“走出嘉峪关又想回去的,是愚夫!我想着回去,我就不来了。今日议和 之事,事情成功,万世和好;不成功,三军横尸露骨。一句话就可决断。”各族 首领面面相觑而退去。第二天,策凌按照约定写好奏章,请求傅鼐转奏皇帝,并 遣宰桑同来,献上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掌权时,对他的命令,大臣都恭敬地听从。傅鼐在场的时候,果亲王说话, 傅鼐还未听完,就迎面抗拒说:“你错了!”果亲王不能忍受,雍正帝责备他说: “你知道果亲王说什么就说他错了?”傅鼐也不能回答。 雍正帝驾崩,当今皇帝登基,傅鼐升任刑部尚书。因为错误推举参领明山、疏于 督察家人两件事被免职。入狱,生病,刑部尚书孙嘉淦奏请皇上让他回到家中求 医治病,皇上答应。死于家中。六十二岁。 【题文】K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念奴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