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赶上灾年,那么饥饿的阴影就会浮在绝大多数靠劳 动力生活的平民百姓头上,因此最初人们供奉灶王爷,就是祈求能够获得丰足 可口的食物。由于灶王爷关系的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最需要的,所以也成了最接 近百姓的神。 在《庄子》中记载:“灶上有鬓 “鬓”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知 道最初的人们已经将灶神定性为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钻木 取火成灶,是要最强壮的男性钻木,但是掌握火的大多是女性,而灶最离不开火 掌握火,这也看出女性地位更高,“主”字造字之初就是掌火之人的意思。起初 灶神没有特定的名字,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比如隋朝记载了名为“苏吉利” 的女神,清代记载了名曰“张子郭”的男神。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厨房之神、饮食之神。由于灶神起源很早,所以早在商朝 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供奉灶神了。到了秦汉的时候灶神,更是同门神、厕神、 井神并称为家庭的保护神,传说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不仅是因为它能掌 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 在灶神的身边还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碰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另一个 称为“恶罐”。而这一家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事都会毫无掩饰地保存到这两个 罐子里,等到年终的时候灶神就会带着这两个罐子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这让 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 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人们既然惹不起他, 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办法,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所以送灶神 的贡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粘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用这些又粘 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什时嘴甜”而多说些好话 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作为供品为王爷送行,认 为这样就可以让灶王爷喝醉,让他头脑不清,少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 民间认为农历12月24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 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在这时,家家户户都要“送 灶神”,也有的人选择在除夕当天“送灶神”取吉利富贵的意思。祭灶神的时候, 要摆齐供品品,焚香祭拜,接着饮下第一杯酒,此时要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 再一饮下第二杯酒,第三杯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连同各种祭祀之物 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同时也就意味着仪式顺利完成……“送走”灶神后, 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 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1.下列对于“灶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他之所以成为最接近百 姓的神,是因为他关系着平民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B.古代百姓生产力低下,他们害怕饥饿,希望管民间饮食的灶神能让他们获得 丰足、可口的食物,所有他们供奉灶王爷。 C.传说中灶神最初是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因为火多为有 地位高的女性掌握,而灶是最离不开火的了
江西省新余市 2017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 I 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灶神,也被称为灶君、灶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如果赶上灾年,那么饥饿的阴影就会浮在绝大多数靠劳 动力生活的平民百姓头上,因此最初人们供奉灶王爷,就是祈求能够获得丰足、 可口的食物。由于灶王爷关系的是平民百姓平常生活最需要的,所以也成了最接 近百姓的神。 在《庄子》中记载:“灶上有鬓。 ”“鬓 ”在古代是女性的代称,由此可以知 道最初的人们已经将灶神定性为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钻木 取火成灶,是要最强壮的男性钻木,但是掌握火的大多是女性,而灶最离不开火。 掌握火,这也看出女性地位更高,“主”字造字之初就是掌火之人的意思。起初 灶神没有特定的名字,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比如隋朝记载了名为“苏吉利” 的女神,清代记载了名曰“张子郭”的男神。 在民间传说中,灶神是厨房之神、饮食之神。由于灶神起源很早,所以早在商朝 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开始供奉灶神了。到了秦汉的时候灶神,更是同门神、厕神、 井神并称为家庭的保护神,传说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不仅是因为它能掌 握人们的饮食,为人们带来富足的食物,还要为玉皇大帝考察一个家庭的善恶。 在灶神的身边还有两位跟班的小神,各碰着一个罐子,一个称为“善罐”另一个 称为“恶罐”。而这一家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事都会毫无掩饰地保存到这两个 罐子里,等到年终的时候灶神就会带着这两个罐子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这让 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 灶王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人们既然惹不起他, 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办法,希望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所以送灶神 的贡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粘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等。用这些又粘 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到天上什时嘴甜”而多说些好话, 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作为供品为王爷送行,认 为这样就可以让灶王爷喝醉,让他头脑不清,少在玉帝面前打小报告。 民间认为农历 12 月 24 日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 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作所为的日子,所以在这时,家家户户都要“送 灶神”,也有的人选择在除夕当天“送灶神”取吉利富贵的意思。祭灶神的时候, 要摆齐供品品,焚香祭拜,接着饮下第一杯酒,此时要向灶神诚心祷告,完毕后 再一饮下第二杯酒,第三杯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神像撕下,连同各种祭祀之物一 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同时也就意味着仪式顺利完成……“送走”灶神后, 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 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1.下列对于“灶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专门司管民间饮食的神,他之所以成为最接近百 姓的神,是因为他关系着平民百姓生活中最需要的东西。 B.古代百姓生产力低下,他们害怕饥饿,希望管民间饮食的灶神能让他们获得 丰足、可口的食物,所有他们供奉灶王爷。 C.传说中灶神最初是女性,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因为火多为有 地位高的女性掌握,而灶是最离不开火的了
D.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它不仅负责人们的饮食,还为人们带来富 足的食物,并且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是报告一个家庭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说中因为女灶神先于男灶神出现,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中母系社会先于父 系社会出现。 B.魏晋以前灶神无姓名,有姓名的灶神是之后才出来的。隋朝记载中出现了名 为“苏吉利”的女灶神,清朝记载中也有名为“张子郭”的男灶神。 C.秦汉四个家庭保护神分别是指“灶神”“门神”“厕神”“井神”,而其中 灶神起源很早,受供奉也早,在商朝就已经受供奉了 D.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的原因是善行恶事都无法逃脱灶王神的明察,而且它还 能到达玉帝处汇报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们的理解中,神仙是不能免俗的。可以从人们给灶神供奉又粘又甜的东 西看出,希望神仙吃了甜食嘴会甜,喝供献的酒会少打小报告。 B.按民间的说法,如果送灶神时间是12月24日,那么他在天上汇报的时间(含 来回时间)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11天 C.送灶神的时间只有是12月24日,送灶神时要有祭灶神的仪式,要摆齐供品, 焚香祭拜,三杯酒后焚烧灶神像及祭祀之物。 D.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 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D(原文说提“掌握饮食”“考察善恶”,可没有说他是老好人,没有说“只 报告善行”) 2.A(原文说提“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不能据此推断是“传说” 决定了先出现“母系社会”。因果关系反了。) 3.C(C项中“只有12月24日”错,有的人也在除夕当天送。A项显然是把灶神 世俗化了,人们认为灶神受点小财,就能像人一样说好话。所以是对的。B农历 十二月有时只有29天,有时是30天,所以在天上的时间不一样,故此项是对的。 D项见文章最后一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一校一国家 1898年7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 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 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 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张伯苓在水师学 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 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 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 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年春天,严、张二人 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
D.灶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因为它不仅负责人们的饮食,还为人们带来富 足的食物,并且在玉皇大帝面前只是报告一个家庭的善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说中因为女灶神先于男灶神出现,这就决定了现实社会中母系社会先于父 系社会出现。 B.魏晋以前灶神无姓名,有姓名的灶神是之后才出来的。隋朝记载中出现了名 为“苏吉利”的女灶神,清朝记载中也有名为“张子郭”的男灶神。 C.秦汉四个家庭保护神分别是指“灶神”“门神”“厕神”“井神”,而其中 灶神起源很早,受供奉也早,在商朝就已经受供奉了。 D.人们对灶神又敬又怕的原因是善行恶事都无法逃脱灶王神的明察,而且它还 能到达玉帝处汇报。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们的理解中,神仙是不能免俗的。可以从人们给灶神供奉又粘又甜的东 西看出,希望神仙吃了甜食嘴会甜,喝供献的酒会少打小报告。 B.按民间的说法,如果送灶神时间是 12 月 24 日,那么他在天上汇报的时间(含 来回时间)可能是 10 天,也可能是 11 天。 C.送灶神的时间只有是 12 月 24 日,送灶神时要有祭灶神的仪式,要摆齐供品, 焚香祭拜,三杯酒后焚烧灶神像及祭祀之物。 D.人们还要在正月初四把灶神接回来,称为“接灶”。接灶的仪式很简单,只 要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即可。 1.D(原文说提“掌握饮食”“考察善恶”,可没有说他是老好人,没有说“只 报告善行”) 2.A(原文说提“这也和当时为母系社会有一定关系”,不能据此推断是“传说” 决定了先出现“母系社会”。因果关系反了。) 3.C(C 项中“只有 12 月 24 日”错,有的人也在除夕当天送。A 项显然是把灶神 世俗化了,人们认为灶神受点小财,就能像人一样说好话。所以是对的。B 农历 十二月有时只有 29 天,有时是 30 天,所以在天上的时间不一样,故此项是对的。 D 项见文章最后一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人一校一国家 1898 年 7 月的一天,山东威海卫的日本太阳旗降下,中国黄龙旗升起。第二天 黄龙旗降下,英国国旗升起。这就是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国帜三易”。原来,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德、法、俄各有所得,英国强 租了九龙半岛和威海卫,强制占据威海卫的日本将威海卫归还中国,再由中国转 租给英国。目睹这一幕国耻的北洋水师见习驾驶官张伯苓,受到强烈刺激。 张伯苓是天津人,13 岁考入设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4 年张伯苓在水师学 堂毕业,翌年春天到通济舰。他亲眼见到了“国帜三易”,联想到甲午战争前的 中国海军力量明显占优,为什么却战败了?问题在人。要想改变中国面貌,必须 改造人,兴办新式教育,培育一代新人。张伯苓怀着这样的信念离开北洋水师, 决计以教育救国。 1898 年张伯苓应严修之聘做家馆老师,教授其子弟。1904 年春天,严、张二人 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看到推广新式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迅
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 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73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 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 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 南开,学校因此在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 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 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 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 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 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 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 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 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 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 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 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 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 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50%。在张伯苓等人 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 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年9月创建南开大 学,1923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 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1923年,到了1924年,就已经有 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 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 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 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 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 的爱国热情。1935年11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 醒认识,于1936年8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年12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 未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 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 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 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 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949年4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 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 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年2月23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75岁。逝世 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
速强盛的根本原因。中国要想富强,也要走这条路。他们办起一所私立中学堂, 张伯苓任监督,当年秋季招收学生 73 名,年底改名为敬业中学堂。此后,学生 人数日增,校舍不够使用,开明邑绅郑菊如捐出天津旧城西南一块十多亩的荒地, 严、张即在这里兴建新校舍。因为这处新校舍在城南的开洼,称为南开洼,简称 南开,学校因此在 1907 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2 年改称南开学校,张伯苓任校 长。张伯苓在到处化缘筹集办学经费的同时,千方百计聘请饱学之士来校任教, 范文澜、何其芳、老舍等先生都先后在南开任课。 张伯苓从南开中学创办起就注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旨在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 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定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重视 修身教育,每周亲自讲修身课。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讲不许学生抽烟,当场有学 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 张伯苓当即唤校工,将自己所 存的吕宋烟全数取来,当众销毁。校工惜之,他答道:“不如此,不能表示我的 决心,从今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从此终身不再吸烟。南开在校学生也 再无吸烟者。张伯苓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重视体育课和师生的身体锻炼, 辟有体育场,举办天津市运动会,自己也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的总 裁判。南开中学看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张伯苓不让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迎合 教育部门推行的各种会考。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手脑并用、知学合一的能力,学校 增设了“社会视察”和“木工金工技能”两门必修课程,组建了校办工厂。 私立南开中学升留级制度严格,淘汰率高。当时人们常说:“进南开难,毕业也 难。”学校择优录取,考试认真,评分严格,毕业率约为 50%。在张伯苓等人 的共同努力下,南开中学培养出了以周恩来、马骏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并逐步实 现了兴办南开系列学校的设想: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1919 年 9 月创建南开大 学,1923 年增设南开女中,1928 年增设南开小学,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 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其中南开女中始建于 1923 年,到了 1924 年,就已经有 四名女子进入南开中学和男生一起听课了。南开中学的办学成绩引起海内外瞩 目,孙中山曾赞誉说,南开是世界有名的好学校。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 育的一位创造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热心襄赞国事。很多南开学生、校友,向往延安革命圣 地,请张伯苓代为介绍,他都一一给他们写了介绍信,将大批有生力量迁往抗日 后方。张伯苓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经常用亲身经历的“国帜三易”激励学生 的爱国热情。1935 年 11 月张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时局的清 醒认识,于 1936 年 8 月建成南渝中学(1938 年 12 月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平津沦陷,当时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多有不便,惟独南开中学从容应变,弦诵 未辍。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南开中学、南开大学进行了 疯狂的轰炸。当南开校园的硝烟还未散尽的时候,张伯苓大义凛然地宣告:“敌 人所能毁者,南开之物质;敌人所不能毁者,南开之精神。”张伯苓的四子张锡 祜投笔从戎,以身殉国,张伯苓闻讯说:“我本人出身水师,今老矣,每以不能 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49 年 4 月,蒋介石两次到张伯苓住所,要求先生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 可任其选择。张伯苓始终不应。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先后三次劝行。张伯苓以 “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词,拒绝了蒋氏最后的邀请。 1951 年 2 月 23 日,为南开教育辛劳毕生的张伯苓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逝世 的第二天,日理万机的周恩来专程到天津吊唁,他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伯苓
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 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 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 “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 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1936年8月建 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 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 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5.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 里?(3分) 6.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 与“一国家”关系的理解。(6分) 4、A(解析:B、强加因果,不是因为“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 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才故意让考试很难;C因果颠倒,“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 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错,文中是他在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 时局的清醒认识,率先在成创办学校;D“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 憾”错,应该遗憾得偿的欣慰。) 5、①变家馆为新式学堂,推广新式教育;②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③重实 践,重能力;④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每点1分, 答对任意3点给满分。) 6、(3)①“一人”字面上指张伯苓,突显他毕其一生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以身 报国,矢志未渝的人格;②“一国家”指的是张伯苓一生强烈热爱的祖国,从 决计以教育救国,为国培养人才,开创教育先河,到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爱国思 想,在生命弥留之际,仍激励南开学子竭尽所能,建设富强康乐的新中国。③“ 人”“一国家”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传神地塑造了张伯苓的爱 国形象,准确地评价了他一生的贡献、精练地概括了他的爱国精神。(每点两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夹克衫 王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 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说:“张校长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 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摘编自《爱国教育家张伯苓》) 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从全文看,张伯苓制定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中“允公”就是培 养学生的爱国、敬业、献身精神;“允能”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本领; “日新月异”就是要求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 B.南开中学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故意加大 考试难度,毕业率只有 50%左右。 C.张伯苓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于 1936 年 8 月建 成南渝中学。当许多学校都因仓促迁川无法正常上课时,惟独南开中学的学生们 能正常学习。 D.四子张锡祜以身殉国后,张伯苓的一番话既表露了对儿子杀敌报国的称许,也 隐含了痛失爱子的哀伤,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憾。 5.胡适称张伯苓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张伯苓的创造性表现在哪 里?(3 分) 6.文章以“一人一校一国家”为题,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张伯苓“一人” 与 “一国家”关系的理解。(6 分) 4、A (解析:B、强加因果,不是因为“以全面培养与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 的高素质人才为旨”才故意让考试很难;C 因果颠倒,“对抗日时局有着清醒认 识,他特意赴四川考察教育”错,文中是他在四川考察教育后,基于对抗日战争 时局的清醒认识,率先在成创办学校;D“还表达了不能亲上战场报国的终身遗 憾”错,应该遗憾得偿的欣慰。) 5、①变家馆为新式学堂,推广新式教育;②把近代西方体育引进学校;③重实 践,重能力;④形成旧中国私人创办的建制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每点 1 分, 答对任意 3 点给满分。) 6、(3)①“一人”字面上指张伯苓,突显他毕其一生热情投入教育事业,以身 报国,矢志未渝的人格;② “一国家”指的是张伯苓一生强烈热爱的祖国,从 决计以教育救国,为国培养人才,开创教育先河,到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爱国思 想,在生命弥留之际,仍激励南开学子竭尽所能,建设富强康乐的新中国。③“一 人”“一国家”高度概括了张伯苓和国家的紧密联系,传神地塑造了张伯苓的爱 国形象,准确地评价了他一生的贡献、精练地概括了他的爱国精神。(每点两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夹克衫 王 溱 陈立这些日子燥的牙花子都肿了。 陈立是理发员,在市政府大楼里的理发室工作。 一天,吃了午饭,陈立坐在沙发上刚要眯眼休息一会儿,一个小伙领着一位穿着 夹克衫的中年男人走进来。陈立定眼一看,是市长。以前在电视上见过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査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 第二天复査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复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 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 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无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 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 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说了。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 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立说 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立摊 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 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 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 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 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 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 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 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 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一一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 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 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 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
这天陈立下班回家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老婆检查发现肺上有块阴影。老婆哭了。 第二天复查得知,是肿瘤,假不了,但良性恶性要复检才能最后确定。陈立立马 觉得头都大了,无论怎样,手术避免不了。这一做手术,钱就会像流水般花出去。 陈立的背上像压上了一尊石磨。 祸不单行,女儿所在的饭店经营不善,闭门歇业。女儿失业了。 陈立有些落魂失魄,拿着推子两眼无神,以至于被剪发的那位科长都看了出来, 忙问怎么了?陈立说没事没事,只是昨晚睡得晚了,精神不好而已。人家科长不 是好糊弄的,非要刨根问到底。陈立只好如实说了。 科长说,我只负责透个信给你,最近市里 一家私企马上要上市,他们那里的待 遇非常高。你女儿如果能进这样的企业就好了。 科长给陈立留下了这个企业的名字,然后说你找找人帮忙,未必没希望。陈立说 找谁好?科长说,当然级别越高越好。就看你的本事了。可我认识谁呀?陈立摊 开两手说。远在天边近在跟前啊!科长看了看理发椅笑着说。 开口求市长吧,只有他能帮上这个忙。 陈立又不敢对市长开口。 那天市长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但那天市长的声音很大,陈立从言谈中听得出,因 为一个属下要市长帮着给他的亲属安排工作,市长正对下属发火。放下电话,市 长又对站在一旁的秘书说,以后记住,凡是找我办这种事的统统给我挡出去。八 项规定说得多清楚了,还抱幻想。 陈立听了,庆幸自己没开口,否则一顿批评是少不了了。 中午市长又来了,依旧穿着那件深蓝色的夹克衫。陈立发现市长很喜欢穿那件夹 克衫,除了炎热的夏天,夹克衫几乎不离身。有一次陈立给市长理完发,拿衣服 时发现,衣领都有些发白了。陈立纳闷,市长怎么就不换件新夹克衫? 突然,陈立的手机响了。市长被铃声惊醒了,诧异地抬起头来望着陈立。对不起 领导,我接个电话,是女儿的。陈立边说边按下键盘,秘书想上来阻挡,市长挥 挥手让他退到一边。女儿的哭声传来了,陈立一下子收紧了心。陈立已经明白, 女儿的哭声便是坏消息。果然,老婆的胃部又发现了阴影。 陈立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在颤抖,眼里的泪水在打转。 市长见陈立扣上电话,忙问,怎么回事? 陈立强忍着痛苦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继续拿起剪刀。 好了,先说你的事。市长一把扯下身上的围巾对陈立说。 真的没事。陈立的眼圈都红了。 别忍着。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毕竟是市长,有些忙帮得上。 陈立哽咽着把老婆有病的事告诉了市长。 好了,我知道了。调车送陈立去医院。市长对秘书说。 您的头发——秘书迟疑着说。 我的头发怎么了,比病人还重要?别紧张,也别惊慌。有句话叫车到山前必有路, 还有句话叫天无绝人之路。要有信心。市长拍拍陈立的肩头安慰道。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是大圆满。陈立老婆在市里最好的医院,找了最好的医生做 了肿瘤切除。女儿如愿进了那家私企。这一切都是市长关照的结果。 陈立和老婆商量,无论如何要感谢一下市长。怎么感谢也犯了难,市长缺什么? 什么也不缺。陈立想起市长那件夹克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