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邓岚廖丽 审题人:黄富忠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 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 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 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 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 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12000年左右才与中国 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策源地。2002年杭州萧 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7000~8000 年。据吴春明先生硏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 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 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 件距今7000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 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 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 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郯县(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郯县为中 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 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 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 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 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 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 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还要求“走出去”。“21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 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 根的同时,以包客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一一这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 海洋性族群
江西省新余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命题人:邓岚 廖丽 审题人:黄富忠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 I 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越文化是一种半农耕半海洋的文化。越地先民是中国境内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 人群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的先民已开始种植水稻。 同时,越人又是中国乃至世界都罕见的海洋性族群。据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 古越人曾沿中国东部海岸线北上,活跃于两广、福建、江浙、山东乃至东北的沿 海地区,他们的后裔成为现在这些地区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海上丝绸之路 的主要对外港口便分布于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此外,广泛分布于太平洋 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他们实际上是距今 12000 年左右才与中国 境内的百越族群分道扬镳的。 越人习水便舟,文献多有记载,越地是中国航海技术的策源地。2002 年杭州萧 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一条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距今约 7000~8000 年。据吴春明先生研究,它有可能是一艘适于海上航行的边架艇独木帆舟,可与 波利尼西亚人群的舟船相联系。在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 还发现有不少的舟船遗物,如近来在宁波余姚田螺山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了一 件距今 7000 年的完整独木舟模型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独木舟已经脱离简陋的原 始状态。越地的航海传统延续至今。其孕育的先进航海技术影响了中国沿海乃至 整个环太平洋地区,为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技术基础。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源起于汉代,但是,越地在汉代甚至更早便已经开展对外 贸易。秦汉会稽郡下属的郯县(今浙江宁波),一般认为即因海外贸易而得名。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期是在唐、宋、元。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以郯县为中 心的明州,从越州独立出来,自此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安史之乱” 后唐王朝对西域失去控制,陆上丝绸之路逐步走向衰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 上贸易的发展。越地商贸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既给越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无限 活力,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奠定了重要基础。越地出产的优质丝绸、瓷器、 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中国文化也通过越地这一重要窗口向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 列岛扩散。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以及东亚文化圈的最终确立, 与越地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密不可分。 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不但要求“引进来”,还要求“走出去”。“21 世纪海 上丝绸之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转向的结果,越文化仍是重要的参与 者。越文化欲续写辉煌,也离不开对其精神特质的发扬。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之 根的同时,以包客的心态拥抱世界文明——这对于今天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不无启示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越地先民是中国最早致力于农业生产的族群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 海洋性族群
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 百越同属一个族群。 C.2002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 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 列岛的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 有说服力。 B.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 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C.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关系的前提 D.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 路”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 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 B.以郯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 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 C.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 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 D.越文化要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 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1)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2)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 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 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 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渺远。 (3)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 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 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 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 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它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 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 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4)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 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 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 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
B.如今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的马来人群及波利尼西亚人群,原本和中国境内的 百越同属一个族群。 C.2002 年杭州出土的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独木舟遗骸,证明当时的独木舟已经 脱离简陋的原始状态。 D.越地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走出国门,影响了周边地区尤其是日本 列岛的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观点,观点鲜明突出, 有说服力。 B.文章从越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古越人的冒险精神、越地的重商传统等方面阐 述了越文化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C.对越地的航海传统和航海技术的考证,这是文章论述越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 关系的前提。 D.文章最后指出,发扬越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今天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 路”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越人最先开拓的海岸沿线,分布着后来海上丝绸之路的许多对外港口,这 说明越地航海传统影响着海上丝绸之路。 B.以郯县为中心的明州,一直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越地在汉 代甚至更早就已展开对外贸易。 C.如果不是“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那么海上贸易可能不 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和兴盛。 D.越文化要在“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续写辉煌,就要继续发扬其“引进 来”和“走出去”的精神特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在夜晚的麦田独行 刘庆邦 (1)已经是后半夜,我一个人在向麦田深处走。 (2)人在沉睡,值夜的狗在沉睡,村庄也在沉睡,仿佛一切都归于沉静状态。 麦田上空偶尔响起布谷鸟的叫声,远处的水塘间或传来一两声蛙鸣,在我听来, 它们迷迷糊糊,也不清醒,像是在发癔症,说梦话。它们的“梦话”不但丝毫不 能打破夜晚的沉静,反而对沉静有所点化似的,使沉静显得更加深邃,更加渺远。 (3)刚圆又缺的月亮悄悄升了起来。月亮的亮度与我的期望相差甚远,它看上 去有些发黄,还有些发红,一点儿都不清朗。我留意观察过各个季节的月亮,秋 天和冬天的月亮是最亮的,夏天的月亮“质量”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的月亮也 不能说没有月光,只不过它散发的月光是慵懒的,朦胧的,洒到哪里都如同罩上 了一层薄雾。比如月光洒在此时的麦田里,它使麦田变成白色的模糊,我可以看 到密匝匝的麦穗,但看不到麦芒。这样的月光谈不上有什么穿透力,它只洒在麦 穗表面就完了,麦穗下方都是黑色的暗影。 (4)我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自东向西,慢慢向里边走。说是小路,在夜色里几 乎看不到有什么路径。小路两侧成熟的麦子呈夹岸之势,差不多把小路占严了。 面前的草丛里陡地飞起一只大鸟,在寂静的夜晚,大鸟拍打翅膀的声音显得有些 响,几乎吓了我一跳,我不知不觉站立下来。我不知道大鸟飞向了何方,一道黑
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 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5)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 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1970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 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 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 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 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 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 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 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 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 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 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6)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 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 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却 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 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7)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 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 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 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 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 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 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 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 到了。 (8)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 了,我还醉眼蒙昽。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 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 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 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3)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 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 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 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 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 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影一闪,不知名的大鸟就不见了。我随身带着一支袖珍式的手电筒,却没有打开。 在夜晚的麦田里,打手电是突兀的,我不愿用电光打破麦田的宁静。 (5)我们家族的墓园就在村南的这块麦田里,白天我已经到这块麦田里看过, 而且在没腰深的麦田里伫立了好长时间。自从 1970 年参加工作离开老家,四十 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在麦子成熟的季节回过老家,再也没有看到过大面积金 黄的麦田。这次我特意抽出时间回老家,就是为了再看看遍地熟金一样的麦田。 放眼望去,金色的麦田向天边铺展,天有多远,麦田就有多远,怎么也望不到边。 一阵熏风吹过,麦浪翻成一阵白金,一阵黄金,白金和黄金在交替波涌。阳光似 乎也被染成了金色,麦田和阳光在交相辉映。请原谅我反复使用“金”这个字眼 来形容麦田,因为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然而,如果地里 真的铺满黄金的话,我不一定那么感动,恰恰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成熟的麦子, 才使我心潮激荡,感动不已。那是一种生命的感动,深度的感动,源自本能的感 动。它的美是自然之美,是壮美、大美和无言之美。它给予人的美感是诗歌、绘 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6)因为白天看麦田没有看够,所以在夜深人静时我还要来。晚上没有风,不 见麦浪翻滚,也不见麦田上方掠来掠去的燕子和翩翩起舞的蝴蝶。仰头往天上找, 月亮升高一些,还是暗淡的轮廓。月亮洒在麦田里的不像是月光,满地的麦子却 像是铺满了灰白的云彩。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又 以为自己也变成了一棵小麦,正幽幽地融入麦田。 (7)从麦田深处退出,我仍没有进村,没有回到我一个人住的老屋,而是沿着 河边的一条小路,向邻村走去。在路上,我想我也许会遇到人。夜行的人有时还 是有的。然而,我跟着自己的影子,影子跟着我,我连一个人都没遇到。河上有 一座桥,我在那座桥上站下了。还是在老家的时候,也是在夜晚,我曾和邻村的 一个姑娘在这座桥上谈过恋爱,那个姑娘还送给我一双她亲手为我做的布鞋。来 到桥上,我想把旧梦回忆一下。桥的位置没变,只是由砖桥变成了水泥桥。桥下 还有水,只是由活水变成了死水。映在水里的红月亮被拉成红色的长条,断断续 续。青蛙在浮萍上追逐,激起一些细碎的水花儿。逝者如斯,那个姑娘再也见不 到了。 (8)到周口市乘火车返京前,我和作家协会的朋友们一块儿喝了酒。火车开动 了,我还醉眼蒙眬。列车在豫东大平原的麦海里穿行,车窗外金色的麦田无边无 际,更是壮观无比。我禁不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说大平原上成熟的麦子是全 世界最美的景观,你想象不到有多么好看,多么震撼……我没有再说下去,我的 喉咙有些哽咽。 (摘编自《散文选刊•下半月原创版》,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2)(3)两段描绘了一幅平原地区夏夜麦田月光图,突出月夜沉静、 暗淡、朦胧的特点,这两段写鸟声、蛙声,以动衬静,表现出麦田一派生机的景 象。 B.“我”从麦田深处退出,站在桥上,想起往日的恋人,大有物是人非之感,浓 浓的情意融入淡淡的月色之中,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C.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交代夜游的经历,叙写夜游所见所闻引起的感想,以深情 告别故乡收束全文,既是叙事的结束,也是情感的高潮。 D.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凭细致的观察, 用细腻的笔触,给读者呈现了一曲沉重略带忧伤的乐曲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6.文章标题是“在夜晩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5)段要 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2016年以来,共享单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凭借“互联网+出行”, 迅速成为城市发展和公众出行中的时代风向标。 统计数据显示,从1995年至2016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040万辆攀升至1.9 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6.7亿辆,急剧下降至3.3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 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 升。而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 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 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岀行难问题》) 材料二: 近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共享单车 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运行一年来,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25亿公 里,相当于往返月球3300次。这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量54万吨、减少了17万 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或这一年多种了3000万棵树,或减少了45亿微 克PM2.5,或节约了4.6亿升汽油。 从所有权的让渡到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的方式提高了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减 少城市资源浪费、节约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乱停乱放,责任不在车,不在共享单车模式,而在骑 车的人,在城市管理。 政府要积极主动介入,做好服务工作。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的 创业行为,引导企业在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 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为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把共享单车纳入城市网格化体系,规范管理,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怪圈,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放公共停车场所,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提 供发展空间 企业要主动作为。注重调研,面向市场,技术平民化,不断满足社会更高需求。 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加强行 业市场管理,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受益者,要身体力行,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自觉遵守相 关规定。 (摘编自刘四建《共享单车需共治》) 材料四: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1)我想不出还有哪个高贵的字眼儿可以代替它。 (2)一时间,我以为自己站在云彩里,在随着云彩移动。 6.文章标题是“在夜晚的麦田里独行”,既然是“夜晚”,为什么第(5)段要 写“白天”在麦田看到的景象?(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 年以来,共享单车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凭借“互联网+出行”, 迅速成为城市发展和公众出行中的时代风向标。 统计数据显示,从 1995 年至 2016 年,民用汽车保有量从 1040 万辆攀升至 1.9 亿辆,自行车的保有量却从 6.7 亿辆,急剧下降至 3.3 亿辆。汽车成为代步工具 的同时,给城市交通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极大压力,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急剧上 升。而随着 2016 年共享单车的出现,在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问题的同时, 也在全国掀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 专家认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正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快速发展中的共享单车正改善着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 式,也对我国交通新体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缓解城市交通出行难问题》) 材料二: 近日,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共同发布的《2017 共享单车 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显示,共享单车运行一年来,全国骑行总距离超过 25 亿公 里,相当于往返月球 3300 次。这相当于减少了碳排放量 54 万吨、减少了 17 万 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或这一年多种了 3000 万棵树,或减少了 45 亿微 克 PM2.5,或节约了 4.6 亿升汽油。 从所有权的让渡到使用权的共享,共享经济的方式提高了自行车使用效率,为减 少城市资源浪费、节约城市空间、促进绿色低碳出行发挥了作用。 (摘编自董城、李笑萌《共享单车:让城市变得轻盈绿色》) 材料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乱停乱放,责任不在车,不在共享单车模式,而在骑 车的人,在城市管理。 政府要积极主动介入,做好服务工作。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的 创业行为,引导企业在实现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 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公民素质,为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把共享单车纳入城市网格化体系,规范管理,防止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怪圈,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开放公共停车场所,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提 供发展空间。 企业要主动作为。注重调研,面向市场,技术平民化,不断满足社会更高需求。 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积极配合政府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加强行 业市场管理,建立诚信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市民是共享单车的直接受益者,要身体力行,积极配合政府和企业,自觉遵守相 关规定。 (摘编自刘四建《共享单车需共治》) 材料四:
专家指出,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 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 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要让分享成为一种 习惯,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倪素香说 在李伦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共享经济时代,要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开 放、共享,首先就需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过去熟人间的共享就 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要让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就必须完善社会征信 体系,以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 而实现文明共享。 (摘编自毕孝斌《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产生的形态、方式,共享单车出现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前 景 B.材料二说明共享单车在减少城市资源浪费、促进绿色低碳出行等方面发挥了作 用 C.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进行问责并说明共治才能实现文明共 享 D.材料四指出重拾共享精神应有正确的认识,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在全国掀 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已经改进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推测,17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大约 为54万吨,大约相当于3000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 C.共享单车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而骑车的人及城市管理等对造成乱停乱放现象 有一定责任。对此,政府、企业、市民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D.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企业进行扶持及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方面,政 府工作有欠缺,所以共享单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 E.共享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只要用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 为,就能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 9.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夔察侃为孝廉,至洛阳,数诣张华。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侃每往,神无忤 色。华后与语,异之。除郎中。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 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侃州里也,为乡论所归 侃诣之,晫曰:“《易经》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与同乘见中书 郎顾荣,荣甚奇之。吏部郎温雅谓晫曰:“奈何与小人共载?”晫曰:“此人非 凡器也。”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人或非之,庆曰:“此 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有嫌, 弃官归,为郡小中正。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 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
专家指出,重拾共享精神,首先需要理解“使用而非拥有”的理念,正确认识共 享与私有、共有的关系。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社会资源利用率的最大 化,闲置的社会资源只有得到更广泛地分享才能获得效益。“要让分享成为一种 习惯,在分享中获得更多更好的服务。”倪素香说。 在李伦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共享经济时代,要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开 放、共享,首先就需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理。过去熟人间的共享就 是基于彼此间的信任,要让资源在全社会畅通地流动共享,就必须完善社会征信 体系,以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为,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 而实现文明共享。 (摘编自毕孝斌《共享单车如何实现文明共享》)。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产生的形态、方式,共享单车出现的背景以及所具有的前 景。 B.材料二说明共享单车在减少城市资源浪费、促进绿色低碳出行等方面发挥了作 用。 C.材料三指出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就问题进行问责并说明共治才能实现文明共 享。 D.材料四指出重拾共享精神应有正确的认识,要构建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共享伦 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材料一指出,共享单车的出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的问题,在全国掀 起了绿色出行、健身骑行的新风潮,已经改进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出行模式。 B.根据材料二的图表,我们可以推测,17 万辆小汽车一年的出行碳排放量大约 为 54 万吨,大约相当于 3000 万棵树一年的碳吸收量。 C.共享单车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而骑车的人及城市管理等对造成乱停乱放现象 有一定责任。对此,政府、企业、市民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 D.在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对企业进行扶持及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方面,政 府工作有欠缺,所以共享单车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尽如人意之处。 E.共享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信任,只要用信用的约束力来规范社会各方的行 为,就能让每个人都遵守规则与秩序,从而实现文明共享。 9.专家指出“共享单车+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将逐渐替代“家用汽车+步行+ 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夔察侃为孝廉,至洛阳,数诣张华。华初以远人,不甚接遇。侃每往,神无忤 色。华后与语,异之。除郎中。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 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侃州里也,为乡论所归。 侃诣之,晫曰:“《易经》称‘贞固足以干事’,陶士行是也。”与同乘见中书 郎顾荣,荣甚奇之。吏部郎温雅谓晫曰:“奈何与小人共载?”晫曰:“此人非 凡器也。”尚书乐广欲会荆扬士人,武库令黄庆进侃于广。人或非之,庆曰:“此 子终当远到,复何疑也!”。庆后为吏部令史,举侃补武冈令。与太守吕岳有嫌, 弃官归,为郡小中正。会刘弘为荆州刺史,将之官,辟侃为南蛮长史,遣先向襄 阳讨贼张昌,破之。弘既至,谓侃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