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第一常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半。这种较低的回收率很可能限制了使土地所有制日益集中的 任何趋势。租佃的真正负担在于地租以外租佃契约中的其他规定。 可以找到十九世纪时期契约中规定条件较好和较差的个别事例 (表现在劳务、短期租借和地租押金等方面),但我们还没有系统 的证据作为根据来断定,十九世纪后期的状祝是愈来愈坏,而不 是无数穷人在维持着悲惨的生活现状。 村松教接发现,在1905至1917年期间地主租栈的地租收入激 增,这个证据的确提醒了人们,地方上层人物能够把王朝最后十 年因增加税收而产生的负担转嫁给佃农。这些增加的税收(详下) 在各省征牧,因为要等集庚子赔款的资金。由于有权势的地主历 来能够逃避他们按比例负担的普通税赋定额(最常见的方式就是 不缴或只缴一部分“附加税”,这种税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如在名 义上的田赋定额之中),所以很可能自耕农和大地主的佃户最后负 粗的增税中的那一部分会高得不成比例。 最突出的事实是,农业制度自始至终稳定,面不是偏离传统 的标推面上下波动。这种平衡被维持在构成中国人口80%的绝大 多数农户所过的很低的生活水平上。不但有水灾、饥馑、疫疠等 危害肆虐,而且还缺乏廉价的大规模运输工具和有救的中央政府, 后者本来是可以在余皎地区之间调剂资金和粮食的。很少农民能 够现实地指望过得比其父辈和祖辈更好。但在声势浩大的太平军 起义和地军起义之后,再没有大规模的农民叛乱来威胁清政府或 绅士统治的农村社会了。有人可能会提出,·缺乏巨大的以农民为 基黜的革命运动这事实:(遍及各地的秘密会社的作用是不明确 的,:它往往被地方上层天物所控制或与他们合作)可以作为一种 迹象,来说明“中兴”和“自强”虽然不能有效地镇压反王朝的 民族主义和抵制外国的政治和经济侵犯,但在扑灭国内传统的反 抗形式这一方面却是很有效的。狭义地说,农业组织和土地利用 形式的稳定,·与其说是或治保守的结果,不如说是当时草握的技
农 业 23 术和支配民众的社会价值观这两者限制的结果。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拥有巨大地产的情况并不普遍。另外,由 个别农户〔自耕农或佃农)实际耕种的土地平均面积是很小的:超 过一定的限度,较大的土地所有者宁可出租其多余的土地,而不愿 扇工来耕种。二十世纪的材料表明,农户的大小和耕种规模相互之 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表示每人耕种的面积只能维持最低限度 的生活水平。小块耕作更因以下这一事实而情况木妙:农田容易被 分割成若芊通常是不术同性质并且互不相邻的小块土地。农田的犬 量边缘土地被浪费,过多的劳动时间用于在小块土地之间来回奔 波,合理的灌概措施也受到了阻碍。大地产的罕见、小块的家庭 农田以及典型的土地的小型化,都是传统继承习惯一特别是没 有长子继承权一造成的部分结果。因为绅士和农民都一样,.在 一家之主死亡后,通常由活着的儿子平分家产,他们普遍自立门 户。分家的活动可能在一代甚或一代以上时期内被抵制,但是缙绅 之族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理想常常敌不过不可避免的纠纷。因此, 就象原始森林一样,尽管个别树木成长、成熟和老朽,森林却继 续蔗然在农村蔓延扩大。农田小块化显然是几代人连续艳几种差 不多大小的土地(稻田、山地、果园等)分给继承人的结果,这 些土地原是他们父辈农田的一部分。 即使在分家之前或以后拥有大块土地,这也并不意味着把它 作为一个单位来经营。地方缙绅之家只滨劳动力来耕种他们的一 部分土地。除了农村信用机构不足,管理技术水平低下和经济作 物市场不稳定外,从直接耕种而不是从收租获取更大利润的土地 的数量也受到种种限制。这些限制是由现存耕种技术大量而又不 均匀地需要劳动力造成的。大量底佣农业劳动力的潜在瘤主面临 着高昂的监督费用,并且从非本户劳动力(被集约使用,但只在 农忙季节才如此)那里取得的收益也在减少。只有改良的种子、 较好的肥料和扩大的灌溉才能使供应远地市场的大规模耕作站得
24 第一章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往脚,但这些重大的技术改革并没有发生。 因此在清朝最后儿十年中,中国经济的农业部门以这样一个 混合因素为特点,土地和资金不足,过剩的劳动力产生的收益有 年建小世母m进过县工回兰阳丛性业屯作任知由时h相b
业 25 贵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经济实际情况不符。在二十世 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役入”之害最 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以平方码计算,如果以码 为计量单位,应为73%)仍是手工织成的。〔8任何人如果说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湖南或四川农民穿的是日本的内外棉公司出的棉 布,抽的是BAT牌纸烟,吃的是明治牌白糖,那么他就有一个手 工业是否受排残和剥削的大问题需待证实。在1933年,手工业估计 达到工业总产值的68%。1870或1911年的手工业比重当然比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更大,因为1870年是在十九世纪九于年代小型逝代 工业部打开始发展之前,1911年是在其早期阶段。某些重要的手工 业,特别是纺纱业,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期间产置急剧下降。可 是不论从理论或从实际情况看都有理由认为,手工业的国内需要 和出口斋要的总产量在二十世纪并没有下降,更有理由认为,整个 手工业在1870至1911年期间并没有受到严重破坏。但反驳这些最 粗浅的公式化的指贲并不是否认手工业部门在这四十年中所发生 的重大的结构变化,也不是否认由于这些笼展而出现的紧张和失 调对大部分人口起了不利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期中國的手工业生产是在绝大部分设于城市、:但 也出现于农村的手工业工场中进行,或在城乡的个体户中进行。 这两种形式的手工业的区别有时是很武断的,例如农民织布者除 了用家中的劳动力织布外,也可能积累足够的钱购买几台织布机, 再雇劳动力操作,又例如城市工匠也可能同样痈佣非亲属雇工 来碾米或轧棉以补充家庭劳动力的不足。“手工业工场”是那时尚 未配备动力机器的规模较大的工场。这些企业基本上摆脱了一家 一户的格局而使用几个户的劳力,它们包括诸如四川的盐并和制 盐业、云南的钢、江西景德镇那样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城市的 〔8)严中平,《中棉舫织史瑞1289一1837年>,第311页
25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米麦碾坊,以及江苏的棉布上光和印染业。不可能对这种超出一 家一户的制造业的绝对规模作出估计,在以后也不可能。〔)但毫· 无疑问,它不论在痛佣方面或产量方面,都远不能与个体户手工 业生产分庭搅礼,后者或是中国农村农民的副业,或是城市或半 城市工匠全日进行的活计。 中国农村最重要的家庭手工业是纺纱和织布。由于家庭手工 业在请末经济中古有重要地位,.我将先比较详细地时论棉纺织手 工业的发展。ˉ在这个时期,手工业生产的历史般可以粮据棉纺 织业的命运来衡量。从元代起,棉花的种植和制造业迅速发展; 除了漆富之家外,棉布成了-一切人衣着的主要日用品。虽然种植 棉花的地方相当广泛但主要的产棉区仍在长江流域各省。正是 在这一区域,棉花手工业最为集中并且高度发展。位于长江三角 洲的大片地区种棉花比种搜食更为合适,而且江苏省比较潮湿的 气候,可以纺出抗张强度较大和较均匀的纱来。:例如,从江南和 湖北沙市的周围,大批成包的原棉和棉织布匹经由水路和搬运工 人肩扛教运到满洲和华北,.或者经过长江被运往四州,还有大批 被运往西南的云贵以及南方的沿海各省。·对江南的农民来说,他 们把生产资源集中在植棉和织布(以及只纺织布所需的梦)方面, 比由他们自己把所种棉花全部纺成棉纱更加有利可图。因此全中 国各地出现了农村家庭在不同程度上用长江流域各省供应的棉花 和本地原棉纺纱供自己消费的情况。.本地织的土布补充了湖北和 江南棉布的不足。 但是,只有在主要产棉区的棉纺织手工业生产,才发展成了 不仅仅为附近的本地市场服务的大工业。例如从湖北南部从事织 布的地方,农民织布者或小商人把布带到沙市每天开放的布匹市 (9)彰济益编:《中囚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一1949),第2册第382一390页.上 面列有八让纪和上九世纪材期著作中132种有关手工业工扬的金考资料,这 当然不是能子按验的典型都分,也不是详尽无遗的在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