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17 利面出现的这种转种农作物情况,可在1904至1909年和1924至 1929年这两段时期内关于种植作物亩数趋向的资料中表现出来, 这些资料由J.工巴克的调查员收集并扼要地在表五中列出。这些 数字说明玉米、白薯和艺麻逐渐代替了作为粮食作物的大麦、高 粱和小米,还说明象用来供应上海和天津不断发展的纺织厂的棉 花这类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在增加。不幸的是,1870-一1911年 期间甚至连这种能说明问题、但不完整的资料也投有,但是如果 这类变化能够在政治不稳定和内战不断的民国初期发生,那么在 请末儿十年的相对安定的时期中发生同样的变化也不是不可信 的。看一看1870至1911年农产品的输出趋势,便可以找到一些不 完整的线索。 按价值计算,茶叶在1887年前是中国最重要的~一项出日物, 此后,它即被蚕丝超过。茶叶占总出口值的比率从1871年的54% 一直下降到1898年的18%,进而下降到1906年的11%。虽然茶时 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得没有那么猛,但这种情祝的确说明了茶叶 种植亩数在本文所讨论的四十年中设有增珈。生丝和丝织品的出 口量和出口值在这四十年中都增加了。这说明种植桑树和栎树的 土地可能扩大。在华北和满洲用栎树叶来养蚕,蚕的丝织成的柞 绸,是一种日益重要的出口丝织品。 从1888至1919年,除了1899年一年外,中国原棉的出口大于 进口。这完全扭转了1870至1887年这段时期(1874年除外)的入 超。乍看起来,原棉出口的增长可能有力地说明棉花作物总产量 在请朝最后二十年中拟乎大量增加了。但事实上并不那么简单。 与棉花出口增加一起出现的情祝是原棉价格的稳步上涨,同时又 从印度和日本运进了价格较低的机制纱。把这三种趋向结合起来 就可以看出:棉花产量没有增加或增加到足以满足国内和出口两 者靥要的程度;由此引起的国内棉相纱的较高价格促使纺织业者 去胸买较便宜的进口货,国内需要的诚少随之又反过来抑制了增
18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园的经济趋向 加原棉生产的兴趣。 有一种作物在十九世纪最后儿十年肯定扩大了种植亩数,这 就是鸦片。按价值计算,鸦片一项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 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货。鸦片和棉制品合起来在十九世纪七十年 代和八十年代初期占中国总进口的三分之二多到1898年就下降到 50%左右。下降完全是由于鸦片进口数量减少(鸦片价值没有下 降,仍继续上升),虽然棉制品进口量仍迅速增加。鸦片进口量下 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鸦片的种植逐步扩大。可惜还没有哪怕是可 以大致计算-一下因取代进口鸦片而开始种植要粟花的土地面积的 材料。请末民初鸦片单位价格的显著上涨是因它的数量减少而引 起的市场投机造成的,而压缩数量是在法律上(如果不是事实上) 对它查禁的第一步。鸦片的合法进口贸易在1917年底被取缔,但 是,查禁国内种植鸦片所作努力的结果,往往随着在其境内种植 粟花的地方军阀的道德观和财政需要而有所不同。 我们每根据1879至1915年期间出日数量和出日价值的材料来 判断,看来大豆、袖菜子、芝麻和花生的种植面积可能大量增加。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这些商品的贸易是微不足道的。从本 世纪初开始,·立类产品和植物油的出口值激增,植物油大部分运 往欧洲主要供制造肥皂之用,·还向日本出口豆类、豆饼以及植物 油。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地区是满洲多日俄战争后人口从华北向满 洲的流动可能与大豆种植的重大发展有关。此外,华北查禁鸦片 作物的指施绽使农民增加种植豆类、芝麻和花生,这样它们就成 了代替鸦片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国内的消费形式词时也起了 重大的变化,这表明,豆类和油类的新的出口与其说是表示作物 的增加,不如说是把原来在国内消费的产品转用于出口。从十九 世纪九十年代起,煤油进口迅速增州,它代替了较贵的、用以制 造照明蜡烛和其他用途的贈烛的植物油。因此,豆类和油类出口 的迅速增n很可能夸大了1900年以前种植的作物种类变化的程
农 业 19 度,但尽管如此,巴克的材料有力地说明了从二十世纪初期起, 这些经济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亩数的确增加了。 只可能对十九世纪未典型的一年的主要作物产量作出非常粗 楚的估计。.光绪版(1899年)《大请会典》中关于耕地面积的材 料一经过一定的调整,1887年的官方数字为847,760,54亩一 经细致分析是不完整的,从各个方面说都大大低估了实际种植面 积。许多地方的基本测量单位是把不同等级的土地折成统-一标准 的“财政”亩多1712年以后开垦的一些土地仍未登记,地方权贵 的财产在税册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地不清楚少报土地的精 确数字,但根据巴克在1929-一1933年农业调查的结果,把数字往 上调整三分之一还是很保守的。这样,十九世纪后期的耕地(我假 定它相当于作物种植面积)可能为1,130,344,579亩。还没有十九 世纪各种作物种植总面积所片比重的详尽材料。但是,如果巴克 作出的1929一1933年各作物百分比的平均数和中央农业实验所作 出的1931一1937年的百分比平均数因表五所列1904一1909年和 1930一1933年期间的变化趋势而被调整,人1就可能对清朝最后 几十年的状祝作出一个近似的估计。根据这些估计,表六至少可 以提供二个关于十九世纪后期主要作物产量的似乎可信的测算。 纺纱业是十九世纪后期农村最重要的单项手工业,它的命运 将在下一节讨论。在比较“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可能还有广 东省),商业和制造业最为先进,外国贸易的冲击也最为厉害,那 里的外居地主所有制在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几十年中有所发展,这 表现在发迹的商人组客和买九的游业利润投浴方面。从这个登
20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菌的经济趋向 模,但村松佑次所发现的事例足以证明,它至少在江南已经不是 偶然的现象了。C5)租栈主往往是农村上层(绅士)中的头面人 物,他们能够求得官府的帮助来收租(甚至可以逮捕和拘禁欠租 若)。即使在最讲仁爱的儒家地主户下租佃,农村的阶级关系也决 不是作田园诗的合适题目,而十九世纪后期的外居地主制则更加 黄刻,以致在二十世纪时已经变得令人不堪忍受了。 爽六 1900年前后主要作物的年估计产量 作物种菹面 作物种植数 每亩标准产露 产 盘 积百分此 (苗) ·(推) (担) 带 谷大 米 30,2 341,364,190 3.89 1,327,906,699 小 斐 26,8 297,280,735 1.39 413,220,222 高 檗 12.5 141,293.125 1.73 244,437,106 小 米 11.6 131,120,020 1,64 215,036,833 大 老, ·10.2 115,295,190 1.47 169,483,929 大 豆, 6.7 75,733,115 1.39 105,269,030 玉 米 4,2 47,474,490 1.87 88.772,296 皮 棉 2.4 27,127,500 0.27 7,324,441 材料来派。巴克,《中画土地利用的统计学)第217页 刘大中和叶孔嘉。·。中国大 陆经济:1933一1959年的国民牧入和经济发展表30,第130页表A一9,第300页。 1887年清代的官方土地记录仍然记载,特别在华北和满洲, 除了民田外,还存在着大量旗田、屯田和皇庄。这些都反映了阜 期满族统治者企图把适应满潮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土地制度强加在 被征服的中国的土地制度之上。实际上,到了十九世纪后期,除 了田赋税率有差别外,早期的区别差不多已不复存在了。人口的增 长、批薄的官棒以及土地私有这一中国基本制度的压倒一切的影 〔5】见村松枯次,《消求民初江南地主制的文赋研究》。碧‘东方和非洲研究学 院欲报:,第29卷第3期(1966年)第566一599瓦。以及其中所引村松歡技关 于租找的许多论着
农 业 21 响,这三者合起来的影响实际上儿乎把各种各样土地使用的法定 形式统一起来了。旗地与民田一样,也分成被汉族佃户耕种的分 散的小块土地,它们通过种种花招而被自由地租使、抵押或买卖。 一般地说,某种形式的官地、租找地和民田通常并不象连戒 一片的地产那样雇佣农业劳动力来耕种。“资本主义”的商业耕种 方式依然少见,这是晚清农业的几个特征中的第一个,我在前面已 经列举了几个变化,但这个特征保持不变,可以举出在整个十九世 纪中官更、富绅和垄断商人拥地超过一万亩的例子,但拥有这样 大的产业毕竟是很不寻常的。晚清中国的土地所有是不平均的, 但比得上欧洲和亚洲其他地方的大地产或者美国的大玫场和商业 农场的农业地产的却很少。土地拥有者通常包括从在华北拥地大 约二、三十亩和在南方拥地12一15亩的自耕农起,直到一般拥地也 许100一150亩的大约二百万户缙绅家庭止,后者的大部分土地通 常租给佃户耕种〔6)。与二十世纪:一样,租佃在南方(“产米这”) 要比北方(“产麦区”)普遍得多,又象以后几十年那样,也许有 50%的农户可以定为佃农和部分自耕农。在遭受长期饥荒的区 域和在大商区中心附近的地区,可以看到租細关系日益增加的某 些迹象,但是足以说明在请朝最后四十年中士地使用形式发生激 烈变化的证据还很少。 地租以货币或实物缴付影如果缴实物,地租一般为主要作物 的50%。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上报的现金地租每亩从0.6两到2,66两 不等,这接近当地地价的5%到10%。《参服中央农业实验所的估 计,它箅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平均现金地租为地价的11%。)这 表明在扣除赋税和其他费用后,土地投资的回收事虽然在政局稳 定时还比较保险,但它还只是商业或放债回收率10%至20%的一 C⑧〕关于十九世纪土地占有或土地利用类痤的情祝,甚至还没有在何查材料可 与各种公认还很不够的二十世纪的报告相比。我的论述的蒂分根据县地方通 讯员答复1888年淘查表的数字,见贾米森,《中国的土地占有和农村的人口状 况》,载《匪家变洲学产华北外会会刊刑,第23频(1889年)第9,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