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 27 扬出售。批发商在这个市场上购布,按质分等,并给每种等级的 布匹贴上名牌标签(商标),这表明是行销云贵市场的商品被公认 的质量保证。湖北的布匹经过四川运到云南北部,其路线是首先 利用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路,然后由快子扛运,这些人扛的货多达 117匹,重220磅〔原文如此),最后在云南山路使用驮畜驮载。到 达贵州的路线主要是经过湖南,利用润庭湖及入湖的沅江。按照 当时的标准,不论在规模上或所经路程的距离上说,这不是小买 卖。到了1895年,手工棉纺织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藏烈的变化, 那时有二十万包以上的原棉和三十万包以土的布匹每年运进四 川,其中大部分是从湖北运来的。每年从沙市运到云南北部的布 匹的有三有二十万匹。同样,反门以南的中国、华北和满洲则主 要由江南供应。此外,大量手工织的棉布从广州运往英国和美国。 在1831年以前,英国每年购买的“本色布”(南京和长江下游其他 地方织的布)多于它售给中国的英国制布匹。 大部分产棉区的纺纱与织布是由农村的个体户进行的,其中 少置儿乎是全日纺织,但更常见的则是由农户在主要赖以为生的 粮食生产之外进行。棉纱或是由农户纺出,或是与购买农民棉布 的商人交换面得。占地极少的贫苦农民的手工纺织收入占其总 收入的比重大于较富裕的农民的这项比重。例如,小农户一般在 织布以前自纺经纱,以弥补它们微薄的农业收入。但对整个产棉 区来说,要维持稠密的农村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就非依靠原棉 和棉布的市场不可。棉布的上光和印染往往集中在同时也是制成 品分配中心的集镇和城市。最后的制作过程常常被较大的布商控 制,由雇拥劳动力进行生产,他们一搬在这些商人拥有的“手至 业工场”干计件活,或者在包头所有的“手工业工场”于活(如 在苏州),工人每月向包头缴付计件工资的·部分,作为使用厂房 和设备的费用。总的说来,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以前,布商 对织布业没有实施类似的直接控制,织布通常象前面所说的那样
是 28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由农户自已进行。在城市,手工制造业仍在比较严格的行会监督 鉴 之下,占统治地位的工业组织形式是个体熟练工匠,面不是手工 业工场。 郑观应这位不同一般的买办对十九世纪后半期手工棉纺织业 发生的变化作了如下的描述, “如棉花一项产自沿海各区,用以织布纺纱供本地服用外, 运往西北各省者络绎不绝。自洋纱洋布进口,华人贪其价廉质 美,相率购用,而南省纺布之利半为所夺。迄今通商大埠及内 地市镇城乡衣大布者十之二三,农洋布者十之七八。”〔10) 十九世纪末年在中国的外国商人和领事官员读到郑观应对其 同胞所作的危言也许会一笑置之,因为恰恰相反,他们连篇累牍 地在报告中抱想雅以打入中国市场,特别是内地各省的市场。外 虱商界特别指出了外国人所受的内地居住权的限制和厘金过境税 的负担。但是领事中的有识之士则认识到,手工织布业的力重是 阻止每个中国人穿兰并夏棉布的主要障碍。 事实上,郑观应和通商口岸的外国人各有对的一面。在1858 一1860年条约增辟了包括长江三个埠的通商口岸后,进口的洋纱 和祥布开始大量增加。由于新取得了在中国内地的航行权,新的 过境制容许加征外国货进税的半数以代替厘金税,1869年开凿 的苏伊士运河又降低了从欧洲来华的航运成本,这就使棉纱棉布 进日数量的增长又得到了动力。表七列出了1871至1910年期间进 口榜制品每年的数量和价值。在1871年,棉纱和布匹约占中国进 e 口值的三分之一。在以后的几年它们也围绕进口总值中的这个比 重升降,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直到1920年(进日值最高的一 年),进口的棉制品大幅度增射。如果把1871一1880年和1901一 1910年这两个年代的年平均进打量进行比较,棉纱的进口量增加 :10们郑观应。.《业世危言,盎7第0可
手工业 29 泰七 1871一1910年进口棉布和棉纱的数量和价值 棉 纱 棉 布 1000 1000担 每担平均价 1000匹*+ 1000* 每匹平均价 海关两◆ 《海关两) 海关两 (海关两) 1871 70 1,877 26.81 14,439 24,877 1.72 2 50 1,372 27,44 12,241 21,435 1.75 3 68 3,130? 46.037 8,989 16,202 1.80 4 69 1,969 28.54 9,763 16,301 1,67 5 91 2,747 30.19 10,720 17,315 1.62 6 113 2,839 25.12 11,870 17,377 1.46 7 116 2,841 24.49 11,117 15,959 1.44 8 108 2,521 23.34 9,158 13,509 1.48 9 138 3,191 23,12 12.772 19,409 1,52 1880 152 3,648 24.00 13,561 19,735 1.46 1 172 4,228 24.58 14,931 21,818 1.46 2 185 4,505 24.35 12,159 18,201 1,50 3 228 5,242 22.99 11,500 16,805 1.46 4 261. 5,584 21.39 11,229 16,557 1.47 5 338 7,871 20.20 15,706 23,623 1.50 6 383 7,869 20.55 14,041 21,181 1,51 7 593 12,591 21.23 15,267 24,457 1.60 8 683 13,496 19,78 18,664 30,942 1.66 9 679 13,019 19.17 14,275 23,116 1.62 1893 1,081 19,392 17.94 16,561 25,629 1.55 1 1,21 20,984 17.25 17,601 32,307 1.84 2 1,304 22,153 16,99 16,359 30,555 1.87 8 982 17,863 18.19 12,498 27,275 2.18 1,160 21,397 18.45 13,343 30,708 2,30 1,132 21,209 18.74 13,437 31,865 2.37 1,621 32,010 19.75 18,919 47,233 2.50 1,571 34,430 21.92 16,914 44,233 2.62
80 第…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续表 棉 纱 棉 布 1000担* 1000 每担平均价 海关两◆ (海关两) 1000匹+ 1000 每匹平均价 海关两 (海关两) 8 1,959 39,295 20,06 15,524 38,324 2.47. 9 2,745 54,941 20.01 19,419 48,524 2.50 1900 1,488 30,187 20,29 15,964 45,419 2.85 1 2,273 49,012 21.56 16,688 50,640 3,03 2 2,448 54,794 22.38 22,958 72,752 3,17 3 2,738 67,736 24.74 19,272 60,884 3,16 4 2,281 59,516 26,09 18,704 64,568 3.45 5 2,554 67,209 26,32 35,760 114,244 3.19 6 2,541 65,141 25.64 28,734 87,587 3.05 7 2,273 57,515 25,30 18,193 81,401 3.37 8 1,823 46,173 25.33 16,906 64,725 383 9 2,406 63,464 25.96 21,196 74,827 3,53 1910 2,282 G2,831 27.53 17,013 67,852 3,99 每担重133,33磅。 ◆海关两在1874年升始使月,1871一1873年的数字是各地海关报表所列银两折算 成海关两的估计值, +*每匹的规格不等,但一殷为40码长,36英小宽,以打或码计算《还可能有1%或 2%以平方码计算)而不是以匹十算的棉制品未包括在本表。 材料来源,杨端六、侯厚培:六十五年来中国园际贸易材料》的表四和录九,中 厨海关总税务司:《海关十年报雪,…1922一1931年,第1册塘13、182页 二十四倍从97,451担增至2,363,000担。1913年以后进口量 开始下降,因为国内的机纺纱逐步代替了进口纱。虽然棉布的进 口值除1898、1899和1903年外都超过了棉纱的进口值,但它的增 长并不象棉纱那样惊人,在1871一1880年和1901一1910年这两个 年代之间只翻了一爵,从11,463,010匹增至21,442,000匹。但布 匹的进口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确实不断增长,只是在南京政府
工业 31 重新取得关税自主权时才急剧下降。自相矛盾的是,在满洲王朝 最后四十年棉纱进口方面取得的成绩,竞间接地成了使棉布进口 同样迅速发展的主要障碍。棉纱的进口对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纬 构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表七所列每担进口纱的平均价值和每匹进口布的平均价值显 示了纱价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几乎到十九世纪末的下跌趋 势。布价在七十年代也下陕,但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回升,并且 回升得比后来纱价的涨势更厉害。出现较便宜的棉纱的主要原因 是孟买纱广的产品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它代替了较昂贵的英 国棉纱。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起,除印度棉纱以外,流入的日本机 制棉纱越来越多。纱价是逐渐下跌的,下跌时间约有二十年之久。 更重要的是,在1871一1910年的整个时期,海关两本身的黄金价 值也在逐步下跌。 虽然进的机制棉纱逐新便宜了,中国的原棉价格却在上涨。 原棉价格上涨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起大量向日本纱厂出口的 结果,而在第一软世界大战时期和以后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惊人发 展时期,棉花作物即使有所增长,也增长得很谩。方面)支离 ·陂碎而且技术落后的农业部门对出口需要的迅速友立能力有限, 同时较廉价的祥纱本身的进口诚沙了对手工纺的土纱的需要,:这 样就降低了农民增加原棉种植面积的积极性。兰开夏的布莱克本 .商会访华团在1896一1897年报告说:与土棉工业有关的-个最奇 任的现象是,和其他农产品相比,原棉价格高昂。”(11门:手工业织 布者越来越多地用进口的机制纱,至少把它用作经纱,有时也把 它用作纬纱。 在十九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华南,特别是广东,是进口棉 钞的主要市场,它吸收了总进口重的一半以上。但这个比重稳步 〔11)布莱克本商会:《1896一1897年和莱克本商会访华团报告书,内维尔和贝尔 都分,第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