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对稳定的出生率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人口缓慢的、但是大量的 增长。 但是增长了多少?乔启明和J.L.巴克在1924至1925年观紫了 四个省的4,216家杖户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后,估计中国的农村人口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期间每年的平均增长率 可能为1.4%。4这样的增长率如果持续不断的话,:就会使人口 在这七十年中翻一番,从表面上看,它作为一个实际的长时期的 平均数是太高了,不过在短时期内对某些地区可能是正确的。· 1934年,实业部所属中央农业实验所根据它的农作物上报者收集 的回领性的、因而也是姊不住脚的树料,提供了1873至1933年期间 农村人口和农田面积变化状祝的估计,我现在将它制为表二。装 上显示,自1873至1913年的四十年中,人口增加了17%,即每年 平均增加0.5%弱。假定1873年的总人口数在三亿五千万至四亿人 之间,那么到1913年总数应到四亿一千万至四亿六千八百万之间。 如果考虑到以下的事实:人口在十九世纪中期略多于四忆,太平 天国战争和其他内战造成了严重的人口损失,经过多年战争和内 战之后在中国进行的一次最接近于实际的人口调查算出1953年中 国的人口数为五亿八千三百万人,那么1873至1913年的上述数字 至少不是不合理的。 如表二所示,中央农业实验所调查的答复者报告说,他们所 在的儿个地方的农田面积与所发生的缓慢而持续不断的人口增长 相比,并没有增加的迹象。随之产生的人一地比例状况的日趋不 利可以从表三所表示的农田平均面积的历史性资料中反映出来 (这些材料是巴克的实地调查员为他的有历史价值的士地利用研 究工作收集的)。绝大部分巴克的答复者把报告中耕田平均面积 C4) 乔启明和J,L.巴克:《中国农村人日巢团的组成和增长,鞭《中腾经达杂志 第2卷第2期(1928年3月)第219一235页
农 业 13 表■ 1873一1933年中国农村人口和农田面积变化的指数 (1873年为100) 人口 农田 1873 100 100 1893 108 101 1913 117 101 1933 131 101 材料来源:实业都中央农业实验所农业经济科编《农情报香汇编,934年,第48一 53页。 的缩小归因于他们所在地这人口的增加。在华北(巴克调查的冬 小麦-高粱产区),农田平均面积的缩小比华中(大米-小麦和大 米茶叶产区)更为明显。这个差别可以归因于长江以南各省因太 平军叛乱而造成的严重得多的人口损失,和随之产生的华中和华 南人一地比例的暂时下降。随着从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向这些当 时人口相对地说比较少的省分移芪,后者的人-地比例又向上升, 于是在1900年以后,耕田的平均面积慢慢地缩小了。 虽然可以肯定1870至1911年期间农村的生活水平没有改善, 但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田面积的缩小, 就出现了农民生活水平急剧而长期的下降。各省向北京呈送的关 于厦收和秋收情说的半年报告说明,在整个十九世纪的过程中确 有下降的趋势。可以合理地认为,如表四所示,一定程度的恶化发 生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灾雅性叛乱时期。但根据帝 国海关编的《海关贸易报告册》(简称《关册》)中所列每年地方作物 状况的许多报告,并不能有力地证明1870年以后生活水平继续在 下降。我怀疑,清王朝最后几十年期间上报的较严重的款收情况, 部分地反映了各省在大力抵脚北京要求增加上数税收额的迫切感 望,关于这种情祝,将在下面讨论行政和经济时作详细的论述。 此外,因叛乱引起的人口成少可称为马尔萨斯安全阀,它暂时减
14 第-·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表三 1870一930年耕田苗积的变化 每块耕田的平均拼作面积 区域、地区和地点 (公顷) 报告的地点数 1B70年 1890年 1910年 1930年 中国 55 1.37 1.35 1.06 0.92 产麦区域 29 1.75 1.77 1.32 1.10 产米区峨 26 0,67 0.81 0.77 0.72 产麦区域 春小麦区〔甘肃、脊 2 0.48 0.51 0,66 0.71 海) 冬小麦-小米区(河 ·8 1.14 1.28 0.97、 0.81 南、山西、陕西) 冬小麦-高第区(安·,19 2.19 2.18·“1,53 1.26 徽、河南、河北、江 苏、山东) 产米区城 长江大米-小麦区(安 15 0.77 0.99 0.84 0.79 徽、浙江、河南、湖北、 江西、江苏) 大米-茶叶区(湖南、 6 0.42 .0.42 0,76 0.74 江西) 四州大米区(陕西: 2 0.82 0.76 0,64 0.55 四川) 双季稻区(福建) 1 0.58 0.54 0.55 0.53 西南大米区(贵州) 2 0.52 0.48 0,36 ·在清朝末期,河北省当时哉称为直装。 移料来源:巴克《中上地利用的统计学,第288。 轻了人口对土地的难以承受的压力。 各个农民的状况以及各个地点的状沉当然大不相同,而他们 有的能生存下来,有的过着苦难的生活,其间的差别往往取决于 天时、地方官更的贪婪以及当地内战和盗匪的有无,但总的说来
农 业 15 1870至191年期问的农作物总产量很可能有所增加,足够养活更 多的人口。但这种增加并不是由于农田技术或组织有了任何重大 的变化。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投有引进重要的新作物或新的种子 品种(象清王朝在较早时期进的玉米和早熟稻那样)。此外在内 表四 1821一1910年期间九省上报丰收、平收和款收 的州县的百分比 报告数· 事 收 平.收 款 收 1821 1,114 42.99 54,30 2.69 1825 1,192 46.47 51.67 1.84 1830 1,321 39.64 61.54 '1.51 3835 1,229 20.17 65.58 14.23 1840 、1,304 25.07 67,02 7.89 1845 1,306 29.24 63,93 6,81 1850 1,019 22,27 72.32 5,39 1855 979 14.09 65.67 20.22 3860 752 20,21 59.04 24,73 1865 1,087 5.79 53.8i 40,38 1870 1,256 4.86 45.01 50,11 1875 ·1,308 6.j9 53.66 40.13 1880 1,309 7.79 52.94 39,26 1885 1,246 6.26 49.51 44.22 1890 1,309 5.27 45.37 49.35 1895 1,243 3.94 45.29 50.76 1900 1,190 4,28 42.85 52.85 1905 1,198 4.00 43.24 52.75 1910 1,126 4.61 37,74 57,63 ◆报告数包括了九个省中八个怡的夏季报告和秋季报告,因此上报的州县数约为 全年报告数的一半。 材料米源:根据李文治编,《中国近代衣业史资料第一辑,1840一1911)第761一 769页的树料计算。这些树料的出处是应以下源旨上报的报哲:“谕户部。明后虎 报各省收成分数,应以八分以上为丰收。六分以上为平收。五分以下为歉收。”见 《大清高宗圣毫帝实录,卷939第41页,179年6月14日,:
16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战的中期,固定的设备又遭到严重的破坏,它们只能逐渐加以更 替。灌溉、蓄水和治水以及储粮设备都没有扩建或改进到超过它 们在十八世纪的水平。农作物产量的增加显然主要是因为农民转 种了能在每个单位土地上获得更多粮食和收入、同时又藷要更多 劳动进行耕种的作物。二十世纪初期随着人一地比例继续日趋不 爽宝 1904一1909年和1930一1933年期间作物种撞由数变动趋向 上报 估计占作物总面积的百分比· 地方数1904一19091914-19191924一19291930一1933 种植亩数增加 或不变的作物 蚕 豆 7 0 9 9 8 玉棉 22 11 14 16 17 花 29 11 14 18 20 片 13 14 3 11 20 花 生 18 9 8 11 11 油 菜 子 5 15 21 27 28 大芝大 米 17 40 41 37 40 麻 2 4 8 10 9 豆 7 8 g 10 8 白 薯 18 10 11 12 13 名 29 26 27 27 27 种植亩数减少 的 作 物 大 轰 10 24 23 20 19 能 青 12 10 7 2 高 粲 14 26 23 20 16 米 15 22 18 17 17 甘 燕 10 6 5 6 摩指的是上报地方的在物总面积, 材斜来源:巴克,《中国土地利用的锐计学》,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