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前言 7 主义的思想才被夹带而纳入儒家的意识,当作维新运动的必要纲 颜。最后,改革家的斗争主要不是直接反对帝国主义,面是反对 那些使帝国主义得以实现其野心的中国的传统。清末的改良派和 革命派都同意一句古老的儒家格言:“苟齐其家,其谁敢侮之?”中 国的力量必定来自内部。对于以古代经典培养出来的学者来说, 鼓舞他们寄希望于中国的未来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它的过去。对 子研究晚清史的当代历史学家来说,这就使得理解中国伟大的传 统如同理解十九世纪一样重要。我们必须知道孙中山之前的一代 代中国人头脑里想的确实是竹么,这是什么东西也不能代替的。 芮玛丽(1917一1970年)通过她的学生和朋友以及在两本分别 探讨十儿世纪六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头十年一即本卷的起讫两个 时期一的书中,留下了她对晚期中华帝国史的研究成果。从哈 佛大学1952年博士论文发展而来的《同治中兴》一书全面地分析了 有清一代的问题和政策一这一工作不仅在她以前,而且在她以 都很少有人进行。:根据她1965年组织并主持的一次学术会议上 的成果编辑而成的g革命中的中国:第一阶段,1900一1913年一 书,是第一部全面论述这个问题的研究著作,它汇集了六、七个 国家的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芮玛丽从1945到1959年为斯坦福 大学的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所建立了中文图书馆,从199 年直至她不幸逝世以前她担任耶鲁大学的历史教授。《剑桥中国 史本卷很多地方得力于她第路蓝缕之功,我们特将本书奉献给 她,以志永念。 费正清、刘广京识 1977年10月 (张书生译)
第一章 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在二十世纪以前,中国的经济几乎没有不赠手农业部门或不 与它发生密切关系的。〔1)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应相应地对十九世纪 中国农亚的结构和发展以及它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影响进行分析。 但是在优先讨论农业时,我差不多同样注意到了手工业、近代工 业、·贸易和商业及财政制度。如果这些区分显然是老生常谈,那 么我只能以自已的能力有限和另一个可能的借口来辩护,即除了 一些值得推崇并且数量日增的例外以外,我写这篇概论所必须依 靠的一一些中国的近代经济史著作历来都是叙述性的。 对以下各部分材料的处理不可避免地是选择性的。我在各个 部分中将集中论述满洲玉朝最后五十年内那些在一定背景中的新 的或正在变化的情况,直到1911年和很久以后这个背景依然是一 个在经久不变的社会结构中起作用的并且基本上没有变化的混合 体。这并不意味着中华帝国在最后一个世纪中设有发生任何重大 变化。相反,意识形态的风暴和政治风暴摧毁了这个儒家的帝国。 但是基本的经济变化和近代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发生,并不是因为 在晚清经济制度中它]自身有这种动能。它们显然是一种新的、 可能仍旧是脆弱的政治组合体的副产品,这个政治组合体本身只 〔1〕本文作者感谢社会科学研兑会中菌经济委员会和蛋西根大学中到研究所在作 者涯备这篇文章时喻予的支持
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9 有经过了儿十年的政治斗争、外国入浸和内战以后才得以形成。 人们在一开始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与相当数量有启 发性的地方局部材料相反,还没有一种全面的精确的计量材料, 也不可能为民国以前的中国令人满意地取得这样的材料。这种情 况再也没有比象国民收入这样的基本估量表现得更为明显了。表 一经过修正,反映了对十九世纪中国国民总产值的估计,就我所 农一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国民总产值估计 部 门 数 量(1000两) % 农 亚 2,229,941 66.79 非 农 业 1,108,816 33.21 采 矿 业 47,800 1,43 造 业 128,000 3.77 建 筑 业 30,000 0.90 输 业 30,000 0.90 易 220,000 8.59 金 融 74,646 2.24 住 房 建 筑 164,000 4.91 政 府 劳 务 164,000 4.91 各种职业的、纳士 241,313 7.23 的以及其他劳务 国外的净收入 11,258 0.34 合 计 3,338,757 100.00 事几乎全基乎工业。 村料来源:张仲礼:《中国绅土的收入(1962年)。第296页。本表枯计数的主要 缺点除了公认的有非难的数字问瓶外,是张仲礼可能着大了邮士劳务的部分,以 及过于认真地依较188?年关于耕地面积的官方材料。正如我在下一节所提出的那 样,这些官方村料和农业部分都至少应向上荷整三分之一。我这样搬了,并且在 不改变张仲礼的其他部分的数字的情况下。相应地雕新计算了背分比
10 第一章·1870一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知,这是唯一的尝试。表内的个别数字常常是武断地作出的,但 是否能够收集到比此更加可靠的大量材料,也值得怀疑。这些估 计数字大致显示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对规模。 农 业 中国的农业虽然发生了细枝末节的变化,某些部分的规模或 质量方面有了改变,但它的技术与组织,·1911年与1870年相去不 远。(甚至迹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基本上仍保持不变。)这段时 期的主要变化是:“人口有了缓慢的、但是可以觉察到的增长,但 耕地没有相应的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每人平均田地面积的缩小, 特别在华北更是如此:种植作物类型有了变化,这部分是人与地 之比日趋不利所致,部分是对国外市场新出现的机会的反应,作 为农民手工业的纺纱业出现了绝对的和相对的衰落,以及为了应 付这种度落而出现了农村非农业收入来源的部分再组合多在发展 中的条约口岸附近的内地的土地占有形式,与中国大部分农村内 地的土地占有形式出现了某种差别,把各种士地使用的法定形式 的差别加以消灭的那种卓已在进行的过程已经完成。 有关十九世纪后半期人口统计方面的有用的资料当然不可能 得到。官方枯计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人口略为超过四亿人, 有人争辩说,这个估计数虽然不能说十分精确,但相对地说是可 靠的。2)天平天国之乱和十九世纪中期的其他大起义不但使人口 大量诚少(特别在华中),而且又造成了经过整顿的保甲制《这项 制度曾经收巢了1776至1850年期间有关人口的比较可靠的资料) 的崩溃。“从1851至1949年这一百年期间虽然可以取得各种数字, 但对人女统计学者来说实际上是个空白。”(3) ,〔2了何炳缺,中国的人口研兜。1368一1953年2,第47一64页。 C8)同上.第97页
农 业 11 但是,根据足够的叙述性材料,即使不能测算出增加的数字, 也可以断定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王朝末年人口在缓馒地增长。 从各省迁到未受严重损害的帝国西部和北部的移民,逐渐义重新 住到饱受内战之苦的长江流域各省来了。在满洲王朝的最后四十 年中;国内是比较安定的,与十九世纪中期相比。也是紫柴的。' 虽然中法战争和甲战争在政治上和外交上有很大的重要性,.但 它们对人口并没有大的影响。.1877至1878年中国花部和西部的大 轨荒以及1892至1894年和1900年的几次较小的但仍很严重的组荒 无疑会使人口暂时减少。由厚满造成的这类危机在过去经常发生, 而且在二十世纪中也反复出现(例如1920至1921年、1928年、 1931年的儿次天灾)。它们是许多“不发达”国家人口统计类型中特 有的内在组成部分,这种类型中高而动满不定的死亡率和高而相 火豆和高 豢古草原 绿洲安业 冬小 和高 :(粗粮和小变为主 冬小娄和本米 西取高原草原和小片耕地峡谷 、大米为主 四川大米 大米…小麦 大米一茶叶 西南存地大米 1000公里 双季稻 i0英里 地图1主要农作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