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删除德国方案中任何涉及减排目标的量化标准,而德方则坚持要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与美方“角力到最后 一分钟”。双方矛盾演化到了被媒体称为可能影响两国外交关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布什于 5月31日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他表示将力邀全球15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减排问题 上设立长期目标。但他仍坚持,具体的减排比例应由各国自行掌握。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布什在减排问题上拖后腿,实际上是在为美国企业在全球环保高科技市场 上取得统治地位争取时间。布什政府为发展环保高科技产业投入了大量政府补贴,几年之后,美国企业就 可望统治全球环保市场。因此德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市场份额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遭受更大压力 虽然存在分歧,但发达国家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就是经常拿发展中国家来说事儿。印度、巴西、中 因等发展中大国都被当作了攻击对象 今年3月,G8成员国和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的环境部长在德国召开会议,为G8峰会 做准备。会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明确表示,“后京都谈判”的具体减排目标中,必须包括美国、中国、 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组会议期间,中国、印度和巴西要求在报告中添加内 容,表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在百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这些富裕国家在发展 过程中对自然欠了债 保持气候稳定,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这种共同责任 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 这除了因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外,还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 发达国家的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美国宇航局曾经公布一幅合成照片,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不同国家耗能的水平。在这幅全球黑夜照片 中,可以看到不同地区路灯的数量,在欧洲特别是北欧,稠密的路灯组成一片明亮的灯光带,在北美也有 类似情况。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零星昏暗的灯光区,很难说组成了带状。对此,一位发展中国家的 官员对西方的指责回应说:“总不能你们允许每个家庭有两辆小汽车,却不让我们的百姓坐公共汽车。” 发达国家借气候变化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压力仍在加大,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例如,美英等国就己引入“ Food miles”(食品里程)的概念—在超市的进口食品上标明这一字样 显示空运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以求影响顾客的购买选择 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应承担的减排指标,中国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今年6月3 日和6月4日,中国接连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2010 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国家和个人都应有所作为 其实,除了国家,每个人也能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够干很多事情。”欧盟 负责能耗问题的官员兰达尔·博维说。例如,电灯消耗了世界上20%的电能,产生这些电需要每天燃烧60 万吨煤炭。而现在全球40%的电灯泡还是采用19世纪的陈旧技术生产的,它们不仅发光效果差,而且耗电 量大,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 据美国能源部估算,每只价值2美元的新型节能灯泡,可以通过节能和减少更换次数,换来30美 元的收益。如果到2030年,新型节能灯将传统白炽灯橫扫出市场,那么不仅将节省出650个发电厂的发电 量,而且每年将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7亿吨 又如,在欧美,建筑物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的大约40%,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占同样的总排量比例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零能耗”房屋概念应运而生。这种房子的墙壁有半米厚,使室内温度终年适中宜人 窗户装着三层玻璃,由风力驱动的通风换气系统将新鲜的空气送入每间房子,并将排出的污浊空气中的热
图删除德国方案中任何涉及减排目标的量化标准,而德方则坚持要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与美方“角力到最后 一分钟”。双方矛盾演化到了被媒体称为可能影响两国外交关系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布什于 5 月 31 日推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他表示将力邀全球 15 个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减排问题 上设立长期目标。但他仍坚持,具体的减排比例应由各国自行掌握。 德国《明镜》周刊指出,布什在减排问题上拖后腿,实际上是在为美国企业在全球环保高科技市场 上取得统治地位争取时间。布什政府为发展环保高科技产业投入了大量政府补贴,几年之后,美国企业就 可望统治全球环保市场。因此德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政治斗争,实际上也是一场市场份额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遭受更大压力 虽然存在分歧,但发达国家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就是经常拿发展中国家来说事儿。印度、巴西、中 国等发展中大国都被当作了攻击对象。 今年 3 月,G8 成员国和中国、印度、南非、巴西、墨西哥的环境部长在德国召开会议,为 G8 峰会 做准备。会上,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明确表示,“后京都谈判”的具体减排目标中,必须包括美国、中国、 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工作组会议期间,中国、印度和巴西要求在报告中添加内 容,表明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在百多年来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这些富裕国家在发展 过程中对自然欠了债。 保持气候稳定,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责任,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这种共同责任 是有区别的,发达国家需要承担更多。 这除了因为发达国家在历史上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外,还因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发达国家的 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美国宇航局曾经公布一幅合成照片,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不同国家耗能的水平。在这幅全球黑夜照片 中,可以看到不同地区路灯的数量,在欧洲特别是北欧,稠密的路灯组成一片明亮的灯光带,在北美也有 类似情况。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零星昏暗的灯光区,很难说组成了带状。对此,一位发展中国家的 官员对西方的指责回应说:“总不能你们允许每个家庭有两辆小汽车,却不让我们的百姓坐公共汽车。” 发达国家借气候变化问题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压力仍在加大,甚至还可能发展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例如,美英等国就已引入“Food Miles”(食品里程)的概念———在超市的进口食品上标明这一字样, 显示空运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以求影响顾客的购买选择。 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规定中国应承担的减排指标,中国仍愿意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今年 6 月 3 日和 6 月 4 日,中国接连发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 2010 年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国家和个人都应有所作为 其实,除了国家,每个人也能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利用现有的技术,能够干很多事情。”欧盟 负责能耗问题的官员兰达尔·博维说。例如,电灯消耗了世界上 20%的电能,产生这些电需要每天燃烧 60 万吨煤炭。而现在全球 40%的电灯泡还是采用 19 世纪的陈旧技术生产的,它们不仅发光效果差,而且耗电 量大,还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 据美国能源部估算,每只价值 2 美元的新型节能灯泡,可以通过节能和减少更换次数,换来 30 美 元的收益。如果到 2030 年,新型节能灯将传统白炽灯横扫出市场,那么不仅将节省出 650 个发电厂的发电 量,而且每年将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7 亿吨。 又如,在欧美,建筑物消耗的能源占总能耗的大约 40%,排出的二氧化碳也占同样的总排量比例。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零能耗”房屋概念应运而生。这种房子的墙壁有半米厚,使室内温度终年适中宜人, 窗户装着三层玻璃,由风力驱动的通风换气系统将新鲜的空气送入每间房子,并将排出的污浊空气中的热
量留下。 再如,目前,全球能源有1/4耗费在运输领域,多数是消失在公路上。据统计,只要把汽车的轮胎 合理充气,汽车能源效率就会提高6%。 我们的努力是否足以阻止气候变化,挽救世界呢?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必须努力去做。联合国自然 资源委员会中国清洁能源项目主任芭芭拉·菲纳莫雷曾经说:“我感觉每一天都像在赛跑,与死亡赛跑。”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时不我待,必须赛跑……(编辑:赵利根)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本刊记者白冰 回归10年来,中央政府始终关心和支持香港。 在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特区政府的经济政策: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放宽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在内地同样处在抗击非典的艰难时刻,向香港运送大量医用物 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增强了港人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成为香港迅速复苏发展的重 要动力 中央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1997年7月2日,泰国铢暴跌,亚洲有史以来最惨重的金融危机爆发。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 际金融及商业中心的香港,在这场灾难中难以幸免 香港恒生指数从1997年最高位的18000点,跌落至1998年的6000多点。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在 1997年10月23日一天就损失了435亿港元。损失之巨,震惊世界。香港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 支柱产业悉数“挂彩”!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坚决果断地采取措施,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 的所谓“常规”,动用1100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捍卫联系汇率 制度。到1999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5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到2000年4月, 仅32个月,特区政府就回笼了这笔入市资金,而且还持有等值的股票 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没有放开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 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签署CEPA,促进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旅游业是香港最早从金融风暴中“醒来”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 增加了访港游客名额。但是,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香港航运业、旅游业首当其冲,再次受到 全球经济衰退拖累。 2003年,是香港回归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6月29日,在温家宝总理的见证下,《内地与香港关 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CEPA)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由此出现突飞猛进 的发展,香港经济也从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的打击中实现了重要转折。 CEPA涉及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各个经济领域,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 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EPA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内地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全部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实施 零关税,促进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时间比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大大提前,进入的领 域、地域范围有较大拓展,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巩固和发展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量留下。 再如,目前,全球能源有 1/4 耗费在运输领域,多数是消失在公路上。据统计,只要把汽车的轮胎 合理充气,汽车能源效率就会提高 6%。 我们的努力是否足以阻止气候变化,挽救世界呢?现在还不知道,但是必须努力去做。联合国自然 资源委员会中国清洁能源项目主任芭芭拉·菲纳莫雷曾经说:“我感觉每一天都像在赛跑,与死亡赛跑。”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扭转全球变暖的趋势,时不我待,必须赛跑……(编辑:赵利根) 中南海关怀香港纪实 本刊记者 白冰 回归 10 年来,中央政府始终关心和支持香港。 在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特区政府的经济政策;在香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 放宽内地游客赴港旅游和从事商务活动;在内地同样处在抗击非典的艰难时刻,向香港运送大量医用物 品…… 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极大地增强了港人及世界投资者的信心,成为香港迅速复苏发展的重 要动力。 中央坚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1997 年 7 月 2 日,泰国铢暴跌,亚洲有史以来最惨重的金融危机爆发。作为亚洲最重要的国 际金融及商业中心的香港,在这场灾难中难以幸免。 香港恒生指数从 1997 年最高位的 18000 点,跌落至 1998 年的 6000 多点。香港的上市公司市值在 1997 年 10 月 23 日一天就损失了 4335 亿港元。损失之巨,震惊世界。香港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 支柱产业悉数“挂彩”!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坚决果断地采取措施,打破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干预 的所谓“常规”,动用 1100 多亿港元的外汇基金,入市收购部分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捍卫联系汇率 制度。到 1999 年第二季度,香港经济终于结束了连续 5 个季度的负增长,走上了复苏之路。到 2000 年 4 月, 仅 32 个月,特区政府就回笼了这笔入市资金,而且还持有等值的股票。 在香港最困难的日子里,中央政府的援助之手一直没有放开过。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成为香 港战胜金融风暴的有力后盾。 签署 CEPA,促进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旅游业是香港最早从金融风暴中“醒来”的支柱产业,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地放宽访港游客限制, 增加了访港游客名额。但是,2001 年美国“9·11”事件发生,香港航运业、旅游业首当其冲,再次受到 全球经济衰退拖累。 2003 年,是香港回归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6 月 29 日,在温家宝总理的见证下,《内地与香港关 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简称 CEPA)在香港签署,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关系由此出现突飞猛进 的发展,香港经济也从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的打击中实现了重要转折。 CEPA 涉及贸易、金融、服务、旅游等各个经济领域,推进了内地与香港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 香港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EPA 从 2004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以来,内地仅用2年时间就实现了对全部原产于香港的货物实施 零关税,促进了香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服务业进入内地的时间比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大大提前,进入的领 域、地域范围有较大拓展,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巩固和发展了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
香港前些年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人投资信心不足。CEPA的签署和实施,把香港的 发展与内地广阔的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让港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港 人投资、消费的信心。CEPA犹如强心剂,刺激香港经济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消费市场,缓解了就业压力,对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 重要作用。3年多来,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1700万人次,以人均消费5000港元计算,内地个 人游旅客在港消费达800多亿港元,全面带动了香港酒店、零售、餐饮、运输等相关行业的景气回升以及 房地产市场的向好。 在CEPA框架下,粤港合作、京港合作、沪港合作、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更深层次,香港的 经济腹地正在不断向内地延伸。区域合作使香港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发展有了更大保障 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 回归10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到香港,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寄予厚望,彰显中南海对香港始终如 的关怀和牵挂 1997年7月1日,是香港结束百年殖民统治、重回祖国大家庭的历史一刻。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 率领包括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内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莅临香港,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足香港。江泽民在 港先后出席了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特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香港特区成立 庆典等多项重要活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香港的关怀一如既往。胡锦涛早在199年6月底就曾以 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香港,出席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并广泛接触香港各界人士。2003年4月, 在非典疫情肆虐内地和香港的严峻时刻,胡锦涛利用赴广东考察的机会,在深圳会见了时任香港特区行政 长官的董建华。他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港人的福祉和健康,十分关心香港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全 力支持和帮助香港抗击疫病 2003年6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港访问。在港期间,温家宝深入非典疫情重灾区淘大 花园及医院,近距离了解情况,慰问非典疫情受难者和医护人员。他还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 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仪式,这不仅为遭受疫情重创的香港经济注入了推动力,而且对此后香港的经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临别前,温家宝还深情告白,“我爱香港,我祝福香港!” 205年9月,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访问香港,并出席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典礼。他表示,有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作指导,有伟大祖国做后盾,有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有全 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香港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香港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时隔10个月后,全国政 协主席贾庆林抵港访问,盛赞香港“形势为回归以来最好”。200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 国来到香港,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畅谈香港的喜人变化,登楼入屋体察民情,言之谆谆寄以期许。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杈说:“回归10年来,有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央 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亦向香港市民展现了各位领导人的个人风采。因此领导人的每一次到访,都使 香港市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大大增强 香港回归十年间 本刊记者白冰 香港回归10周年前夕,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一些香港市民和特区政府官员,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 了香港回归10年间的亲身感受 “不是北京的大力帮助,不会有香港的今天
香港前些年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港人投资信心不足。CEPA 的签署和实施,把香港的 发展与内地广阔的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让港人看到了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港 人投资、消费的信心。CEPA 犹如强心剂,刺激香港经济走出低谷,健康发展。 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消费市场,缓解了就业压力,对香港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 重要作用。3 年多来,内地累计赴香港个人游旅客超过 1700 万人次,以人均消费 5000 港元计算,内地个 人游旅客在港消费达 800 多亿港元,全面带动了香港酒店、零售、餐饮、运输等相关行业的景气回升以及 房地产市场的向好。 在 CEPA 框架下,粤港合作、京港合作、沪港合作、9+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进入更深层次,香港的 经济腹地正在不断向内地延伸。区域合作使香港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发展有了更大保障。 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体现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 回归 10 年来,中央领导人多次到香港,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寄予厚望,彰显中南海对香港始终如 一的关怀和牵挂。 1997 年 7 月 1 日,是香港结束百年殖民统治、重回祖国大家庭的历史一刻。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 率领包括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内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莅临香港,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足香港。江泽民在 港先后出席了世人瞩目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特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香港特区成立 庆典等多项重要活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香港的关怀一如既往。胡锦涛早在1999年6月底就曾以 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香港,出席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揭幕仪式,并广泛接触香港各界人士。2003 年 4 月, 在非典疫情肆虐内地和香港的严峻时刻,胡锦涛利用赴广东考察的机会,在深圳会见了时任香港特区行政 长官的董建华。他表示,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港人的福祉和健康,十分关心香港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全 力支持和帮助香港抗击疫病。 2003 年 6 月 29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抵港访问。在港期间,温家宝深入非典疫情重灾区淘大 花园及医院,近距离了解情况,慰问非典疫情受难者和医护人员。他还见证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 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仪式,这不仅为遭受疫情重创的香港经济注入了推动力,而且对此后香港的经 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临别前,温家宝还深情告白,“我爱香港,我祝福香港!” 2005 年 9 月,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访问香港,并出席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开幕典礼。他表示,有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作指导,有伟大祖国做后盾,有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有全 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香港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香港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时隔 10 个月后,全国政 协主席贾庆林抵港访问,盛赞香港“形势为回归以来最好”。2006 年 1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 国来到香港,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畅谈香港的喜人变化,登楼入屋体察民情,言之谆谆寄以期许。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说:“回归 10 年来,有多位国家领导人访港。他们不仅带来了中央 政府对香港的支持和爱护,亦向香港市民展现了各位领导人的个人风采。因此领导人的每一次到访,都使 香港市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大大增强。” 香港回归十年间 本刊记者 白冰 香港回归 10 周年前夕,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一些香港市民和特区政府官员,他们从不同角度,讲述 了香港回归 10 年间的亲身感受。 “不是北京的大力帮助,不会有香港的今天